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玩具的历史

 百眼通 2015-06-18
游戏、玩耍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生活形态之一,它有着自娱、教育和宗教信仰的作用。玩具产生于游戏、生产劳动与宗教巫术及民俗活动中。它的历史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是人类社会生产技术发展的记录又是人类生活状态的写照,它植根于乡土大地,伴随着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兴衰而发展,有着深厚的艺术文化内涵。它的品类繁多,遍布全国,是留给人们的一份丰厚文化财富。

玩具历史寻踪


  中国民间玩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1958年在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公元前4800—前4300年) 出土的文物中有不少石球和陶球,直径为1.1厘米至3厘米,大小不等,加工精细,似弹丸,半坡博物馆专家认为: “其型体小而轻,倘作弹丸不实用,应属小儿玩具”。在半坡遗址一个五六岁女孩的墓中,出土的随葬品有陶器、石球、石珠、骨耳坠、骨珠等79件,说明在6000多年前,石球、陶球除用作打猎的弹丸外,也已成为小孩玩具。类似的球形玩具在其他文化遗址中也有发现,四川大溪遗址 (约公元前4400—前3300年) 出土的陶球,已有了刻画、蓖点、戳印等纹饰; 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约公元前3000—前2600年) 出土的陶球多达40余件,直径从9厘米至3厘米不等,加工更精致。球有素陶、彩陶,实心、空心之分,球上有网纹、十字、米字、三角、菱形、花瓣等多种图案。这些美丽的陶球已非属弹丸,应为玩具。

陶球与石球 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

陶埙 浙江省河姆渡遗址出土

小马 青铜 西周 河南省博物馆藏


  骨笛(哨),是原始先民在狩猎时,模仿禽鸟鸣声,诱捕猎物的用具。是渔猎生活中的又一创造,它是用禽兽肢骨做成。在黄河上游的卡窑、江苏吴江梅堰、河南舞阳、浙江河姆渡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均有出土。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笛多达160余支。骨笛是截取大型禽鸟的肢骨,将两端磨平,口径在1厘米左右,长约10厘米。骨管经过精心加工,内外光滑,骨上打孔,两孔、三孔或七孔不等。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距今已有8000余年,而且已具备7个音阶。它既可用于狩猎诱捕,也是一种原始乐器,又可给孩子玩耍。

狗 陶 汉 孔令熙藏

牛车 陶 东汉 邯郸博物馆藏

鸡 陶 东汉 邯郸博物馆藏


  埙,也是一种古老的乐器。是原始先民在渔猎生活中,发明的一种陶质吹奏器。1973年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了半坡型单孔陶埙,高5.5厘米,形如小梨,上尖下圆,埙上有一孔,吹之能响; 姜寨遗址还出土有用细泥烧制的三孔红陶埙,压孔吹之,可发出高低声音。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河南辉县殷墓、河南郑州商代遗址等地也有出土。值得称奇的是,这种古老的吹奏器,居然能穿越千年找到它的当代模型。在河南淮阳有种称之为“小梨喽”的烧土哨,上有两孔、三孔或五孔,可吹奏,上小下大如梨,其形几乎和远古的陶埙一模一样。
  原始时期的玩具,说明了艺术源于生产劳动,劳动先于艺术,制作娱乐器具已经成为人类的自觉行为。
  殷商时期,我国青铜冶炼制造技术达到了高峰,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曾发现了一个青铜的小盒盖,长6厘米,宽4厘米, 外有“王作?弄”四字铭文。 “?”是小女孩的名字,“弄”是玩弄的意思,四字的意思是:大王制作这个玩具是让女孩玩的。小盒子及里面的玩具虽未发现,但已能证明殷商时期有了专为孩子制作的玩具。
  东汉时期,民间玩具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玩具开始进入流通市场。汉代王符所著《潜夫论·俘侈》 中说到:“或取好土作丸卖之,于弹外不可以御寇,内不足以禁鼠,……或作泥车、瓦狗、马骑、倡俳,诸戏弄小儿之具以巧诈。”这就是说,此时有人取泥土烧制弹丸出售,给孩子打弹弓用,又作“泥车、瓦狗”和骑马的人物及演戏的倡俳(歌舞乐伎)给孩子玩赏。于此可以看出,东汉时的捏烧玩具已经相当普遍。我们从出土的东汉殉葬品中,多可见到陶俑、木俑,陶猪、陶狗、陶鸡等动物,还有陶屋、陶谷仓、陶楼、陶井等等,虽然是殉葬品,但其玩具功能不容忽视。在河南南阳汉画像石《许阿瞿画像墓铭志》上刻有殁年五岁的墓主人许阿瞿端坐席上,后有一仆为之打扇,许阿瞿满意地观赏着座前三个嬉戏的儿童: 一个儿童手托木鸠形玩具,另一儿童左手拉着斑鸠小木车,其身后的儿童则作扬鞭赶车状。汉代的木制玩具已不复再见,但这画像石上的木制鸟车的造型,却给我们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隋唐时期,唐三彩彩陶技术的出现与发展,直接影响了玩具的制造,烧陶玩具、泥塑玩具在质地和颜色上都有很大进步,已有陶瓷玩具的出现。陕西省博物馆藏有隋代“李小孩墓”出土烧陶玩具多件,有小鸡、小狗、小人、小簸箕等,形态各异,小而精巧。可见当时陶瓷玩具已非常普及。1973年9月,新疆吐鲁番唐代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了一组彩塑的劳动泥俑,由四个仕女组成: 一个在推磨,磨制面粉; 一个在擀烙饼; 一个在舂米; 还有一个正在簸箕中挑拣粮食。手工捏塑成形,彩绘头部和衣饰,人物造型准确,姿态、神情生动,劳动场面情趣盎然,生动再现了当时民间现实生活的场景。

磨喝乐 瓷 宋 王树村藏

人面哨 唐三彩陶 唐 李寸松藏

五孩嬉戏 泥 宋 镇江博物馆藏


  到了宋代,民间玩具进入繁荣期。宋代商业经济高度发达,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迅速发展,玩具进入了市民阶层的家庭生活之中。玩具品种丰富,有泥塑玩具、陶瓷玩具、竹木玩具等。尤其是泥塑玩具,春天捏“黄胖”,秋季做“磨喝乐”。“黄胖”是南宋清明节到郊外游春时买给孩子玩的小泥人; “磨喝乐”又称“摩睺罗”,北宋时七夕节售卖的手执荷叶的泥塑胖娃娃,是大人给小孩子买回去“乞巧”的,具有吉祥宜子的寓意,是当时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竞相购买的吉祥物。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说: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1976年在镇江五条街宋代遗址出土了一组五人的泥孩儿,最高者16厘米,泥人身上有“吴郡包成祖”、“平江包成祖”、“平江孙荣”的戳记。吴郡、平江均为苏州旧名,可知作品出自宋代苏州泥塑高手。泥塑五孩嬉戏的情节,或爬、或仰卧、或站、或坐,姿态各异,神情生动,展现了宋代民间泥塑的水平,甚为珍贵。从宋代起,泥玩具的生产与销售遂成行业,遍及各地。宋代的陶瓷烧制技术达到了高峰,出现了五大官瓷——官瓷、汝瓷、钧瓷、哥瓷和定瓷,民窑也散见于各处,烧制的瓷玩具也悄悄进入了市场,也呈一片繁华气象。

《市担婴戏图》 宋 李嵩

吕洞宾 瓷 明 李寸松藏

娃娃 彩瓷 清 景德镇 王树村藏


  元代,儿童玩具的种类、造型与宋代没有太大的变化。元代画家王振鹏所作的《货郎图》,与宋代画家李嵩的《市担婴戏图》都描绘了货郎挑担卖货的情景。
  明清两代民间玩具的专业化和商品化都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专门出售民间玩具的商品“耍货铺”和专门制作玩具的专业作坊,并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玩具产地,明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 “无锡县北五里为铭山,进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酒坛、花缸、宜兴罐、风炉、泥人等货。”由此可知无锡泥人,最迟在明代已有,并成为商品。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趋繁荣,之后,久负盛名,老幼皆知。又有清人顾禄在《桐桥倚棹录·虎丘耍货》中,极尽笔墨记述了当年苏州虎丘玩具市场的情况: “虽俱为孩童玩物,然纸泥材木治之皆成形质。盖手艺之巧有迁地不能为良者。外省州县多鬻于是,又游人之来虎丘者,亦必买之归以悦儿曹,谓之 ‘土’”。除无锡惠山与苏州虎丘之外,天津,河北新城,山东高密、郯城,陕西凤翔,贵州黄平,河南淮阳、浚县,甘肃千阳等也都是盛产玩具的地方。
  《帝京景物略》是明末刘侗所作,讲述了北京城东门外五里远的“春场”旧事。书中提及闹蛾、倒掖气、空钟、风车、小春牛等数种民间玩具,还录入了一段饶有趣味的玩具歌谣: “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儿发芽儿,打钹儿。”闹蛾是用乌金纸剪作蝴蝶加饰彩绘,用马鬃穿插,戴在头上作为头饰。孩子们则以此为玩具。倒掖气也叫“扑噔噔”,用玻璃吹拉成细颈瓶状,底部极薄,向瓶口吹吸空气,底部抖动发声,连续吹吸,响声连成一片。明代流传至今的玩具以陶瓷制品最多,有些是素胎陶瓷,有些是挂釉陶瓷,还有彩绘陶瓷。造型有仕女、观音、戏剧人物、小盒、小罐、狗、鸡、猪、羊等,造型精巧,装饰优美,为前代所不及。清代民间玩具达到了最为丰富的阶段,泥塑、陶瓷、竹木、纸扎、草编等各种材质的玩具应有尽有,在民俗活动中,民间玩具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春节的大阿福、花灯,端午的香包、布老虎,中秋节的兔儿爷,除夕的避邪泥老虎、大叫狮等等。
  清末民初,当民间玩具达到鼎盛时期的同时,工业化时代开始了,民国时期出现了成批生产的铁质机械玩具。解放后,国家为了扶植发展民间玩具事业,将一些著名的民间玩具作坊改为研究所、工作室,如无锡惠山泥人研究所,天津泥人张工作室。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使民间玩具登上了大雅之堂,走向世界,蜚声海内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塑料、毛绒、机械和“声、光、电”的电动玩具逐步代替了来自乡土的玩具,过去民间玩具唾手可得,它们愉悦了人性,丰富了生活,今天当它们渐渐远离我们之时,这些蕴涵着传统文化的民间玩具就越发显得弥足珍贵。

民间玩具的分类


  中国民间玩具分布广泛,大多就地取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花色品种繁多,功能复杂。一般可按民间玩具的性能与制作材料分类。
  一、按玩具性能分类
  1.节令玩具 特定节日中的应时玩具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如春节庙会中“哗哗”作响飞转的风车,元宵节“猜灯谜儿”的花灯,清明节放“晦气”的风筝,端午节避邪驱毒的香包和布老虎,中秋节的兔儿爷,除夕的避邪泥挂虎和泥叫虎、叫狮等。
  2. 观赏玩具 一般是摆放在家中装饰环境的玩具,内容多与戏剧故事、神话传说有关,往往带有祈福避邪寓意。如陕西凤翔泥塑镇宅神虎,甘肃庆阳香包挂饰,还有天津泥人张工作室的“连年有余”和无锡的戏剧泥塑作品都是人们喜爱的观赏玩具。
  3. 音响玩具 可以发出响声的玩具,它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刺激性,适宜孩子玩耍。主要有陶哨、瓷哨、泥哨、哗啷棒、拨浪鼓、小锣鼓、手推响车等。

大阿福 泥 清 无锡泥人研究所藏

节令玩具 北京风筝 郑军

观常玩具 天津泥人张 杨志忠


  4. 实用玩具 具有实用功能的玩具,这类玩具除用来娱乐嬉戏之外还可作为卧具使用或当食品食用。如虎枕、耳枕可玩又可枕着入睡;糖人和面塑既是孩子玩具又是好吃的食品。

实用玩具 食品玩具河北蔚县

音响玩具 陶哨 云南建水

木玩具 浙江


  5. 益智玩具 此类玩具以开发智力、刺激大脑活动为主要功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娱乐性。如七巧板、九连环、华容道、孔明锁等。
  二、按制作材料分类
  1. 泥塑玩具 泥塑玩具也称为彩塑玩具,它是用黏土或在黏土中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或手捏、或制模翻制而成各种人物、鸟兽、鱼虫等造型,经过阴干,再进行彩绘而成。民间泥塑玩具一般称为“耍货”。宋代起民间泥塑盛行,供民众玩赏的泥塑进入市场,明清时期形成了苏州、无锡、山东高密、河北白沟、河南淮阳、天津、北京、陕西凤翔等著名产区。
  2. 陶瓷玩具 陶瓷玩具,一般形制不大,造型生动有趣。陶瓷玩具多为烧窑工人利用窑内的空位烧制。这些玩具都免费赠送给前来批发陶瓷器皿的商家,商家转赠店铺,店家再送给顾客带回家给孩子们玩耍。生活在基层的陶瓷艺人,信手捏塑的陶瓷玩具造型不拘一格,题材内容丰富,多为戏剧故事、神话人物、童子娃娃、祥禽瑞兽、各种瓷哨及生活器具等。民间陶瓷玩具目前还在生产的地区有贵州平塘牙州、云南建水、广州佛山、石湾等。
  3. 竹木玩具 在河南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一幅“许阿瞿生日游戏图”,描绘的是四岁的许阿瞿过生日时与小朋友游戏的情景:其中一个儿童右手托着一件像是能活动的木鸟,另一儿童左手拉着一个斑鸠小车,后有一儿童作扬鞭赶车状。与现在农村儿童玩的鸭子小木车造型基本相同,这说明早在东汉时就有竹木玩具了。竹木玩具的特点是取材容易,北方多用木材的边角料,南方多使用竹子;另一特点是竹木玩具受我国传统“木制作”文化的影响,大多设有精巧的机构。目前,民间木制玩具的产地主要有山东郯城、河南浚县和陕西凤翔等地,竹制玩具主要出产在四川、福建等地。
  4. 布玩具 布玩具的历史应与我国的纺织、刺绣的历史一样久远。几千年来妇女们脚踏织机、手拿针线的同时也为孩子缝制出一件件布玩具——布娃娃、布老虎、吉祥动物、香包等。布玩具大多出自农村妇女之手,自制自用。现代,有些地区经过开发扶植逐渐将布玩具商品化,走向市场。如陕西千阳、洛川的布玩具,甘肃庆阳的香包,山东潍坊的布狮子已成为知名的布玩具,深受人们喜爱。
  5. 编扎玩具 应用各种植物纤维编扎的玩具。编扎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技艺,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现各种竹编、藤编的器物,如篓、篮、筐、簸箕等。编制玩具的材料有草、苇叶、麦秆、麻、棕叶、藤条、竹篾等,还有纸绳、布条也能使用。编制玩具的特点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南方多使用棕叶、藤条、竹篾等材料;北方多使用草、苇叶、麦秆、麻等材料。今天,在夏秋之季的街市上仍能看见草编艺人的踪影。
  6. 纸制玩具 纸制玩具主要包含风筝、纸扎、纸游龙(蛇)、纸花、灯笼以及纸盔面具等。我们见到的最早纸制玩具是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清代风筝。风筝又称纸鸢,早期的风筝出现在五代,是用于军事、通讯等方面,到了唐代逐渐演化为玩具。今天,放风筝已成为人们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了。北京和山东潍坊都是著名的风筝出产地。
  7. 食品玩具 民以食为天,新疆吐鲁番唐代阿斯塔那古墓群中曾出土了用面捏塑的男俑、女俑和小猪,虽是殉葬品但说明唐代就已出现食品玩具了。食品玩具主要有面塑(面花),面人、糖塑和吹糖人等。面塑在北方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等地较为流行,它用于神灵、祖先的祭品,又是孩子们的食品玩具。面人、糖塑和吹糖人南北方都有。
  8. 石刻玩具 石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专门为孩子们制作的石质玩具比较少,石刻玩具主要有,体积不大的“滑石猴”(画石猴)、石蛙和石龟等。“滑石猴”产自河南方城,是用当地特产滑石的边角料来刻制,质地较软,可作画笔使用。石蛙、石龟产自山东莒县。

竹木泥玩具 广西

布玩具 香包 陕西

编扎、陶瓷玩具 湖北

四时节令中的民间玩具


  中国民间节日很多,泛称四时八节,也就是春夏秋冬四时,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八节。各种节日中蕴涵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与民俗文化。民间玩具最大的特色是融于民俗文化之中,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民间玩具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儿童在戏耍娱乐中寓教于乐。这些玩具常常与节日的由来、传说、典故相联系,体现了节日的民俗内容,成为节日的象征,它们被称为节令玩具。一年四季节日不断,玩具也层出不穷,品种繁多。

春季玩具 泥 陕西凤翔

春季玩具 河南浚县泥咕咕

春季玩具 河南淮阴泥泥狗


  一、春季玩具
  春风起,风车转,四时顺,兆丰年。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也是孩子们最为开心之时。除夕之夜,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们纷纷给孩子们压岁钱,“压岁”谐音“压祟”,愿孩子新岁平安。孩子们有了钱就奔向庙会和集市的玩具摊,此时的民间玩具最为丰富,有风车、泥人、土牛、竹龙、瓷哨、布玩具、糖人糖画、面人面塑、木制刀枪……许多玩具中带有吉祥寓意,比如大阿福、年年有余、春牛、肥猪(拱门)、文武财神、利市仙官、如意童子、喜庆戏剧、状元骑马等。
  庙会往往是民间玩具的集市,河南浚县农历正月的庙会上,卖有一种带哨可吹的泥玩具,叫 “泥咕咕”,有战马、狮子,猴子等等。赶会的农村大娘、媳妇们喜爱购买泥咕咕。赶会回家坐船,岸上的孩子唱着: “给个咕咕鸡,生子又生孙。” 妇女们便将泥咕咕撒上岸去,孩子们争着拾起泥咕咕吹起来,这种祈子孙的民俗活动是古代生殖崇拜的体现。
  浚县的庙会刚过,河南淮阳的“人祖庙会”就开始了。淮阳古称“宛丘”、“陈州”,传说是人祖伏羲与女娲结合造人的地方。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都要举行盛大的“人祖庙会”。庙会中,人们除了祭人祖伏羲外,还有掏子孙窑(女阴)、拴娃娃、购买“泥泥狗”等带有生殖崇拜的民俗活动。“泥泥狗”是在庙会上出售的一种黑底彩绘泥玩具,是善男信女们争相购买回去避凶、纳吉、求子的吉祥物。这些彩塑都捏塑得古拙、奇妙,而带有神秘的趣味,其中有一种人面似猴的泥泥狗,人称“人祖”“人祖猴”,身上绘有女性生殖器的纹饰。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奇禽怪兽,使人们好像看到了原始社会林立的图腾,因而“泥泥狗”被称为 “活化石,真图腾”。
  “大阿福”是江南有名的泥塑娃娃。民间传说,江苏无锡惠山一带古时毒蛇猛兽成灾,民不聊生,后来天降一个名叫 “沙孩儿” 的童子,本领高强,只要一笑,毒蛇猛兽就俯首任其吞噬,消除了灾害。人们为了纪念他,做个彩塑“沙孩儿”,取名 “大阿福”。“大”是说它神通广大,“阿”一种是爱称,“福”是说它带来了幸福。因而人们都喜欢买一个放在家中,镇邪祈福。
  “年年有余 (鱼)”是一个可爱的胖娃娃,抱着一条大鲤(利)鱼。它反映了农家省吃俭用一年,略有节余的愿望。过年时,贴“年年有余”的年画、窗花,再摆上“年年有余”的彩塑泥人,讨个吉利,这一习俗自古延续至今。
  立春之日“鞭春牛”,是旧时民间的“鞭春”习俗。立春前几天村民堆土为牛,立春日黎明,官员率众游行至城东郊,举行打春牛的仪式。目的是劝耕、勤农。有的地方土牛肚内还放置许多小土牛,大牛“鞭”碎后,小土牛被人们争相抢拾,既是吉祥物,又是孩子的玩物。民间艺人会做成泥塑“小春牛”上市,人们购买相送,表现出祈望丰年的愿望。
  风车也是春节的节令玩具,春节庙会上风车是最应景的玩具,大人小孩人手一支,春风吹得哗啦啦响,滴溜溜转,五光十色,煞是好看。
  清明时节放风筝,是我国古老的习俗。春天来了,人们喜迎春风,放飞风筝,寓意春风将残冬的“晦气” 由风筝带走。今天,放风筝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健身活动。
  二、夏季玩具
  五月五,是端午,香包香,五毒除。

春季玩具 天津泥人张 马玉兰

春季玩具 不倒翁 河北玉田

春季玩具 五福捧寿 风筝 北京 李国坤作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很多,吃粽子、赛龙舟、采艾叶、插菖蒲、戴香包、做布虎、驱五毒、饮雄黄酒、挂五色缕等。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古代投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是由包粽子放舟饲蛟龙以护屈原的习俗而来。其他的活动则反映了旧时人们预防疫病、祛邪保平安的习俗。农历五月是春夏之交,正是各种传染病易发生传播之时,为了驱病避灾,人们佩戴香包、做布老虎。香包中装有避瘟去病、散发香气的中草药,借布老虎的“虎威”来驱五毒……它们逐渐演变成节日玩具。香包的花色样式很多,如猪狗牛羊、飞禽走兽、瓜果梨桃、鱼虫虾蟹等。按旧俗,端午节佩戴的香包,在节日之后要焚化或抛弃,不能捡拾,否则不吉利。

夏季玩具 布老虎 北京

夏季玩具 香包 陕西

戏剧故事 雕刻葫芦 甘肃


  中国古代认为虎可避邪,汉人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谓:“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崇虎观念一直流传于民间,神虎是人们心中的吉祥物、保护神。所以端午节老虎最常见。节日里,大人们给孩子们穿老虎衣、老虎鞋,戴老虎帽,挂老虎香包,还要用雄黄酒在孩子的脑门写上一个“王”字。此时,妈妈、姥姥会送给孩子一只布老虎作为礼物。布老虎全国各地都有,但风格各异,有刺绣的、有绘画的。陕西一带的布老虎,往往会在身上绣出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等“五毒”,象征“虎镇五毒”,将驱病避灾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夏日来临,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孩子们玩起了磕“泥饽饽”。有水,有泥,几只陶泥模,孩子们可以玩上半天。陶泥模子,小儿巴掌大小,以圆形为主,陶模上有阴刻、阳刻、或半浮雕的图案,图案内容极其丰富,有历史人物、戏剧故事、神话传说、祥禽瑞兽、花草鱼虫和吉祥图纹等,是孩子们喜爱的玩具。
  农历七月十五是古代的中元节,俗称鬼节。旧时是一个盛大的节日,要举行盂兰盆会,办演出,放河灯,烧纸钱,焚法船超度亡魂野鬼。河北蔚县在中元节前出产一种“提浆人”点心。这种带馅的点心,造型以人物为主,有老寿星、观音菩萨、连生贵子等,是大人在节日给孩子们的祝愿食品,可吃又好玩,希望孩子们平安、茁壮成长。
  三、秋季玩具
  八月十五,月儿圆,人欢聚,兔爷笑。
  中秋节是中国的民间传统节日,月儿圆,人团圆。古籍记载,在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祭月的活动了。到唐、宋年间形成了以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的民俗。在又明又亮又圆的月下,祭月、拜月、赏月,一家人吃着圆圆的月饼,新鲜的瓜果,饮着美酒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兔儿爷是中秋节上的节令泥玩具。民间传说,月亮里有嫦娥,还有能捣制仙药的玉兔。玉兔被人们视为能治病救人的仙兔,因此尊称为兔儿爷。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都要设案供奉月神太阴星君、嫦娥,摆放上木版画“月光码儿”、“兔儿爷”,还有月饼和瓜果。这种风俗在明代就已形成,到清代兔儿爷已成为中秋节不可缺少的节令玩具了。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述道: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谱谑而虐矣。”兔儿爷,造型多为兔首人身,手执药杵,穿盔甲红袍,背插靠旗后撑华盖,元帅打扮,威武英俊,有的骑虎,有的骑鹿,有的骑麒麟,也有坐在莲花座上和云纹花卉座上的。既是一种节令吉祥物,也是儿童喜爱的民间玩具。
  四、冬季玩具
  年夜饭,压岁钱,玩具多,随你挑。
  除夕是辞旧岁迎新年之时,人们辛勤劳动了一年,此时要好好准备过大年。一首《过年谣》唱出了旧时准备过年的全过程:
  娃儿娃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香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煮炖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儿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乐一宿。

秋季玩具 兔儿爷 北京 双起翔

冬季玩具 泥挂虎 陕西

冬季玩具 大坐虎 泥 陕西凤翔


  腊月人们要买糖瓜祭灶王爷,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要扫房子,贴春联,贴窗花; 要去赶集市,置年货。热闹的集市上出售玩具摊位一家连着一家,泥人、泥虎,响车、响篮,瓷人、瓷哨,木枪、木刀,各类玩具应有尽有。人们会给孩子们买上几件过年玩的玩具,也会买上带有吉祥寓意的玩具来装饰家具,增添节日气氛。在陕西凤翔春节前,百姓人家会买上一个泥挂虎悬挂在家中,镇宅除邪、消灾免祸。泥挂虎,造型为装饰性的虎头,巨头环眼,阔嘴高鼻,双耳直竖,又装饰石榴、牡丹、莲花等有吉祥如意的花草,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威武神气。还要摆上大坐虎,它高大敦实,气势威猛,色彩浓烈,富有装饰性,给人喜庆、热烈的感受。被当地的人们视为驱灾避邪的“守宅神虎”。腊月二十九蒸馒头之时,也是巧手妇女们大展身手之时,在她们手下盘龙飞凤、大花虎、小刺猬、花鸟鱼虫等等富有情趣的面塑作品诞生了。既是过年走亲戚的礼物,又是孩子们的食品玩具。大年三十,全家围坐一团喜气洋洋吃年夜饭,饭后,孩子们给长辈磕头,说吉祥话,长辈们拿出备好的压岁钱一一分发。之后,大人们守岁,孩子们则打算着明天去庙会买什么玩具。

冬季玩具 北京 双起翔

冬季玩具 哪吒 面塑 山东冠县

民间艺人双起翔与他的泥玩具


  来自乡土的中国民间玩具,随着时代的变迁,四时八节等民俗节日的淡去,地道的民间玩具也越来越少,惟有在各地的春节庙会上还可见少数的几种。令人欣慰的是,2004年在北京东岳庙恢复了农历八月十五庙会,庙会中摆上了祭月的“月光码”,搭起了高高的兔儿爷山,使人们了解祭月仪式和兔儿爷的由来; 在甘肃庆阳端午节举办的“香包节”上,宾客满盈,人们纷纷将各种各样的香包挂饰带回家,香包以另一种形式继续流传。

* * *


  本书在编写、图片拍摄工作中,得到了李寸松、更生、王抗生、蓝先琳等老师的大力协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