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零基础入门,教你快速学会中医(一)

 琴鹤堂国学 2021-01-08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宝贵科学经验总结。

时至今日,中医学的整体思想、体质理论等,犹在影响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世界各地古往今来的医学家,为了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无非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即直接观察法与整体观察法。

所谓“直接观察法”,即采用解剖尸体的方法直接观察人体,目前西医主要用此法。

所谓“整体观察法”,即将活着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灵枢·本藏》),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结合已有的解剖知识,并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从而认识人体生命。中华传统医学主要用此法。

中国古代医学家在医学实践基础上,以古代易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四维方法,创立了藏象、经络、经气血津液等学说,并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以阐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立起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易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古代医学家又在针砭治病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针感传导线路。随着古人对针感方向和循环路线的总体观察及藏象理论的确立,于是将已发现的针感传导线路与内在脏腑一一联系,构成了十二经脉的循环。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关于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别络的认识先后产生,经脉学说由此形成。

由此可见,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即: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