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属中医“中风症”范畴,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如睡眠或休息时,而在急起或夜间去厕所时方发现半身失灵或偏瘫。起病缓慢,部分病人症状起初较轻,以后逐渐加重,甚至有的在病后2~3天达到高峰。患者可有偏瘫及单侧肢体瘫痪,也可能有失语症,有的病人头或肢体有麻木等症状。 脑血栓是怎样形成的 脑血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一种。它是由于供应脑部的动脉内有血栓形成,造成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使其供血区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而引起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 脑血栓好发部位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椎一基底动脉交界处。主要病理改变为动脉内膜深层的脂肪变性和胆固醇沉积,粥样硬化斑块逐渐发展则内膜破裂,形成内膜溃疡,内膜溃疡处易于引发形成血栓,形成血栓的动脉血流障碍,其供应范围内的脑组织因得不到充分的血、氧供应而发生软化及坏死。 脑血栓临床表现为大脑局部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如瘫痪、感觉障碍、失忆,甚至意识障碍等。 脑血栓形成与三方面因素有关 脑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与血液成分有密切关系。 (1)血管病变:最重要而常见的血管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高血压病伴发的脑血管动脉硬化。 (2)血液成分的改变:血管病变处的内膜粗糙,使血液中的血小板易于附着、积聚以及释放更多的五羟色胺等化学物质。导致血液黏度增加,致血流速度减慢。此外还有血液病(如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和各种影响血凝固性增高)的因素,均使脑血栓易于发生。 (3)血液动力学改变:脑血流量的调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血压的改变是影响脑局部血量的重要因素,当平均动脉压低于71毫米汞柱和高于170毫米汞柱时,由于血管本身的病变,管腔狭窄、自动调节功能失效,局部脑组织的供血即可发生障碍。 另外,据临床医学研究发现高血压病史、心电图异常、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高血压家族史、超重和喜食肥肉等与脑血栓形成发病有关,按顺序高血压病史、收缩压、体重指数和高密度脂蛋白减少,是影响脑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生活中如何做才能预防脑血栓呢? 1、积极检查、治疗与本病密切相关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 2、多吃对脑血栓的预防效果很好的食物,如荞麦、大蒜、洋葱、槐米、番茄、芹菜、枸杞、桑叶、海带、紫菜、黑木耳、银耳、桃仁、山楂、柠檬、决明子等,对降低血黏度,减少血液中不正常凝血块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3、服用可预防脑血栓的食物酵液,如荞麦桑叶酵液,利用蕴含同源的清血管食物:荞麦、桑叶、槐米、决明子、枸杞、菊花和益生菌进行发酵提纯制成,其药用成分比食物高出12倍,且更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利用。能降血脂、血压,通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4、保证充足的饮水量,饮水不足则体内血液黏稠度会增高,囤积的废物也难以排出,每日正常饮水量应达2000—2500毫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