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父亲周汝昌的诗词情怀

 圆角望 2017-07-28
父亲年少时就酷爱旧诗词,从十四岁开始,自己学诗,包括看和写。诗的专集杂选,都被他急切地搜罗着,那时他觉得天下最好的文学要算诗了:诗的韵调、风格,读起来是多么优美啊!

  对于汉字的四声平仄能无师自通,父亲说:曹雪芹的祖父楝亭,四岁即通四声,人称“圣童”。他是清代一大诗家,罕有俦匹。我自己呢?比人家差远了,大约已到十岁左右,这才摸索到其中的规律。这也就是中华的诗词曲,从一起源就是音乐文学的根本缘由。声律是民族语言的本身特点,而有些不明学理者,误以为是人为的安排,要废掉中华诗的音韵而自以为这是什么“除旧革新”,真乃无知妄作之尤、文化悲剧之痛。而父亲敏锐的感受力之一就是声音韵律,尤其是民族音乐语文,在他看来,这就是汉字的极大音韵声律之美!

  父亲生前一直保存着自己的少年之作《乱韵诗存》,“乱韵”二字正是父亲所说的“毫无依傍”“无师自通”的绝好注脚。册内文字幼稚,涂抹修改处也多,初步判断,应该是父亲最早的诗作。

  翻看第一首《偶成》:镇日幽人雅士情,藤萝树下学长生。好风惟恐清间甚,时送嘈杂市井声。

  第二首《闲情》:沏得清茶独自倾,间看柳眉与花明。日长无事调鹦鹉,时有呦呦双鹿鸣。

  又:小栏芳草自芊芊,断续风来断续蝉。红日也知闲趣好,老藤疏处暗偷穿。

  《午睡》:蒲葵扇撇玉杯凉,小憩藤隂午梦长。睡起蝉声红日好,簾垂未碍藕花香。

  这几首七言绝句,无内容可谈,就是抒写幼稚的感受,更准确地说,是描写彼时自己家园的景象:繁茂藤萝、依依垂柳、呦呦鹿鸣、戏调鹦鹉,太阳的光射、闲在的午憩……小诗写得自然而然,情景如画,流露出少年的真情实感。

  其实这就是家乡咸水沽的本地风光:离镇中心稍稍不远,到处是小河小汊,碧草如茵,草虫儿乱蹦,野花映眼,如同仙境。父亲说过:寒家真是家无别况,只有两株古藤实在可珍。此二老藤,树龄恐怕至少超过三四百年,是明代所植,树本径围数尺,高架数丈,隔河数里外,可以望见浓绿半天。所以从祖父起,爱此“家珍”,遂取了一个“藤阴斋”的雅号。每到春末,紫花如垂珠,清芬满院……我长大了,离家以后,每读杜老“浥露思藤架”之句,总是乡绪盈怀,亲情满目。由此可见“藤萝树”“藤阴”“老藤”留给父亲极强的印象,这就是一种家的感觉,时时出现在父亲幼年的诗句中,不足为怪。

  那时,周氏家园西北角上有一处木栅栏,里面养了一只雄性梅鹿,细长滑润的脖子,明亮凸出的杏核眼,一双高耸的茸冠,煞是好看。后来又配了一只不相称的高大的母麋鹿。上世纪50年代,在张伯驹主持的词社里,众多社友为“周氏家园图”题咏时,这“鹿园”被誉为“双鹿山房”,有一位张浩云先生特写下这样一首诗:碧缦萦空野趣浮,藤阴小院郁清愁。料应觇破秋窗梦,来与儦儦麋鹿游。

  父亲把呦呦的鹿鸣声写进诗句中,除了表现出少年的好奇、乐趣,天真烂漫与敏锐的感受力外,更看出父亲自幼“善读能悟”,他能把搜罗到的诗集里的词句,运用到写作中。我猜测父亲肯定读过宋朝诗人陆游的作品,这“呦呦双鹿鸣”,怀疑即是出自陆放翁的《山头鹿》篇:“呦呦山头鹿,毛角自媚好。”《乱韵诗存》不仅仅保留下了父亲最早的习作,可贵之处,还记录下了父亲学诗的“脉络”:先绝句,后律诗,再词令。父亲首次学作的律诗,题目为《闲情》,诗云:无声独坐小亭中,人自悠然榴自红。烁闪藤阴疏处日,薰沉花影动时风。倦心每共嘶蝉远,乐趣常同噪雀浓。小径不忧俗客至,目随蛱蜨过墙东。

  写诗时,父亲不过十几岁,即尝试了绝句与律诗之作,由此也让我们知晓了二者的区别。这还不足为奇,奇的是在《乱韵诗存》中,我竟然发现了父亲题《石头记》的诗,而且还是题“黛玉之死”,这真让我大感意外,大呼痛快!有人以为父亲上世纪40年代才涉“红”,不想此时他已然是个“红迷”了!这也让几十岁才抄弄《红楼》者,望尘莫及,难掩残颜。

  试看《题石头记黛玉死》:为酬仙露惯沾巾,泪尽心殚死玉人。莫讶千秋此恨永,自从来日是双颦。

  曾怜红紫赋悲音,玉损潇湘却不闻。一把花锄一坯土,将来梦里葬斯人。

  枉却痴情以往深,一回读到一怆神。拼将半把心肠泪,相傲十年耳鬓人。

  木石原来惭玉金,红丝不系断肠人。知卿心碎钗钿辈,为折插鬟翡翠簪。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父亲年幼时,常听祖母讲《红楼梦》,祖母又正有一部《石头记》,自那时起,父亲就尝试着读下去。这组《题石头记黛玉死》,应该说是少年父亲最早的读《红》诗,是对《石头记》最早的理解也是感发,尤其是“黛玉之死”情节,留给父亲的深刻印象。从诗中的“沾巾”“玉人”“双颦”“一把花锄一坯土,将来梦里葬斯人”,着意点出黛玉的人、形、神、貌,是黛玉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而后两首的“红丝不系断肠人”“一回读到一怆神”“知卿心碎钗钿辈,为折插鬟翡翠簪”,流露出的则是对黛玉的怜悯、痛悼之情。(注:父亲彼时读的当是120回本。)

  父亲曾言:“从15岁(虚岁)上初中,自学作诗填词,那‘格调’全出《红楼梦》──诗的七言句像‘葬花吟’,小令的句法像‘柳絮词’!表明那时我并非草草翻看,浮光掠影了,着实受了些熏陶浸染。”

  父亲说这话有证据吗?请看,证据就在这里:

  春怨吟

  皑皑梨花灼灼桃,轻烟笼翠柳千梢。丰盈十八红颜子,恰与春光一样娇。一夕南风吹春去,流莺粉蝶无寻处。嫣红姹紫半成尘,寂寞荼□满庭户。晴空无影系游丝,滚滚杨花毶碧墀。春色阑珊既有日,玉容老去岂无时。嗟吁花有来春好,二九年华不复知。问底及时不行乐,春荒天老悔宁迟。奈何春色撩人怨,行乐偏能增我恨。羞将心事诉人知,偷把小笺写素愿。农家绿柳住前村,柳外金衔兽筦门。朱门中有人如玉,目为秋水雪未神。当年对赧胭脂颊,子系相思一片心。可怜儿时浑不晓,如何唤作意中人。年华去去流如水,梨花粉苑青天起。柳暗红楼不见人,十二栏干空都倚。良辰美景奈何天,料璇闺春梦寒寒,寒又有谁人晓如斯。日日复年年,无何沽上梦升平,百巷千街乐管笙。一例重门深似海,凤车拥处见平生。清辉靓色依稀是,茫茫十二年前事。而今那复更关情,轻窗忙绣鸳鸯字。灵犀莫道两无端,试向双波转处看。何必风标堪掷果,东厢自小最多缘。

  这就是父亲模仿的“葬花吟”,你相信了吗?

  父亲的诗学、红学,在十几岁时就埋下了深深的种子,待根深叶茂、挺拔高大、直插云霄时,什么“桂冠”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