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转】山东民间泥塑艺术现状调查

 大隐书斋 2017-07-28

 

汲取民间艺术精华丰富校本课程内涵

山东民间泥塑艺术现状调查与课程开发

我生长在黄河之畔,那里有丰富的红泥(红胶泥,又称红土)资源,从小喜欢玩泥,更喜欢民间泥塑。至今这份情节一直割舍不断。工作后,课程中的泥塑内容又引起我玩泥的欲望,结合当地实际及学生情况,开创了巧娃工作室,成立了泥塑校队,学生的喜爱,家长的认可,领导的支持更促使我对山东民间泥塑艺术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反思。

山东民间泥塑以泥玩具为主,境内有多处泥玩具区,如滨州、临沂、高密、枣庄、济南、青岛、黄县、枣庄、掖县、莘县等地都曾经出产过各种泥玩具。现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滨州惠民的河南张泥娃娃、枣庄洛房泥塑、临沂苍山小郭泥塑进行介绍。

河南张泥娃娃

惠民县城西南约15里,皂户李乡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处有一村庄,因地处沙河南岸,故名河南张,以制作泥塑闻名,素有“娃娃张”之称。河南张泥娃娃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当地有句民谣“河南张,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就向人们诉说着当年泥塑制作的兴旺场面。每年农历二月二的火把李庙会上,河南张泥塑是主角,于是便有了“火把李庙会,河南张赶(赶会卖泥塑)”的说法。这天,济南、淄博等各周边游客和群众纷纷前来购买。其中也不乏外国游客。河南张泥娃娃的种类较多,其中尤以不倒娃娃最为有名。传说乾隆皇帝过六十大寿,文武百官都带着无数奇珍异宝去,刘墉只带了一个河南张的扳不倒泥人和一桶生姜给皇帝庆寿。见此皇上龙颜大怒,刘墉说;请皇上息怒,此乃无价之宝啊,边说边摇那扳不倒泥人,它的寓意是万岁的江山永不倒啊!皇上闻言大悦,说;扳不倒的江山正吉祥!从此河南张的泥人南北闻名。以前人们购买除了欣赏还有一层涵义:“拴娃娃”。很多刚过门的新媳妇会在庙会上个娃娃带回家,以求家中能够早日添丁进口,家庭兴旺。200710月,惠民泥娃娃被确定为滨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河南张泥塑正式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河南张泥塑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的泥娃娃还跨过重洋远销到了国外,让国际友人也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样优秀的艺术令人惊叹,令人羡慕,但它的现状和前景却令人担忧。2005年、2011年我曾先后三次到过河南张拜访过当地的民间艺人,并先后两次赶过火把李庙会。河南张村制作泥娃娃的民间艺人现在总共有五户,分别是张凯、张连华、张炳信、洪广信、路化俊五家。庙会上火腾场面的背后是付出与收入不相称的局面,也是其他艺人纷纷改行的主要原因。以张凯为例,张凯的父亲张炳鳌老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其制作的泥娃娃开脸俊秀,色彩艳丽,一度是庙会上的抢手货。老人在世时,张凯大哥并不做泥塑,而是干建筑,收入也比较客观。张炳鳌老人过世后,为了不让家传的手艺就此绝迹,才开始从事泥娃娃制作、设计。说起收入,张凯大哥一脸无奈:“看着庙会上的红火劲,其中辛酸又有谁知呢?一个娃娃,从取土、和泥、砸泥(为防止泥胎开裂,和好泥后掺入棉絮)、制胎、做皮子(泥娃娃上半部是纸糊的)、粘皮子,刷底色、上色,开脸每个过程都不能省,是个细功夫。费时不说,因制作主要是农闲时节(其他时间还要打理庄稼),秋后还好说,冬天天冷,泥胎和皮子不易干,长时间制作手指关节受不了,泥太凉,易得关节炎。比起干建筑或干其他劳务收入少得多。现在年轻人没干的。”的确,中午吃饭时,我问张大哥的小孩,已经上高中的张尧愿意不愿意学做泥塑,他坚决的说不。张大哥的外甥也在场,他也是同样的回答。比起张大哥的坚守来说,张连华、洪广信、路化俊等人应该是出于对自己制作技艺的不舍和贴补家用。因为这几位老人年大了,干其它的挣钱的门路已不合适。而邻村的几户制作艺人多由河南张传入,且大多已是老人。河南张泥娃娃背部和底部仍露出泥的本色,朴实无华。河南张泥娃娃的另一类是泥哨类,其中牛头哨,鸳鸯哨,为戳孔发声,与枣庄洛房泥塑的成哨原理相似。而其他哨类泥玩具是以泥塑内内置芦苇哨而发声。与高密泥叫虎、临沂苍山小郭泥塑相类似。泥娃娃背部和底部仍露出泥的本色,朴实无华,散发泥土的芬芳。

枣庄洛房泥塑

第一次见到洛房泥塑是2008年在广饶举行的省美术年会上,张敏老师课上的洛房泥塑深深吸引了我,并想找机会去洛房看看。2010年省美术优质课评选在枣庄薛城举行,机会终于来了。利用晚上的功夫,我先后三次拜访了洛房泥塑第四代传人“民间艺术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张玉明老人。据资料记载洛房泥塑的创始人张有立早在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就开始在家中用手工捏制泥娃娃,最初没有模具,工艺水平较低,制品比较粗糙,像其他地方的泥塑一样,只是作为养家糊口的一种谋生手段。后来随着十里八乡的货郎到洛房订货,洛房泥塑开始在乡村走俏,这时仅凭手工捏制已不能满足货郎的需求。为扩大生产数量,张有立开始制作泥塑的模具。刚开始只是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物、人物,后来,他根据民间的一些寓言故事、戏曲典故又创作了刘海撒金钱、钟馗捉鬼、送子观音、道姑化缘、孔融让梨、刘海献瓜等80多种模具,大大丰富了洛房泥塑的品种。自从有了模具,洛房泥塑的产量与日俱增,产品的质量和着色也精益求精,南销徐州、蚌埠,北销曲阜、泰安,西至丰沛,东达临沂,方圆二三百里,货郎的担子里都有洛房的泥塑产品。
  洛房泥塑所用的泥土,是洛房村西薛河中的白塘土,这种土呈灰白色,土质细腻、黏度高,制成的泥塑胎子光洁通透,经太阳晒后不开裂。这与其他地方的泥塑不同,其他地方的泥塑是阴干,不能暴晒,以免开裂。
  制作时需先将白塘土晒干、碾成细面,用细网罗筛除去沙石,罗筛下的泥土细如面粉,细土和水搅拌成泥团,用棍棒砸实泥团成半干状,然后用手把泥团拍成两块泥饼贴在模具的两个分片上,再把两个模具合并在一起用力挤压,两片模具结合部周围压出的余泥用自制的弓弦刮掉。随后打开模具,便可看到光洁的泥塑胎子。将胎子取出后,根据不同的制品,在不同的部位用秫秸棒制作出发声的小孔。最后将胎子放在通风干燥处晾干。

洛房泥塑分为白货黑货两大类。晒干的泥塑胎子如果直接上色就是白货,如果再在火中烧炙,颜色就会变成黑色,当地人称之为黑货。据老人介绍,白货中人物和动物都有,黑货中只有动物而没有人物,这是因为泥塑的人物是不能经过火烧的,否则不吉祥。无论是白货还是黑货都要经过最后的上色,人物才能变得栩栩如生,动物才能变得活灵活现。

“上色是泥塑艺人的工夫活。泥塑的基础色彩是白色,这种基色土粉产于枣庄峄城区甘露沟。在上色时先将白土粉在大盆中用水调制成浓度适中的粉浆,白粉浆和松香交叉涂抹,即先在胎子的表面涂一层松香,干后再刷粉浆,这样连涂三次基色,完全晾干后才能用毛笔上红、黄、绿、黑4种颜色。黑色用墨汁,红、黄、绿3种颜色则用颜料和鸡蛋黄在颜料盘中勾兑。用毛笔着色的顺序是先画眼睛,只有眼睛有神才能形象逼真,然后按照先头部、再面部,然后到身子,最后画完鞋子或靴子再收笔。黑货、白货的着色方法基本相同,只是黑货不需要上基色,直接着色就可以了。上完色后,花花绿绿的泥塑制品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让人爱不释手”。但现在的做法已有改进,老人介绍说,“丙烯、水粉颜料已经加入到应用之列,只不过根据客户需要罢了”。

看了之后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工具很简单,模具、刮泥用的小弓,戳空用的竹管和竹片,仅此而已,都是自制的。在老人的指点下我也忍不住尝试了一番。应了一句话“看着容易,做起来难”。

问到制作泥塑的收入与前景,老人默然了。比起以前的红火,老人说,以前为了赶货(赶制泥塑,客户等着要),累的画着画着,手中拿着泥塑和毛笔靠着墙能睡着,太累了。但收入也确实不错。全村几乎家家户户制作泥塑,而现在,只有老人自己在坚守,制作泥塑成了一种守望。也并不是经常制作,只是偶尔有人要,有人订货才制作。我去时,老人和自己的儿子住在一块(现在搬出另住)。他的儿子、儿媳以干建筑活为主。只是在老人忙不过来时,才会利用闲空帮忙。两个孙女,大孙女辍学在外地打工,小孙女现在应该上初中,但问起是否会学制作泥塑时,一个劲摇头。

洛房泥塑也有扳不倒子,只不过制作不如河南张泥娃娃精细,俊俏,倒显得更加粗犷,朴实。

从事洛房泥塑的除了张玉明老人外,现在枣庄薛城职业中专的薛敏老师夫妇二人向老人问艺并进行了学习。其中许敏上课用的扳不倒子就是他们的作品。

小郭泥塑

  小郭泥塑,起源于山东省苍山县兴明乡小郭村,相传源于清朝咸丰年间,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小郭泥塑造型独特,注重外形的夸张。在泥坯上涂以白粉做底色,再施以大红、

桃红、黄绿、紫等颜色,最后用黑色进行勾勒,达到多色丰富的效果。有的背部和底部仍露出泥的本色,朴实无华,与枣庄洛房泥塑、河南张泥娃娃相似。临沂泥玩具小郭泥塑以桃红和绿色为主调,热烈、明快、活泼,各种戏曲人物、各种动物的造型惟妙惟肖,展现了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  

小郭泥塑的“祖师”李宗标从艺天津的“泥人张”,后学习无锡惠山泥人艺术之长,以捏塑神像和各种娃娃出名,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在《苍山县志》上也有记载。

  像其他地方一样,在旧社会,制作泥玩具是穷苦人家养家糊口的手段。多是在农忙期间趁早就晚,男女老幼齐上阵,挖来黄泥,经多次踩砸,泥模成型,再晒干后放置起来。到了冬闲,就涂粉着色制成成品,在集市上或走街串巷出售。过去有句民谚,“小郭挖泥揍(造)孩忙,背井离乡卖泥郎,大江南北都卖遍,小郭的泥娃哭声响”,成为当年小郭村老人背井离乡,沿街叫卖泥人的真实写照。这一点得到我岳父的印证:他记得小时候,每年秋后,农闲时节,从南山(现在的苍山)就会来一些做泥哨的,这些人住地窝子——搭窝棚,一半地上一半地下,御寒的需要。还有个特点,用鸡蛋清调色。这一点和我的调查相吻合,时至今天,仍然如此。并且鸡蛋必须是家养的土鸡蛋,其他鸡蛋不行,我试验过,原因是养殖场的鸡蛋蛋清含水分多。据调查其他地方已很少采用这种方法,只有仓山泥玩具还保留着这一传统工艺。

小郭泥塑就地取材,先用泥模成型,在泥坯上以白粉做底色,再施以大红、桃红、黄绿、紫等颜色,然后用墨色勾勒,就制成了喜怒哀乐表情各异的生、旦、净、末、丑的脸谱。用颜色“上妆”时,泥人的背部和底部要微露几点泥土的本色,乍看似不经心,其实颇具匠心。”兴明乡文化站站长尹芳利讲解了小郭泥塑的制作方法。

  做好的泥人背部或底部都装有芦哨,轻轻一吹,就会发出“呜呜”的音响,有的还能用牛头哨吹出几个简单而有节奏的音响,深受儿童的喜爱。这一点与惠民的河南张泥塑相似。泥人制作要讲究“不似之似”,不能做得太“真”,作品比事物要有所美化、夸张。做泥娃娃时,往往夸大头部,做成“肥头大耳”的样子,给人一种健康幸福、吉祥喜庆的感觉;其中,小娃娃的头几乎和身子等高,一派天真无邪的稚气。村里的老艺人都说:“玩具是给孩子玩的,只要花哨好看就行,不能太真。做泥玩具没有一定的尺棒,手就是尺棒,想着怎么好看就怎么做,也不遵循着固定的形式,而是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点去创作。”这也应了白石老人的一句话: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1983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网上是南京艺术学院,为以讹传讹)选小郭泥塑作品作为直观教具,之后,每年都有一些大专院校的工艺美术师及民间艺术研究人员来兴明参观、学习、研究。小郭泥塑的工艺特色和审美价值成为各大工艺美术院校不可缺乏的教学内容。

2003年3月2日,兴明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泥塑)之乡”,3月4日在福州市召开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命名暨经验交流大会”上,文化部社图司张旭司长专门到兴明泥塑艺术品展台参观欣赏泥塑艺术,并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小郭泥塑这个独门绝技要保持特色,合理利用,良性发展,搞好人才的传帮接带,使泥塑艺术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但现状又是如何呢?2011年正月初六我去了临沂,当晚在苍山住宿,由临沂到苍山的车上问起小郭泥塑的情况,多数人不知道,或听说过或小时候见过,现在不知怎样。第二天我到了小郭村。正好大集,问路碰巧遇到泥塑艺人李宪海(不是很确切)老人,老人很朴素,面容清瘦,但精神很好,说话较慢。到了他家,看到他制作的泥塑,我震撼了。简陋的房舍,略显清贫的“摆设”与精美的泥塑作品有些不相称。他的作品造型简洁生动,设色随意(我检查过,同一模具做出来的泥塑,引设色而不同),用笔流畅,就像国画中的大写意。老人又领我去了另外一家,不巧的是只有一位老大娘在家,她老伴去赶集卖泥塑了,这一家的泥塑以小鸟,小鸡,小牛,小狗等小动物居多,真是各有特色。我又到了蔡永发老人家里,老人也是去赶集卖泥塑了,好在蔡大娘在家。在他家里,让我感到既好玩又新奇的是他们做的大公鸡、响猴(轱辘怪)、寿桃。公鸡打鸣我想人人听过,但如何表现这种声音,特别是用泥塑表现这种声音,恐怕很少有人想过。蔡永发老人就做到了,简直惟妙惟肖。开始我不明就里,研究一番,原来是老人在泥塑的底部又加了一个共鸣腔,真是妙哉。智慧,绝对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响猴的制作更是聪明,分为上下两部分,底下一部安有苇哨,两部分之间用牛皮纸相连,轻轻挤压便发出悦耳的呜呜声,从而避免了直接去接触泥巴用嘴吹响的尴尬。寿桃的妙在上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绝不会想到老人有如此的智慧——把涂好白颜料的桃子放于一小盆中,用一节竹管在一头扎一粗布(或直接在竹节头上戳数个细小的小孔),在桃红颜料中浸一下,对准桃子,用嘴在竹管的另一头使劲一吹,颜色就如从喷枪内喷出来一样。非常漂亮。我又去了刘福祥家,看了他制作的泥塑,也很有他色。小郭东村现在一共就这四家,制作泥塑的,最年轻的刘福祥也已六十七八,而其他的几位老人,都已八十多岁。而他们的下一代没有一个继承的。就算加上邻村的尹芳利制作泥塑的艺人也不过这五户。与惠民河南张泥娃娃的情况是如此相似。虽然小郭泥塑美名远扬,经过一百多年沧桑世变仍在民间享有较强的生命力,但不得不承认小郭泥塑面临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即规模小,工艺粗糙,费时费力,经济效益差,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等困境。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和保护,这门民间艺术将面临着断层和失传。

关于高密泥塑,我没去过聂家庄,不敢妄言,但从网上的情况看,高密泥塑应该发展的最好,经济效益也最棒。我想这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扶持,得益于艺人的经济头脑,得益于宣传和包装。

巧娃泥塑课程开发

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我曾一度陷入迷茫之中。开发什么,怎么开发,与美术学科的关系,继承与创新尺度的把握,一直以来深深困扰着我。经过几年的摸索,现在终于形成序列化或系列化。分别为《巧娃泥塑》和《巧娃剪纸》。今天暂说一下《巧娃泥塑》。

根据学生特点和班级组成形成如下序列:

1-2年级——熟悉泥性,尝试捏制简单作品,如小动物、植物、器皿生活用品等,在制作过程中体会掌握简单的泥塑技法,养成良好的制作习惯。

3-4年级——民艺初涉,在原有基础上,了解掌握红土辨别、和泥、砸泥、揉泥方法。初步了解山东省的民间泥塑艺术,为山东灿烂的艺术成就而自豪。并尝试简单民间泥塑作品的制作。进一步熟练技法,养成良好的制作习惯。

5-6年级——民艺学习,在原有基础上,掌握菊花形揉泥法和羊头揉泥法。能基本了解浅显的民艺知识及其蕴含的寓意。能用模具制作民间泥塑,并能进行简单绘制。熟练掌握技法,养成良好的制作习惯。

7年级——民艺学习,泥板、泥模制作

8年级——民艺学习,泥塑创作,陶艺制作

9年级——民艺探究,陶艺制作。

说起校本课程与美术课程及其他课程的关系,我认为可以自成体系,又互为补充(实)。比如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我和我的小伙伴》、赣版美术八年级《捏塑造型的乐趣》、七年级《可爱的吉祥物》、人美版七年级《生动的小泥人》的教学因学生原有的泥塑基础,而使得学生学习与制作游刃有余。反过来,因学生的精彩表现,获得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又促进校本课程的提升与开展,可谓一举两得。

河南张泥娃娃及其传人,由上到下,由左到右,依次为张凯、张连华夫妇、张炳海、洪广信夫妇、路化俊夫妇、张凯的泥娃娃

洛房泥塑及其传人张玉明老人及其作品(前三张图片来源于网络)

苍山小郭泥塑及其传人,由上到下,由左到右,依次为李宪海老人(?)、蔡永发老人、李大娘、刘福祥、尹芳利(NO.2、3、5、6、10照片来源于网络)

巧娃工作室随拍

九年级陶艺制作

后记:地方课程的开发我选取的是我喜欢的民间泥塑,因为喜欢,所以投入,我先后到过惠民河南张看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张泥娃娃,拜访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房泥塑的传人张玉明老人,并亲身体验,得到老人的指点,详细了解泥塑的发展概况,还去过临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郭泥塑的发源地小郭东村,拜访过传承人刘福祥、蔡永发、李宪海(不确定,没有具体问过老人),采购了部分泥塑作品。并认真加以研究,体会各地民间泥塑的艺术风格及特点的异同。结合我校实际及学生的发展特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合学生的整合,比如洛房泥塑的成哨操作简单,但不好掌握;河南张泥娃娃、小郭泥塑、高密泥叫虎是以芦苇为哨,声音响亮,惹人喜爱,但芦苇的切削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芦苇的切削是学生制作此类泥塑的瓶颈——只能让学生进行粗加工:用小锯条截成段,而对于斜面的切削低年级的学生还不敢让他们尝试。鉴于此,我曾思考可以让高、低年级合作,或家长协作的模式,下学期准备尝试一下。并且还想有机会到高密看一下聂家庄的泥叫虎,拜访一下聂希蔚、聂希和(网上得知)等艺人;去临沂看一下程学义老人,欣赏一下他做的泥塑,感到尤为迫切,因为老人已是80多岁高龄,不想成为遗憾;去聊城看一下莘县何店西郭泥塑(网上见过)。希望有这方面信息的老师不吝赐教,请您告知一二。在此,不胜感激。

(以下作品照片来源于网络)

高密聂家庄的泥叫虎传人聂希蔚老人及泥叫虎

临沂泥塑第一人程学义老人及其泥塑作品

莘县河店西郭泥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