分享

2017年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4完结)

 ZenundTCM 2017-07-27


第四节  津液代谢失常

考点1★  津液不足

指机体津液亏少,致使脏腑、形体、官窍、皮毛失其滋养、濡润和充盈,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考点2★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1.津液的输布障碍  指津液不能正常转输和布散,升降环流迟缓,因而湿浊内生,或滞留于某一局部,导致津液不化,水湿困阻,或酿痰成饮的病理状态。

2.津液的排泄障碍  指津液气化不利,转化为汗、尿的功能减退,从而导致水液贮留于体内,或外溢于肌肤,发为水肿的病理状态。

考点3★  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1.水停气阻  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贮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

2.气随津脱  指津液大量丟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以致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

3.津枯血燥  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而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

4.津亏血瘀  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滞涩不畅的病理状态。

5.血瘀水停  指因血脉瘀滞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致水液停聚的病理状态。

第五节  内生“五邪”

考点1★★★  风气内动

1.风气内动  又称“内风',即肝风内动。指在疾病过程中,或因阳盛,或因阴虚,或因血虚,或因热极伤及营血,以致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或筋脉失其濡养,从而出现动风的病理状态。故说:“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2.内风的形成  ①肝阳化风。②热极生风。③阴虚风动。④血虚生风。⑤血燥生风。

考点2★  寒从中生

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积滞的病理状态。

考点3★  湿浊内生

湿浊内生又称“内湿”。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考点4★  津伤化燥

津伤化燥又称“内燥”。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因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考点5★  火热内生

1.火热内生  又称“内火”“内热”。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结,郁久化热化火,或病邪郁结,从阳化热化火,因而产生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2.内火的形成  ①阳气过盛化火。②邪郁化火。③五志过极化火。④阴虚火旺。

第六节  疾病传变

考点1★★  疾病传变的形式

1.病位传变  指某一部位的病变可向其他部位波及扩展,从而引起该部位发生病变。

1)表里出入  包括表病入里、里病出表。

2)外感病传变  包括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

3)内伤病传变  包括脏与脏传变、脏与腑传变、腑与腑传变、形脏内外传变。

2.病性转化

1)寒热转化  包括由寒化热、由热转寒。

2)虚实转化  包括由实转虚、因虚致实。

考点2★★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索

①体质因素。②病邪因素。③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④生活因素。

第十三单元  防治原则

考点1★★  正治与反治的判断原则

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本质和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故说“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考点2★  正治

指采用与其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又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

考点3★★★  反治

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则,又称“从治”。但究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的治疗。主要包括如下四种:

1.热因热用  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  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寒因寒用  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4.通因通用  即以通治通,指用通利之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

考点4★★  治标与治本

1.“本”和“标”的概念  “本”和“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主要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如从邪正双方来说,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则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则旧疾、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是标。

2.缓则治本  指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情况下,即应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

3.急则治标  指标病急重,甚则影响本病的治疗,则当先治,故急治其标病。如病因明确的剧痛,应先止痛;如肝病基础上的鼓胀腹水,则肝血瘀阻为本,腹水为标,则当先治腹水;如大出而危及生命,不论何种原因所形成,均应紧急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再缓治其本。

4.标本兼治  指标病本病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则当标本兼顾,予以治疗

考点5★  扶正与袪邪的概念

1.扶正  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及康复能力。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适用于各种虚证。

2.袪邪  即祛除病邪,使邪去而正安。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实证。

考点6★★★  扶正祛邪的运用

1.单纯扶正  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亦不盛的虚性病证或真虚假实证。

2.单纯祛邪  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或真实假虚证。

3.扶正与祛邪兼用  适用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病证。但在具体应用时,亦应分清是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实为主,以便确定其治法是扶正为主而兼顾祛邪,还是祛邪为主而兼顾扶正。

4.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虽然邪盛而正虚不甚,尚耐攻伐的病证,或邪盛为主,两者同时兼顾,则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

5.先扶正后祛邪  即先补后攻,适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证。因正气过于虚弱,若同时兼以攻邪,则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祛邪。

考点7★★  调整阴阳

1.损其偏盛  即损其有余。主要适用于阴阳偏盛,即阴或阳一方过盛而有余的病证。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则应“治热以寒”,即用“热者寒之,的法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2.补其偏衰  即补其不足。主要适用于阴阳偏衰,即阴或阳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如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则应滋阴以制阳,但最终导致的是肾阴亏虚,故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如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则应补阳以制阴,但最终导致的是肾阳虚损,则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此外,由于阴阳偏衰可以互损,而阴阳又是互根互用的,故在治疗阴阳偏衰病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应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应适当配用补阴药。

3.阴阳并补  指对阴阳两虚病证应用阴阳双补之法治疗,但亦应分清主次。

4.回阳救阴  为适用于阴阳亡失病证的治疗原则。亡阳者,当回阳以固脱。亡阴者,当救阴以固脱。

考点8★★★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从而制定其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1.因时制宜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2.因地制宜  “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3.因人制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