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咏物词小议

 茗韵清风 2017-07-28
咏物词的写法小议
张炎在所著《词源》中说:诗之赋梅,惟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
所谓“和靖一联”,即宋初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
浮动月黄昏”两句。姜夔非常欣赏其句,就摘取句首二字,以之为“自度曲”咏梅词的调名。自此之后“暗香”和“疏影”就分别代表了梅花的香气和形态,词人诗人多为沿用及认可,因此说,这两个成词最好不要套在其他的植物上。
姜夔《暗香》词的释义以及赏析在“古韵流芳”同学空间里的作业夹已经作详尽 ,大家可以去学习,在此我不多做解读。今天就谈谈咏物词的写作要点。
以下我就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发出来,一个段落给你们五分钟消化提问和互动
首先,咏物词宜咏而不出,即所咏之物的名称或者最好不要出现在词里,当然此也有例外,比如苏轼的《水龙吟·杨花》,但先贤笔之神道,非常人所及,故而能写词每不拘,我们常人还是循规蹈矩为好。
其次,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抒发出来或暗示自己的志向情操,这就是咏物词的定义。咏物目的不在“物”,而在“情”。“物”只是一个载体。然而,走笔时又不能脱离所咏之物之本身,否则就失去“咏”的意义了。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本人最爱的一首咏物词:
《双双燕·咏燕》史达祖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
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比蛾,日日画阑独凭。
这首词全篇未出一个“燕”字,却处处在写燕子。后人之所以评价此词“咏物至此,人巧极天工错矣!”(王士祯《花草蒙拾》)。除了辞藻之美华极尽雕琢之能事外,还有此篇的布局。作者从燕子归来的节候写起;再通过一系列的拟人手法(比如“软语商量”“竞夸轻俊”);再到陶醉在春光的欢乐的燕子们都忘了“天涯芳信”,此一转折,逗出后文的思妇“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看似离题了,因为所咏为“燕”,怎么又转而写思妇了呢?
其实这正是词人匠心所在!起拍的“去年尘冷”,实际上是笼罩全篇的“眼睛”,这四字道出了燕子经过一年归来后的变化,暗示了一种人去凄清,物是人非的境地,这样就与结拍的思妇怀人前后呼应起来了。再看“红楼归晚”句,为什么不说回廊归晚,不说朱梁归晚,偏说“红楼”呢?这也是布局精致前后不冲突的所在。试问,一般谁会在红楼上独自徘徊呢?那必然是思人啊!
如果说单凭以上几点就认定这首词是“巧极天工”的话,那就错了。此词的最大高妙之处是,以燕子们自由嘻游春光里的欢快格调,来反衬一腔伤春的浓愁!所谓词贵沉郁,然而在欢愉之下,深藏沉郁,尤不易也。
所谓“赋水不当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与所咏之物须在“不离不即”之间,不离,是不离题物,不即,也就是行笔不粘着题物,那不离不即的中间就是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了。如姜夔《暗香》词,草灰蛇线,行笔细密,虚实之间达到迂回妙曼,曲直起伏,幽婉深蕴的艺术效果。表面看似是忆前伤今,实际上作者与“梅花”已经物我难分了,读者有时候会疑问,姜夔到底是在说梅花,还是说自己的身世呢?最后得出一个玄奇的结论:梅花就是姜夔,姜夔就是梅花!
最后我来说说咏物词的“物”和“情”在整首词中的分配比例问题。一般可分为 三种情况:
一,“物”和“情”篇幅相当的,即上物下情,过片转折,这是比较传统的比例;如苏轼的《水龙吟》就是一个标准的上物下情。
二,“物”占据篇幅较大的,如史达祖的《咏燕》,但是须意脉相连,前后照应。
三,没有比例分配,以比兴的手法,句句写物,句句融情的,如姜夔《暗香》,这种写法是最难的,如走笔不当,易质实,如若写好,那必定是上乘之作。
咏物词,你要往简单的写,就是上片抓住所咏之物的一个特征,进行编排铺叙,过片的转折,须似断非断,似连非连最好不要见“梅” 首先你得找出你与所咏之物的共性
下面以苏轼的《水龙吟》为例,看一下过片的转折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我们看苏轼的这首是怎么转折的,看他的上片似乎像诗出谜语,上片写物的形貌,而不出物的名称,实际上就跟出灯谜差不多,这个其实比较好掌握。
如果是上物下情的写法,那么难点都在下片,首先过片要转的不露声色,所谓不露声色,还是八字真言“似断非断,似连非连,”过片之后写自己的感情,不能离了所咏之物这个框架,也就是说,你的感情即使离所咏之物很远,但还是像背后有根绳子拴住一样,跑不出那个框架,这种转折实际上叫“转承”,需要前文一个铺垫,或明或暗。
一般高手都把铺垫藏在暗处的,我们看苏轼的上片结拍:“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位闺中女子在梦里寻郎未果,却被莺啼吵醒了。然而她梦醒一看,乱红无数,这杨花哪能飞的尽呢?她说是不恨,其实满腹怨恨,这个暮春时节。
最后一句是收拢全篇,实际上苏轼的这首结句如果没有出起句的话,就不算上乘了,因为把结尾给写死了,出奇句幸好有“点点是离人泪”警策全篇。
刚才说的“赋水不当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也就是说,你写梅花,不必只停留在梅花上,也可以用其他景物旁敲侧击,但是不能喧宾夺主,必须要拿捏好分寸。
你们看苏轼都用了那些景物来衬托杨花的,明的景语有:莺,落红,晓雨,萍,暗的有景语是:闺中女子。
苏轼这首词的词眼就一个字“离”,这个“离”字涵盖就广了包括分离,流离,疏离,如果结合当时苏轼的创作背景,“流离”较为适合他当时的感情,这是比兴,联系到他自身的身世。
所以词的词眼是笼罩全篇的线索,在长调中尤为重要,有了词眼,词的脉络就清晰,比如写梅花,可以是一个“清”字,那么整篇就要围绕梅花的清奇绝尘来写,或者在词中下一个“傲”字,那么整篇就要绕着梅花的傲雪迎霜来写,也可以写它有幽香与孤独,那就是下一个“幽”字,围绕梅的幽独来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