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为什么你不肯给同行鼓掌

 富书 2020-06-20

通透的人,自带迅速切换情绪的功能

26岁,你看着身边的人都结了婚

他把400个流氓送进哈佛耶鲁!寒门与贵子之间,只差一个好老师

学会欣赏他人,也是正视自己不足的过程,否则,嫉妒只会慢慢耗尽你的心神,让你和他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作者:舒琳儿(富书专栏作者),转载请加微信fushuzhuoluo

01

昨天在网上观看这季《中国新歌声》的第一期,19岁年轻的选手叶炫清的那首《从前慢》,得到了导师们四冲的肯定。

女儿却在旁边说,她在网上被人“扒皮”,去年参加另一个选秀节目是19岁,今年参加这个节目还是19岁。

几位导师在争夺她的时候,女儿在旁边又补了一句,网上都说刘欢被她感动地流眼泪了,可她还是为了功利目的,选择了那英,因为每一届那英的弟子都容易被捧红。

听到孩子如此的评论,我有点诧异,这真的是网络的声音么?现代的年轻人,为什么只挑别人的毛病,却对优点视而不见呢?

一个写作群里的朋友有次跟我聊天,说她的公众号好难推广,说平时在朋友圈发个什么吃呀喝呀,同学们一群上来点赞。

可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文章,却没想到同学看也不看,没什么同学关注,点赞的更是少之又少。

朋友说,晒文章至少比晒吃喝有意义吧,怎么待遇却完全不一样呢?这写上公众号了,怎么就被孤立了呢。

公司两个年轻人,有一个升职,另一个便愤愤不平,反正就是鼻子眼晴不顺眼,瞧不上。

不平的是为什么同时进的公司,得到地待遇却不相同,别人能升职,自己却原地踏步。

更有好事者,会信誓旦旦地无中生有,说对手一定是有后台或者是给领导送了礼,才会得到这样的一个位置。

02

以上的三个案例能找出什么共性?没错!他们之间的一个共通点就是一个“”字。

他们是同龄,同学,还有同事。

这一个“同”字,表明他们曾经是某一领域或同一空间里的相同阶层。或者,他们有相同的年纪或同样多的社会阅历。

这些貌似的相同,把他们在心理上局限在某一种平等里,当某天这种平衡感被打破,真的很难让人接受。

  • 不愿意承认同龄人的优秀,实际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差距。

年轻人的虚荣,不甘服输的心情有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自以为是,狂妄自大。

不愿支持同学的一点成绩,只能说是自尊心在作祟。

受不了曾经在同一战壕里的人优势辗压,视而不见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哪还能放下自尊心平气和地为你鼓掌,面子上做到溜光水滑?

未被升职的那个年轻人,他能拿出来比较的,都是他们相同的因素,相同的工作年限,差不多的工作岗位。

不愿比较的却是,别人的工作质量要比你高得多,工作效率也比你高得多,选择性地对别人的优势视而不见。

从上来看,不接受也拒绝承认别人优秀的人,其实是同一类人,他们是同龄,同学,同事。

这就是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了,为什么优秀的人,得不到同行人的鼓掌?

03

这其实是一个类比的心理学问题。

当你的优秀不足以达到可以区分群体的时候,也就是说你的优秀不够卓越的时候,当你们依然是在同一个层次的时候,你就别指望你的同行(竞争者)会为你的一点成绩鼓掌。

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有关。

中国人最享受的人际关系是居高临下的俯视,最崇尚的思想是中庸。

而类比则是中庸的思想的主导思想。所谓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这类思想。

所以,中国人总喜欢同行间进行比较,同学之间进行比较,甚至儿时的玩伴之间进行比较,抓住任何一个共同点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这种“存同求异”的类比思想,除了能促进人的某方面的动力以外,其实也产生不少负面的思想影响。比如嫉妒。

当别人在某方面超越自己的时候,心理总是过不了“某某当年也就那样,甚至还不如我”那关,对同行的优点视而不见,甚至对别人的成绩嗤之以鼻,选择性把认知停留在曾经的某个相同的起点上,麻痹自己,掩耳盗铃。

曾经,都是在同一个起点;曾经,都是一个阶层的同类人。

当某个体的一点点变化,打破了曾经的平衡,这个人自然被孤立。

当这个个体以微弱的优势辗压同类的时候,同行们第一个反映是感到了压力,甚至有些不安。

所以,拒绝承认,也不接受现实,就别指望能够心平气和地心态来认同和欣赏了。

04

确切地说,这其实是一种嫉妒心理。

嫉妒,英语牛津字典的解释是,在注视着别人拥有一些高于自己的优势时产生的屈辱感。

所以,你别指望别人在屈辱的同时,还得为你给他创造了的屈辱感而鼓掌,除非那是圣人。

绝大部分的人只能是这样的表现:在看到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的优秀或者好命运时,除了羡慕,最多的是感到羞辱、不满或不安,随之的表现就是挑刺或者排斥。

当然,为同行的优秀送祝福的也有,只是少之又少。

在这个自负的年代,让一个人承认同伴比自己优秀确实很难,特别是那些原本是同一起跑线的同行的人。

承认了别人的优秀,其实就是承认了自己的不足。

在这个如今只能用厮杀和剑拔弩张来形容的职场,用弱肉强食来形容的社会竞争中,竞争是异常地激烈,自尊心被千万层包裹,人际关系又何等地脆弱,又有几个人能够轻易地承认自己的不足,甘心服输?

不服输,心理上就仍处在同一等级里竞争。

与其说是不承认别人的优势,不如说是在刻意逃避现实,给自己一个“仍在场上”的借口,没有被淘汰。

他们以为,只要仍在场上,就依然有竞争的筹码,依然有竞争的机会。

这当然就不能承认别人的胜利,当然也不能成全别人的优越感。

事实是,优势就是优势,一如田径赛场,差一秒,便是金银牌的差距。

05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中华两千年的文明,早就记载了这样的美好,我们应该向往这样的美好,学习这样的美好,正视这样的美好。

中国儒家经典《大学》里也有一句,做新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对于后者,时光荏苒,日新月异。

事物总是在变化,面对每一个初升的太阳,面对每一个崭新的明天,落后了就必须克服同类之间的嫉妒心理,坦然地面对现实。

所谓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而为师者,为什么就不可以是同行,同学,或者是同伴呢?

承认别人的优点,其实就是正视了自己的不足,在认知上找到了差距,这才是迎头赶上的正确姿态。

某一时刻的优秀,并不代表永恒,不是明天过后还有明天么?只要有清明的认知,深刻的自省,并愿意努力为自己的不足付出行动,加以弥补,或许,在明天,你依然可以托起曾经的骄傲和自尊。

否则,就只能心悦诚服地为别人鼓掌!做不到别人的优秀,就努力做到虚心谦和,虚怀若谷。

而对于前者,当你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那只有把你的优势扩大化,扩大到一定的量化等级。

当你的优势扩大到他们需要仰视的程度,达到他们难以企及的高度;他们自然会为你鼓掌了。

而当你的优势达到众人皆知,甚至能阳光普照,普度众生的时候,他们自然又会为你顶礼膜拜了。

因为,你的优秀已经足矣拉开了距离,分出了等级。而人们,只会欣赏和膜拜自己心悦诚服的人。

所以,在这些人际关系中,要么,带着清明的认知,甘心给别人鼓掌;要么,努力做一个让别人愿意为你鼓掌的人;只千万别在细微的差别中刷存在感,找优越感,同行不买账。

作者简介:舒琳儿,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专栏作者,一个职场女性,淡散地在网络写文很多年的游牧部落。简书@微语素心。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万新中产生活学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