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学:是一部“时的哲学”

 杨弘朔周易预测 2017-07-29

易学:是一部“时的哲学”

易经传承千年的古典智慧可以说包含宇宙万物的大学问,今天就和大家分享易学中的,时的哲学。易学乃是以一种特殊的“时”的智慧和视野。它既涵盖了时空的基本意蕴,更在时、空、物的这种一体不分下,用价值的视野,以人为终极着眼点。简言之,它指涉着人所值的特定时空下,大宇宙和社会人生中各相关因素互动消长的总体格局与情状,及在此总体格局与情状下的事事物物。

易学:是一部“时的哲学”

易学,是一部“时的哲学”

作为一部卜筮之书,古经笼罩着浓重的神秘主义的筮占氛围。在哲学理性渐次显豁、非理性的神学迷雾慢慢退去的时代文化背景下,通过对古经所初步透显出的“时的哲学”方面的观念的创造性改铸与诠释,《易传》升华出了成熟的《周易》“时的哲学”。

在《易传》看来,《周易》“时的哲学”,其第一步开示于人的,乃是明时之义

首先,“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序卦传》)终极言之,《易传》认为,作为万物中的一员,人首先是一种宇宙性的存在,社会人生的根在大宇宙中,大宇宙是终极意义上的人的生存家园,唯有以全方位的彻底开放的心态,由人的社会放眼其外的世界,人才会大开其眼界,培养并豁显起一种大宇宙心灵,和一种与大宇宙息息相通、一体不分之意识,并由此而为更好地观照、认识与定位自身,以及自身而外的万物,规划人生之当下及未来,打下可靠的基础。

其次,由大宇宙层层向下落实,落实到人之为人这一层次,《易传》指出,人又是一种人文的、社会性的存在。而人所置身于其中的社会人生,同样是一种感性具体的时的存在。

依《易传》之见,在明时之后,《周易》“时的哲学”晓示人们,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乘时、应时,如何乘时、应时而崇德广业,开拓人自身理想的生存发展天地了。

“时的哲学”孕育“崇德广业”的人生追求

《易传》认为,依照《易》的理念,因人道赖人文之仁义而得以确立,人文之仁义乃人之为人的终极价值根基,所以,正大的人生追求,就应当是“崇德广业”。即一则大力提升人的内在形而上的人文德性品位,一则以此为价值根基,努力开拓外在功业,以便既善化他人及社会,又令社会人生形而下的现实生活品质也得以不断提升。《易》正是这样一部圣人用以“崇德广业”的宝典。

在《易传》看来,现实的人生,乃是置身于一定大宇宙的与社会人生的时遇之下的。这种时遇对于他具有不可抗拒的第一位的优先性或先在性,他必然要不以其意志为转移地接受既定之时遇的制约。换言之,对于时遇,人,无论他是什么人,无论他是圣贤还是普通庶民百姓,皆丝毫没有选择的自由,他不可以、也不可能自主地选择自己所希望的时遇,更不可以、也更不可能自主地、轻易地令己所不欲之时遇远离自身而去。在现实的时遇面前,他所能够、也是所应当采取的唯一正确选择,就是直面之,并适切地回应之。

正因现实时遇的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选择性,所以,《易传》主张,人在保持其浓郁的人文情怀与“崇德广业”的信念时,还宜涵养起针对于现实时遇的彻然豁达之心境,尽其最大之可能,以一颗平常心,坦然接受而直面各种现实时遇,并有足够心理准备地、泰然无畏地去主动迎接各种现实时遇的挑战,当迎来较为理想之时遇时,不致得意忘形,反能真切地领悟到,时遇的降临是无一定之常的,理想和不理想的时遇间,每每又是循环流转的,因而宜深度忧患而自警;而当迎来不甚理想的时遇时,也不致悲观,更不致颓废,反能保持无限乐观的精神,面向着永远充满希望的未来。故而《易传》称:真正的君子,“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乾卦·文言传》)它并特别颂扬了生不逢时的真正君子,他们之确然不可动摇的崇高人文德操与心志,称:“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同上)

依《易传》之见,人生最为理想的境遇,莫过于德、位、时三者的奇妙会合。时是一种遇,位也是一种遇,因此,三者的会合,实际上也可简称为德与时的会合,抑或德与遇的会合。《易传》开示,德、位、时三者奇妙会合的人生境遇,毕竟是甚难为人所遭逢的,人之所逢,常常是一些等而下之的境遇。

《易传》指出,虽然时遇是人所不可自主选择、反却只能承受、直面的,虽然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只能基于其所遭逢的时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时遇面前,人完全成了被动、屈从的存在。恰恰相反,对于现实的时遇,人虽不能自主地选择,但却可以自主地回应。只要推出适切的回应举措,人就完全可以转化只能承受的被动为回应中的主动,使自己成为能够顺利驾驭现实时遇的主体性存在。因此,问题的关键,就是挺立这种人的主体性。

挺立人的主体性,以人为中心来审视处理天人宇宙间的一切事务,就是要人从自身出发,拓展出属于自己的人文世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天人之序,达成符合自己价值理念的理想天人关系图景,使自在世界中的存在,化而为浸润着人文精神的富含人文价值意义的为我世界中的存在,令世界真正成为为我的世界或属于我的世界。因此,挺立人的主体性,以人为中心来审视处理天人宇宙间的一切事务,也就是挺立人于时遇中的主体性,以时为宏观的大背景,用时的视野,从时中万象关系格局的实际出发,由人来自主审视处理一切事务,化自在之时为为我之时或属于我之时,化自在之时中的自在世界为为我之时中的富含人文价值与意义的为我世界,从而达成符合我的价值理念的真正属于我的时的世界。

而要做到这一切,《易传》认为,人需花费其主要心力予以切实解决的,就是对于当下时遇既洞悉其各个具体环节,又总揽其全局,并在此基础上,适切因应、回应之。以故《易传》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乾卦·文言传》)

适切地因应、回应当下之时遇,这是一种通权达变的高度人生智慧。拥有这种高度人生智慧,人才会应时因机适遇,创拓出最为真实而理想的人生德、业之辉煌的人生之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