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谈徽派的三个高潮期和四个贡献

 lj0279 2017-07-28


“派”,按照度娘的说法,其本义是指水的支流。如果延伸一下,也可以理解为艺术创作及学术思想方面之派别。在篆刻史上,也有很多的派别。从明清以来,文人篆刻之风大盛,自文彭、何震起,逐渐形成了各种流派。譬如“文何派”“徽派”“浙派”“皖派”等等。


△文彭之印(文彭篆刻作品)


当然,篆刻流派的形成不是您说了算,也不是金石君我说了算。它的形成是有几个要素的 。


  • 1、以地理环境为前提,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和文化背景,多集中在安徽、浙江、江苏、福建和广东等地,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地域。


  • 2、必须存在具有独特建树的大家,其他人对他的学习主要依赖师徒相授模式,以印谱为主要取法对象。


  • 3、流派中人风格相近或美学观点接近,彼此借鉴而相互影响。应该指出的是,同一流派的印人,印风虽然相似,但又需要有区别,否则就不是流派,而是群体。


只有满足了以上三点要求,才可以称得上流派。今天,金石君就简单和大家聊一聊这其中的“徽派”


△谈笑间气吐霓虹(何震篆刻作品)


话说徽派篆刻兴起于明代中后期,在那个时候,有四人的篆刻尤其值得称道,他们分别是何震、苏宣、朱简、汪关,篆刻风格也相近,又同为徽州人,所以后来称他们为“徽派”。 


要说明的是,“徽派”也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四人。在上述诸家的影响下,徽派篆刻名家并起,高手辈出,先后涌现出李流芳、汪涛、胡正言、金光先、汪宏度等大批优秀篆刻家,而这段时期可以称之为徽派篆刻的第一个高潮期。


那第二个高潮期呢?别急,它总会来的。


△徐旭龄印(程邃篆刻作品)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直至清代早中期,歙县程邃、巴慰祖、胡长庚、汪肇龙四人又纷纷涌现出来,他们吸取何、苏、朱、汪等各印家的长处而又开始变革创新,可谓远继秦汉,变化多姿,用刀简涩,自成一体,人称“歙四子”。


与此四人同期的还有黄吕、黄宗缉、汪士慎等徽州印人,此时的他们各领风骚,是为徽派篆刻的第二个高潮期。


到了晚清,在安徽黟县出了个大人物,他就是鼎鼎有名的黄士陵。黄士陵以其深厚的金石学修养为基础,摒弃数百年间印人以切刀法仿古玺风格追求古拙残破的传统习气,甚至影响了后来的王福庵、李尹桑乃至齐白石等一大批书画印家,这是徽派篆刻的第三个高潮期。


由于黄士陵自立新意,自成风格,从篆刻艺术界脱颖而出,世人也称其为“黟山派”。


△买夏园主(黄士陵篆刻作品)


简单了解完徽派篆刻的历史,那么问题就来了,对于中国篆刻艺术而言,徽派篆刻的地位如何,它又有什么贡献呢?金石君从相关资料中得知徽派篆刻有以下四个贡献:


第一、开文人篆刻印风气,确立了篆刻造型艺术地位,实现了由印章实用艺术向篆刻造型欣赏艺术的转变;


第二、注重对篆字义理的掌握,精研六书,并从金石、碑版、法帖、钟鼎、泉币、砖瓦等篆字造型上吸取营养,构思篆法与章法。


插播一个小知识,提到六书,作为有问必究的金石君就一定要给大家讲讲其具体指代什么。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第三、开创切刀和边款早刀雕刻技艺;


第四、首倡篆刻艺术批评风气,从理论上开展探索,开创了篆刻史上印学批评的先河。


△自强不息(韩天衡篆刻作品)


以上就是金石君为大家带来的篆刻小知识。其实综合来看,凡善于创新,则可将流派发扬光大;墨守成规,流派只有终结的命运。而现如今的篆刻基本上没有流派,您以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欢迎大家在留言处各抒己见。



90%读者会继续阅读


● 曼翁篆刻作品欣赏(原拓)

● 唯印与妻子不可共有的左手篆刻家高凤翰

● 他是中国印学史上最有关系而又最有贡献之人



>>  有酬征稿  点击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