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学习第三定律

 yupp 2017-07-27

易经学习三大定律

整体性与人生六大阶段

阴阳性与行为思维节奏

实践性与经书史料结合



第三定律的特点

易经学习第一定律:把握整体性,掌握人生六大阶段。

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易经,以及如何用易经指导我们走好完美的人生。

 

易经学习第二定律:把握阴阳性,掌握行为与思维的对应关系。

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的易经,以及从下往上、左右对照解读易经原文的方法。

 

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解决的是学习掌握易经的方法论。

真正要做到知行合一,把易经理论真正用到生活实践中,必须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自己边学习边实践。这种方法是观颐书院今后要对学员提供后续人生指导的主要项目。

 

另一种是边学习边用前人的事迹对易经各卦加以印证。

这种用经书内容和历史资料相结合,提升我们的认识与实践能力的方法,就是我们本文要讲述的易经学习第三定律:实践性与经书史料结合。


毛泽东的三大理论著作

《易经》的高大上,一直被社会认可与追捧。

在中国,逐渐形成一种习惯,那就是那些社会上能力特别强的人,都被冠以“懂易经“的大帽子,特别是一些开国帝王。

毛泽东同志(这种说法是我们本朝的定的规矩,对领导人叫同志,甚至是直呼其名。要是按照中国传统,对开国帝王应该叫太祖的,这是一种礼法。但这种礼法被毛自己破坏掉了,在重新恢复之前,我们入乡随俗,叫同志吧,偶尔也直呼起名。)也被冠以懂《易经》的帽子,民间也编排出一些难以考据的传说。

 

对于这些传说,我们不便去考察论证其真伪。

但我们这里可以讲,毛泽东同志能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他的智慧和理论水平是非同常人的。

其中,马泽东主要有三部专著是其智慧与理论的结晶,指导党和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建立新的国家。

毛泽东的这三部专著是:《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

 

从这三部著作来看,毛泽东对《易经》掌握的深度和水平我们未可知(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至少毛泽东对《易经》的传承部分知之甚少,否则也不会因为接班人问题晚年那么纠结。)但他无意中暗合了我们这里讲述的易经学习三大定律


论持久战》对应我们的第一定律:易经人生六大阶段

立身、会盟、持强、守柔、改命、传承就是人生一场从弱逐渐强大起来的持久战。

基本上,我们可以这样讲:

立身会盟对应战略防御

持强守柔对应战略相持

改命传承对应战略反攻


 矛盾论》讲的就是对立统一,恰恰就是我们第二定律中阐述的两卦一对看,前卦行为和后卦思维的对立统一,以及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原则。


实践论》阐述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是我们本文要阐述的经书(理论)和实践(历史案例)相结合的易经学习第三定律

也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相呼应。


好,我们现在就展开《易经》和历史的篇章,开始一段集合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历史的学习历程吧。


用六大阶段

解读周王朝兴衰史

首先,我们按照经史结合的方式,讲述一下学易第一定律的人生六大阶段

为了更好帮助有志向的人了解掌握《易经》人生六大阶段,我们换一种方式,用倒叙的方法,讲讲一个王朝是如何衰落的规律过程。

那些经常问我国运问题的学生,正好从下面的讲述中,发挥自身灵性,可自己感悟并找到答案。


圣人主导下的传承建立

治国理念遵从圣人制定的礼乐

周朝的建立,源于文王对武王和周公很好地做到了精神财富的传承

特别是武王去世后,周公辅政,并制定礼乐,使这套文化得以树立与传承。

周公是后世公认的圣人

周朝的强盛与延续,是得益于圣人周公的治国理念。

周公的理念不仅成为周朝的文化信仰,而且还影响到了孔子。

孔子就是周公礼乐的传承人,而孔子的儒家学说影响中国几千年。

应该说,周公是世界上立教并传播时间最长的教主。

只有文化的传承,才能保证一个王朝、一个民族的代代延续。


丢失传承  下降到改命

圣人亡而礼崩乐废,权力归于自负的天子。

一个王朝的延续时间,在于传承。

当初武王拿下天下,传位给幼小的孩子,幸亏有周公辅政,才得以稳定的延续。

同时周公制定礼乐,在文化上保证了王朝的延续。

历史上,很多王朝败落,就是传位不当造成的。

王朝败落的另一个征兆就是礼崩乐废:文化没有得以传承。

这个时候,主导国家的不是圣人或圣人制定的礼乐与文化,而是权力归于天子,天下的事情决定于天子的喜好,天子自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英明的领袖。

这些天子的杰出代表有防民于口的周厉王,好色而轻视诸侯的周幽王(就是烽火戏诸侯的那位)等。

这个阶段的特点就帝王统治,上没没有了文化与信仰,充斥朝廷和天下的,只有当政那位自以为是的帝王思想。

表现的形式就是帝王不是深居宫内,就是到各地巡查指导工作,国家不断在强调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而忽视文化和信仰。

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里面不仅是周厉王和周幽王,还有隋炀帝和明崇祯皇帝。


丢失改命  下降到守柔

天子名存实亡,权利归于诸侯。

天子不是像周幽王一样烽火戏诸侯和下属开玩笑,就是像周桓王一样对手下重臣(郑庄公)猜忌,导致诸侯和天子相互离心离德,各自为政。

郑庄公一气之下割了周王室的麦子,并假借周王的名义讨伐宋国,周桓王一看没面子,就叫上几个小伙伴去围殴郑庄公,没想到被郑庄公打了个大败,自己肩膀还中了一箭。

郑庄公也不好撕破脸皮,派人送药过去给周桓王,借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从此诸侯国学坏有了郑庄公这个榜样,表面上给周天子个面子,内心不再把周天子当回事。

至此,春秋时代拉开了序幕。

战国拉开序幕的是三家分晋,下一节我们就要讲到。

 

这个时候,天子变成摆设,春秋五霸陆续出现。

天子的地位靠各个时期霸主来维系面子,天子就是个摆设,实权都落在诸侯手中。

但诸侯也不敢太过分,时不时要站出来要维护一下天子的地位,也不敢轻易灭了别的国家。

这就是齐桓公主导的“尊王攘夷,兴灭国,继绝世“,诸侯不敢称王称霸的守柔阶段,史称春秋。

春秋时期,天子名存实亡,天下的权利归于诸侯。

这相当于国家的权力操控在几大家族或省一级的割据军阀、节度使手中。


丢失守柔  下降到持强

诸侯名存实亡,权力归于家臣。

慢慢地,追求进步的诸侯也颓废了,权力自然就归于这些诸侯的家臣。

如晋国就被自己家的六个大夫瓜分了,慢慢最后被最强大的赵魏韩三家瓜分,姜子牙的齐国最后被家臣田氏所篡,燕国也一度被子之窃取了权利,鲁国被三桓统治。

诸侯毕竟过去是忠于天子的世家,内心还有礼乐的道德约束,因此大家就是玩玩尊王攘夷的春秋,基本上相互忍耐,相互照顾面子,很少去发动灭国战争的。

到了家臣,素质不高,就没那么多礼数和客气了,开始不讲究了(老炮说的没了江湖规矩)。相互攻打成了家常便饭,上演的就是相互攻伐的战国了,国际大格局就是各自的持强

战国时期,诸侯名存实亡,权利逐渐归于强臣。

这类似流亡到南方的东晋,慢慢堕落,权利逐渐归于出身草莽的刘裕刘寄奴了。


丢失持强  下降到会盟

篡权后的家臣越来越平庸,权力归于名士。

通过篡权谋取位置,自然新上任的君王和他的后人普遍多阴谋诡计,缺乏胆识魄力,下面任用的也都是饱食终日的无能之辈,因为他们是篡权上来的,自然防着手下本事大的人。

这个时候,真正的权力就归于苏秦、张仪这样的民间舌辩之士,或者如战国四君子一样的贤明贵族。

这个时期,虽然各个诸侯国都开始称王甚至是称帝(都是名不副实的虚名虚位),但主导整个世界格局的是如苏秦、张仪、战国四君子这些合纵连横的文化人,当时称为士人,也就是比平常老百姓志向、素质高的社会精英。

他们动不动就建立一个联盟,如合纵、连横,和其他国家对抗,各国的君王由于无能懦弱,一切国策听命于这些士人。

这个阶段的国际形势就是会盟状态。

特点就是虽然国王(权臣们建立或控制的国家,如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齐国)遍天下,但天下的权力归于士人

 

如果把整个地球比作当时的中国,现在我们这个世界的格局就是个战国后期的会盟阶段。

一些国际说客组织各个国家的领导人(相当于诸侯,周天子就是大家不把他不当回事的联合国。)一会搞个欧盟,一会举办个APEC,大家混在一起,求个踏实和存在感。

各国总统,包括美国总统核心工作是讨好好选民和大企业,保证下届选举能上位就不错了。

哪里有什么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丢失会盟 渐显立身

新兴力量崛起,名士的游说没有了市场。

名士可以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临时把大家拼凑起个联盟,影响当时的政治格局,左右着各个君王的思想。

但是这种联盟是临时的,而且名士们的才智也是有限的,很快联盟破裂,名士如苏秦一般,不是身败就是身死。

很快,主导整个社会的就归于秦国这样真正善于自我强大的力量了,这种新生力量的崛起源于对人才的任用和不断改革发展。

世界格局慢慢显现出,真正的实力开始说话了。


丢失立身 产生立身

有人会失去,但总有人有人得到。

有人失去了立身,包括失去了国土、地位、财富甚至是生命。

但在这个社会上,永远有新的力量产生,去填补前人留下的空缺,占有他们过去拥有的土地、财富和地位。

这些新生力量,如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始皇一样,不断继承前辈的传统,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懂得任用贤能,积极推动各项改革,积极进取,最终踏踏实实,一步步通过会盟、持强、守柔,最终实现改命和传承,建立新的王朝。

当时的秦国,就是在周天子、各国诸侯逆《易经》之道堕落之际,顺六大人生阶段而逐步发展,最终统一天下。


纵观周朝从文王、武王、周公建国,经历春秋、战国直至灭亡,体现的就是由于失去传承和信仰,社会各个阶层上位之后又被取代,国家民族最终分崩离析的过程。

大家根据这段历史,学会逆看人生六大阶段,对分析判断一个国家、一种宗教、一个大企业的兴衰,非常有帮助。

之所以教给大家这套知识,不是让大家看后高谈阔论的,而是希望大家学会把握时局,有针对性地积极调整人生战略改变命运之用的。


用六大阶段

讲述秦国的崛起

讲完了逆向的六大阶段,我们再看一下同时期那个正向发展的国家:秦国

立  身
平王东迁 始为诸侯

秦朝的先辈,原本就是给周王养马、赶马的普通大夫,当初世界上最著名的马车夫造父就是秦朝的始祖,曾经替周穆王赶车千里之外去会西王母。

由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都城陷落,平王向东迁都,周天子就把周朝故地就封给了造父的后人秦襄公,这样从大夫升格成为诸侯,秦国才开始有了自己的领地,实现了立身


会  盟
穆公任用贤能称霸西戎

当时中原会盟称霸的是齐国、晋国和楚国这些实力强大有影响力的大牌诸侯,一般不带地处偏僻的秦国玩,中原各国甚至把秦国当成夷狄。

在秦穆公时期,开辟了任用贤人的传统,重用百里奚、余由等贤人治国。

但由于基础太差,和中原拼了几次,都失败。

之后转向西方,称霸西戎,成为西方十二国的霸主,也就是盟主。


秦国的故事告诉我们,会盟不一定是要参加到那些社会主流盟约体系中。

核心是通过会盟增强自己的整体实力,而且还要当大哥,不是给别人拎包当小弟。


持  强
秦孝公与商鞅变法

秦孝公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增强。

建立咸阳城,被周天子封为诸侯伯长,从孝公、惠文王、武王时期,攻城略地。

直到持强的秦武王被鼎砸死,秦国才停止了攻伐的步伐。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过渡持强者必折。

这也是当初会盟称霸的霸主们,特别是吴越争霸时期的吴王夫差,最终衰落的原因。

当代很多大的民营企业,就是衰败于过度持强而不知守柔的规律中。

至于搞政治的官员们,更应这个历史和易经的规律。


守  柔
秦昭襄王年幼即位 宣太后执政

昭襄王年幼,太后主政。

攻伐势头暂缓,甚至还退还诸侯的部分领土,派出张仪破坏合纵。

宣太后怀柔义渠戎王,稳定权贵,使内乱得以控制。

趁蜀国内乱,占领了巴蜀,从此有了强大的粮食基地。

秦赵的长平之战,秦国也大伤元气,进攻乏力,开始采取范雎的远交近攻的策略,甚至是通过行贿来瓦解对方而不是单纯依靠武力。


守柔有时看似是上天给予我们的一个阶段。

只要做到足够强,上天就会通过各种安排去遏制我们持强的势头,导致事业走入低谷。

很多国家、企业(家)就是在这个守柔过程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守柔各卦就是教会大家,在这个强大后的低谷阶段,做哪些事情,才能使自己在低谷中完善自己的不足,获得更多的人心,最终走出低谷,迈向辉煌。


改  命
秦王亲政  统一六国

不仅秦朝在秦昭襄王时期经历了一个守柔时期,嬴政也从一个12岁登基开始,守柔十多年,最终解决了母亲赵姬、仲父吕不韦、假父嫪毐的制衡,开始亲政,并发动对六国的统一战争,最终建立秦帝国。


凡是能最终改命的人,都是经历过潜龙勿用飞龙在天的历练过程。

不仅是秦始皇,这里还有成吉思汗、康熙等。


传  承
传给二世  三世而亡

传承是每个帝王最大的痛,秦始皇也不例外。

秦始皇把传承精力错误放在寻找长生不老,和制定一套政治制度上,以期待在这种制度保障下大秦帝国能传二世、三世甚至是万世。

事实证明,长生不老不仅不存在,而且还被徐福愚弄。

再好的制度,没有培养好或选定好接班人,也不会长久。

传承,不是长生不老和完善的制度,而是精神财富和文化的传承。

而文化和精神财富的传承,不是帝王定的事情,这是圣人专属的统领。

由于秦始皇的认识还停留在帝王的层面,仅靠自己之力,重用的文化人都是炼丹求仙的方士,因此只传三世。


文明的阶层

上图是社会的阶层,与易经人生六大阶段的对照。

人类的文明程度,是由阶级决定的。

阶级层次越多,人类社会越文明。

阶级层次越少,人类社会越原始。

当然按照易经的原则,最多不要超过六层。

 

人类进步到这个阶段,任何消灭阶级的鬼话,都不要听信。

历史证明,凡是消灭阶级的,在理念上是在否定人类的文明,在现实中必然是屠杀、贫穷和极端的独裁。

 

关于社会的阶级划分,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柏拉图的《理想国》,理想地把社会分成哲学王、保卫者和劳动者。

将思想与文化至上,这点柏拉图还是有些正见的。

现实上,欧洲就是在思想文化至上的阶级划分上,从而不断进步发展的。

阿拉伯国家也是走了信仰至上的路子,才开始不断强大、统一。

导致欧洲文明延续的社会结构是:主教、国王、领主、骑士、商人、百姓,恰好符合我们中国圣人、天子、诸侯、大夫、士人、庶民的结构,也对应人生六大阶段。

而印度的种姓制度,也是把主持信仰的婆罗门放在第一位,基本符合我们中国和六大阶段对应的社会各个阶层。

 

一些人可能来兴趣了,问我们中国现阶段至上的圣人和信仰是什么啊?

这个问题,我就用图说话,大家自己看。

文化和信仰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稳定的核心。

无论是任何文化和信仰,上面没有人掌控了,也就是金字塔的顶没有了,那么这个社会就要开始一级级地向下垮塌。

倘若没有人重新弘扬起文化与信仰,最终会垮塌到最底层。

在这个过程中,各个阶层都可能出现按照人生六大阶段踏踏实实走上来的人,他们中有人会打起信的文化与信仰的大旗,重建这个社会结构。

如果等着类似宋江这个在底层阶级的人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可就不好了。

 

无论是柏拉图,还是古代欧洲、古代印度,规定的社会阶层是固化的。

而《易经》展示出的是更替变化的阶级与阶层,是动态的。

 

将阶层固化,其实就是我们经常反对的封建与独裁。

而《易经》阐述的阶层是可以升降更替的,就像美国选举总统,是由社会决定的。

说起来这应该也是一种民主,当然这种民主不是由人民来做主,而是在上位的人为民做主的能力越来越强大,因此他能存在于社会的更上层。

 

社会要崩塌,是从上面一层层开始崩塌的,源于上层不断在丧失为民做主的能力与责任

人类要进步,是从下面一层层开始构建的,源于下层不断在获得为民做主的承载与担当

 

人类社会的结构不是由权力财富决定的,而是由人文精神决定的。

特别是《易经》中按照人生六大阶段培养出来的人文精神。


历史人物个人成长


刚才是通过周朝、春秋、战国、秦朝的历史来解释人生六大阶段

增强对人类社会结构与易经的了解。

 

或许有人要问,上面列举的都是经过几代人经历几百年才遵循的规律,

人的一生也能遵循这种规律而迅速成长吗?

 

规律可大可小,易经人生六大阶段也是一样的。

我们下面要讲的是人一生也对应这种关系,历史代表人物就是陈胜、刘邦和项羽。

每个人在对应的人生六阶段中:进则兴,败则亡,不退不进则受轮回之苦。


立  身

陈胜在大泽乡起义。

项羽、刘邦也随之起义。

这就是我们讲的庶民的崛起。

看一下贾谊的《过秦论》,加深理解什么是“立身”。

“秦王既没, 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非有仲尼, 墨翟之贤, 陶朱、 猗顿之富; 蹑足行伍之间, 而倔起阡陌之中, 率疲弊之卒, 将数百之众, 转而攻秦;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会  盟

陈胜崛起后很多人纷纷跟随,这个势头就是会盟

可惜陈胜急功近利,过早称王(张楚),手下主要干将和六国英豪也跟学着做,也纷纷称王,一下把自己原本强大的势力(影响力、魅力、权力等)分散,最终败亡,和陈胜一起称王的大多也是一个命运。

这就叫会盟没做好,根源在于陈胜的能力和底蕴差,俗称德不配位

 

反观项羽,尊义帝为王,自己通过破釜沉舟打败秦朝军队,威震壁上观的各路诸侯,树立起威信,被大家拥戴成为西楚霸王。

其实这个西楚霸王就是如齐桓公九合诸侯的盟主一样。

在这方面项羽做得很好。

 

而刘邦也成为这个组织里面的一员。


持  强

按照正常节奏,成为西楚霸王的项羽应该开始从会盟持强发展。

可惜,项羽和陈胜一样,格局虽然比陈胜强,但还是小。

一把烧了咸阳宫,跑回老家彭城去当自己的诸侯王去了。

有人劝谏他占据咸阳而控制天下,他不听,还说一个人富贵了,不回老家让乡亲们看看,炫耀炫耀啊(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谁知之者!)。

把劝谏的那个人气坏了,骂项羽的眼光和猴子没什么区别(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羽听后大怒,就把那个人给煮了(烹说者)。

 

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你听不进别人的劝不进步,并不代表其他人不进步。

 

刘邦等诸侯对自己的现状开始不满了,纷纷团结起来开始对抗偏居一方的盟主-西楚霸王项羽。

也就是刘邦他们开始从会盟转向持强了。

这有点像一群过去发誓做单身狗的同学,纷纷开始偷摸约会谈恋爱了,当初的大哥还要维持大家过去的盟约。

更像《笑傲江湖》里面的五岳剑派,各大掌门最后纷纷跳出来争当盟主。

 

很快,刘邦成为反叛势力新的盟主,更准确讲是新的老大。

开始和项羽拼个你死我活。

 

在这个阶段,项羽是在用会盟的思维考虑问题,

而刘邦已经开始实施持强的行动了,踏对了人生的节奏。


守  柔

对抗中,项羽发挥自己一贯的特长,勇冠三军,攻无不克,战无不取,堪称天下第一。

但这种持强的性格导致的结果就是下属和其他诸侯寻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和自尊。

慢慢韩信、陈平,甚至是彭越这种级别的骨干等都归属了刘邦。

因为刘邦在大家的眼光中是个够哥们义气的老大哥,从来不和手下争功夺力。

 

并且刘邦与项羽楚汉相争中,善于以柔克刚,最终保全自己,并得天下豪杰之心。

而项羽由于不善于守柔,刚愎自用,失德失信于天下,最终被上天抛弃,落得个孤家寡人,乌江自刎。

项羽因该持强而不进取,天生不善于守柔而失败,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改  命

刘邦打败项羽,一统中原,建立汉朝,平定各方叛乱,制定汉家制度。


传  承

刘邦后期注重文化,重用叔孙通,开始用礼乐教化天下。

到了文景时期,注重老子学术,休养生息。

到了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

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使汉朝成为以重文化、尊圣人的大汉朝,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


经史结合

古语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通过历史与经典的结合,能激发起大家的志向。

 

因此要学好易经,用好易经,必须要善于掌握本文的重点,也就是学习易经的第三定律:经史结合。

 

经史结合不仅能对学习掌握易经人生六大阶段能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还能对历史内在的规律,更能准确把握,并应用到现实社会中。

这里说道的历史不仅仅是中国古代史,还包括世界史、欧洲史、科学史等,这里面都是符合易经人生六大阶段的发展规律。

通过经史结合的学习方法,发现了内在的规律,结合自己的事业,就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例如:

新中国刚刚成立就是立身

通过团结亚非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跻身进入联合国,这就是会盟

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出国门,开始与世界接轨,在经济领域走上了持强的道路;

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经常不表态,主张和平发展,对邻国的领土纠纷尽量保持克制,逐步发展强大军备,在国际会议上增加自己的话语权。这就是在做守柔

当前,航母和大飞机也造出来了,经济总量也排第二了,领导的权利也越来越稳固了,逐渐中国要步入改命的阶段。

当然一个国家仅仅靠军事、经济、政治的强大,是很难实现民族崛起影响世界的,必须还要有文化的配套。

这样我们再理解雄安为何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就容易多了。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商汤以七十里的土地建立了五六百年的夏朝;

文王以百里的土地建立了八百年的周朝;

成吉思汗以一个被抛弃在荒原的家庭建立了延续八百年的蒙古民族,至今还生生不息。

雄安何尝不能以三百平方公里的特区,建立起一个传响一年内的奇迹呢?

 

因此当前中国是个坐五望六的阶段,也就是逐渐步入改命,并为第六阶段传承开始做准备的历史时期。


人类共同的信仰

地球早晚要统一。

统一以前,人类必须要缔造出人类共同的信仰。

过去各国、各民族的信仰、文化、主义、思想曾经缔造出历史上很多强大的民族和国家,但现在慢慢却发展成为导致世界各国、各民族彼此纷争甚至是战争的根源。

要缔造世界人类统一的信仰,那就是多关注雄安,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多经史结合地学习易经吧。


讲不讲爻辞的经史结合?

通过经史结合的学习易经第三定律,概括讲述了第一定律中的六大阶段,让我们把握了历史的节奏,明确了人生的战略。

 

下面我们原本要用经史结合的第三定律,讲讲易经里面的战术,也就是结合易经学习第二定律,也就是阴阳结合的原则,讲讲易经中的各卦各爻。

 

但忽然感觉不妥,主要基于三点。

一、易经的实践相与连续性

首先《易经》是实践性很强的人生指导体系,越是深入到卦辞、爻辞,越是要和实践相结合。如果脱离开实践,而在实践之前过多用文字阐述,容易导致错误的理解和实践中缺乏变通。

更何况《易经》指导的是个连续的过程。

这就像培养一个棋手,定式套路就那么几种,但真正要培养成为高手,必须要在实战对局中反复练习才能融会贯通,仅靠指点一两步高招是没有用的。

 

唐敬宗时代,有个叫做张韶的,听到一个叫做苏玄明的大师对他讲:”某一天他能在皇宫请对方吃点心。”

张韶大喜,就组织人员攻打皇宫,居然很顺利地攻了进去,并在大殿之上请苏玄明吃点心。

而二人谁也没有想下一步怎么办,都以为对方想好了。

当彼此发现他们只谋划一步棋,而后几步谁也没谋划出来,二人大惊失色。

很快这两个大眼瞪小眼的人就被冲进来的禁军杀掉了。

 

我过去出过两本易经卦辞爻辞方面的书,后来故意让这两本书绝版了,就是担心大家机械地学理论,误入歧途。

二、懂与不懂

让书绝版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人一见到书或老师,就开始要追求个““的问题。

其实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懂。只是有人装懂,才开始有了

例如你懂你自己吗?

如果你自己都不懂自己,凭什么要求我能给你讲懂易经。

 

这个世界,重在实践与灵活应用,而不是重在脑袋瓜上长草,心旁边长草(懂这个字的结构)。

现在你会开车了。

请问你懂车吗?

你每天都在用眼睛听,用耳朵看。

请问你懂眼睛是怎么看?耳朵是怎么听的吗?

 

观颐书院不是让大家读死书的书院,从来不倡导大家去追求懂,而是开启内心的智慧,激发本性的志向去积极行动的。

我们的目标是让大家找到内心的感觉后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与深化认识,和懂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因此,具体卦辞爻辞不讲太多,是担心有人提出:“老师,您什么时候把六十四卦全给我们讲一遍。“

或者说:“老师您讲的我感觉没听懂。“

对于这种追求知识、追求懂的学生,观颐书院是坚决不收的。

因为这类学生不是在追求人生的成长,追求实践的价值,而是在追求理论的书生。

《中庸》有言:“未闻先学养子而后嫁人者也。

意思是说“从未听说先学会搞懂养孩子才去嫁人的这类人啊。“


我希望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不是这种先追求懂而迟迟不敢实践的人。

三、观颐书院的辅导教学

第三,就是出于商业运营的考虑了。

观颐书院通过十余年的积累,以中国历史为核心,以易经各卦各爻为纲目,积累了诸多的历史故事。

并且在多年对精英人士的指导中,用这些厚重的历史故事结合易经爻辞卦辞,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启迪,激发了他们的志向和决心,并使他们的实践和事业发生巨大的改变。

而他们的故事又成为我们符合时代的经典案例。

这也是观颐书院个性化、精英化教学的核心特色。

并且我们围绕这些素材开发和即将开发出更便于学习与实践易经的教学教具和教材。

 

因此,基于上述三点,就不在此用易经学习第三定律:经史结合的方法,去套用讲述易经卦辞爻辞。


本文的寄语

希望今后大家按照第一定律的六大阶段不断成长自己,在过程中积极参加观颐书院的个性化辅导培训,采用第三定律告诉我们的经史结合学习方法,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易经各卦各爻辞,实现精准定位精准成长,逐步让自己成为一名在新的社会变革中引领推动社会发展的领军人物。

 

今天把学习易经的三大定律全部讲述完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