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发建:读通课文,阅读教学的底线

 凌之梅 2017-07-29



刘发建:读通课文,阅读教学的底线

——《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1

教学理念:

识字学词,读通文本,是阅读教学的起点,也是阅读教学的底线。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读通课文,才是语文教师对学生生命发展的真正关爱。语文教师要静下心来,关注学生真实的语文状态,哪些生字会写错,哪些句子会读不通,钻研教材的时候就要倍加细心,课堂教学的时候才能“顺学而导”。扎扎实实地识字学词,安安分分地读通课文,上出浓浓的语文味,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实践为学生生命发展奠基的功能。



2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矛、盾、般、持”等生字,读通课文;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左抵右挡、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等新词。

3、熟读课文,初步体会“集合思维”创造性。



3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依据学情,设疑激趣

1、教师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然后问学生:大家知道矛和盾是用来干什么的吗?了解学生对矛和盾的认识情况。(大致了解到:“矛”是用来进攻的武器,“盾”是用来自卫防守的武器。)

2、“集合”是什么意思呢?你们在什么时候会“集合”?(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生活中的“集合”运动。)

我们看家过小朋友上体育课闹哄哄的集合,也看见过解放军叔叔威武迅速的集合,在动画片里看见过可爱的大雁集合飞行,小蚂蚁集合搬家。可是,这“矛”和'盾'这两种武器,他们怎么会集合呢?



4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读通文本。

1、读通课文——大声读,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做好以下几件事情:1遇到有注音生字的句子请连续重读两遍,读准字音; 2遇到读不明白、读不通顺的句子,想一想,划出句中不明白的词语。

学生自由朗读文本,要求一手持笔,边读边划记。

2、初读交流,检查生字的认读。

课件出示:六句带有生字的句子:(强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生字)

   (1)矛(máo)和盾(dùn)的集合;

   (2)发明家手持(chí)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3)对方的矛如雨点般(bān)向他刺来;

   (4)敌人就一枪也戳(chuō)不到我了;

   (5)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wō)牛或乌龟;

   (6)装上轮子,安上履(lǚ)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tǎn)克;

先请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然后请几个孩子来朗读,要求声音响亮,流畅准确。

(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孩子理解“戳”和“履带”这两个新词。)

3、检查重点语句,读通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1)课文中还有读不通顺的句子吗?老师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下面的这句话:

课件出示: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里的“德国兵头一回”学生容易读成“德国兵头”。然后抓住“头一回”这个情景,来理解“庞然大物”。理解到此时的德国兵所见到的坦克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庞然大物”。庞然大物带给德国兵的不是“坦克的大”而是“坦克带来的恐惧”。

(2)你还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句子吗?

课件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地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谁来告诉老师“左抵右挡”是啥意思?

先请一两个学生口述,再请一个同学来演示。(估计学生们的理解很有可能停留在“左边一下右边一下地来回抵挡”的表面意思。这里就要引导孩子抓住“矛是雨点般地刺来”,左边一下右边一下怎么能抵挡得住呢?从而理解到,这里的“左抵右挡”是手忙脚乱的被动抵挡,包括上下左右各个方位的防守。说明对方的进攻十分猛烈,自己的处境非常被动非常危险。)

同学们,我们对一个词语的理解,有时候,单单看字面的意思,或者是翻看字典词典的意思,也是很难准确理解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联系上下文。就像我们理解“左抵右挡”和“庞然大物”一样,头一回相见的“庞然大物”和雨点般进攻下的“左抵右挡”,就很不一般的。所以刘老师觉得,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一个词语是最可靠的。

4、把长文读短,整体感知文本,把握课文内容。同时落实难点生字的写字指导。

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的读通了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几个重点词语。接下来,老师还有一项艰巨的任务,不知道同学们敢不敢接受这个任务?

刘老师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你能不能把长文读短。下面老师要求大家把这篇有六个自然段的课文读成只有一个自然段的短文。行不行?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下面这些词语填入后面一段话的括号里。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请在后面的方格里多抄写2-3遍。

课件出示词语和一段话。其中一段话的内容发给学生每人一份,要求边默读课文边填写生字新词。

矛 盾 集合 手持 雨点般 坦克 进攻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 难以招架

从上面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下面的括号里,把长文章读成自己的短文。

发明家(  )矛和盾与朋友比赛的时候,遭到对方(  )地猛烈(  ),他用盾左抵右挡,还是(  )。他想到:如果把(  )做成铁屋子,再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  ),装上轮子,安上履带,把矛的(  )、盾的(  )合二为一,于是发明了( )。这个(  )一上战场就( )。


【这里在引导学生朗读好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书写时发觉易于写错的生字适当予以引导。重点抓住“矛、盾、般”几个字讲解到位。课件出示:中国古代的矛和盾的图片。“矛”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那一点很容易忘记。这是一个开关,古代中国的矛大多数能够根据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矛头,是灵活可变的。“矛”字的一撇孩子们也很容易忘记,引导孩子观察“矛”字和“矛”的图片,学生能很快发觉那一撇就是矛头下的流苏,既有美观的作用,更有辟邪的意图。“盾”里面的“目”很容易出头写成“直”,盾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的手举着盾牌,后面露出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特别重要的人,他们所穿的制服上的标志就是以“盾牌”为职业标志的。谁能说出来?——这就是警察。我们的警察以盾牌为标志,意思就是什么?——警察是保卫人民的,警察是人民的盾牌,所以我们一看到警察就有一种安全感。“般”字就要强调“舟”做偏旁的时候中间一横不能出头。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落实写字的指导。】


5

 三、认识“集合”,整体反思。

1、告诉老师什么是“集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就是:把“矛”和“盾”

合二为一,发明坦克。这就是集合。理解到这个层面就行。)

2、你知道什么是坦克的“矛”?什么是坦克的“盾”?

3、你想知道这位发明家是谁吗?你想知道发明家到底是怎样“集合”发明坦克的吗?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老师发给大家的《坦克是这样发明的》!




教后反思:

今天应邀在诸暨滨江小学执教了《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周一贯老师和其他听课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以及现场效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一次课堂教学,也从一定的层面体现了我近年来对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研究与思考。

长期来,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基本上处于两种境地:一种是规规矩矩的读生字、抄新词、分段落、概大意,老师教得无味,孩子学得枯燥;另一种就是识字学词走过场,或者干脆把识字学词、读通课文强行推给“课前预习”,第一课时直接进入理解文本的人文含义。当前,第一种现象,费力不讨好,基本上难觅踪迹了。第二种现象正“长风破浪”风靡神州。自“新课标”推行以来,语文教学高扬人文的大旗,大家都在追求教学形式的新度、追求文本解读的深度、追求课程资源开掘的广度,但是,我们静下心来想想:孩子在感动的热泪盈眶之后,孩子在热闹嬉戏之余,孩子在眼花缭乱之际,孩子在强大的思维冲击波震憾而后,当他们走出课堂的时候,又有多少的孩子真正能一字不错、一句不破地读通课文呢?

最近,有一个专家作了一次调查。在一位青年教师的掌声如潮的好课结束之后,专家立即组织一批人马,一人一生,面对面,现场捡查学生的朗读课文实情。结果怎样呢?全班学生能够“一字不错、一句不破”的读通课文的只有可怜的百分之三十一!也就说,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和老师联合演出了一台精彩语文课之后,连最最基本的读通课文都不过关。但愿这仅仅是个别现象,可这又仅仅是个别现象嘛?

我们放眼如今形形色色的观摩课,谁还在乎引导学生识字学词?谁还在乎学生读通课文?我们在追求语文教学的新度、深度、广度的时候,有谁还记得语文教学“读通文本”的本度呢?

《矛和盾的集合》这一节课的教学,我不敢说自己设计的如何好,更不敢吹嘘自己做的如何好,但是有一点,我很自信,那就是“扎扎实实识字学词、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种信念统帅了我的课堂。从孩子的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到集中出现“带有生字的语句”生字认读要求准确;从检查两个重点语句的朗读出现问题,到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读通难点;从把长文读成自己的短文整体感知,到重点生字“矛和盾”的字形分析,每一个环节,无不是围绕“读通课文识字学词”而展开的。而且整堂课,我没有机械的让孩子们反反复复的读呀抄呀,而是抓住了生字新词的特点,充分的估计了学生的难点,所以课堂就呈现出——孩子能读好的,我让他们读出自信,孩子应该出现的问题也都一一暴露,就生成了我“顺学而导”的契机与资源。

阅读教学可以没有终点,或说着阅读教学的终点可以是因人而异因课而异,但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必须是统一的,一致的,不可含糊的。这就是识字学词,读通文本,这既是阅读教学的规律,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点所在。

周一贯老师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大声疾呼:“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

面对这位老人的呐喊,我们是不是该警醒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