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弄堂人家 七十年代末的生活空间

 DONGBENXIZOU 2017-07-28

里弄建筑是上海所独有的产品。这些里弄建筑的出现和一个世纪前上海的殖民地历史背景有着深切的关联。

多少个故事,多少个典故,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与石库门,与亭子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从高空俯看:纵横交织的道路犹如动脉,把城市分成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之内,又有许多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满全城,就像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却充满了生机。

对这些小通道,各时代、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称呼,上海人则把它唤作“弄堂”。

在上海开埠的最初几年里,除租界范围内原有的中国居民外,其它中国人是不允许移居租界内,租界内的外国人的经济贸易活动中也不存在房地产经营行为。

1853年9月,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与清军展开了长达一年半的拉锯战,大量城隍庙居民为避战火而移居较为安全的外国租界,“华洋分居”的规定被彻底打破。

大量华人进入租界后,极大地刺激了租界内房地产经营活动。由于人多房少,房价高得出奇,利润可高达30~40%。许多外商发现,他们兴建供华人选住的住宅所能获得的利润,远远大于也快于贸易利润,且无任何风险。

因此,大多数外商都很快将商业与兴趣转移到房地产经营中来。一些早期的著名洋行,如老沙逊、怡和、仁记等。原来主要从事鸦片贸易,现在也都纷纷投巨资从事房地产经营。许多外商甚至借债造房出租或出售。

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上海弄堂生活,拍摄于1979年7月。【摄影:mksfca】

【欣赏更多内容,请访问同名(旧影阁)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