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名著和青春文学分别能带给我们什么?

 古今芳草任我赏 2017-07-29

首先,我要向大家普及一个常识。所谓的青春文学实际上并不存在,是中国文学评论界长期缺位所产生的怪象之一。这么说大家可能还不理解。

那么我简单的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懂了。举网络文学为例,倘若名著首次发表在网络上,那它就是网络小说了吗?倘若网络小说变成实体,成为读本,那它就是传统文学了吗?

进而引申到青春文学与名著之间,倘若青春文学带有生命的思考,那么它就是名著了吗?倘若名著中描述的是青春时的事情,那它就是青春文学了吗?再举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可以称之为名著,那么它算不算青春文学呢?它讲的也有青春时的事情,那么它难道就不是名著了吗?

都不是,这些问题都是在文学评论界缺位带来的诡异称呼,如“青春文学”。包括“80后”,“90后”作家等群体称呼从文学批评角度上讲都是不正确的。

从文学本身来讲,我们通常把文学分为纯文学和类型文学两种。两者的区分点并不在于它们写得是什么题材或者说是写得是什么内容的故事,而是在于它所引发的思考。纯文学也就是俗称的严肃文学通常带给人的思考是关于生命方面的,如生死等高度哲学的话题。而类型文学更加乐于给大家带来直观的感觉感受。包括现在流行的网络小说,我们都可以将它划分进类型文学里面,如题主所谈到的青春文学,实际上他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类型文学中青春方面的小说。

作为类型文学的枝丫(青春),那么这就要谈及类型文学的重要特征了,那就是直观的冲击。题主说的颓废伤感这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带来的直观冲击的一种。举例《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按之前我声明的分类标准应该属于类型文学。它在当年火爆一时,带给无数个青年男女治愈伤痛的夜晚。所以它带来的直观感受绝对不属于颓靡和伤感,那么就间接地打破了题主对于青春系列小说的偏见。

伤痛颓靡只是众多艺术表现手法带来的直观体验之一,并不意味着全部。现下人们对此产生的偏见主要原因在于部分作者无节操的塑造情节,为了商业利益,不顾生活现实。小说中除了打胎,喝药,上吊,自杀没有别的人生了。通过极端的艺术表现来实现商业变现,从作家自身道德上讲,他们的道德是有缺失的。

那么再来回复题主的名著正能量一说,这个也不对。我不知道你看没看过《巴黎圣母院》,也不知道你看没看过《动物农场》,更不知道你看没看过《 骆驼祥子》?你从这些享誉世界文学史的小说(绝对称得上是名著)中获得了什么正能量呢?想必没有,因为很多名著讲述的都是悲惨的故事。

那么文学名著带给我们什么了呢?或者说纯文学(严肃文学)带给我们什么了呢?

当然是对生命,对世界,对自己与世界相处等人生哲学的思考,生命不只有柴米油盐,还有另外一层维度空间,这些是严肃文学带给我们的。也会有人问为什么现在纯文学相对类型文学发展得不是很好呢?这和当年大量文学杂志改版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很多杂志都做了自身改版,甚至有的文学杂志变成了八卦杂志。大家要知道任何纯文学相关的杂志都是需要扶持的,所以很多得不到资金的杂志都自谋出路去了。那么留给纯文学的土壤就越来越少,以至于今天很多人甚至不了解纯文学是什么!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可悲可叹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