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断古代钱币制度的演化与变革---研究笔记

 国民一员 2017-07-28
 中国古代钱币,是世界东方货币体系的核心,具有将近5000年的历史。古代钱币,是历史年代的一个个节点,是历史上各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片段,蕴藏着巨大的历史信息,是中华文明的巨大宝库。
我系统的、反复的读了高英民老师的《中国古代钱币》一书,这本书2007年出版,该书对中国古代钱币制度有很多重要的结论性意见,应当说,这本书整理了在这之前的重要的古钱币研究资料,是符合当年的实际的。这本书是中国古钱爱好者的入门书。伴随着这本书的发行,中国的收藏热特别是古泉开始兴起。但是,恰恰在这以后,中国的大建设,挖坟,盗墓。探宝,加上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徙,大量的古代钱币面世。所以,珍稀钱币的出现,出谱钱币的出现,很多问题囿于古钱出土或考古没有记录、文献资料不足而没有定论。还有某些保守观念的封锁,利益集团的对新品的否定,大量的钱币得不到确认。很多地方还属于某些专家认为,而没有明确的结论。特别是唐朝以前的历代的钱币制度的演化和基本币制还是不清晰,当然就产生了对某种等级、规格的钱币图录上未见,大家不认可的问题。同时,很多专家对于某些朝代,特别是短命政权和短命朝代是否发行了某些钱币做了一些结论,现在伴随着大量钱币的面世,基本可以否定这些结论。在古代钱币的研究和探讨中很多方面出现了误读、曲解。本人系统的收藏了从贝币开始到民国的历代钱币,虽然不齐全,但是从古到今形成了完整的历史系列。例如,五铢钱,常平五铢、五行大布等等就有大小不同的各种版式,当然有的就应当是十铢、二十铢。也有大量的出谱品。特别是本人收藏的唐朝以来的历代年号钱母钱币,大约也基本形成了完整系列。同时,本人通过查对图库,欣赏博文,也见到了大量的新品钱币。这些钱币的系统展示,“同宗互证”就可以看到古代钱币品种的一致性。可以证明,历朝历代的古钱币,是系列发行,而不是只发行某个品种。
在当前的东北古泉大发现和全国古代钱币大发现的形势下,发现钱币、比较钱币,你才会对中国古代钱币的形制演化和币制改革有所了解。从而进入古代钱币制度研究的新领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作出新的结论。我的分析和判断也可能改写古钱币专家的某些结论。
      中国古代钱币的历史,是演化和变革的历史 ,是货币制度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币制在适应商品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需要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中国的钱币制度由贝币的数量的二进制进化到铢两制重量分解的二分制,到五铢钱,脱离了重量单位。变成了十进制。又进化到通宝的五等钱铸造制度。到清朝进化为元角分,实现了与国际货币接轨。在所有的货币制度中,由于金和银一直充当上等货币,铜质钱币和金银比价货币长期存在。
      笔记之一、计数货币。贝币,很显然是以个数作为计量单位,青铜贝和鎏金贝、金贝的币值,还是研究的空白地带。
       古泉研究专家说“朋”是五个贝币或者十个贝币,还有人研究贝币是二进制,一朋,就是两枚。先不管他多少,贝币是以数量多少与其他商品交换。因此,贝币是计数货币。在原始社会是自然经济,一个地区的商品交换有一个地区的价格。一个贝币换多少东西是市场决定。就像现在的人民币10元,买猪肉,今天是六两,明天是半斤。铜贝的出现,是普通贝币的升值。一当若干,我们可以看到大小不同的铜贝,他们应当有不同的货币单位。铜贝鎏金、金贝当然是更高价值的货币。这一方面铜贝币值研究 还是空白。 
      笔记之二、计重货币。大大小小的半两钱币告诉我们,半两钱制,是记重货币单位的规范化改革,即以半两为基本单位规定币值大小。
     金属称量货币早就有了。春秋战国的时候是把铜当金,考古学家从古墓中发现了大小不等的青铜快,说铜块充当了货币职能,若干铜块,换若干物品,估计这时候,铜块大小不一,在商品交换中应当开始计重了。
      为什么24铢为一两,这不别扭吗?没办法,我们先看看重量是怎么来的?你可能不了解,重量是商品交换中是古代人查米粒查来的。《孙子算经》说:“称之所起,起于黍。”古人把10粒黍称作一累,“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24铢为一两。”(还有资料说1000粒小米为一圭、十圭重一铢) 24铢等于1两 ,16两等于 1斤, 30斤等于1钧 , 4钧等于 1 石。   一锊(读略)等于六铢,后来的人用铢两把这几个单位联系起来,货币单位是重量标注,都成为铢或两的倍数。为什么24铢为一两现在我不知道原因。(哪位知道,评论里告诉我,谢谢),十二铢是半两。这就是重量的产生。把这样的重量做成砝码,就是大家公认的重量。在古代的记重量单位里还有,  西周的时候,金属称量单位是寽(读略)和  钧。一寽是六铢,两寽是半两,当然 4寽是一两了。而16两为一斤就应当是这个时候确立的。一斤284铢。
       还是物物交换的时期  四大货币体系。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例如三孔布,大布背两、小布背十二铢。圜钱铢重一两十二。计重货币,一两24铢,秦半两是多少重量?十二铢!圜钱是计重货币,他可是规定重量了:铢重一两十二,应当这样读吗,有人说专家都没有搞懂。我认为应当读作“重一两十二铢”实际是“三十六铢”一两半。大家还要记住,这个钱与半两是有关系的。秦国的两淄,就是半两。(冒昧的说一句,重一两十三铢、十四铢肯定是假造钱币,因为它不合法度。《如果不是假币,就可能像清朝铸造的(七三反版)人家都是一个银元当白银七钱二分,张之洞的一个银元当白银七钱三分,特例,优惠价》
      因此,秦汉时期是用重量单位充当货币单位。秦国半两钱制是以十二铢为货币的基本单位,半两折半是6铢、(称一寽、秦国时又称 1 淄)。12铢叫半两;24铢为一两。36铢(重一两十二铢)一两半。这就是秦代和汉代钱币的重量单位。但是,后边还有一个 16两为一斤,这就麻烦了。30斤为一钧,又成了十进制。
      所以,秦国在战国的时候开始推行半两钱。用重量单位为划分的铢两制,以两作为钱币的基本单位是一个重大进步。重量是计算基数可以使用时忽略。交易的钱币单位就变成了一个半两、三个半两、五个半两、十个半两,或100个半两,大小钱币的单位之间是好计算的,两  变成了代替铢数的符号。我们现在大小半两都看到了,但是它们之间是怎样划分换算的还缺少史料。但是一定要知道,大的半两,绝不是重量的半两,是当若干个半两钱币,是半两钱币个数的若干。  现在可以看到了,这时候的重量单位时很复杂的,你要当一个会计可是不容易。(这个半两变成了钱币种类 美元、人民币、英镑 这样的名称,而非半两重)
     资料:《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衡制:铢、两、斤、钧、石。  24铢= 1两  16两=1斤  30斤==1钧  4钧= 一石。在战国时期两种重量单位比重很特:,即斤和镒,一斤为十六两;一镒为二十两。(一镒二十两、30斤==1钧 特别重要。因为,十进制是比较先进的,单独创造出一个一镒二十两、30斤==1钧,反映出了这种需求)
      笔记之三、以重量单位划分的铢两制货币,也有形制大小的区别。货币单位之间用重量来区别,但是向下分割难以比价,三株、太货六铢、二铢、四铢的出现,这是钱币制度的细化和进一步改革,是24铢的分解。书上是怎么说的?专家们对钱币制度说不清道不明,总是抄这样几句话,三株、二铢是钱币缩水了等等。   半两,是一个比较大的货币单位,我买一个烧饼,要半两的一半,你怎么办。半两的半两是六铢。后来出了太货六铢,实际上是一寽。还有三株,是一寽的一半。后来二铢、三株、四铢、五铢都出来了。虽然解决了小钱币的分割,铢都和半两重量挂钩。 因此,钱币之间只能以重量单位来区分。但是它们之间不好比价。 半两是计重货币,铢钱是一两的分解单位计重货币。
     现在你可以看到,铢两制实际上是把 24铢分份。一半一半往下分。现在你可以看到了,24铢 一两。12铢半两。六铢、半两的一半、因此  半两是一两的二分之一、六铢是四分之一、四铢是六分之一、三铢是八分之一、二铢是十二分之一。这是一个无穷分解的货币单位。所以,当年的钱币称呼很可能是这样的。半两是二分,八分为三株,六分为四铢分是怎么来的?分字有两个读音 一读 分,分开,象形文字,刀把八字切开一分为二;,二读  份。(现在的钱币 应当读份。一份是一分, 十份是壹角,如果不这样理解,就是错的。
      笔记之四、西汉实行五铢钱制度,实际上名义上是重量计数 ,本质上是进行了钱币计量的十进制改革。五铢钱的行用实际上是以1铢为基本单位了。方便了钱币单位的换算--实质上脱离了重量单位。西汉为什么开始行用五铢,因为数学上使用了十进制。淳璞三国,背文十铢。这证明了,钱币十进制出现,是古代钱币制度的根本变革。五铢钱为什么行用了到隋朝将近700年。就是它的钱币单位之间便于计算。(大家应当清楚,不是五铢钱行用了七百年,是以五铢为基本单位的钱币制度行用了七百年)。
      一枚钱五铢,还是麻烦的。例如现在有人说,国宝金匮直万值一万个五株钱。其实是不对的,不是万枚,不是当一万个五铢钱。实际上是一个钱五铢,值两千个钱是一万铢。一刀平五千,就是一刀值五千铢。契刀五百就是一百个五铢钱。这样的钱币制度才符合经济发展和民俗习惯。
     笔记之五、货币单位与重量彻底分离---通宝钱币制度的确立。 现在,我和很多朋友讨论,敢下结论的一个问题:从唐代铸造开元通宝以来,中国的古钱基本开始了从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这样一个完整的币制时代。这时候的钱币,不代表重量,就是货币符号,和人民币基本单位一样。圆角分,至于能买多少东西,看市场的需求程度,看铜材与各种生产资料的比较价值。在折十之上的几十、直百、当千,都是通货膨胀的虚值货币。与此同时,还有小平钱以下的一分、二分、三分、五分,(或分或厘)辅币。据清朝钱币,可以推出,小平钱以下还有八分、六分、五分、三分、贰分、或者一分的货币。
       很多专家都这样下结论:某朝某代只发行了小平钱,或者折二钱。当然,这样说很严谨,没有发现折三嘛。但是,发现一个说一个,还用你研究啊。钱币发行,是一个政权宣告成立的宣言,是一个皇帝即位的合法宣示,制造钱币,当然要有法度规范钱制。根据流通需要,可能某种钱币铸造的数量要少一些,但是,绝不会制造一种。古代的钱币也是要存档的。你要知道这样的历史事实,你就会得出结论,你没见到某种钱币的折五钱币,是它还没有出土。
       六、古钱币返祖现象---权钞比价货币。历史上,黄金和白银是上币,他们都是用重量和钱币兑换。在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政府一般发行宝钞(交钞)记白银重量,兑换钱钞。明朝前期沿袭前朝制度,钱币按照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制作。当你看到嘉靖通宝背二钱、三钱的时候,看到矿银若干的时候,这就是明朝出现了与白银比价的货币,背若干钱或两,是折合银两若干,这就是权钞。
      元朝的支钞半分  权钞五分,就是折合银子重量的概念。金国通行纸钞,出现通货膨胀,就开始发行银锭,“承安宝货。”但是,由于银子不方便携带,就发行了承安宝货权钞,背三、四、五两。研究下来,证明承安宝货是真钱,它是权炒,是当银子的凭证,是与白银比价的货币。
      我在博客里发了几个小刀币,若干朝代小钱币,发了清朝十帝系列小钱币,专题讨论古代钱币小平钱以下的零用钱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最基本的钱币制度。我们现在可以完整地得出一个结论。历朝历代铸造小钱币,是为市场流通的需要,小平钱及以下的分币也是客观存在。而这些很少见到的小钱币,恰恰是最珍稀的。宋朝的小微钱币八分钱多见。再小的零钱很少。大家可以理解。宋朝铸造的铁钱系列就是铜钱的辅币。一般研究资料说,铁钱与铜钱的比价是10:1感觉有点虚高。但是,铁钱和等大的铜钱折半,就能解决辅币的使用问题。我收集的元朝铜钱小微币最多。元朝为了控制汉族反抗,严格控制铁器生产,据说是十家共用一把菜刀。但是,零用钱没有,影响商业流通。所以,元朝的小微钱币出现就不奇怪了。
       我现在看,有的钱币专家,认为五铢钱的凿边钱和诞环钱,是一个钱当两个钱用。哥们,我现在用半张一元钱买你一个一元一个的烧饼,你卖吗。我可以直接告诉专家,五铢钱的凿边钱和诞环钱,是一个钱币分为二分之一,作为零用,而不是把一个钱币作为两个钱用。是当年战乱,缺少零用钱,老百姓采取的不得已的办法。
     笔记之七、贯穿于各个历史时期的 重宝货币、虚值货币。  乾元重宝是中国第一枚重宝货币。它的发行是很有意思的。乾元重宝当开元通宝币值的百倍,就是违背了铜钱是以钱体“铜”的重量代表的价值,而不是虚值。因为须知重宝货币的出现,给造假创造了条件,很多人毁掉开元通宝,铸造乾元重宝,乾元重宝行用不到一年,先逐渐贬值,小乾元重宝三当一,后来退出了流通领域。这是最为典型的假币驱逐良币。其它,例如永安五百、大泉五千、金匮直万、咸丰等等大钱,大家都很熟悉了。
      笔记之八、宋朝的交子、金国、元朝、明朝的纸钞、严格的说,是支票性质、是银行存折,不是实际意义上的钞票。纸钞依赖钱庄信用、政府信用发行,就像我们前几年使用的银行支票。纸钞为什么面额巨大,它就是取钱币的证明,是在某钱庄储存了钱,到另一地方取钱的凭证。至于政府发行的纸钞,就当然由政府的钱庄兑现。宋朝开封的大宋清园钱庄币,有人否认。政府钱庄确实是研究的空白地带。好多专家说明朝是行用纸钞,铜钱造的很少。实际上,纸钞是大额的存款凭证,由于当年的纸张品质和印刷质量,不可能制造纸质的零用钱。我国建国初期印制的一分、二分、五分纸币,很快就换成了硬币。目前看到的宋以来的钞版和钞票都是大额的,就说明铜钱币一直是在流行的。
      我国的唐代以来,开元通宝钱币一直在行用,尽管某些国家发行了自己的钱币,但是没有那一国废弃它或者收回翻造。原因是 一、后来朝代对于唐朝是一种继承关系,二、后来的政权都实行的是通宝钱制,开元通宝仍然是基础货币,三、开元通宝是“铜”本位货币、设计精美、币值合理 很有信誉。唐代至今1000年以上,现在民间开元通宝仍然很多。
     敌对王朝消灭前朝痕迹,回收钱币铸造本朝钱币,宣示正统统治是金辽蒙元明钱币遗存较少的重大原因。大家可以看到,宋朝钱币多,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后来的辽、金、元、明、清,都是后朝灭掉前朝。例如,顺治入关,立刻铸造仿明朝式钱币,回收明朝钱币。这才是明朝钱币至今少见的重要原因。
    我这是笔记,仅仅理出了概要。很多细节还没有弄清楚。中国古代钱币的进化说明古钱币制度必须适合经济流通和民俗习惯,以方便流通原则改革币制。适合的钱币制度才能延续下来。我们进行古代钱币的基础理论探讨,从币制演化开始,是很有意思的。
以后,我研究稳妥了,再配上钱币图片,文字也可以写的详细,清楚一点。欢迎大家批评,提出建议,我一定改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