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语语法与量子化时空观

 芝诺 2010-06-10
 
 

 

 

《汉语语法与量子化时空观》

孙则鸣(2010-03-1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e11faf0100h20e.html

 

   按:我们在十年前写作《藏山雷学》时,通过分析芝诺悖论后,曾经指出:我们所处的时空很可能是量子化的时空。
   最近我在写作《汉语思维与汉语语法》时,认为是东西方语法结构导致了两种时空观的形成。
   最近我在网上查到,当代物理学家也有量子化时空观的观点。
   现将我的语法研究、《藏山雷学》的论述和当代物理学家的论述刊载于下:
  
   一、《汉语思维与汉语语法》中关于量子化时空观的论述:
  
  
  [壬申]第九环    欧语的连续性和汉语的离散性
  
  
  欧语和汉语在语符元的组织方式上还有一个显著的不同,欧语语符串具有连续性,而汉语语符串具有离散性。这两种组织方式导致了东西方人不同的时空观。
  我们先从文字的组织方式谈起。
  欧语拼音文字里,任何词都是采用若干字母连续书写的形式。以英语单词encouragement〔鼓励〕为例,它可解构如下之组合:
  
  ————————————————————
     |前缀 (prefix)|  字根 (root) |  字尾 (suffix)|
  ————————————————————
     |en-             courage     | - ment        |
  ————————————————————
  
  字根 courage (n. 勇气) 为词的中心,可以独立存在。前缀(en- 使..)与字尾 (-ment 名词字尾)本身虽具有意义,但一定要附加到字根上,为词缀 (affixes)。
  encouragement里的这三个词素,字根是实词素,前缀和后缀是虚词素,而虚词素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们必须附着在字根上。所以欧语单词里的字和词素必须采用连续书写的方式。
  汉字则不然,它的词素也好,单词也好,都是用离散性的方块字书写。单音词且不必说,由一个词素构成的多音词也是这样,如“逶迤”、“葡萄”、“英特耐雄耐尔”等即是;复合词更是这样,如“鼓励”、“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等。
  汉字的离散性不仅仅是方块字的造型导致的,即使采用拼音文字,汉语多音字里的音素同样可以分散书写,这是它们没有词缀的缘故。例如汉语“鼓励”可以书写为“gu li”,而英语“encouragement”却不能书写成“en courage ment”。
  语符串的连续性和离散性还一以贯之地体现在词组与句子当中。
  △汉语里的组词方式是堆垒式,其语词可以不附加任何条件直接堆垒在一起,组成各种语法类型的词组。
  例如“爱”和“你”可以直接堆垒为两种方式:
  1、她爱
  主谓结构。这里“她”是主语,“爱”是谓语;
  2、爱她
  述宾结构。这里“爱”是谓语,“她”是宾语。
  △屈折语中的组词方式是榫合式。所谓榫合式是指语词的词形必需配套成龙,各成分之间的性属格必需一一对应;任何一方的性属格不合适,就无法组成合乎语法的词组。
  我们同样以俄语“любить”(爱)和“она”(她)为例:
  1、“她爱”的榫合形式:“Oна любит”。
  这里的“Oна”是主格单数形式,“любит ”是动词的单数第二人称形式。
  2、“爱她”的榫合形式:“(Я) люблю ее”。
  这里的“она”变成了宾格“ее”,“любить”还要根据前面主语的性属发生变化,此例谓语是主语为单数的“Я”的配套形式,若主语变成其它人称,谓语的后缀也要随之而变化。
  榫合式的语法意味着语法成分的单词形式是相互制约、相互呼应的,必需连锁式配套成龙,是一种连续性的组合方式。
  堆垒式的语法意味着语法成分的单词形式各自独立的、互不干扰,只要语义有联系就可以堆垒在一起组成词组。这是一种典型的离散性组合方式。
  榫合式和堆垒式语法,导致了东西方不同的时空观
  西方人是延续性时空观,东方人则是量子化时空观。

注释:  
  [1]
附录  
     西方人是延续性时空观。
  西方人认为时间也好,空间也好,都是连续不间断的直线。
  西方的计时法是用无限细分法,采用“节点计时法”,一日24小时,一小时60分,1分60秒,1秒60微秒……如果需要,还可以无限细分。
  西方计时法的起点为节点“0”,各个时间单位之间也是连续不断的。
  西方历法里,虽然也有四季概念,可是认为四季的递嬗是渐变式,而非突变式,四季之间以及日与日之间都是平滑的过渡。
  西方的空间也是一样,例如平面方位,也是无限细分法,先是粗分360度,如果需要。也可无限细分。其起点也是节点“0”度,各方位之间是连续过渡的。
  东方人则认为时空是量子化的跃迁。
  汉语用干支计时计方位,这是一种“时段计时法”,它决定了汉语的时空观是量子化的。例如一日为十二时辰,是十二个时段。它的起点不是某个节点,而是一个时段——子时;相邻两个时辰不是连续的,而是跃迁的,由前一个时辰突然跃迁到下一个时辰,中间没有过渡。
  空间计量也是一样。汉语平面方向有两种等分法,一是八分法,按八卦把圆周分为八等分,一是二十四分法,即所谓“二十四山”,是把“八分法”再三分。其起点也是一个扇形。这种方位也是跃迁式方位,其间没有过渡。
  中国人的时空量子化计量法,不仅仅是一种名相上的表达方式,而是中国人对宇宙量子化的认识〔中国人给万事万物分类就是用的“八分法”——万物类象,这也是一种量子化的分类方式〕。这种计量方式是有物理现实与之映射的。这种映射在中国人的季节观里最明显。中国历法对季节的交替区分特别严格,一年24个节气,节气的交接有严格的精密计算,这种节气的精密计算来自古人精密的观察,成了古历法家的头等大事。中国人认为节气的邻近有比较明显气候突变发生,指导农事尤为重要。我国南方农村水稻插秧最讲究“赶秋”,就是必须抢在“立秋”之前一定要把秧插下去,否则会减产;而长期的实践也证明了的确如此。中医界有节气前后24小时变天的说法,我和石铭观察了好几年,的确也是如此,很少有例外。在西方人看来,时间是圆滑连续的,节气点是不可能作为气候的分水岭的,更不可能出现相应气候变化。另外,大量经验证明,股市每逢节气的前后一日之内,股指往往有拐点出现。这一切可以证明,在宏观世界里,时空的确有量子化跃迁运动的迹象。
  东西方的时空观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西方人重视空间,而忽略时间,科学总是用空间描述替代时间。
  西方人重视空间,所以三大平面几何学都是西方人创造的。几何学的严密性也体现了西方人的逻辑思维方式。
  西方忽略时间,特别体现在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定律里,这里只有空间的转换,时间已经聚集成了“点”;能量守恒等式的两边是可以互换的,互换就意味着时间是可逆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也可以互逆,也有相同的内涵。这种只有空间变换而没有时间的特征已经引起了当代物理学家的反思。
  东方人正好相反,重视时间,忽略空间。
  东方人忽略空间的自然性质,对空间的描绘富于人文色彩。例如,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对中国地区的“九州分野”(注:)方式也是极富人文色彩。
  《周易》最重“时”,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周易》就是“时”的哲学。〔注:见山東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新春《周易‘時’的哲學》 〕
  东方人虽然重视时间,可对时间的观察同样富于人文色彩:古代中国人一直认为地球是遇阻中心,日月星辰沿着“黄道”轨迹旋转。
  东西方的这种时空偏好,在命运预测术上尤其明显。西方人采用占星术,把出生时间转换为“星座”,根据“星座”论命,实际上就是按“空间位置”论命;东方人采用“算八字”,纯粹根据“时间”论命。
  欧语语法主要利用形体的曲折变化,这是“空间形态”的变化(  )。汉语语法主要依靠语序作用,这就是“时间次序”的运用(  )。这一点我后面还要详细讨论。
  不仅如此,两种时空观与语法对称的现象,在每一个语法层次里还有其它明显的体现(
   )。

  
  
   二、《藏山雷学》关于量子化时空观的论述:
  
   第一章  第五节
  
   通过黄金分割常数造成的自相似性,由这种自相似性而产生的出入互补性,使我们有可能明白五行的结构单元的相互转化之理,即模型单元之间的相互等价变换,也就是指在黄金分割常数层次的自相似等价变换。
   实际上,五行结构所表述的是一个出入互补性规律,也就是讲任意复杂的作用系统都可以简化成一个由五个基本的相互作用单位重复构成的系统,正如宇宙任何作用力都不外乎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和超荷力,又如任何矩形都可由、、、矩形和黄金矩形()这几个基本矩形出入互补而构成。
   复杂系统的构成源于简单,这一思想是非常古老的。当然,这里的简单是指简练、无多余的含意。爱因斯坦在他的《物理学和实在》一文中说:“科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善地理解全部感觉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通过最少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这个目的。”在晚年的《自述》中则更进一步阐述这一观点:“虽然概念体系在逻辑上是完全任意的,可是它受到这样一目标的限制,就是要尽可能做到同感觉经验的总和有可靠的(直觉的)和完善的对应关系;其次,它们应当使逻辑上独立的元素(基本概念和公理),即不下定义的概念和推导不出的命题要尽可能的少。”这样精粹的思想,可惜少有人注意到。
   如果某个造物主来设计宇宙,它将使用多少种型号的砖块呢?用易学来回答则是八种独立型号的砖石,即易学中的逻辑单位──卦,且八种砖石之间有五种相互作用形式,多一种砖石显得浪费,少一种又不够。
   作为逻辑实体的八个卦,其简单性和数目的唯一性是由其数理逻辑本原──最简幻方数阵(即洛书)的同步运作关系给予证明的,同时洛书与八卦的同步运作还证明了八卦与黄金分割数之间的间接联系。
   显然,作为逻辑实体的卦不能只是一个点,其内部还必须有结构,没有结构的点是不可区分的。而最简的“结构元”则只可能是最简“是非逻辑”的两种极性,即阴爻和阳爻;最简的有九个数构成的幻方数阵与逻辑实体的同步运作关系决定了逻辑实体──卦必须是不多不少的八个;当然这种观点也可以反过来理解。而八个基本逻辑实体又进一步决定了构成逻辑实体的结构元只可能是三爻(卦),而不可能是两爻(卦)、四爻(卦)或其他数量的爻(卦),因为只有且必须有三爻的排列组合才能不多不少地构成八个逻辑实体单元即八卦。洛书、八卦和三爻就是通过这种最简逻辑的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了现有的易学三爻八卦系统。东汉文人杨雄别出心裁地创造的三种极性的四爻卦,由于缺乏最简的数理逻辑作为基石,终于只能躺在故纸堆里成为一种文人数学游戏的遗迹。
   物理学的发展,最终迫使当代科学家和哲学家猜测:宇宙的结构可能不是无限可分的,在达到量子这一层次时,物质的基本粒子不可能再分割,然而它的内部仍然有结构。
   八卦正是这种量子式的分立结构。它的每一个经卦都有内部结构,但又不可再分割,若再分割就不成其为逻辑实体──卦了。故只可能有六爻卦、十二爻卦等重卦形式,而绝不可能有所谓的五爻卦、二爻卦等逻辑实体或物理实体。
   实际上,在现实世界里,不仅微观世界里的运动是量子化运动,宏观世界里一切运动同样是量子化的。换言之,连续态的微观运动或宏观运动都是不可能的,因连续的事物是无结构的,不可分立的。
   八卦系统为什么可以反映从微观至宏观的万事万物,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八卦量子化运动模式与万事万物的运动模式同构。
   从物理学和几何学的直觉逻辑来看,微观世界的最小物理实在──夸克,它不可分割而有结构。它的结构元达到最简时则只可能是极性的两重:如“凹”和“凸”;而起码得有三个“凹”或“凸”才能成形,可用八卦中的阴阳爻表示。三个“凹”或“凸”的排列组合必然是八个实体,而这八个实体受相互作用自恰定则的制约(表现为宇宙间的五种作用力),其中必然会隐含着黄金分割常数。故夸克之数目预计应当为八个,正如经卦的个数也是八个的道理一样。
   三爻八卦与洛书、黄金数是谁在先呢?实际上它们是同步运作、互为因果的。这正如争论蛋和鸡谁在先是没有结果的一样。换言之,三爻八卦与洛书的同构性是内秉的,至于它们在易学逻辑体系的实际创造过程中,谁先出现都无关宏旨,因为二者都是由人类的直觉给定创造的,无论谁先出现,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的出现;同时也只有二者都出现之后,易学逻辑实体才可能发展成熟。
  
   第五章  第一节  肆互壹局 洛书数算
  
   ①、易学逻辑把宇宙万事万物及各事物的任一层次都简化抽象为八个离散对称系,因此任何事物的任何变化只能固定在坐标图的八个矢量加上坐标原点的九个点(即九宫)上,换言之,这九个点是万事万物的运动轨迹。
   ②、洛书反映的是八个最简离散对称系量子化运动的特定坐标系统,而量子化运动是一种跃跹,其间没有连续的过渡状态。如先天八卦的序号便是一种量子化的跃跹,即按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顺序依次跃跹,而具体的运动轨迹是九宫→四宫→三宫→八宫→二宫→七宫→六宫→一宫,各宫(即点)之间没有中间的过渡连续状态;八卦在卜筮中的相互转化方式也是这种量子式的跃跹。我们知道,宇宙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的运动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量子化运动,而八卦系统则是对此作出的某种模拟。
   从另一个角度考察,地支与地支、天干与天干、天干与地支、八卦与八卦相互作用产生的新矢量,也只能在此八个矢量位置加上原点九个位置上跃跹,而不能逃逸到九个点之外去。换言之,八卦系统是一个量子化运动的封闭系统。
  
  
  
   三、当代物理学里的量子化时空观的论述

 见:http://www./news/reading/2004/05/31/20040531101449.htm

Lee Smolin: 量子化时空〔http://www./news/ 奇迹报道〕2004/08/26/09:29:54

  【《科学美国人》中文版, 孙学锋 译,杨光 校】作者:Lee Smolin是安达略省滑铁卢Perimeter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滑铁卢大学的助理教授。他拥有罕布什尔学院的学士学位和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耶鲁、锡拉丘兹大学和宾州州立大学。除了在量子引力方面的工作,他还对基本粒子物理、宇宙学和基础量子力学有兴趣。他在1997年出版《宇宙的生命》(牛津大学出版社)一书中探讨了当今物理学和宇宙学发展的哲学内涵。
  我们感觉空间和时间是连续的,但是如果令人称奇的圈量子引力理论是正确的话,时空实际上是以离散形式存在的。
  100多年前,绝大多数人和科学家认为物质是连续的。尽管自古以来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曾经推测如果把物质分解到足够小的块,就会发现它们是由微小的原子组成。几乎没有人认为能够证实原子的存在。今天我们已经得到了单个原子的图像,也研究了组成原子的粒子。物质的粒子性已经是过时的新闻了。
  在最近几十年中,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想知道空间是否也由离散块组成的。它是连续的,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那样,还是更像一块布,由根根纤维编织而成?如果能探测到足够小的尺度,我们是否能看到空间的“原子”,它们的体积不能被分割成更小的形态?对时间来说,情况又怎样呢?自然界是连续变化的,还是世界以一系列微小的步伐来进化,就像数字计算机那样?
  过去16年这些问题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一个名字奇怪的 “圈量子引力”理论预言空间和时间的确是由离散部分构成。这个理论框架下的计算所揭示的图像简洁而优美。它加深了我们对黑洞和大爆炸等令人费解现象的了解。最棒的是它是可检验的。它预言能让我们探测到空间原子的实验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如果真存在空间原子的话。
  
  量子
  
  我和同事在费力解决物理学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是否存在提出量子引力理论的可能性”,从而发展了圈量子引力理论。为了解释为什么它是重要的问题,以及它与空间和时间的粒子性有什么关系,我必须先谈点儿关于量子理论和引力理论的东西。
  在20世纪前25年,量子力学的理论已经用公式阐明,这是与证实物质由原子组成紧密相关的发展。量子力学的方程要求某些量,比如原子的能量,只能以特定、离散的单元存在。量子力学成功预测了原子、基本粒子以及组成它们的力的属性和行为。科学史上从未有理论比量子力学更成功。它奠定了我们了解化学、原子和亚原子物理学、电子学甚至生物学的基础。
  在量子力学公式化的几十年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构建了他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在他的理论中,引力的产生是空间和时间(统称时空)被存在的物质扭曲的结果。打个不准确的比方是将一个保龄球放橡胶膜上,同时有一个弹球在旁边滚来滚去。保龄球代表太阳和月亮,膜代表空间。保龄球在橡胶膜上造成一个深深的凹陷,凹陷形成的斜坡使弹球向较大的保龄球偏斜,就好像某个力(引力)向那个方向拉它。类似地,任何物质或能量聚集都会扭曲时空的几何构型,使其他粒子和光线向它偏转,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引力。
  量子理论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已经分别被实验奇迹般地充分证实了。但还没有实验探索到两种理论都预测有明显效应的领域。问题在于量子效应在小尺度范围最为显著,而广义相对论效应需要大的质量,因而需要极其特殊的环境才能将二者结合在一起。
  伴随这个实验数据空白的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性问题: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完全经典的,亦即非量子化的。物理作为整体逻辑上应该是一致的,必须有一个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结合起来。这个长久寻找的理论叫做量子引力论。因为广义相对论处理的是时空的几何构型,量子引力理论另外也是时空的量子理论。
  物理学家已经提出了相当多的数学方法将经典理论转换成量子理论。许多理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已经着手将这种标准方法应用在广义相对论上。早期的结果令人灰心。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的计算似乎表明量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不能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因此,看来需要一些新的基础性东西,比如没有包含在量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中的附加假设和原理,新粒子和场,或者新的统一性。也许通过适当的附加或者利用新的数学公式,可以发展出一个类量子理论,在非量子范围内成功近似出广义相对论。为了避免破坏量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的成功预言,除了量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都预期起明显作用的极端条件下,完整理论中的新事物不应该在实验中看到。沿着这个思路,试过很多不同的方法,比如扭子理论,非对易几何,超引力等的理论。
  物理学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方法是弦论,它假设空间除了我们熟悉的三个维度外还有六或七个维度,这些迄今都还完全观测不到。弦论也预言存在大量新的基本粒子和力,但迄今还没有可观测的证据。一些研究者认为弦论包含在称为M膜理论中[参见Michael J. Duff著“曾名‘弦’的理论”,《科学》,1998年5月]。不幸的是,一直没有给出这个推测得出理论的准确定义。因此,很多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认为必须研究其他替代理论。我们的圈量子引力理论就是发展最完善的替代理论。
  
  大漏洞
  
  1980年代中期我们中的几个人,包括现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Abhay Ashtekar, 马里兰大学的Ted Jacobson 和马赛地中海大学的Carlo Rovelli,决定重新研究量子力学能否利用标准方法与广义相对论耦合在一起。我们知道1970年代的否定结果有一个严重漏洞。无论我们多么精细地去测量它,这些计算假设空间几何是连续和光滑的,这就像人们发现原子之前对物质所想像的情况一样。我们的一些教师和导师已经指出,如果这一假设错误,那么过去这些计算将是不可靠的。
  因此,我们在没有假设空间是光滑和连续时,开始寻找一个方法来计算;坚持不做任何超出已被实验检验过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以外的假设;特别是我们将广义相对论的两个关键原理保留在我们计算的核心中。
  第一个被称作背景无关性原理。该原理认为时空的几何构型不是固定的,相反它是变化、动态的量。为了找到这个几何构型,必须解出包括物质和能量所有效应的方程。顺便提一下,现在用公式描述的弦论,并不是背景无关性的,因为描述弦的方程建立在已定义的经典(也就是非量子)时空中。
  第二个原理有个让人难忘的名字:微分同胚不变性,它与背景无关性紧密相关。这个原理指出,与广义相对论之前的理论不同,人们可以任意选择任何坐标系来映射时空和建立方程组。时空中的某点仅仅是由该点在物理上发生了什么来定义,而不是通过它在一套特殊坐标系中的位置来定义(没有什么坐标系是特殊的)。微分同胚不变性功能强大,是广义相对论的重要基本原理。
  通过量子力学的标准方法仔细将这两个原理结合起来,我们提出一种数学语言,使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来判断时空是连续还是离散的。令人高兴的是,计算揭示出空间是量子化的。我们建立了我们环形量子理论的基础。顺带说明,名词“圈”来源于理论中的一些计算是怎样引入划分时空的小圈。
  这些计算已经被许多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用一系列方法重新做过。从此以后的多年里,对圈量子引力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大的研究领域,包括世界各地许多参与者。大家的齐心协力给了我们对我将描述时空图像的信心。
  我们的理论是最小尺度上时空结构的量子理论。因此为了解释这一理论如何运用,我们要考虑在一个小区域或体积内它能预言到什么。在处理量子物理问题时,准确指定要测量什么物理量是必要的。为此,我们考虑某个以边界B标示的区域[见页]。该边界可以用某些物质来确定,比如铸铁壳;或通过时空本身的几何形状确定,就像黑洞的视界那样(在该表面内即使光线也逃不出黑洞引力的束缚)。
  如果我们测量这个区域的体积,会发生什么?同时遵循量子理论和微分同胚不变性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什么?如果空间几何连续,该区域就可以是任意大小而测量,而结果是任意正实数;特别是它可以依人的意愿尽可能接近零体积。如果几何结构是粒子性的,测量结果就是一系列离散数字,而不能小于某个可能的最小体积。这个问题类似于问一个原子核的电子轨道能量有多少一样。经典力学预言一个电子可以携带任何数量的能量,但量子力学却只允许它携带特定数量的能量,不会出现这些数值之间的能量值。这种差别就像测量某些连续流过的东西和某些可数的东西之间的差别,比如19世纪水的概念和水中原子。
  圈量子引力理论预言空间就像原子一样:体积测量实验会得出一组离散数据。空间体积以离散块存在。我们可以测量的另一个量是边界B的面积。应用该理论的计算能得出了明确的结果:表面积也是离散的。换句话说:空间是不连续的,它只是以面积和体积的特定量子单元而存在。
  体积和面积的可能值以称为普朗克长度的量为单位来测量。该长度与引力的强度、量子的大小和光速有关系,它用于测量不再连续的空间几何构型的尺度。普朗克长度非常小:10-33厘米;可能的最小非零面积大约是普朗克长度的平方:10-66平方厘米。最小的非零体积大约是普朗克长度的立方:10-99立方厘米。因此该理论预言在每立方厘米空间中有1099个原子体积。量子体积如此之小,以至于每立方厘米中的这种量子数比可见宇宙中的立方厘米数(1085)还要多。
  经典事实怎样起源于量子时空仍然在研究中。
  
  宇宙
  
  除了对诸如高能宇宙射线这种特定现象做出预言外,圈量子引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通过它,我们可以研究深层的宇宙学问题,比如宇宙起源之类。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理论研究大爆炸刚结束之后的最初时期。广义相对论预言时间有一个开端,但这个结论忽略了量子物理学(因为广义相对论不是量子理论)。德国格勒姆马克思·普朗克引力研究所的Martin Bojowald,最近的圈量子引力计算表明,大爆炸实际上是个大的反弹,在反弹之间宇宙在迅速地缩小。理论学家正努力做出关于早期宇宙的预言,也许它可以在将来的宇宙观测中得到验证。在我们有生之年看到大爆炸之前的时间证据并非没有可能。
  同样深奥的一个问题关注的是宇宙常数:一个正或负的能量密度可以弥散在“空的”空间中。最近对远距离超新星和宇宙背景微波的观测强烈地表明,这个能量的确存在,而且是正数,它加速了宇宙膨胀[参见 Jeremiah P. Ostriker 和 Paul J. Steinhardt 所著《精髓的宇宙》,《科学》,2001年1月]。圈量子引力引入正能量密度没有任何问题,1990年这个事实就被证明了。当时京都大学的Hideo Kodama写出了方程,描述含有正宇宙常数宇宙的确切量子态。
  很多未定的问题仍然要用圈量子引力来回答,一些是需要澄清的技术问题。我们想要彻底理解狭义相对论怎样在极高能量下做出修改。迄今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并没有与圈量子引力的计算紧密相连。另外,我们想知道,经典广义相对论在长度远大于普朗克长度时,在所有情况下都是该理论的良好近似。现在我们仅知道在描述某些相当弱的引力波在平直的时空中传播的状态时,该近似是合适的。最后,我们还想知道,对于统一性,圈量子引力是否说明了什么。包括引力在内的不同的力,是否都是一种单一、基本力的某一方面?弦论是基于统一性的特殊概念,但我们也有想法通过圈量子引力得到统一性。
  圈量子引力在物理学的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可以论证的广义相对论的量子理论,因为它在量子理论和相对论基本原理之外,没有做任何额外假设。它不同寻常的出发点是提出了通过自旋网络和自旋泡沫描述不连续性的时空,这出自该理论本身的数学,而不是特别引入了假设。
  尽管如此,我讨论的一切还都是理论性的。虽然有我在这儿描述的一切,真实空间仍然可能是连续的,无论我们探测的尺度多么小。物理学家可能必须转向更极端的假设,比如弦论。因为这是科学,最终实验会做出裁断。好消息是这个结论可能不久就会出现。

 
 

《藏山雷学》简要说明

石铭  孙则鸣
 
 

 


《藏山雷学》是我们写的一本易学理论专著,1998年首版于台湾大行出版社,现由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在大陆重新出版。
 
本书试图利用河图、洛书、五行、八卦、干支等象数符号来建立一套全新的公理化的易学体系。在分析象数公理的方法上,引入了对称原理、最简原理、极值原理、破缺原理和中道原理,这五条原理在我们的另一部数理逻辑专著《金花左道》中将有详细论述。
 
书中最有趣的发现是在易学的象数公理中发现了一种对称性自发破缺现象,用易学的术语叫“二八易位”(此说首见于江永《河洛精蕴》)。它利用易学证明了,任何最严密的一致性的逻辑系统中,一定存在破缺,二律背反是孤立系统永远不可消除的。
 
易学逻辑对此运用奇点理论和中道原理,采用一种“遁甲”方法,能够消除孤立系统中的破缺,“遁甲术”实质上是一种“填缺补圆”工程。中国传统术数理论能够解决科学当前面临的困境。
 
具体就易学系统而言,我们利用遁甲原理,建立了象数理三位一体的“天地雷图”,此图不仅能够解释和追溯易学大部分术数分支———奇门遁甲、四柱命理、梅花易数、京房六爻、玄空地理、气功内丹等等的逻辑构架的由来,更重要的是,它在逻辑学、心理学、宗教学、中医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诸多学科领域中具有实际应用的功能。作者利用此原理,对于人类的起源、地球生命的产生、物理基本粒子的代数和个数、化学元素的个数、人体形态的发生、中医经络脏腑、子午流注龟灵八法等等都有具体的研究乃至预言猜想。
 
本书还运用易学的数学模式——洛书方阵进行同余计算,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古今易学研究所孜孜追求的象、数、理有机统一的目的,使象、数、理三者能够真正相互阐发和转化,超越了以往易学研究中唯象化的痼疾。对于易学、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都有启发作用。
 
传统易学预测是易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此也作了正反两面的反思。
 
作者从理论到实践剖析了易测的分支之一 —— 六爻预测,试图以此彻底清算古今易学预测论述中神学化、神秘化和“生物电流”之类的所谓科学化的种种观点论调,对易测中诸如“心诚则灵”、“筮不过三”之类的大部分“金科玉律”进行了质疑和探究,批驳了易学预测体系在准确率和趋吉避凶功能中的神话。
 
作者同时还认为,易学预测的确有一定的准确率这一客观事实,其背后一定具有更深层次的合理内核,只有真正探究出这一合理内核,才能把易学预测的研究从推算个人命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而推向更广阔也更有意义的领域中去,使易学预测研究产生质的飞跃。对此,作者作了探索性的研究,我们认为,易学预测之所以有一定的准确率,源于人们还未曾引起重视、更不曾具体深入研究的一种特殊的“巧合”现象。这种巧合现象与现行物理学中的“强人择原理”有关。如果我们对此理解得当的话,将可能对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生存带来新的实践观,乃至带来更多的发现。
 

《藏山雷学》分上下两部,约75万言,977页。邮购方式参看公告栏“如何购买版主著作”一文。

 
《藏山雷学》上部: 本書為藏山雷學之理部,其中包含有風雷移向、天地雷圖、天翻地覆、天人證驗、雷圖總攝,以及遺沙顯微等六章。
 
《藏山雷学》下部: 本書為藏山雷學之法部,第一章至第五章介紹藏山卜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法度,第六章介紹藏山卜的幾種變體,第七章介紹重雷占、雙極流和梅花爻,第八章為經驗筮例,以與本篇的理論相映證。
 
 
 《藏山雷学》目录(上册)

第一章 风雷移向
第一节 河图洛书 黄金常数 第二节 象数体系 五行自洽
第三节 中道极化 递归造象 第四节 左右手徵 二八易位
第五节 先天后天 双边逻辑 第六节 易学公理 图书概要
第二章 天地雷图
第一节 中道极化 自我分别 第二节 顺逆阴阳 纳甲原理
第三节 重雷试设 终极模式 第四节 雷震连山 壬水归藏
第五节 追源溯流 隐蔽传承 第六节 阴众阳寡 动态平衡
第三章 天翻地覆
第一节 五行连环 直观圆满 第二节 遁甲相干 蝴蝶效应
第三节 太乙奇点 时空转换 第四节 开闭盲点 因果缠绕
第五节 能指所指 先验范式 第六节 万象变幻 混沌之眼
第四章 天人证验
第一节 帝王神迹 基督启示 第二节 地球生灵 星系风水
第三节 甲戊经脉 申仪脏腑 第四节 形态定位 阴阳演化
第五节 汇点传真 全息密码 第六节 移声大法 内气修炼
第五章 雷图总摄
第一节 肆互壹局 洛书数算 第二节 推盘布局 奇门返璞
第三节 星神天空 象数本源 第四节 紫薇气变 玄空理数
第五节 单极盲点 三元风水 第六节 双极流注 飞盘格局
第六章 遗沙显微
第一节 子午龟灵 针灸显微 第二节 八脉表里 奇经显微
第三节 逻辑黑洞 空亡显微 第四节 十运飞宫 纳音显微
第五节 逻辑规范 气数显微 第六节 遁甲他说 逸象显微

《藏山雷学》目录(下册)

第一章 雷图奠基
第一节 易测导言 加行趋入 第二节 卦序大义 观花鸟瞰
第三节 藏山卦局 爻象全图 第四节 六爻冲合 出入互补
第二章 爻卜内义
第一节 用神世应 自锁共振 第二节 量子卦变 全盘通占
第三节 一卦多断 联带效应 第四节 日月双建 预置条件
第五节 生克两柄 双向因果
第三章 易测佯谬
第一节 理数象占 异法同参 第二节 任运巧合 万法唯心
第三节 筮不过三 操作状态 第四节 趋吉避凶 二律怪圈
第四章 五神司权
第一节 六亲所主 用神逻辑 第二节 自我相关 代测疑难
第三节 原仇闲忌 全息平权
第五章 断象掇英
第一节 刑冲合害 雷学新诠 第二节 纷纭飞伏 名实钩沉
第三节 进退反伏 迷津指归 第四节 内外神煞 虚实探微
第五节 恍惚应期 心易要旨
第六章 奇葩变幻
第一节 七爻新卦 叠坎幽灵 第二节 卦爻动静 随机心法
第三节 同构变换 纳甲荟萃 第四节 超越对称 最隹优选
第七章 奇雷新脑
第一节 十二爻卜 重雷局占 第二节 铜钱双极 择吉卜筮
第三节 梅花纳甲 六枝归元
第八章 验案举隅
第一节 一卦多断 验案举隅 第二节 一事多测 验案举隅
第三节 七爻叠坎 验案举隅 第四节 杂占异断 验案举隅
雷区随想
 
 

“藏山雷學”作者敬告讀者與台灣出版界同仁書

From: 石銘孫則鳴
Date: 2000/9/22
Comments

尊敬的讀者﹐尊敬的台灣出版界同仁﹕ 拙著"藏山雷學”(易學專著)由台灣大行出版社出版已經兩年了﹐我們一直對熱心的讀者心存愧疚。因為此書的下冊錯誤實在太多﹐令人無法卒讀﹐辜負了讀者們的厚愛。由于台灣大行出版社對作者和讀者不負責任﹐因種種原因﹐我們無法及時親自更正這一不可原諒的錯誤﹐我們特致以深深的歉意。由于台灣大行出版社公然違約﹐有蒙哄詐騙之嫌﹐我們覺得應該把產生錯誤的原委對廣大讀者有個明明白白的交待。一九九五年五月﹐大行出版社主編王敦品先生與我們就拙著"藏山雷學”的出版達成協議﹐並由湖南省益陽市公證處公證。協議規定﹕大行出版社必須在一九九六年三月之前出版此書﹐出版後一月之內付清版稅......﹔雙方若有爭議﹐協商不成﹐向中國北京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提起訴訟﹐由其仲裁。〔公證書號碼為 ﹕(95)益市字第167號。〕之後﹐大行出版社以種種借口拖延出版。直到一九九八年三至四月﹐大行出版社這才把拙著一版一刷的樣本(上冊出版于1998年2月﹐下冊出版于1998年3 月)寄來。我們收到下冊後不禁倒抽冷氣﹕其中關鍵性的錯誤達兩百多處﹐正如讀者們所看到的﹐近兩百個不同的卦例的納甲模式全部印成了同一個卦﹐這對初學者來說無異天書。我們趕緊去信﹐請大行出版社印制勘誤表並改版重印。王敦品先生回函同意印制勘誤表﹐可對於改版一事卻說﹕“依弟看﹐下冊系大陸之實務﹐已經夠多了﹐(且屬生活小節)未有著名人士﹐故讀者不會介意﹐若何﹖”(以上系原文)我們又去信說明糾錯的重要性以及銷售中將會出現的嚴重不良後果﹐王敦品先生這才復信答應待重印時再行改版。當我們催付版稅時﹐大行出版社以種種借口婉拒付酬﹐經我們據理陳述事實之後﹐大行出版社就像從地球上消失了﹐任憑我們怎樣去信追問﹐再也不予理睬。我們祇得在一九九九年八月向大行出版社寄去了一份“備忘錄”﹐詳盡重述出版以來的前前後後﹐聲明大行出版社若再不回信解決問題﹐我們將訴諸法律。可是﹐至今大行出版社仍然音信杳無。據我們的律師告訴我們﹕“大陸和台灣都加入了世界版權公約組織﹐若正式起訴﹐我方肯定勝訴﹔即使大行出版社不肯來大陸公堂對簿﹐法庭仍可缺席裁判。但兩岸阻隔﹐法庭判決的執行有一定困難。可能大行出版社也正是因此有恃無恐而公然不予理睬。”因此﹐至今我們尚未正式向法庭起訴。雖然如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將事情的原委公佈于眾﹐以求全世界和台灣輿論界的公正聲援和法律支持。 為此﹐我們鄭重聲明和呼籲﹕ 一﹐自大行出版社不履行合同之時起(即一九九九年四月起)﹐我們根據法律取消大行出版社繼續出版銷售拙著"藏山雷學”一九九八年一版一刷之後的任何版本的權力﹐"藏山雷學”大行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一版一刷之後的任何版本均屬非法盜版﹐如有發現﹐我們將繼續依法予以追究。二﹐大行出版社對拙著"藏山雷學”一版一刷的違約行為﹐我們保留繼續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力。三﹐由于大行出版社已無權繼續出版"藏山雷學”﹐因此﹐敬請台灣各印刷廠和出版經銷公司自本公告刊登之日起﹐拒絕繼續印刷和經銷大行出版社一版一刷後任何版本的"藏山雷學”。此外﹐大行出版社一直拒絕告知我們"藏山雷學”的印數﹐而"藏山雷學”一版一刷是由台灣台南縣宏成印刷廠印制﹐由台灣知道出版有限公司總經銷的﹐敬請此二公司負責人伸出正義援助之手﹐告知我們迄今"藏山雷學”的實際版次和印數﹐並拒絕與大行出版社繼續合作印刷和經銷"藏山雷學”一書﹐ 不勝感激。四﹐我們將對本文的每一個字的真實性負法律責任﹐也希望大行出版社主動與我們聯繫﹐以求協商解決。也歡迎大行出版社在網上公開陳述你們的理由與我們辯論。如有必要﹐我們將進一步在網上繼續刊登大行出版社違約的證據﹐包括各種影印件。時機成熟之時﹐我們將向法院提起訴訟。五﹐今年﹐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已經出版了"藏山雷學”的簡體版。我們還願意在台灣﹑香港﹑澳門以及其他華人區合作出版此書的繁體版﹐有意的出版公司請直接與我們聯繫。 若熱心正義的讀者和同仁顧慮偏聽則暗﹐想聽取我們和大行出版社雙方的陳述﹐可直接與我們和大行出版社聯繫﹐聯繫地址和電話號碼見後。大行出版社曾答應對"藏山雷學”印制勘誤表﹐但不知真正實行了沒有。如果未曾印制﹐且讀者需要勘誤表﹐請直接與我們聯繫﹐我們願意效勞。此外﹐大行出版社是否還存在﹐大行出版社主編王敦品先生和大行出版社負責人裴振九女士是否還健在﹐去向如何﹐"藏山雷學”是否繼續再版經銷﹐望熱心的知情者上網或電話告訴我們﹐更希望能給予法律上的援助﹐不勝感激。 歡迎各媒體原文轉載本文。

"藏山雷學”作者 石銘 孫則鳴 敬上 二○○○年五月一日

通訊處﹕湖南省益陽市資陽區圖書館(郵編﹕413001) 電 話﹕石 銘 0737-4329852 (E-mail: skychina@netease.com) 孫則鳴 0737-3101025 (E-mail: skychina@netease.com)

另﹕我們製作了一個有關易學﹑道學﹑佛學的個人主頁 "華文帝網”﹐歡迎大家來交流心得。 "華文帝網》永久虛擬地址﹕http://skychina.yeah.net
 
 
 

 汉语思维与汉语语法
(孙逐明) 

 

第1环 契子:哥德尔的龙


本文研究思维和语法的关系,重点放在汉语语法身上。

这是一条“哥德尔的龙”[1],画的是一条二维的龙在吞食一根从三维空间伸出来的尾巴,而这尾巴却是自己从二维空间所伸出〔画作者:荷兰版画家埃舍尔(M.C.Escher)〕。
“哥德尔的龙”反映的是一种自指现象。

语法的研究对象就是语言单位之间的组合关系,而这种组合是一种自缠绕关系;自指现象就存在于语法结构里面,汉语语法里尤为明显。
我们从汉语中的“词素”问题上,可以即小见大地看出语言的自指现象。
汉语的词素,往往集最小和最大于一身。
汉语里除了极个别连绵词〔如“蜿蜒”〕、专有名词〔如“布拉吉”〕之外,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素。
但由于汉字造字法里有“复合式”,即一个字由多个义符或义符加声符组合而成,所以汉字里还有内部结构,一个汉字本身就象是一个词组;汉语的“词素”背后还有“元词素”,甚至“元元词素”。
以“仁”字为例,“仁”是会意字,所谓“二人为仁”。这里的“仁”是词素,而“人”和“二”是“元词素”;“二”本身又有两个义符,即两个“一”,“一”成了“元元词素”。为什么“二人为仁”呢?要解释这一点,就要调动汉语形态里许许多多观念才能说清。虽然语音与汉字中的“仁”并非同一系统,可是语音中抽象性的词素有类似的境遇。就这样,汉语的最大和最小的语言层次在踟蹰扭结接成了一个循环圈,语素成了它自己吞噬自己的尾巴。
语言里的自指现象到处可见,特别是在汉语单词的词性与句法的相互决定制约关系里尤为典型,这些我们将在后面详细探讨。
我们还会看到,由于思维由语法而决定,故人类的思维也是一条哥德尔的龙。


注释:
[1]库尔特·哥德尔(Kurt G?del)(1906-1978),德国數學家,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作者。


第2环 思维和语法


人的思维是由语法决定的,什么样的语法就会呈现什么样的思维;同时,什么样的思维就会建立什么样的语法。
我们往往不是自己在思维,而是语法在思维,或者说是语法推动我们在思维;“我”几乎没有机会在自己思维,而是“我们”在思维。语法与思维是一而二,二而一,相互循环制约的。正因为如此,创造性思维是很难发生的,因为我们很难跳开自己习用的语法。
语言是一种由语言单位组合而成的网络式的形式系统,它就象是一张“爱丁顿的鱼网”[2];思维的过程就是渔夫撒网的过程;不仅如此,人类观察到的世界就是爱丁顿鱼网中的鱼——你有什么样的网,据打捞起什么样的鱼来。
本文所说的汉语思维不单指汉族人的思维,而是用汉语在思维的泛指。广义汉语是一个语系——主要指汉藏语系。
汉语在过去基本属于亚洲地区的一个语种,所以广义的汉语思维泛指地理学上东方国家的思维。这当然不是一个精确的概念,并且我们也无法精确它。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暂时说:汉语思维是东方国家最有代表性的思维,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说成是东方人的思维方式;这不是一个民族偏见的说法,而是一个历史现象。这样命名同时也是为了行文上的简便。
从地理的角度来区分思维的类型,在过去也许是可以的,因为汉语本来就是区域性语言。
从一个不知确切时刻的时间开始,地球被不自觉地、人为地分成了东西两个半球,这两个个半球的语言自发形成形成了迥然有别的语法系统乃至迥然有异的文字系统;受语法系统的制约,形成了两种迥然有别的思维模式[2]。
西半球主要是屈折语法系统,欧语体系的英俄语为其代表,可称之为“欧语语法”。受其制约的是“欧语思维”。
东半球的语言则以汉语为典型,可称之为“汉语语法”。受其制约的是“汉语思维”。
从我们后面的讨论里可以清楚看出,不同的逻辑系统就是语法系统不同造成的,是语法决定了思维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文明世界。东西方世界本身的成就、不足以及隐患全部都可以还原成“语言与语法问题”。
汉语语法本是世界上最简易的语法,也最容易学;如果强用欧语来定义汉语,汉语的规律自然会人为地复杂化。汉语语法一直不成熟,就是这个原因。
自古汉语没有专门的语法学,直到1890年才有马建忠(1840~1900)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参考拉丁语法研究古代汉语的结构规律而著《马氏文通》,这是中国首部语法著作。其后汉语语法新著叠出,虽不断发展提高,总脱离不了欧语语法体系的阴影。
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汉语自身的特征来创立出符合汉语语言自身规律的简易的新语法体系来。
可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单纯考察汉语语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法决定了思维,我们对思维和语法综合考察将是一个有效途径,又因为欧语与汉语还有互补规律在背后起作用,我们势必要对两种语法系统进行相互比较。

注释:
[1]“鱼网”之喻出自爱丁顿爵士(Sir A. S. Eddington,
1882-1944)。爱丁顿是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科学哲学家。爱丁顿在《物理科学的哲学》一书中借用鱼网作了一个妙趣横生的比喻

我们假定,一位鱼类专家正想探究海洋中的生命。他舒臂撒网,而且捕获了一定数量的海洋生物。他检查了自己的捕获物,……并由此作出了两项概括:
(1)凡海洋生物皆长于5厘米。
(2)凡海洋生物皆有鳃……
捕获物相当于物理学知识体系,网相当于我们运用的思维装置和感官工具。撒网意味着观察。“鱼网”之喻旨在说明,我们的观察到的世界,本质上是完全由我们的感官和思维机能的结构决定的。

[2]上述种提法与《藏山雷学》所说的“东西方思维”本质一样,改换提法是为了适应语法研究的需要。在《藏山雷学》一书里阐述并论证了这样一个观点:逻辑系统总是成对出现的,即:局域性逻辑系统和整体性逻辑系统。为了适应语法研究的需要,本文称之为拆分式逻辑系统和整合式逻辑系统。《藏山雷学》是石铭先生和我合著的一本易学著作,1998年2月初版于台湾,1999年10月于大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重新出版。


第3环 整合式语法和拆分式语法


语言是一种语言符号组织起来的网络式形式系统,而语法则是研究语言单位的组合规律的一门学科。
汉语语法与欧语语法根本区别在于:汉语是一种整合式系统,欧语是一种拆分式系统。
我们可以从两种语言的语音特色以及造字法谈起,这样就可以即小见大地初步领略这两种语法的基本特点。

△在语音区分词义的方式中,欧语是“拆分”,汉语是“整合”。
语音有四大物理要素:音质、音强〔轻重〕、音长〔长短〕、音高〔高低〕。
音质是声音的性质,各种元音辅音就是不同音质所形成。这一点欧语汉语是一致的,区别在其它几个要素身上。
欧语主要把音强拆分出来,利用重音的位置不同来区分词义。例如英语中的“音乐会”和“协商”的音素都是“concert”,唯重读位置不同,前者为[`kEn5sEt]后者为[kEn`5sE:t]。
汉语主要用声调来区分词义。
声调不是单一的语音要素,而是音强、音长和音高三种语音要素的综合体,汉语把这三种音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汉语特有的声调。
音高是声调的第一要素,音高以及音高的升降变化决定了声调的主要调值。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主要有五种声调——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和变调〔变调包括轻声和语流音变,后面再作详细的介绍〕。
音长在普通话四声中也略有区别。近代语音学家白涤洲根据浪纹计上的浪线计算:阴平为436σ,阳平为455σ,上声为483σ,去声为425σ〔1σ=1/1000秒〕。某些汉语方言还有“促调”,即短促的声调,也是利用音长来辅助区分声调。

轻重则是轻声区别于四声的主要因素。
正因为语调是多种语音要素的整合体,所以声调的变化形式之繁复远远超过了欧语的音强;人类听觉可区分的语言音强只有“重”“轻”两个类别,而听觉可区分的语调之多是西方语言不可企及的,例如现代汉语方言中,广州话的声调竟达九种之多。

△欧语是屈折体系,可汉语也有极个别的屈折现象,不过欧语的屈折是拆分式屈折,而汉语里却有整合式屈折。
欧语依靠词缀的形态变化来组织语法,它们的屈折现象是外在的拆分式。欧语词根的音素不变,只变化附加的前缀、中缀或后缀里的音素,也就是说把词的头或尾拆分开来,单独变动它们的发音,用来标示语法意义。
汉语也有极个别的屈折现象,这些屈折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1、外在的屈折现象:主要是表名词的前缀“老”和后缀“子”和“儿”和表动词的后缀“化”。这种屈折,属于前缀和后缀,和欧语相类似,属于外在的屈折。例如:
鼠,鹰,虎——老鼠,老鹰,老虎;
瓶,盖,刀——瓶子,盖子,刀子;
钉,锤,帽——钉儿,锤儿,帽儿;
四,科学,程序——四化,科学化,程序化。
2、内在的屈折现象:古汉语利用声调的变化来区分不同词类,而词的音素是不变的。这是西方语言不具备的内部屈折语法手段。例如:
秦王目眩良久。(《荆轲》) 〔“王”名词,wang平声。〕
秦地尽可王也。(《鸿门宴》)〔“王”动词,wang去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第一个“为”是介词,wei去声;第二个“为”是动词,wei阳平。〕
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为”,动词,wei阳平。〕
见其座有六尺簟,因语恭:……(《世说新语》)〔“因语恭”里的“语”,动词,yu去声。“世说新语”里的“语”,名词,yu上声。〕
现代汉语某些方言中仍然保留了这种屈折现象。例如:汉语方言陕西商县话中的人称代词,音素全部相同,唯声调不同:
我:声调为53。 我们:声调为21。
你:声调为53。 你们:声调为21。
他:声调为53。 他们:声调为21。
湖南衡山方言的前山话中利用声调区分人称代词的所有格和非所有格,不过现在只局限于后面紧跟的词是亲属称谓:
我:声调为33。 我的:声调为34。
你:声调为33。 你的:声调为34。
他:声调为33。 他的:声调为34。

〔按:具体发音因缺国际音标符号而暂缺,它们的音素相同,唯声调不同。〕

这种屈折方法,音素的音质不变,只改变音节整体的声调来区分词类,属于整合式屈折。于此可看出欧语的拆分式和汉语的整合式特点已经渗透到了细小的角落里。
利用声调屈折来区别词性是古汉语里特有的现象,随着双音词的增多,汉语表达能力日趋精细,通用语言里“声调屈折”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倒是名词加前缀和后缀的现象是近代逐步形成的,这两种趋势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欧语语法的最主要特点是拆分,汉语语法的最主要特点是整合。这一特点将贯穿在整个语法体系的各个层次之中;两种语法的其它特点全都由此生发而出。
为此,我们可以称欧语为“拆分式语法”,汉语为“整合式语法”。

两种语法特点,也就决定了两种思维方式。
△欧语思维对世界的理解的方法论特点也是拆分,对此,物理学最有代表性。
比如,物理学家认为,只要把所有物质不断拆分,逐层分析,最后都可还原为相同的几种简单的最小颗粒,这时我们就可以掌握所有物质了。
于是物理学家“看到了”分子,然后是电子、质子、中子……
△汉语思维则相反,它最大的特点也是整合,中国人认为:万物是相待而起的,所谓“通天下只是一气”,世界只是一气的变化,它们是同一本体之化。比如,易学就认为,世界有共同的原型结构,即:“八卦”以及八卦的阴阳属性与五行作用。
这种“拆分”和“整合”的对立互补,已渗透到了语言文字的每一个层次和角落。
我们以后将逐一分析。


附录:
你请中医和西医看病,会有很大的不同。
中医是“整合”,西医是“拆分”。
西医的分科严密,你是看内科?外科?儿科?神经科?五官科?……还是妇产科?可不能马虎。如果一个小伙子贸然误入妇产科看病,少不得要“请出”。
看病的方法也十分琐细:量体温,数脉搏,听听筒;化验,扫描,透视……往往直到所有数据齐全了,医生这才给你开药。
所开的药也分门别类:这是利尿药,那是退烧药,这是消炎药,那是降压药……这个饭前吃,那个饭后吞,这个临睡服;那个肌肉注射,这个静脉点滴……
中医〔尤其是古时候的中医〕可没那么多的讲究,一个郎中往往兼治百科杂病,简直可以说就一个“郎中科”;无论什么病,三根指头往你手腕上一搭,望闻问切,马上就可以开药单子。
开的药方也是同一种结构——君臣佐使,药检回来是囫囵一大包,一罐熬,一口吞……
中西医都里的人体器官也有这种区别,西医的心肝脾肺肾是指胸腹腔里拆分开来的的单一的器官,而中医里心肝脾肺肾各自是一种整合概念,如肾主要指内部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的综合态,等等。

欧语思维的拆分方式还表现为各种学科的界限森严,各自的规律截然不同:
首先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对立;
社会科学内部也是门第森严:文学、哲学、历史、经济学……
文学里则有: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寓言……
自然科学里的类别更加烦琐:物理、化学、数学、生物……
数学下面还有多层次的门类……

汉语思维里各种学科几乎是浑然一体的,社会自然不分家,文史哲共一体,连几何和代数算术都有相同的计算方法……
汉文学史里,散文戏曲小说里面时常出现韵文,有的还是地地道道的诗歌,韵文还渗透到任何体裁里去,包括官府布告和中医汤头歌诀,以至于有人把中国文学史看成是一部诗史……

西方艺术里也门派分明:歌剧、话剧、芭蕾、杂技……各不干扰。
中国戏曲就大整合:唱念作打,诗歌、歌剧、话剧、舞蹈、美术、杂技、武术集于一身。
……

西方人是一种拆分式思维,它从个体的角度思考一切。
东方人是一种整合式思维,它从总体的角度思考一切。
整合和拆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方法,源自于观察事物的两种不同的感知角度。


第4环 一致性规则和缠绕性规则

 

语言本来是一个整体系统,欲把这个整体不断井井有条地拆分开来,就必须采用一种一致性语法规则贯穿始终。语言还是一个自指性系统,有许多语言现象是并列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要想把这些矛盾的语言现象整合在一起,就得同时采用许多并列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语法规则相互缠绕、相互补充。
简而言之,欧语语法采用一致性规则,汉语语法采用缠绕性规则。
本节我们仍然先从文字角度,即小见大地考察这两种语法特点。

语言是语义和语音相结合的形式系统。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系统,其记录方式自然会有两种逻辑取向〔庚午7〕,一是偏向记音,一是偏向记义。欧语选取前者,汉语选取后者。
△欧语拼音文字的造字法非常简单,他把语音的最小拼读单位——音素离析出来用固定的字母表示,然后任何语词都一致性地用音素拼写的方式记录下来。
换言之,欧语造字法有一种一致性规则。
△汉字造字法则不同,它一共有六种造字法,它们就是六书——象形法、指事法、会意法、形声法、假借法和转注法[1]。也就是说汉字采用了六大类不同的造字规则,每一类造字规则里同时还采用了多种灵活的变通规则,这许许多多规则相互缠绕着,有时互不相容,甚至相互矛盾。〔大家要注意,根据相互矛盾的规则是可以推论出任何结论的。[2]〕
以形声字为例,形旁为义符,表示该字字义大致的类别,声旁为音符,表示该字的大致读音,可形符和义符的选用都没有一定之规,具体所采用的规则五花八门。
先看义符。汉字的义符取用有很大的随意性。例如,同是表颜色的合体字“红橙黄绿黑蓝紫”,“红绿紫”取“糹”,橙取“木”,蓝取“艹”,黄取“田”,而黑却是会意字。根据什么来选取是没有一定的法规的。
次看作为音符的声旁。大家都知道,汉语声旁表音准确率不高,例如用“占”作声旁组成的“站踮玷贴拈钻砧沾苫”等九个字就有十一个不同的读音。另外,相同读音的字却有不同的声旁,如现代汉语里读阴平“gong”的形声字“功、共、红、攻、供、肱、恭、蚣、躬、龚、塨、觥”里,其声旁就有“共、公、弓、光、厷”不等。汉字之所以有声旁同而发音不同以及发音同而声旁不同的现象,除了古今语音发生了变化以外,还因为古代造形声字时,有时同音字取用了不同的声旁,有时缺乏同音字,取了发音相近的字作声旁。换言之,古代造字之初,声旁的取用也无一定之规。
再看声旁和形旁的位置,它们也无单一固定的规则。主要就有六种形式: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行下声、下形上声、外形内声、内形外声。
据古今学者研究,形声字的声旁除了表音之外,还可以兼表意义。
宋代王圣美首创“右文说”,他说到:“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右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3][附1]
王圣美之所以能言之凿凿,就在于他在不断更换概念[附2]:“水之小者曰浅”里的“小”是指深度,“金之小者曰钱”里的“小”是指体积;“歹而小者曰残”里的“小”是指程度,“贝之小者曰贱”里的“小”是指价值。而更换概念实际上就是在不断改变规则,如果采用欧语式的一致性规则,汉语中的“以声求义”就不能成立了。
再看会意字。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意符号以衍生新义的一种造字方法。会意字一般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组成的复合体。根据形体构造的方式,会意字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异体会意。这类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表意图像组合而成的。又可大致分为三个小类:
1、表示人的行为动作,主要是动词,这种图像组合具有一种鲜明的动态感受,凭视觉便可看出其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如“休”字。
2、表示事物的属性或抽象的观念,对这类字不可拘泥于具体图像,因其意义不在图像本身,而是通过联想去判断词义。如“武”、“仁”。
3、靠被拼合图像的意义和相互搭配的位置表达词义的会意字,这是比较晚起的会意字。 例如“忐忑”。
另一类是同体会意。这类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表意图像组合而成的。如“森”“林”“晶”。
会意字除了有多种会意的组合方式以外,其会意的方法是“体会”,而“体会”是十分灵活多变的,更无一定之规。例如“人+木”除了可以体会成“休息”外,应当还可以体会为“植树”或“摇动”……“手+牛”。除了可以体会为“牧牛”之外,应当还可以理解为“打牛”、“牵牛”、“赶牛”、“猎牛”等义。对这许多可能的会意途径的取舍,是没有任何固定法度可依的,它完全取决于造字者主观心理感悟的取舍。
综上所述,欧语造字,采用一致性规则,而汉字造字采用缠绕性规则,这些众多的规则是多变的,相互之间可能互不相容甚至相互矛盾,这是在分析汉字造字规则时要注意的[附3]。
这里虽然考察的是造字法,可上述规律已经一以贯之地渗透到了语法的所有层次之中。


注释:
[1]关于六书。
象形:是照着事物的大致轮廓用线条描绘出来的造字法。如: 日 水 。
指事:遇到有些无形可画的事理 (抽象意思) 时,就用一些象征符号,或用已有的象形字加上别的符,合起来去说明事物的特征。如: 上、 刃 。
会意:将两个或以上的象形文的意思总合,去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如:将“日”和“月”合起来便是“明”。如“步”字加上“水”旁,便成了徒步过水的“涉”字。
形声:将形符 (表示意义的符号) 和声符 (表示读音的符号) 组合起来形成一字,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如 “河”、 “江”等都是形声字、其中“ 氵” (水)
是形符, “可”、 “工” 都是声符。形符表示这个字所指事物的类别或与此类别有关;声符则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有些只表示近似的读音)。
假借:语言中有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它已有的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 如:“自” 原是 “鼻” 的象形字 (象鼻之形),假借来记录“自己” 的 “自”。“莫” 原是
“暮” 字的会意字 (日在草莽中,以示太阳下山),借来表示否定副词“莫”。
转注: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形似、音近、义同的一组字彼此互相解释。 如:“考”、 “老”两字同在
“老”部,读音相近,意义相通。“考”字的解释是“老”;“老”字的解释是“考”,所以是一对转注字。
[2]罗素曾经指出:只要你给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大前提,我就可以证明出一个女人从烟囱里飞了出去!正因为汉字采用了多种相互缠绕的、有时是互不相容甚至相互矛盾的逻辑思路造字,所以汉字语义学最容易牵强附会。这是特别要引起汉语研究者重视的特点,不理解这一点,会经常误入歧途而不自知。近代在“右文学”发展出来的“以声求义”的文字训诂学派里,其中有一部分解释就是牵强附会的产物。
[3]见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


附录:
[附1]
王圣美在这里所说的“金之小者曰钱”是很值得怀疑的。
我国古代用金属铸币很迟,北京大学裘锡圭先生提交的《先秦古书中的钱币名称》,通过考察古书中有关钱币(指铸币)的称谓,认为“我国钱币的最古名称大概就是‘钱’。考古发现的商周时代铜贝,主要用为饰物,并非铸币。……后来‘钱’并成为所有钱币的通称”。“钱”字在诗经里已经出现,《诗经·周颂》里有:“命我众人,庤乃钱镈”;“《说文》里注“钱”曰:“銚也,古田器,从金,戋声。”钱是古代农具,似今之铁铲。后代借“钱”作“钱币”的“钱”字是假借字。“小”并非古代农具“钱”的明显特征,因此“金之小者曰钱”是说不过去的。王圣美之所以能够顺理成章地牵强附会,是汉语语法中的自指逻辑系统造成的。
另外,《说文》注“戋”曰:“贼也。从二戈。《周书》曰:‘戋戋。’巧言。(徐错说:‘武器多则必然残害人,因此因此该字用二戈表示。’)”可见“戋”的本义是“武器多貌".

自指逻辑的最大特点就是它允许相互矛盾的逻辑并存,从而可以拐弯抹角推断出你所需要的任何结论。例如,我们仍然可运用自指逻辑,根据“戋”为“武器多貌”推导出王圣美所需要的任何结论。其推导过程于下:
①“戋”者,二戈也,武器多貌;两戈相向,战争也。
②战争者,“歹”也,两戈相向,必致残也,故“歹戋为残”。
③“金戋”者,以武器争夺金钱也;一切战争主要是为了争夺金钱利益,故“金戋为钱”。
④“贝”者货币也,“贝戋”者,武力谋求货币也;打仗的士兵主要是下民,故“贝戋为贱”。
⑤“水戋”乃士兵持戈涉水貌,过河必涉浅水,故“水戋为浅”。
清儒和近代学者发展了“右文说”,创立了“以声求义”的文字训诂学派。
由于汉字采用了多种造字方法,每一种造字法所造出来的字都是很有限的,单纯把一种造字规无原则外推就肯定出错。可以断定,在所有“以声求义”的文字训诂成果当中,肯定有一部分都是牵强附会的产物,这是因为汉语语法中的悖论逻辑为这些牵强附会提供了便当的武器。如何辨别“以声求义”训诂成果的真伪,是文字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附2]关于更换概念,有一则故事可作参考:
有三个秀才上京科考,遇卜者师徒二人,一秀才上前问三人之功名。卜者不言,只竖一指示之。待秀才去后,徒弟问师父竖指之意。师父曰:无论秀才考得如何,我一定灵验无比。徒弟茫然问其故。师父仍竖一指笑曰:若两人下第,这是“一人独中”;若两人高中,这是“一人独不中”;若三人俱中,这是“一概得中”;若三人皆下第,这是“一概不中”。徒弟闻之,恍然大悟,一笑莞尔!

[附3]近代时有“新说文解字”论述问世,其中牵强附会者更是多于牛毛。我在网上随便搜索,就得到了下面的例子〔薛意梅 《说文解字》1999.04.11见:
http://www./waytogo/phonetic/newwords/newwords.html
①厭:房子破了,太阳月亮进来了,连狗也进来了,真讨厌。
②怎:从心从乍(忽然),心中忽然感到不知如何是好。
③周:用口会意,经脑思考,善用嘴巴,说出话较周密。
④昔:太阳下面或上面有水,勿忘过去洪水泛滥日子。
⑤渴:太阳下把人关在盒子里当然想饮水,张口自然是“喝”了。
⑥聽:除了耳朵当家外,还得+目(眼睛)及一颗心,观察+用心才是真正的“聽”。
⑦盗:上半部即“涎”字, 看到器皿内的好东西流口水,起贪念,就是盗。
⑧伏:人犬会意,狗擅埋伏。
这些所谓会意字,全都是牵强附会。例如释“厭”简直是胡编乱造。还有解释“聽”,把西方数学中的“+”号都搬过来成了古人造汉字的根据,更是天方夜谭。其余大抵如此,大家可以自行分析。
[附4]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数学家哥德尔用数论形式证明了,任何逻辑系统都有破缺,它们必须在逻辑的一致性和完备性之间作选择,熊和鱼永远也不可得兼。
如果选择了逻辑的一致性,必定牺牲完备性,总会有正确的命题被遗漏出去。
如果选择逻辑的完备性,必定缺乏一致性,所以冗余信息大量涌入;而我们单纯依靠逻辑本体是无法判断这些信息的正误的。
哥德尔不完备定律如下:
第一定律、任何一个相容的数学形式化理论中,只要它强到足以在其中定义自然数的概念,就可以在其中构造在体系中既不能证明也不能否证的命题。
第二定律、任何相容的形式体系不能用于证明它本身的相容性。〔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说法是:如果一个公理系统可以用来证明它自身的相容性,那么它是不相容的。〕
不完备性的结论影响了数学哲学以及形式化主义(使用形式符号描述原理)中的一些观点。我们可以将第一定理解释为“我们永远不能发现一个万能的公理系统能够证明一切数学真理,而不能证明任何谬误”
从造字法里和后面的论述里可以看出,欧语语法采用一致性逻辑,汉语语法则采用悖论逻辑。
语法与思维的决定关系,注定了两种语言的逻辑特点会反映到思维方式之中去。对此,我们可以从科学和易学的逻辑特点里得到印证。
物理学采用一致性逻辑,悖论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物理学总是在努力消除悖论;每一个旧悖论被消除的时候,物理学就进了一大步;曾经有好几次,物理理论取得了大突破,以至于某些物理学家急不可待宣称:只要再解决一两个小问题,世界就在我掌握之中!可就在物理学家踌躇满志的时候,天边又飘来一两朵乌云——新的悖论又象幽灵一样飘然而至……
就在上世纪,物质分裂到夸克层次的时候,波粒二象性的出现宣告了一致性逻辑可以最终把握宇宙的破产——这表明了自然本体到头来可能就是一种自指系统,悖论将永远存在。
易学采用的是自指性逻辑,它在同一系统里允许相互矛盾的逻辑并存互补。这是一种典型的悖论逻辑。
我们只要观察易学的代表作《周易》对事物的解释,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大家可能看多了用《周易》为科学疑难“揭密”的大块文章,在这些易学家的笔下,根本没有《周易》解释不了的难题。
大家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觉他们总是利用许多套逻辑来解释同一问题的,其中很多根本就是相互矛盾的逻辑。常见的逻辑解说途径就有:语义模糊的主卦卦词和爻词,变卦卦词和爻词,卦名,卦序,爻位说,体用说,卦气说、互卦说……在此纵横交错的逻辑网中,自然可以推导出你所需要的任何答案。这些易学家们不明白,易学之所以“永远正确”,并非易学比科学特别高明,是易学的悖论逻辑引进了冗余信息的缘故,“能够解释任何疑难”只是一种假象。
当然,汉语语法和易学还是有途径摆脱自己设下的逻辑两难的,对此我将在后面结合语法分析予以说明。


第5环 客观自然属性和主观心理感悟

 

欧语语法与汉语语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欧语语法偏重客观自然属性的辩析,而汉语语法偏重主观心理感悟。显然,这一特点仍然是由整合式语法和拆分式语法派生出来的。
我们仍以造字法为例予以说明[1]。
人耳可分辨的语音非常有限,而人脑可区分的语义可谓无限;语音的区分主要决定于语音的客观自然属性的辩析,语义的辩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言说者的主观心理感悟。这些区别,导致了两种不同的造字法。

△欧语的造字法采用的是拆分法,它根据欧语语音的客观自然属性尽可能精细地拆分成最小的音素〔按,实际上是“音位”〕,每一个音素用一个字〔字母〕表示。例如英语只有26个英文字母,俄语有33个字母。也就是说,英语只有26个字,俄语只有33个字。欧语就是用这为数不多的“字”书写而成。

△汉语造字法运用六书,其中象形法的基础,其余五法都是象形字的再利用。
象形法的主观心理感悟作用是很显然的。所谓“象形”,就是绘制出与事物大致相像的形状,而是否“象似”,心理感悟就特别强烈。比如人的形体并不太像现有的“人”字,倒是更加像现有的“大”字;为何取“人”不取“大”,完全取决于主观心理感悟。从狗的象形字是“犬”来看,肯定是造字之初强调了人是两条腿的缘故,至于人的形体的客观自然属性仅仅处于从属地位了。
由于象形法偏重主观心理感悟,所以在甲骨文和金文里,一字多形非常普遍。后代尽管对字形作了整理归并,仍然留下了一字多形的尾巴。例如“水”与“氵”,“火”与“灬”等等。
指事法和会意字的主观心理感悟作用更明显,指事和会意主要构造意义比较抽象的字,所以更加依赖于主观心理感悟的取舍
例如指事法的上字,是“一”上叠加“丶”,这里的“一”可表的意义太广泛了,可以是数目,可以是地面,可以是地平线……如果理解为“地平线”,上面加一点可以理解为“旭”〔太阳初起之处〕,也可以理解为“暮”〔太阳初落之处〕,等等。
至于会意法里主观心理感悟的取舍主导作用,在上面所举的“休”和“牧”里已经说得够清楚了。
形声字比较接近表音文字,按理应当主要注重语音的客观自然属性的辩析,可是在形声法里仍然弥漫着浓郁的主观心理感悟作用。近代“以声求义”派训诂学就证明了部分汉字的声旁兼有表义作用,这种表义的途径大都采用主观心理感悟起主导作用的会意法[丁卯4]。

正是因为两种语法对于客观自然属性的辩析和主观心理感悟的偏好不同,导致了东西方思维的自然客观性和心理主观性的区别。这两种倾向在中西医里就特别清楚。西药分析药性,注重药物的分子结构,而中药完全根据“形、色、味”这些心理感悟极浓的因素判断药性。[附1]东西方给事物归类方法的不同,则更加体现了这两种相反倾向[附2]。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正是两种语法系统决定了两种思维方式。其中,易学的万物类象源于汉字的象形造字法更加明显。对此古人早已有了认识。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就明确说: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题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许慎的说法只不过倒因为果罢了。按照常理推断,语言的产生应当在文字之前,文字的产生也应当在易学理论成熟之前。应当是汉语语言的特点决定了汉字的造字法,是汉语语法以及文字造字规律导致了易学理论的形成。
在后面的分析里大家将看到,“象形法”在汉语的词法里,尤其是句法里有重要的作用。


注释:
[1]关于字”、“词”、“词素”的定义。
“字”是最小又自由的文字单位,它是文字体系中的基本单位。
“词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
“词”是语言中的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实体单位。
在汉语里,每一个“汉字”就算“一个字”,而欧语里。每一个“字母”就算“一个字”。这里的“字”是建立在视觉空间的基础上的,它不考虑它的服务对象——语音和语义。
词和词素都要考虑语音和语义的,二者的区别在于能不能独立运用。
在欧语里,一个词往往由多个语素组成,在这种情况下它自然会由多个字组成。例如俄语里的动词“读”的未完成体“чтать”就有两个语素,实素“чта”和虚素“ть”;前者为词根,表达“读”的指称意义,后者为后缀,表达动词的语法意义。“чтать”由五个字组成。
在汉语里,除了连绵词〔如“逶迤”〕和外来词〔如“布拉吉”〕之外,绝大多数一个词就是一个语素,同时也是一个字。


附录:

[附1]西医的自然性和中医的心理性

长期以来,很多人有个重大误会,以为科学最讲道理,其实科学是最不讲道理的的学科,它只是描述现象,从来不解释现象的来由。“万有引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科学只描述和计算万有引力,却绝口不涉及万有引力的由来。
中国人却经常解释现象的由来,只是西方人不大相信易学的解释而已,西方人之所以不相信,是因为中国人的解释太富于心理性的缘故。
我们可以从西药和中药的药物学看出这种区别。
西药主要分析药物的物理的化学成分以及临床试验来判断药效。中药主要观察形、色、香、味等具有强烈心理色彩的性质,依此分析药效,临床药效与药理分析是齐头并重,相互补充的关系。

比如说,人参为何大补身体?
西医说:人参含人参总皂甙是人参的主要有效成份,含有Rb1、Rb2、Rb3、Rc、Rd、Re、Rr、Rg1、Rg2等多种单体皂甙……然后罗列大量临床报告,最后下结论:经过大量临床经验证明,人参总皂甙对那些病有疗效。至于人参总皂甙为什么有这些疗效是只字不提的。
中医的理由就多多了:人参味甘,甘入脾,脾为生化之源……人参微苦,苦入心,可养心安神……这些药理分析自然同样有大量临床作为实证的。

中医理论中最让西医接受不了的就是“象谁治谁”。诸如:核桃象大脑,所以补脑;人参其形似人,故大补人体……
尤其神奇的是,同是桂树的皮,中医认为桂枝在树枝上,因树枝条达,故桂枝主发散,散寒解表;肉桂在树干上,因树干敦厚,故肉桂主温补,温中驱寒;同是当归,归尾条达主散淤血,归身瓷实主补血,全归既补血又散淤血,故养血。
用这种用“象啥治啥”的原理治病,在西医看来是很荒唐的理由,然而此法治病的确有效,治某些病比西医更有效,这就让西医哭笑不得,不得不另眼相看。
中医利用“相像”来治病的方法处处可见。
中医诊断就四个字:望闻问切。望是望“面像”、“舌像”。闻是闻病人“声像”。问也是问“病象”。最神奇的是“切脉”,是摸“脉象”,根据脉象竟然能主要症状说对十之八九。比如说,脉浮在外,因而是表证,脉沉在内,因而是里证;脉快是热证,脉慢是寒证……其中的芤脉更神奇,芤脉是“如捏葱管,中空外实”,主失血导致的气血两亏;具体脉象是轻模可以摸到脉搏,稍重一点就摸不到了,再重一点又能摸到,象是香葱式的中空管道一样,这种脉象居然和“失血”的症状如此“相像”,令人叹为观止。
中医的耳针、足部疗法、手部疗法,就是把一个人体图绘制在耳、足、手上,根据人体模型图上的脏腑器官的位图来制定相应的治病穴位,居然疗效神奇。其配穴方法仍然是“相像”二字。


[附2] 东西方给事物归类的方法中的自然性和心理性。

化学中的门捷列夫周期表最能体现欧语思维的自然性以及分析手法。
它主要根据化学元素电子的层数以及最外层电子的个数来排列元素周期。显然,元素在周期表里的位置就完全取决于原素的物理构造,不随人的心理意识而转移。这种排列法得出的结论具有唯一性。
东方易学领域里的“万物类象”是汉语思维象形法的典型。
所谓万物类象,就是根据“相像”的原则,给万事万物归类。“相像”与否虽然也与事物是自然属性的辩析有关——它们必须有相像的自然属性的辩析,但事物的属性是多角度的,取哪一种角度作为“相像”的依据,就具有强烈的心理色彩。同一事物,随着观察的角度不同,可以有千变万化的归类方式。
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常见的万物类象表里看出这种归类方式的心理性。
————————————————————————————————
|卦名|乾 |坎 |艮 |震 |巽 |离 |坤 |兑 |
————————————————————————————————
|自然|天 |水 |山 |雷 |风 |火 |地 |泽 |
————————————————————————————————
|人伦|父 |中子 |少子 |长子 |长女 |中女 |母 |少女|
————————————————————————————————
|颜色|赤色 |黑色 |蓝色 |紫色 |绿色 |橙色 |黄色 |白色|
————————————————————————————————
|性情|健 |陷 |止 |动 |人 |丽 |顺 |说 |
————————————————————————————————
|身位|右后方|后面 |左后方|左 |左前方|前面 |右前方|右 |
————————————————————————————————
|方向|西北 |北 |东北 |东 |东南 |南 |西南 |西 |
————————————————————————————————
|五行|阳金 |阳水 |阳土 |阳木 |阴木 |阴火 |阴土 |阴金|
————————————————————————————————
|天干|丁 |丙戊 |乙 |甲 |癸 |壬 |辛己 |庚 |
————————————————————————————————
|地支|戌亥 |子 |丑寅 |卯 |辰巳 |午 |未申 |酉 |
————————————————————————————————
|八门|开 |休 |生 |伤 |杜 |景 |死 | 惊 |
————————————————————————————————
|形状|圆形 |不定形|横亘形|放射形|细条形|三角形|方形 |半圆形|
————————————————————————————————
|天体|木星 |月亮 |地球 |金星 |火星 |太阳 |土星 |水星 |
————————————————————————————————
|奇经|阳维 |任脉 |带脉 |冲脉 |阴乔 |督脉 |阴维 |阳乔 |
————————————————————————————————
|电子|负极 |三极管|电容 |二极管|线路 |变压器|正极 |电感 |
————————————————————————————————
|行为|震慑 |模仿 |禁止 |创造 |命令 |纹饰 |忍受 |罗嗦 |
————————————————————————————————
|品性|崇高的|猥琐的|灵性的|神秘的|脱俗的|夸张的|柔顺的|纯洁的|
————————————————————————————————
|性质|刚性的|黏滞的|有机的|浑成的|柔韧的|空洞的|厚实的|易碎的|
————————————————————————————————
|性质|充盈的|浑浊的|萌动的|爆裂的|反复的|艳丽的|稳重的|活泼的|
————————————————————————————————
|感情|坚毅 |阴险 |忧郁 |奔放 |优柔 |浮躁 |沉浸 |欢乐 |
————————————————————————————————
|动物|鹰 |鱼 |狗 |龙 |蛇 |孔雀 |牛 |鹦鹉 |
————————————————————————————————
|地形|海天 |沟壑 |高山 |火山 |长河 |沙漠 |平原 |池沼 |
————————————————————————————————

这个表说明了,只要有某种相似处,一个卦象可以把许多似乎风马牛不相干的事物归为一类。
另一方面,同一事物可以因观察的角度不同而类不同的“象”。例如:一个杯子上有缺口可类兑卦,其形圆可类乾卦,其把柄可类巽卦,其质地可类坤卦,静止不动可类艮卦,敲上去叮当作响类震卦,盛有水(或能盛水)可类坎卦,其颜色可能类离卦,这得看我们从哪个角度上去观察。

[附3]情景感知和作用感知

从逻辑上讲,我们对于宇宙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的时空观来观察测量,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就是定域性时空观和非定域性时空观。
所谓定域性时空观是从拆分式的“点”的角度来观察宇宙时空,而非定域性时空观则是从整体性的角度来观察宇宙时空。其实,这不过是一种“双边逻辑实在”在宇宙时空观中的反映,它们不存在谁对谁错,只存在逻辑取用中的优先权。
所谓双边逻辑物理实在是指两种操作范畴下的物理世界图象。学过物理学的人都知道,物理学对于能量的定义及理解是从质量与速度等概念来表达的。可是大家如果认真分析这类表述建立的感知基础就会发现问题:
如果在你面前有两个球体。大小一模一样,颜色却是一黑一白;欲分辫此二球体的能量大小,你可以有两种分辨方法:其一,你可用双手去抱一抱两个球体,从你费力多少的感觉来分辨两个球体的能量大小,如果其中有一个使你感觉“重”,你就会去寻求恢复这“重”的原因,如密度或加速度等等,我们可称之为“作用感知”,这时你就可能根据其作用关系来建立一套物理学;其二,你还可以去区分球体的颜色(或大小、或左右、或上下等等)来判断能量大小,显然,这里的能量大小的区分方式是“情景感知”,在此我们认为黑色的比白色“重”,如果有人想从此种感知去建立一套物理学,那么他的第一作工作就是去寻求能量与各种情景感知的联系。
这两种感知都有可能建立起实用系统(如果把易学中的应用部分也称之为科学系统)。在东方,使用“情景感知”,在西方却使用“作用感知”。这两类对立的感知方式就是不同时空观的由来。至于逻辑不过是这两类感知的符号外化而已(我们也可以看成是互变同构映射现象的体现)。我们可用下图表示这种平行关系。

|作用感知|———|定域 时空论|———|科学数理逻辑|
| | |
| | |
|情景感知|———|非定域时空论|———|易 学 逻辑|

此表就是双边逻辑物理实在的象征图,它表明的是:无论是从文化角度、数学角度、感知角度、逻辑角度、操作角度,还是其他什么角度,都可建立相互对立的“双边”逻辑。而这一切逻辑都能发生的原因,是由自然本体的本质所给予的。
作用感知是欧语语法的感知方法。情景感知是汉语语法的感知方法。
情景感知和作用感知,分别与汉语思维的“心理性”以及欧语思维的“自然性”是同构的。
在两种语法的每一个层次,都会看到这两种感知方法导致的差异。


第6环 对称性


对称性是奠定西方科学和东方易学理论的基石。东西方对于对称的理解和运用有很大不同,而这种差异实际上源于两种语法结构里的两种不同对称方式。在汉语里是整体性对称,在欧语里是分裂性对称。
我们首先可以从欧语诗歌和汉语诗歌对于音乐性中的对称手法中,观察两种不同的对称手法。
欧语诗歌和汉语诗歌都利用自身语音的特点,运用对称规律来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只是手征性不同。
西洋诗无论句法也好,篇法也好,都是应用“平移对称法”来处理诗歌的语音。
英俄语以轻重音为主要语言特征,故英诗俄诗为轻重律。例如英诗就有l两大类四小类节奏律:
〔一〕轻重律〔asscending or rising meters〕。
1、一轻一重律〔iambic or iambus〕;
2、二轻一重律〔anapest〕
〔二〕重轻律〔descending or falling meters〕
1、一重一轻律〔trochee〕;
2、二重一轻律〔dactyl〕
古希腊于拉丁诗都偏重于长短,为长短律,同样可以分成“长短律”和“短长律”。
所谓“轻重律”、“长短律”,在句法里是把诗句处理成若干音步,把同一音步的“轻重”“长短”格局反复平移递推,从而形成鲜明的节拍感。在篇法里也是把同一句的节拍格句反复平移递推。
英诗“一轻一重”的“淹博律”为例:

x a| x a| x a| x a
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
x a| x a| x a| x a
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
x a| x a| x a| x a
And all that
 
 
 

《周易》时的哲学发微

   王新春
 

内容提要:《周易》是一部以“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为宏大学术向度和根本学术宗旨的典籍,在这部宝典中,涵具着卓异的“时的哲学”的智慧。《周易》“时的哲学”发轫于古经而成熟于《易传》。这一哲学晓示人们,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象,都是时的存在。人所值的时与该时下所存在之一切,相对于人就具有了遇的意义;时遇是人所不可自主选择的,但人却完全可以成为时遇的成功回应者与驾驭者;挺立人在时遇中的主体性,应时因机适遇而同感性具体的时遇脉动之流相偕成一体,凭借方法论上的“时中”,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创拓出自己人生德与业上的辉煌。自战国时代起,这一哲学又与孔子、孟子等的相关慧见渐次融而为一。从此,“时的哲学”成了儒家的基本哲学;“时的哲学”的精神,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华民族成为一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德业日新的伟大民族。

关键词:周易;时;时遇;时的哲学

 

经过数代相关人士时断时续的撰述、润色与删编整理,最终以包括古经六十四卦的经文与《易传》十篇(所谓“十翼”)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的形式传世的《周易》一书,堪称中国哲学、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部涵具精妙智慧的古老典籍。这部以“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北宋胡瑗《周易口义·系辞上》“以言乎远则不御”注语)为宏大学术向度和根本学术宗旨的宝典,它所涵具的精妙智慧,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 “时的哲学”方面。以故,北宋著名易学家和理学家程颐曾经明确指出:“看《易》且要知时,凡六爻,人人有用。”(《二程遗书》卷十九《伊川先生语五》)唯《周易》“时的哲学”发轫于古经,而成熟于《易传》。

所谓“时的哲学”,乃是以一种特殊的“时”的智慧和视野,观照、理解乃至回应大宇宙和现实社会人生的哲学。此所云“时”,不可简单理解为时空之时,因它以时统空,摄空归时,又纳万象于其中,令时、空、物三者一体不分(所谓言时,则空乃至物即在其中矣),既涵盖了时空的基本意蕴,更在时、空、物的这种一体不分下,用价值之视野,以人为终极着眼点与关怀处,进一步包含着“时中之物”、“时中之物互动消长的总体格局与情状,及其相对于人的‘机’与‘遇’意义”这类更具根本性的意蕴,使“时”成了兼含时、空、物三者而又通体浸润着浓郁人道价值之精神的范畴。因此,此所云“时”,与其说是一个指涉实然世界的范畴,毋宁说是一个在实然世界基础上,着重指涉价值世界的范畴;简言之,它指涉着人所值的特定时空下,大宇宙和社会人生中各相关因素互动消长的总体格局与情状,及在此总体格局与情状下的事事物物。

作为一部卜筮之书,古经笼罩着浓重的神秘主义的筮占氛围。在此氛围下,环绕着筮占以趋吉避凶这一主题,古经通过视筮占为某一特定时下的活动,视筮占具体操作向着该时下全幅视野中的周围世界内的一切开放,视筮占所获致的卦爻画符示着与筮问事项相关的该时下周围世界的存在情状、及其所涵蕴的未来可能的动变与动变图景,初步昭示了《易》时的哲学观念的发轫。依古经之见,人们唯有透过筮占而明了置身于其中的时下之所遇,应时因机适遇而作出适切的回应,方可顺利达成趋吉避凶之目的。

在哲学理性渐次显豁、非理性的神学迷雾慢慢退去的时代文化背景下,通过对古经所初步透显出的上述“时的哲学”方面的观念的创造性改铸与诠释,《易传》升华出了成熟的《周易》“时的哲学”。由《易传》所理解并诠显的此一成熟的《周易》“时的哲学”,析言之则如下:

在《易传》看来,《周易》“时的哲学”,其第一步开示于人的,乃是明时之义。

首先,“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序卦传》)终极言之,《易传》认为,作为万物中的一员,人首先是一种宇宙性的存在;而放眼人所在的茫茫宇宙,就不难发现,这一包藏无穷奥秘的大宇宙,乃是一种感性具体的时的存在。

《易传》令《易》开显出一种宏大的总体宇宙视野,使得包括社会人生在内的宇宙间之一切,皆全部进入到《易》的学术视野之中,打破了人的社会给人所造成的视界障蔽。在此视野下,《易传》指出,社会人生的根在大宇宙中,大宇宙是终极意义上的人的生存家园,唯有以全方位的彻底开放的心态,由人的社会放眼其外的世界,人才会大开其眼界,培养并豁显起一种大宇宙心灵,和一种与大宇宙息息相通、一体不分之意识,并由此而为更好地观照、认识与定位自身,以及自身而外的万物,规划人生之当下及未来,打下可靠的基础。准此理念,《易传》具体揭示了与人密切相关的此一大宇宙的所然及所以然。其中它称:“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传》),“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下传》),“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系辞上传》)。天地是生化万物的“总父母”,父天母地既是阴阳之气的无尽宝藏,涵具无限的生化潜能,同时又具有无上的好生之大德或盛德,它们通过彼此所含藏的阴阳二气的交感消长,造化出了一个生生不息、变化日新的大宇宙。天地阴阳之气的交感消长,落实于相应的时下,大宇宙的生生不息、变化日新,自然也就实现于了相应的时下。《说卦传》“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这两段被后世称为开示后天八卦方位的文字,就具体阐发了具有鲜明时的意味的年复一年往复循环的天地阴阳之气交感消长与万物生化的过程,昭示了时的长河无穷延伸下的大宇宙之生生不息、变化日新的具体感性鲜活之脉动。大宇宙的这种脉动,既具有相对的间断性,又具有绝对的接续性,是相对间断性与绝对的接续性的奇妙统一:因此脉动要具体实现于每一特定的时点或时段而使其具有相对的间断性,因此脉动又要因时的长河的无穷延伸而无限展延下去而使其具有绝对的接续性。这种间断性与接续性,都使得时性成了大宇宙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性。落实于某一特定时点或时段的天地阴阳之气的交感消长,以其相对的间断性而呈现相对静止的状态,并在此状态下,一则展现出相对稳定的交感消长之总体格局与情势,一则昭示着以往交感消长的基本消息,一则又涵蕴着未来可能的交感消长之总体趋势与图景。同样,由此所造成的实现于该特定时点或时段的大宇宙之脉动,也以其相对的间断性而呈现相对静止的状态,并在此状态下,一则展现出相对稳定的脉动之总体格局与情势,一则昭示着以往脉动的基本消息,一则又涵蕴着未来可能的脉动之总体趋势与图景。这种以时间上的时点或时段的相对间隔或间断为前提,而所具体落实或实现的天地阴阳之气的交感消长与大宇宙的脉动在上述相对静止状态下所展现、昭示以及涵蕴的一切,就是《易传》所理解的置身于其中的物与人所值之时。这种时,自然是一种大宇宙之时。间断性是相对的,接续性是绝对的。由于时间的长河要无穷延伸下去,天地阴阳之气的交感消长以及大宇宙的脉动也要随之无限进行下去,因此,这种大宇宙之时,也就必然处在持续交替流转的状态之中。

其次,由大宇宙层层向下落实,落实到人之为人这一层次,《易传》指出,人又是一种人文的、社会性的存在。而人所置身于其中的社会人生,同样是一种感性具体的时的存在。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卦·彖传》)天道变化,地道顺成,宇宙万物各得以正定其性其命。因此,“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传》)父天母地赋予人及万物以至正之性与至正之命,而唯有当它们各自能够保持这种本然之性、命时,大宇宙才会呈现出一种最佳的理想和谐状态,所谓“保合太和,乃利贞。”(《乾卦·彖传》)而父天母地赋予人的至正之性与命,乃是一种由人文之仁义所滋润、并以其为终极价值根基的特殊性与命。以此性与命,人才在境界上远远高于其他事物,成为天地造化出的能够继天立极的最优秀分子,步入与天地相参的显赫三才之行列。人文之仁义,是神圣庄严的人道之本,但现实的人生,未必与其相契合。《易传》指出,社会人生正是在或契合或偏离人文之仁义的不同轨道上,接续向前展延的。它的这种接续展延,就形成了其流变不息的感性鲜活之生命长河。这一生命长河的脉动,类乎大宇宙的脉动,也是相对的间断性与绝对的接续性的奇妙统一。也同是因乎此,而使得时性成了社会人生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性。

社会人生之整体,由处于互动中的每一特定个体之人生所构成。各个特定个体之人生,以或契合或偏离人文之仁义的不同方式,在特定的时点或时段上彼此互动着。他们的这种互动,基于以往相关个体互动所造成的当下特定社会人生之总体格局与情势,而又将令此一总体格局与情势发生程度不同的改观,并预示着社会人生未来可能的流变趋势与图景。这种同样是以时间上的时点或时段的相对间隔或间断为前提,昭示着以往个体人生互动之消息,展现着当下新发互动之前提,预示着未来可能之流变的社会人生之总体情状,《易传》认为,就是置身于其中的个体人生所值之时。这种时,有别于上述大宇宙之时,而可称为社会人生之时。个体人生所值之时,就具体包括大宇宙之时与社会人生之时这两个基本方面。一如前之所述,间断性是相对的,接续性是绝对的。由于时间的长河要无穷延伸下去,个体人生间的互动以及社会人生生命长河的脉动也要随之无限进行下去,因此,这种社会人生之时,也就同样必然处在持续交替流转的状态之中。

现实的个体人生,是特定时间段上的存在。他一则与同一时间段上的其他事物,处于特定的大宇宙之时下;一则与同一时间段上的其他个体人生,处于特定的社会人生之时下。他就是这种特定大宇宙之时与社会人生之时下的特殊时的存在。他所处的上述两种时,就是他所值的两种遇。这种时或遇,是先于他而存在的,是他展开其生命历程、开拓其生活天地的前提。因此,在《易传》看来,人生的第一步,就是明时,就是对其所值的大宇宙之时与社会人生之时,有一种清醒的了解与把握。

复次,《易传》认为,存在于感性具体而鲜活的大宇宙和社会人生之上述脉动中的时之义,已为作《易》之圣人通过符号系统的六十四卦的卦画,作出了相应的表征和符示。通过这种表征和符示,以及同时所配备的与此符号系统构成互诠互显关系的文字系统的卦爻辞的诠释,作《易》之圣人近乎和盘托出了其明时之义。依《易传》之见,六十四卦,就是大宇宙和社会人生中之一切的表征者,就是上述大宇宙之时与社会人生之时及在这两种时下之一切的符示者。由此,六十四卦亦因而有了其各自特定的“时义”:

“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系辞上传》)。阳气刚而阴气柔,并由此引发出天人宇宙间阳刚与阴柔两大相反势力。大宇宙中的万物万象万变,由天地阴阳二气以及阳刚阴柔两种相反势力的交感消长所引起。发生于特定时下的阴阳、刚柔的这种交感消长,有相应于该时的、带有该时点或时段之鲜明时性的相应展现。六十四卦的卦画所表征和符示的,其一就是大宇宙中阴阳、刚柔的此等交感消长之六十四种总体基本时象。此六十四种总体基本时象,进一步析言之,则可分为相对静态与动态两大类时象:前者即特定时下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中的带有鲜明时性特征的阴阳、刚柔交感消长之总体格局与情状;后者即在一段特定时的延展下的、带有各自相应时段之鲜明时性特征的阴阳、刚柔交感消长之相对有始有终过程,及在此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交感消长之总体大势。这两大类时象,每一卦往往兼而表征、符示之,只是有时侧重于表征、符示其中的一类而已。例如,临卦,其所表征的相对静态之时象,就是“刚中而应”,即九二阳刚居二爻之中位,得中,又与同其处在相应关系爻位上的六五阴柔品性相反而相应和;其所符示的动态之时象,就是“刚浸而长”,即阳刚渐次息长,并有盛长而彻底消去阴柔之势。(引文皆见《临卦·彖传》)

大宇宙中,因乎天地阴阳二气以及阳刚阴柔两种相反势力的交感消长,引发出了万物万象万变。阴阳、刚柔的这种交感消长,具有着鲜明的时性,而由此所引发出的万物万象万变,自然也就有了其鲜明的时性。六十四卦的卦画所表征和符示的,又是宇宙万物万象万变的六十四种基本时象。此六十四种基本时象,亦可再细分为类乎如上所云的相对静态之时象与动态之时象两大类。

社会人生领域中,因乎个体人生间的互动,而使社会人生展示为各种总体格局与情势。这些总体格局与情势,亦皆出现、展示于相应时下,并带有其所由以出现、展示的相应时点或时段的鲜明时性特征。六十四卦的卦画,其所表征和符示的,又是社会人生领域中的六十四种基本时象。再进一步析言之,则此六十四种基本时象,亦可析为相对静态与动态两大类时象:前者指特定时下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中的带有各自鲜明时性特征的社会人生互动之总体格局与情状;后者指在一段特定时的延展下的、带有各自相应时段之鲜明时性特征的社会人生互动之相对有始有终过程,及在此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互动之总体大势。此两大类时象,每一卦同样亦每每兼而表征、符示之,只是时或亦有所偏重而已。例如,比卦,其所侧重表征的,是上述相对静态之时象,此一时象,即“下顺从”与“上下应”(《比卦·彖传》)。所谓“下顺从”,即位于下卦的三阴所表征的臣民,在下而顺从居于五爻之位上的阳爻所符示的君王。所谓“上下应”,即卦中九五一阳所表征的君王,得到另外五阴所符示的上下所有人的应和。再如,乾卦,其所侧重符示的,可以看作是社会人生领域中的动态之时象,此动态之时象,最为基本的,就是具有龙一般品格的人,他的由潜而见(现)并最终至亢的过程。(详《乾卦》爻辞所云“潜龙”、“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以及“亢龙”。)

这就是六十四卦的三个基本方面的“时义”。六十四卦所表征、符示的这些“时义”,显然完整涵盖了前所揭存在于感性具体而鲜活的大宇宙和社会人生之脉动中的时之义。

正因六十四卦涵具着以上三个基本方面的“时义”,所以,即可称:“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系辞下传》)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皆由六爻错杂而居所成。由阴阳爻之此等错杂而居所形成的每一卦体,其所表征和符示的,就是各种不同时下的、带有鲜明时性特征的大宇宙和社会人生中的一切。此所谓一切,即此所云“物”所涵盖的内容。准此,三国魏年青才俊的易学家和玄学家王弼,才进一步天才而扼要地点明了《易》卦所涵具的上述“时义”。他说:“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卦以存时,爻以示变”。(分见《周易略例》之《明卦适变通爻》、《明爻通变》)

人所值的这种由卦所表征和符示的时象,因其对人所具有的遭际、际遇和机遇意义,而对人的现实人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正因为此等不可低估之影响的存在,所以《易传》透过其《彖传》,特别提揭、感叹了六十四卦中的豫、随、颐、大过、坎、遁、睽、蹇、解、、革以及旅这十二卦的“时义”及其大用。如于颐卦之下称:“颐之时大矣哉! ”于豫卦之下称:“豫之时义大矣哉! ”于睽卦之下称:“睽之时用大矣哉! ”

实则,不唯以上十二卦有其值得提揭、感叹的“时义”及大用,其他五十二卦亦然。《易传》特别拈出这十二卦,不过是为了标举十二个范例,以便诱发人的慧思,使人能够触类旁通,也以时的视野去解读出另外五十二卦的“时义”及大用,并真切通透地领悟到《易》总体的“时的哲学”方面的精妙大智慧。

                     

依《易传》之见,在明时之后,《周易》“时的哲学”晓示人们,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乘时、应时,如何乘时、应时而崇德广业,开拓人自身理想的生存发展天地了。

《易传》认为,依照《易》的理念,因人道赖人文之仁义而得以确立,人文之仁义乃人之为人的终极价值根基,所以,正大的人生追求,就应当是“崇德广业”。即一则大力提升人的内在形而上的人文德性品位,一则以此为价值根基,努力开拓外在功业,以便既善化他人及社会,又令社会人生形而下的现实生活品质也得以不断提升。《易》正是这样一部圣人用以“崇德广业”的宝典。所谓:“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系辞上传》)正是有鉴于此,《易传》开示,人对于自己所值的、由六十四卦所表征、符示的大宇宙和社会人生中的各种时遇有所认识之后,唯有直面之,并适切地回应之,才能应时因机适遇,顺利实现 “崇德广业”的人生理想。

在《易传》看来,现实的人生,乃是置身于一定大宇宙的与社会人生的时遇之下的。这种时遇对于他具有不可抗拒的第一位的优先性或先在性,他必然要不以其意志为转移地接受既定之时遇的制约。换言之,对于时遇,人,无论他是什么人,无论他是圣贤还是普通庶民百姓,皆丝毫没有选择的自由,他不可以、也不可能自主地选择自己所希望的时遇,更不可以、也更不可能自主地、轻易地令己所不欲之时遇远离自身而去。在现实的时遇面前,他所能够、也是所应当采取的唯一正确选择,就是直面之,并适切地回应之。坚定地直面并立足于现实的时遇,牢牢地抓住并真正驾驭好它,而不存任何不切实际的空想或幻想,人才能够变得更加理性而现实,才可望真正迈向成功的人生。

正因现实时遇的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选择性,所以,《易传》主张,人在保持其浓郁的人文情怀与关怀,而无论何时何地皆丝毫不减弱其对“崇德广业”的身心投入的同时,还宜涵养起针对于现实时遇的彻然豁达之心境,尽其最大之可能,以一颗平常心,坦然接受而直面各种现实时遇,并有足够心理准备地、泰然无畏地去主动迎接各种现实时遇的挑战,切实做到:当迎来较为理想之时遇时,不致得意忘形,反能一则真切地领悟到,时遇的降临是无一定之常的,理想和不理想的时遇间,每每又是循环流转的,此时所迎来的的确是较为理想者,未来所将迎来的,却未必不会是不甚理想者,因而宜深度忧患而自警;一则又冷静而沉稳地对待此一当下之时遇,百倍珍惜这难得的机遇,充分利用之,以创拓自身人生之辉煌。而当迎来不甚理想的时遇时,也不致悲观,更不致颓废,反能一则真切地认识到时遇降临之无常和两大类时遇间通常之奇妙而难可测度的循环流转,认识到,此时所迎来的,的确是不甚理想者,未来所将迎来的,却未必不会是较为理想者,因而宜保持无限乐观的精神,面向着永远充满希望的未来;一则又理智地面对、坦然地承受此一当下之时遇,以足够的耐心与智慧,透过自身切实积极的努力,扭转不利之局,化不利为有利,创拓出同样无愧于人字称号的人生之辉煌。故而《易传》称:真正的君子,“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乾卦·文言传》)它并特别颂扬了生不逢时的真正君子,他们之确然不可动摇的崇高人文德操与心志,称:“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同上)

依《易传》之见,人生最为理想的境遇,莫过于德、位、时三者的奇妙会合。时是一种遇,位也是一种遇,因此,三者的会合,实际上也可简称为德与时的会合,抑或德与遇的会合。《易传》开示,德、位、时三者奇妙会合的人生境遇,毕竟是甚难为人所遭逢的,人之所逢,常常是一些等而下之的境遇。遭逢前一种情形的境遇,自然最为理想;但遭逢后一类情形的境遇,也并非就意味着人之不可大有所为。通常的现实人生,往往就是在后一类境遇下度过的。遭逢前一种境遇,人自然能够顺利创拓出最为辉煌的人生之德与业;遭逢后一类境遇,也可最大限度地创拓出人生德与业上的辉煌。正因在前一种境遇下实现人生之辉煌较为容易,而在后一类下则较为不易;正因前一种境遇甚难为人所遭逢,而后一类则常常为人所遭逢,所以,人生最为难能可贵的、也是最为真实可靠的,就是在后一类境遇下,最大限度地创拓出上述辉煌。

《易传》指出,虽然时遇是人所不可自主选择、反却只能承受、直面的,虽然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只能基于其所遭逢的时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时遇面前,人完全成了被动、屈从的存在。恰恰相反,对于现实的时遇,人虽不能自主地选择,但却可以自主地回应。只要推出适切的回应举措,人就完全可以转化只能承受的被动为回应中的主动,使自己成为能够顺利驾驭现实时遇的主体性存在。因此,问题的关键,就是挺立这种人的主体性。

挺立人的主体性,以人为中心来审视处理天人宇宙间的一切事务,就是要人从自身出发,拓展出属于自己的人文世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天人之序,达成符合自己价值理念的理想天人关系图景,使自在世界中的存在,化而为浸润着人文精神的富含人文价值意义的为我世界中的存在,令世界真正成为为我的世界或属于我的世界。只有世界成为这种为我的世界或属于我的世界,它对于人而言,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才会成为与人息息相通的人所在的现实真实世界。也只有这样,崇德广业的远大目标,天人关系的理想图景,才会切实的、最大限度的得以达成。而如前所言,世界万象,大宇宙和社会人生中的一切,乃是时的存在,乃是时中的存在,因此,挺立人的主体性,以人为中心来审视处理天人宇宙间的一切事务,也就是挺立人于时遇中的主体性,以时为宏观的大背景,用时的视野,从时中万象关系格局的实际出发,由人来自主审视处理一切事务,化自在之时为为我之时或属于我之时,化自在之时中的自在世界为为我之时中的富含人文价值与意义的为我世界,从而达成符合我的价值理念的真正属于我的时的世界。

挺立人的主体性前提下的化自在之时为为我之时或属于我之时,就是要使时进入到我的活生生的感性生活世界中来,与我的现实生活世界,与我的鲜活感性生命,融为一体,为我所认识,为我所利用,为我所自主积极地驾驭与回应并赋予新的人文价值与意义。时是感性具体而非抽象、复杂多变而具神妙脉动的,我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也是感性具体而非抽象、变动不居而新新不停的。复杂多变而具神妙脉动的时,与变动不居而新新不停的我的生活世界和生命,它们的相融成一体,就是透过主体性的我对于前者的积极主动而切实有效的驾驭与回应,实现其同步的脉动。

要实现上述同步的脉动,就要求主体性的我首先具体真切把握住时的脉动,令感性变动的时的脉动之流,一直处于我的视野之内,乃至进一步能够准确预见到其未来动向,使己之思、己之鲜活感性的生命,与之相偕成一体,不再彼此有所隔。在此前提下,主体性的我进而推出与时的脉动之流密相契应的各种具体回应举措,借时的脉动之流所提供的机遇和舞台,施展自己的身手,开拓契合自己人文价值理念的德与业,并使这种德与业的开拓,因应时之流的演展,稳步向前推进,真正做到“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乾卦·文言传》)。

而要做到这一切,《易传》认为,人需花费其主要心力予以切实解决的,就是对于当下时遇既洞悉其各个具体环节,又总揽其全局,并在此基础上,适切因应、回应之。以故《易传》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乾卦·文言传》)

适切地因应、回应当下之时遇,这是一种通权达变的高度人生智慧。拥有这种高度人生智慧,人才会应时因机适遇,创拓出最为真实而理想的人生德、业之辉煌和的人生之境。

适切地因应与回应当下的时遇,实现人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与它的同步无隔之脉动,就需要人真正做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如此方可令“其道光明”。(《艮卦·彖传》)所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即因时而制宜,因应所逢时遇的具体情状或情势而推出相应之回应举措,采取相应之回应行动。当所逢时遇适宜于人止而不动时,人即宜沉着而勿躁,不轻举妄动,内敛精神,积蓄力量,以静观事变,静待佳机;而当所逢时遇适宜于人动而非止、有所作为时,人即宜不失时机地推出相应举措,采取相应行动,积极在时遇所提供的可为天地里,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充分涵育和彰显自己的人文之德,以不负时遇,而在德与业两方面皆有称己心愿的可观收获。

《易传》并透过具体诠释古经六十四卦的经文,全面开示了人当何以契合时的哲学的精神,而行其对于所逢时遇的适切因应与回应。其例兹不列举。

《易传》进一步指出,为切实实现人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与现实时遇的同步无隔之脉动,由主体性的我对时遇的脉动之流作出不滞之速应,人所宜凭借的,乃是方法论上的“时中”;他所可达致的最佳境界,则是人生德与业的“时中”。

在《易传》看来,作《易》之圣人指明,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是人回应时遇的脉动之流、拓展人生德与业的最佳方法论;这种中,也是拓展人生德与业所宜达致的最佳理想境界。此种作为方法论的中与作为理想境界的中,并非抽象而固定不变的,反却是具体而处于流变状态之中的,是在具体的时遇的脉动之流中,因应之,而得以展现和实现的;离开了具体的时遇的脉动之流,所谓“中”是不存在的,抑或是难以真正得以展现和实现的,至多它只能是虚幻的观念形态的,只能是空想的理想主义形态的。因此,这种中,只能是各种特定时下的中,即所谓“时中”。此一慧见,无疑也是精妙卓异的;它既不乏超越的理想主义品格,更不乏直面现实的理性、理智、现实性品格。这种理性、理智、现实性品格,就使得此一慧见颇显亲切宜人,避免了空想的理想主义的各种弊端。时遇的脉动之流在难可测度地变化演展着,作为主体性的我在对其作出回应时,就只能准确把握好其脉动,契应其演展的具体情状,采取相应的中的方法,达致相应的中的德与业境界。有怎样的时遇的脉动之流情状,就要采取怎样的具体中的方法,达致怎样的最佳德与业境界。时遇的脉动之流情状不同,这种方法的中与最终所达致的德与业境界之中也就不同。此等方法与德、业境界的中与时遇的脉动之流间的对应,就真正实现了主体性的我与时遇的脉动之流的妙合。在这种妙合中,人的正大人文德与业得以顺畅拓展,时接续成为为我之时,人文价值世界与总体天人关系图景步步进入理想之佳境或妙境。是以《易传》称:“变通者,趋时者也。”(《系辞下传》)又称:“以亨行,时中也。”(《蒙卦·彖传》)《易传》并透过对古经六十四卦中各卦二、五两爻所蕴示的形形色色时遇下应然的方法论的与境界的“时中”之义所作的或直接、或间接的具体诠释,全面展示了其在这方面的识见。

通过上述的努力,所可成就的理想人格,依《易传》之见,就是能够“时中”的圣人,亦即所谓“圣之时者”。这种“圣之时者”,就是《易》于《乾卦》九五爻所提揭的“大人”。《易传》称: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乾卦.文言传》)

  由此,大人已臻乎社会人生智慧之“妙境”,他使天人通贯为一体,令人与大宇宙间达致一种和谐一体的理想境地;他使人我通贯为一体,令社会人生达致一种和谐一体的理想境地。他助成、促成了天地好生盛德下的大宇宙更加和谐、更加富有生机和生意局面的出现;他承继并光大了天地生化万物的盛德大业,继创出社会人生的盛德大业,使人无愧于同天地相并立的三才之一和万物之灵的称号。

    而天地、日月、四时、鬼神以及人等,乃是处在时的脉动之流中的,大人的以上之表现,也是因应处于此等时的脉动之流中的天地、日月、鬼神以及人等的具体情状,而作出的。因此,必须以时的视野,来理解大人的上述表现,方可有与之相契应的真切体认。而透过这种理解和体认,所可得出的必然结论,就是,大人乃是同大宇宙和社会人生所汇成的时遇的脉动之流一体而无隔的“圣之时者”。

因《易传》对于上述成熟的《周易》“时的哲学”的诠显,我们无疑可以深切体认到,《易传》所阐发的一切思想和学理,皆无一例外地浸润着“时的哲学”的精神,而为这种精神所笼罩和统摄。尤有进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时的哲学”,乃是《易传》的灵魂;而《易传》透过诠释和阐发古经所推出的整个全新的《周易》学说体系,质而言之,就是一种涵具高度“时的哲学”品格的体系;而且,要而言之,经《易传》所诠释和阐发后的《易》的哲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时的哲学”! 因此,人们欲深入而透彻地理解《易传》及其所推出的整个全新《周易》学说体系,如无一种“时的哲学”的理解视野,将是很难做到的! 换言之,如若没有一种“时的哲学”的理解视野,那么人们对于《易传》及其所推出的整个全新《周易》学说体系的理解,终将是表面的、有隔的!

                      

古经大致成书于西周初、前期,《易传》各篇则基本先后问世于战国中后期。《易传》所阐扬的上述成熟的《周易》“时的哲学”,自战国时期始,又与孔子、孟子等的相关慧见渐次融而为一,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孔子曾视通权达变为人回应现实人生之一最高智慧,慨叹能够真正拥有这一智慧的人并不多见,而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他的这一识见,就涵具着丰赡的“时的哲学”方面的深湛意蕴,且必定深深影响过《易传》。孟子更将孔子推许为“圣之时者”,可谓独自深有所契于“时的哲学”方面的精妙人生哲理。孟子称:“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孔子是臻于这样一种人生之妙境的圣人,即他已同时遇的脉动之流一体而无隔、能够应时因机适遇而通权达变、而取其“中”(所谓“时中”)。孟子通过评判孔子(以及伯夷、伊尹、柳下惠诸相关人士)的方式而所透显出的此一“时的哲学”方面的慧见,显然是与《易传》所阐扬的“时的哲学”相通的。此也是北宋杰出易学家和哲学家邵雍作出如下著名断言的重要原因之一。邵雍称:“知《易》不必引用讲解,是为知《易》。孟子之言未尝及《易》,其间《易》道存焉,但人见之者鲜耳。人能用《易》,是为知《易》。如孟子,可谓善用《易》者也。”(《观物外篇·下》)而问世并最终编定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礼记·中庸》,其在孔子的名义下所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显然也是与《易传》上述方法论与境界上的“时中”理念及理想人格说,甚相一致的。在自战国时代起的岁月里,因乎特定的历史文化机缘,《易传》与这些同自己相通的识见、理念和思想间,发生了融合。从此,时的哲学,成了儒家的基本哲学。儒家从此自觉而明确地以这种哲学的视野思考宇宙,感悟人生,构设理想人生蓝图,并由此而在总体上将其学术思想纳入到此一哲学的话语系统下,使其通体充溢着鲜明的时的哲学的精神。因此,程颐曾称:“学者全要识时,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二程遗书》卷二上《二先生语二上》)不仅如此,这一哲学,也逐步汇入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长河中,成为遍润后起中华文化的精妙而伟大的哲学。此一哲学的精神,从此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华民族成为一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德业日新的伟大民族。

现代著名学者方东美先生在其《中国形上学中宇宙与个人》中曾经断言:“可用一种简明扼要的说法,藉以烘托点出弥贯在中国形上学慧观之中的三大人格类型。在运思推理之活动中,儒家是以一种‘时际人’(Time-man)之身份而出现者(故尚‘时际’),道家却是典型的‘太空人’(Space-man)(故崇尚‘虚’、‘无’);佛家则是兼时、空而并遣(故尚‘不执’与‘无住’)。”先生的这一观点,是颇有见地的。其中,其所言儒家,显然指的是以《易传》作者、孔子、孟子等涵具“时的哲学”慧见的人为代表的儒家,以及深受这些人之此一慧见影响的儒家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原书中并未明确标出此是程颐之语,但通观全书,笔者认为,这当为程颐之言。

②方东美:《生生之德》,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9年版。

 

(原载《孔子研究》2001年第6期)

 

 
 
 
易学中几个问题答读者问 

石铭
孙则鸣


[一]



  问:
  请问您什麽是阴阳?阴阳之间的相互感应是否可以可以超越时间,即现在对过去和将来进行感应,在什麽条件下才能感应?这种感应的基础是什麽?
  回:
  比如,过去为阴,未来为阳;下降为阴,上升为阳;内为阴,外为阳。但是,有关键之处要注意,阴阳慨念并非总是适用〔参见藏山雷学中的“中道极化图”即可明〕,比如“人体:因上部喜凉,故为阴;下部喜暖,故为阳”,然而,左部与右部不能以阴阳定义,我们欲控制人体上下阴阳的变化,必先由左部与右部之间求取“反象”,才能对阴阳进行转化。
  阴阳之间的相互感应可以跨越时间或空间,但是此时只能传递一种我称之为“类量”东西〔具体的理论推导与实践证明暂略〕,至于“感应的基础是什麽?”,我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我是把这些问题放在《金花左道》中说的〕。
  
  问:
  请问阴阳在什麽条件下可以转化?怎样转化?基础是什麽?
  回:常规说法是“物极必反”的时候,阴阳就开始转化了——其实这是废话一句,因为我们根本不知什么时候“物极”了。相似的废话还有“物质可以无穷分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阴阳阳无穷尽也”,它们好像很深刻,很辩证,但你却不能于此有任何领悟!〔比如,现在中国有很多辩证法大师,它们似乎对历史的变化发展有一套不错的理论,任何一个新的发展也似乎总是吻合他们的那一套东东,但他们就是不能成为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只是事后成为了历史的解释者。现在我们用他们那一套东东去训练数学家、科学家、包括现在的IT行业的学子,仁兄相信会有用吗!,中国会有赶超他国的可能性吗?〕
  所谓“阴阳转化”必须借外来的“第三体”的作用,才是可预知的、可控制的。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仁兄肯定会在易学上有所作为,而不会流入凡俗之见、凡俗之行。
  
  问:
  请问阴阳的感应和转化在易学中是怎样表示的?请问易学是否穷尽了一切阴阳变化和感应的形式?如果是,那麽在现实中又如何把握和应用?
  回:阴阳能跨越时空感应,易学中是这样说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寂然者,即不动也;易言“思不出其位”,此即为不动。比如我们的游戏心态就是寂然状态;又如,我们思考问题,当茫茫然没有思路头绪,或是思路推到了尽头,这就是寂然状态。寂然状态是一个混沌状态,在此混沌状态中,天地人三者混为一体,阴阳纽结成一气——阴阳的感应基础就得以成立,“第三体”的作用才会出现——此“感而遂通”也。
  阴阳的转化在易学是用“相综、相错”来表示的。比如:卦有爻,爻有阴阳二种,爻变,卦即变,此为“相错”;卦有位置,卦不变,但卦改变位置,此为“相综”。相综法其实于西方数学中的旋转对称;平移对称是相通的,但相错法,西方数学中没有。
  关于“在现实中又如何把握和应用?”,这个问题太宽泛了,不知从何说起。
  
  问:
  太极和无极在我们的经验层次存在吗?无极和太极以及阴阳的互相转化在什麽条件下发生?
  回:
  无极是一个无实指意义的慨念,它是一个逻辑工具,主要是用来转换语言的说话方式的。关于太极之理,见“论太极妙用”一文。
  
  问:
  阴阳和五行的关系是什麽?
  回:易有八卦,相当于八个元素,元素有属性上的区分,故可概括为阴阳二性;元素之间有相互作用关系,这就是五行。
  将五行关系单提出来,并用符号表示时〔即天干、地支〕,可以不用八卦了。这好比数学,我们不用数〔相当于“卦”〕来表关系,只用诸如“A+B=C”之类,而我们的研究重点在“+-×/”的关系上〔这里的“+-×/=”相当于五行〕。



[二]



问:
您说“人体:因上部喜凉,故为阴;下部喜暖,故为阳,然而,左部与右部不能以阴阳定义,我们欲控制人体上下阴阳的变化,必先由左部与右部之间求取“反象”,才能对阴阳进行转化。”这里的“反象”指的是什麽,能否讲解一下?
  回:
  引《风水原理》中的一段:
  先有“止象”,再有“反象”。欲得“反象”妙用,我们必须洞察其中关键的两点:一、此“象”是众象中的反常的、奇异的、不合常理的;二、此“反象”必有另一象与之相呼应,其呼应之象必须来自于“我”。
  关于“反象”的具体表现,现略。



  问:
您能否将易之三式尽可能详细的指点我一下?
回:
引《风水原理》中的一段:
  “三式”者,即,太乙式、六壬式、遁甲式。现将三者简要述之。
  1、遁甲式
  甲遁于戊宫,称之为“遁甲”。“遁甲”的目的是补万物的五行不全之气,因五行之气不全,就不能感外界他家真气。
  2、太乙式
  乙在东方紫微宫〔震宫〕,与相对待的庚〔兑宫〕相合,称之为“太乙”。故“太乙”主阴阳交合,可化解一切刑、冲、克、害。
  又,太乙式与遁甲式本是同气而出,故遁甲之气,就是太乙之气。
  3、六壬式
  壬藏入申仪,称之为“壬遁”,之所以现称“六壬”而不称“壬遁”,因“壬遁”与“遁甲”重名故也。
  “六壬”似与“遁甲”有些类似,不过它们各自的“遁法”却有本质上的不同——壬藏入申仪,是天干之气自外而来,遁入申仪之中,故“壬遁”术是外界他家真气传入我家,而“遁甲”术是自家之气与自家之气相缠绕,即所谓“内真”状态是也。
  “壬遁”与“遁甲”是一隐一显、一外一内;“遁甲”在我故为显、为内、“壬遁”在他故为隐、为外。“我家内真”可感“他家外真”,此即真阴、真阳两两相应的根本原理。



问:
  八卦任意两卦之间转换算一种关系应有56种,为什麽用五行表示?此外,五行,天干,地支中最核心的学问是什麽?
  回:
  最核心的学问是:将天干地支中的五行生克关系与天干地支之间的刑冲合害关系的转换条件搞清楚。



问:
  您说:阴阳慨念并非总是适用。我想问您:“大道”、“时间”、“空间”这些概念有阴阳属性吗?还有人建立概念的过程能否用阴阳感应来描述?如果能,人是怎样建立这些无象的概念的如:“大道”、“时间”、“空间”?
  回:
  这个问题问得很模糊。
  “道”作为万化的根源,强说他有某种阴阳属性,往往不佳。
  然而,如果“道”不能自我开示其内在状态,我们就不能知道真理的存在〔我们不能自己想像真理,我们的本真的认识能力是以“玄览”形式的存在的,这在易学中以“坤”来象征。坤者,承顺也,承纳也。“他”来显现,我来阅览“他”、顺从“他”、追随“他”、聆听“他”。〕,但是真理一发言,就会进入阴阳范畴,因为“他”注定会使用我们能听懂的语言——“道”不是一个无情物,故老子曰:“……以阅众父”,此处以“父”的形象言“道”。
  “时间”、“空间”是阴阳活动的舞台,其实它是由想像力构成的,比如“三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画一个三角形,但也可以画一个圆形……,“时间”、“空间”就是我们以这种方式描绘成的,它来源于意识,但却不是个人的主观之物。它明显依赖阴阳活动的状态,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它是有阴阳属性的。
  但是,如果阴阳纠缠成一体,只是混沌一气,这是我们就不能用阴阳慨念了。
  关于“人建立概念的过程能否用阴阳感应来描述?”,这肯定是能的,因为一件事情发生了,它就有一个阴阳交感的过程。只是创造性概念的建立过程,我们不能用常规语言来描述,我们必须适用阴阳三体结构的语言。



  问:
  以下几个问题关于阴阳感应和阴阳转换,互相之间有联系,希望您一并回答。阴阳转换中的第三方是怎样起作用的?在阴阳转变完成之后是否第三方就不存在了?混沌之器是怎样起太极妙用的?是否任何两个阴阳都能形成太极,我的意思是在实践中可以用某种方法把任何两件东西通过阴阳联系起来?在您的附录引用四中 的“我家”、“你家”、“他家”究竟谁是中极,其中是“我家”和“你家”还是“我家”和“他家”进行阴阳转化?在我的感觉中,“你家”好象是一个照妖镜,是否是“我家”和“你家”之间的作用通过“你家”变成“我家”和“他家”之间的作用?
  回:“他家”是“中极”,本来无象,但可依“你”来显象。这里的关系仁兄必须自己去领会,要说得更清楚,我得费很多笔墨,很麻烦。 
2003-7-8 17:58:13  鲜花(0)  鸡蛋(0) amwtg   
  等级:会员
  文章:3
  积分:57
  注册:2004-3-2
      第2楼 
“回:常规说法是“物极必反”的时候,阴阳就开始转化了——其实这是废话一句,因为我们根本不知什么时候“物极”了。相似的废话还有“物质可以无穷分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阴阳阳无穷尽也”,它们好像很深刻,很辩证,但你却不能于此有任何领悟!〔比如,现在中国有很多辩证法大师,它们似乎对历史的变化发展有一套不错的理论,任何一个新的发展也似乎总是吻合他们的那一套东东,但他们就是不能成为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只是事后成为了历史的解释者。现在我们用他们那一套东东去训练数学家、科学家、包括现在的IT行业的学子,仁兄相信会有用吗!,中国会有赶超他国的可能性吗?〕
  所谓“阴阳转化”必须借外来的“第三体”的作用,才是可预知的、可控制的。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仁兄肯定会在易学上有所作为,而不会流入凡俗之见、凡俗之行。”
我非常认同版主的观点,就象股市的顶点和底点,谁都知道到了极点就会转变,但又有谁能知道它何时才能到顶或到底呢?这大概就 要靠明了“第三体”的要义了。不知版主能否在适当时开示下?
 
 
 
中国神话、隐喻与“幻想世界的内在性”

 

文/石铭,孙则鸣 


写作此文,也许会有不少人斥之为荒谬,因为现代中国人一般来说都是不以神话传说为然的,更不用提用神话传说来为自己的生存增添某种力量、提供某种信仰与指南了。换言之,大多数人根本不承认神话传说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西方的神话解释学传入中国之后,也有极少数的学者据此来解释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隐喻意义,但是,西方神话解释学与中国的神话传说却极难融合沟通,因为中国的神话传说所独具的“幻想世界的内在性”的特点并没有被注意到。这也难怪,本来就是舶来品的西方神话解释学,缺少这种针对性的关注是很自然的事。我们不妨举几则大家最熟悉的神话实例,来看看中国神话中的“幻想世界的内在性”。


[一]内景世界


大家可能都知道《山海经》这一本书,它是中国最原始的神话著作。借用西方神话解释学的中国神话研究者最感兴趣的是从经文中发现了许多地理知识,从而提出“远古中国人的活动范围远远超出了我们已知的内陆地区”之类的观点,他们甚至从《山海经》里确切地找出了中国古人在南美洲、北美洲、西北利亚、南极、北极中的足迹。有人则干脆把《山海经》看成了远古的地理书。此说之谬,不值一驳。其实,这些学者研究的思路根本就是错误的,因为《山海经》所记载的地理世界原本是一个“内景世界”,其中所谓的山川、河流、人物等等,实际上不过是人体中的五脏六腑、经脉结构所转化成的“内景”。人体“内景”之所以可以与外在的世界景象相吻合,这是由于内景与外景有神秘的一一对应关系的的缘故。这也正如我们在《藏山雷学》中所分析的一样:人体经脉结构、人耳结构、眼球结构、地球地理结构、太阳系的结构……它们都可以与后天八卦图的结构一一对应,更何况只是身内之景与身外之景相对应。前人在内修学中强调“两重天地,四个阴阳”〔按:身内身外是为两重天地,身内两个阴阳与身外两个阴阳是为四个阴阳〕与《阴符经》中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中的原理,它们的来源就在于《山海经》中的隐喻。如果大家仔细研究中国的远古神话,一定可以从中领悟出东方思维体系所描绘的世界图示所具有的“内在性”与“心理性”这两大特征。


[二]嫦娥奔月


一般道家学者,往往以为道家修炼之学起源《周易》或《参同契》之类体系,其实不然。中国道家的主要思想恰恰来源于《山海经》以及与之同时的《归藏》与《连山》。我们先看后汉张衡所引《归藏》的旧文:“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虫余〕。”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女亘〕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虫余〕,而为月精。”《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虫余〕。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酉阳杂俎·天咫》“嫦娥”、“〔女亘〕娥”去女字旁即为“常我”、“亘我”,常者,亘者,永恒、长久之意,故“常我”“亘我”隐喻永恒的我,不死之我。“羿”可拆为“羽”、“升”二字,其意即为羽化飞升。月者,为坎之象,道家仙学认为,欲得不死,必求水中金气而服食之;坎象即为水,故不死之药,由水中生出。所谓“月精”,其实暗喻“水中金气”、坎中之阳也。仙家逆修之道,即由此和盘托出。“吴刚”者,暗喻人“无”“刚气”。刚者,本指金气也。吴刚学仙有过,即暗喻此人不能采得水中金气。“桂”可拆为“木”、“土”二字,吴刚虽手执斧头,由于无有刚气,无金不能伐木,故月桂不倒。“桂”中两个土字,自然是戊己二土,此处暗喻金木交并,必借中央土德于中调和,此土即为后世丹经所言的“真意黄婆”。吴刚为什么是西河人?因金气本位于西方。蟾〔虫余〕二字,暂不知何解。但后世也有仙家能明此意,如刘海蟾、白玉蟾两位古仙即以此为名,表明他们能解此意。我估计蟾〔虫余〕二字也是指金气,如《性命圭旨》曰:“蟾光终日照西川。”此处的“蟾光”即指金光,至于其间的联系还有待研究。为什么不死之药要求之于西王母?其实古书中有记载,西王母是“西南王母”的简称,西南为坤,坤为母,坤者黄婆真意也。紫阳真人在《金丹四百字》的第一段中写到:“真土擒真鉛,真鉛制真汞;鉛汞歸真土,身心寂不動。”即指出采取大药“水中金”必借真意黄婆之德。


[三]后羿射日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淮南子·本经训》“羿、逢门者,天下之善射者也。”《荀子·正论篇》“百发之中,必有羿、逢门之巧。”《淮南子·说林篇》“逢门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唯羿愈己,于是杀羿。”《孟子·离娄下篇》日为离,离为心为火,仙家又把心火看成欲火、识神。欲修仙道,必求元神;元神欲出,必在识神已死之后。十日并出暗喻识神猖獗。后羿射日,本指学仙之人必须显元神隐识神也。“逢门”是“鸿蒙”〔按:蒙有水旁〕的谐音,鸿蒙有混沌初始之意。后羿射日之后,元神显象,元神又有混沌恍惚之象。此处暗示羿之识神死后,继之为鸿蒙之神。这就是后羿为什么会被逢门射死的原因。


[四]黄帝遗珠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谴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口契〕诟索之而不得,使象罔索,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庄子·天地篇》“罔象求而得之,后为蒙氏之女奇相氏窃其玄珠,沉海去为神。”《运笈七签》卷一百《轩辕本纪》“震蒙氏之女,窃黄帝玄珠,沉江而死,化为此神,即今江渎庙也。”《蜀〔木寿〕〔木兀〕》卷上玄珠在此暗喻“道”,又比喻为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玄为黑,在五行为水,故玄珠又指水中金气。“离朱”者,离为火,“朱”指橙色。在前面我们已经指出,离火又指心火、识神,此处又指古天神中眼睛明亮的神。“〔口契〕诟”是古天神中的善辩者。“象罔”者,字面直解就是“形象迷惘”,他是以遇事恍惚、漫不经心而闻名的天神。这个神话隐喻的是:欲得水底玄珠〔即水中金气〕,必须用恍惚的元神去寻之,方可得到。为什么“后为蒙氏之女奇相氏窃其玄珠”呢?此处的“蒙”即指六十四卦中的“蒙卦”,有启蒙、启始,混沌初开、鸿蒙肇始之意。此蒙卦之意,又可用震卦之意概括之;《周易》云:“帝出乎震。”故震有“启动”之象〔艮有终止之象,与震相对〕。所以下文中又称“蒙氏之女”为“震蒙氏之女”,她又为何叫“奇相氏”呢,因能称“奇相”、“奇门”者,唯震卦而已!


[五]牛郎织女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小说》牛郎、织女本象征“金情、木性”。五行中“金情”居西方,“木性””居东方。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七七相会的鹊桥,其实是象征的丹家所指的“内景隧道”,此“隧道”机缘巧合之时自然显现,无缘则绝不相通,因其天机难得,神话中就被形容成只有七月七日鹊桥飞架方可得愿。其实,《周易》中“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里的“遂通”,不仅仅是“才通”之意,还有“用隧道相通”之直解。这里的“隧道”就是“内景通道”。如果有此体验的人,自然会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六]昆仑仙山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开明西有凤凰、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王于〕琪树、不死树。凤凰、鸾鸟皆戴〔盾发〕。又有离朱、大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凡、巫相、夹〔上‘穴’下‘契’〕窳之尸,皆操不死药以距之。〔上‘穴’下‘契’〕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蝮、蛇、〔虫隹〕、豹、鸟秩树,于表池树木;诵鸟、〔隼鸟〕、视肉。《山海经·海内西经》仙家称脑海之内的泥丸宫为“昆仑山”,此山为神话传说中的不死之山,“仁羿”即“后羿”,当然是指学仙有成之人,故文中“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即指非成仙之人不能得上。至于昆仑山上的奇花异草、奇禽异兽无非是人头上的五官特征的象征。有的是比喻,如“离朱”为眼,“文玉树”为牙,“甘水”为津液,“大禾”为须发,“诵鸟”为发音器官,等等。有的几乎是直指了,如“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是口腔和牙齿〔兑在象为口〕,视肉为眼睛,等等。其余俱可详解,如“凤凰”在神话中为太阳中的不死之鸟,太阳本指离卦,在人身为人脑中的识神、心火。余不赘述。因“昆仑山”与不死之学密切相关,故后世仙家常常引此隐喻解说丹学,如张三丰在《大道论》中曰:“昆仑之上有玄门,其窍甚小,阴阳会合时,不许动摇,待其情性相感,自然彼我相通。凡有形质者,不能升入窍内,夫惟真气橐龠,乃能进于窍内也,故圣人直指先天一气,冲开此窍,又曰修行之径路,可以续命延年,修真而全真,无来无去,不生不灭。”《黄庭经》中云:“至道不烦诀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一部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其中。但思一部寿无穷,非各别位居脑中。(内景经第七章);琼室之中八素集,泥丸夫人当中立。(内景经第二十一章);保我泥丸三奇灵,恬淡闭观内自明。(内景经第二十一章);问谁家子在我身,此人何去入泥丸。(内景经第十九章)另昆仑加水旁即为“混沦”二字,“混沦”与“混沌”之意相同。


[七]后记


行文至此,我也不打算再举例子了,本来有关中国神话的这类特征,我可以还找出很多,足够写出一本书来了。大家如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研究,我想,只要掌握了中国神话的特征,利用神话探索一个民族的最深层的文化结构与民族最深层的潜意识应该是可能的。读罢此文,如果大家仅仅把中国的神话看成“仙家秘笈”,未免太小觑了它。中国最古老的神话所体现的东方思维的“内在性”与“心理性”,贯穿到了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学科领域,从哲学、易学、科技、中医、天文、语言学、文学艺术……,无不打上它的烙印。甚至可以说,理解了中国的神话,也就理解了中国的一切。

 
 
 
关于股票预测研究的几篇论文--石铭孙则鸣

关于股票预测研究的几篇论文(重贴)
怎样运用数理分析股票的几点思路
前段时间工作太忙,又有很多意外的俗务羁绊,故没有及时回答大家的帖子,让大家自玩自的,实在有些不好意思。
大家在这段时间对股票的分析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思路。能否再深入下去?我们提几条思路,供大家讨论时作作参考。
我们偏向于运用数理的方法来分析股票,如同四柱类的分析法。
四柱类的分析法有个优点,就是可以反复分析推敲,而六爻梅花类的分析则须一气呵成,不能再推敲,又不能重复起卦分析,因为前一卦是否正确,不能用后一卦来检验;如此检验,会使分析陷入无穷后退的死循环。
所谓运用数理分析,我们指的自然是易学中的数理,如河图、洛书之数。不过,如果要运用易学数理,我们还有几个工作要做。
第一,股票数据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怎样寻求易学数理与股票数据的联系?
先分析第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股票数据是不停地上下振荡的图形,而造成这种上下振荡的根本原因,则在于股票有一个内在的、潜在的范畴数存在。我们不妨举例说明:有一组无限大的自然数系列,或大家已经熟知的费波那契级数,很显然,这种数据如果画成坐标图,它们只是一条直线或曲线。但是,如果我们给予它们一个区间范畴,比如,我们以“300”这个数作为最大极值数,简单地说,上述自然数或极数的最大数不准超过300,如果超过300则除以300取其余数(大家学过易学,梅花起卦就是除8取余),这些余数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上下振荡的坐标图。
大家可能会问,股票为什么会有一个范畴数在内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任何具体事务都有其从生到死的过程,而一个上市公司有其发展的极限,这就是一个范畴,体现在股票上就是一种范畴数。世间具体的事物莫不如此。
明白这层道理,我们是不是可以径直去寻找那个潜在的范畴数呢?不行的!那个范畴数虽然一直存在于“某个地方”,但却不能找到。原因在于,不同的股票数据,因其为同类,所以产生数据的方法(即算法公式)是相同的,而它们的区别则来自于范畴数的不同。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范畴数是一个常规的、固定的数,它可以是一组数、一个数、一个方程、一个公式,或几个联合数组等等。范畴数虽然具体地存在于某个地方,但它本身却可能是动态变化的,也就是说常规的、机械的思维是把握不到范畴数的。
有人可能会这样提出疑问,既然范畴数作为一个潜在的、具体的最大极限数,并且是不能改变的,那么股票数据的除权行为是否会改变它呢?我们认为不会,因为所谓的改变也只是那个潜在的范畴数的一个动态行为而已。四柱命理中的命运,一般常规下,人不能改变它,所谓环境、偶然因素对命运有所影响有所改变,是因为不明白四柱中遁甲原理所指出的“摄外缘为内境”的现象。
把握不到那个最大的、最终的范畴数,并不意味股票预测没有可能。
最大范畴数虽不能寻得,但我们却可以寻得一些阶段性的范畴数。具体地说,股票数据的一些阶段性最高最低转向点就是所谓的阶段性的范畴数。从原理上来讲,这些阶段性的范畴数既然是统一地由那个最大范畴数所派生的,那么它们之间一定(也肯定)会存在某种联系,如果找出这种联系的算法,那么,利用这种算法推出新的阶段性的范畴数(也即股票转折点)也就可能了。
现在,我们剩下一个工作,即如何借助易学数理来理解股票数据。
通过分析可知,洛书如与后天八卦比较,那么洛书就是先天。预测之道,就存在洛书的相对性的先天数理上。
后天八卦的五行循环在本质上是一种“比量”、一种“算法”。股票数据在时间轴上的前进,其象就是一个后天八卦的推广,只是后天八卦能直观显示这个“象”。后天八卦要直观地显示股票数据,首先必须把后天八卦和数作一个等价转换即可。
如何等价转换呢?很简单,设计一个由无限自然数构成的“反洛书”即可,因为洛书数为先天数,那么反洛书数即为后天数。
何谓反洛书?我们知道,洛书方阵的本质是由幻方来定义的,即纵横数处处相等。定义反洛书就来一个纵横处处不相等。纵横数处处不相等的数阵是一种称之为乌拉母数阵的东西(也就是大家已知的江恩正方形螺旋数,但江恩对此图的运用,我们却认为不正确)。乌拉母数阵中的素数的位置是一个值得大家注意的性质,大家不妨自己去画一个乌拉母数阵,并把素数标记出来,就会发现有不少素数连在一些直线上。(过几天,我们会在主页上加一个栏目,叫“奥秘图库”,将把此图贴进去。)
“后天数”(即“反洛书数”)中素数在本质上只能反映时间轴上的节点性质,即“后天数”中的素数可能就是时间的某些节点,它表明时间轴不是一个连续的光滑的数轴。
但是,我们不能单纯借用反洛书数以及时间轴来观察数据的转向点,而必须配合先天的洛书数才能在经验世界中显现。大家如果把洛书数在时间轴上绘出,就会发现,洛书数在“二、八”上有两大类转向点,此数使得数轴上的空间坐标点不连滑(二、八易位后,就不会有此现象,因“二、八”易位后的洛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等价于后天八卦或后天数的。)


股市运动与意识结构

股市运动归根结底是一种大众心理在推动的,如果大众心理有共同的意识结构,我们研究这种共同的意识结构,也就是在研究股市的运动规律。
问题是:存不存在人类共同的意识结构呢?
我们认为是存在这种共同的意识结构的。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旁证我们的观点。如:人类有共同的审美心理,黄金分割率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美;又如,人类有共同音乐感觉,即使是从未接触过的不同民族的音乐,彼此都能欣赏,所以有人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再如,八卦结构,其结构更加普通,大至宇宙,小至人体(当然也包括人的心理),都能发现它的体现。
事实上,人类的意识结构与物理结构是同构的,比如,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它们是一种物理结构,如果大家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在节气的前后二十四小时内,天气极易发生强烈变化(我们已观察了好几年,很少有例外),而股市在节气前后极易发生转折已是常识。这说明,人类的意识结构与物理结构有共同的规律。
我们并不认为可以依据节气去买卖股票,但是,由于人类有共同的意识结构,并且这种结构似乎是可以数学化的,因此我们如果依此思路研究股市结构与人类意识结构的相互关系,不仅有可能寻找出崭新的股市预测之途,而且这种研究将有更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和价值。

即象、即数、即理

易先生提出一种想法,就是要寻找一种大家公认的数理起卦法。我想这是不大可能的。既然要起卦,也就会对数据进行加工,而怎样加工,每个人的主观意愿不同,加工的方法也就不同。比如,做短线的和做长线的这两种人,看盘方式是有很大差异的,数据对他们来讲,短线以为重要的信息,长线就会不以为然。又以六爻起卦为例,就牵涉到纳甲模式的唯一性问题,现有多种纳甲模式的预测有效性,至少证明了京房纳甲并非天经地义的唯一模式(即大家心目中所谓“科学地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的模式”)。类似疑难太多,大家自己可以发掘。
虽然如此,也并非再无道路可走。我们以为,应该存在一种相对稳定的“起卦”方法,而且异议也不会很大。下面不妨谈一下所谓的新起卦方法。
在前面的帖子中,我们提出要以数理(当然是易学中所指的数理关系)的方法来分析股市,可能大家对此有些误解,以为我们提倡的易学的数理分析方法必定是要起卦的,其实并不尽然。我们曾经多次强调,即象即数即理,自然有数就有卦象,而且数本身即是象,无须另行把数再转换成卦象的,或是以为需要由外部引入一个新的数,起一个新的卦象。
我们以为(大家不要生意见),大家利用现有的易学思路,特别是股票分析的思路,都存在理解上的错误(大家的梅花情结、六爻情结太坚固了)。我们这一看法,也包括了张延生的分析法。要知道,张延生的成功,主要是梅花易的功力较深,并且可能还有自己财运较好的因素配合。黑水兄(国际气功网的站长)可能也被其瞒过。不过,我估计张延生也非故意蒙哄,因为他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自己的方法是不是数理预测法。张延生就梅花易而言,的确是功力较深的,但他对于易理的见解并不是很清晰的,大家仔细读一读他的论文以及他人对他的介绍就可以看出。大家要分清一个界限,即有时易测的功力并不等于易理的见解,大家不可不辩。
既然数就是卦,卦就是数,那么数与数的关系也就是卦与卦的关系,而卦与卦的关系,在易学中存在两大类,即先天五行关系与后天五行关系。
当我们把数据按时间出现的次序依次绘在坐标中,其所形成的图形就是后天八卦图,准确地说,是一种“伪无限”的后天八卦图,而此时的时间轴其实就是后天五行的顺时钟相生关系(此理可参见《藏山雷学》)。
后天图即成,先天五行关系也就潜含其中。
我们先来定义“后天八卦图”的数据中的几个主要概念:
我们知道,一个数、一个象就是一个范畴,既然是范畴,那么其范畴中的内涵及外延应该有个清晰的数或象来决定。股市数据有很多转向点,而这些转向点就是范畴的核心数;一个转向点与下一相邻转向点之间的数,就是范畴的外延部分。我们用后天八卦来作比如,从震卦到巽卦有一段“距离”,此“距离”就是震卦的外延部分。
我们的后天八卦也潜含了一点点先天五行关系,它位于后天八卦的坎离二轴上。
所谓先天五行关系是指一种完全不同于后天五行的关系,如天干、地支、八卦中的刑冲合害就是先天五行关系,而五行相生相克则是后天五行关系。
如果在一个后天系统中(其实可指任何形式系统)存在先天关系,如后天八卦存在坎离这种与先天八卦相同的卦象对冲关系,那么借助这种对称关系,我们就可以超越时间过程(因为由离卦到坎卦的变化,在后天关系中,是要依次经过坤、兑、乾的范畴转换的),即从离卦直接借助先天五行的转换而得到所需要的卦象--坎卦(即数)。
股市数据中所存在的直线所形成的趋势线关系,其实也就是先天五行关系,但只是偶然出现,如同后天八卦中只有坎离二轴一样。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使潜含的先天关系经常出现。在易学中,我们如果要使每一个卦象与另一任意卦象发生先天关系,其前提就是要求该系统已经形成“遁甲结构”,但是,我们又曾经在《藏山雷学》里指出过,任何一个自然系统都已经是遁甲系统,故股市的数据也不会例外,只是我们很难找出其遁甲点(即先天与后天的交接点)。
遁甲点就如同翁文波先生可公度性中的“母元素”,一般来讲,我们可以凭直觉或“遍历穷尽计算法”来寻找。
先写到这里,容后再述。

股市数理预测研究文章的一些补充

针对我们前面的几篇股市数理预测研究文章,做一些补充。
一、股市预测要素
股市预测,无非是两个要素,一是股价发生转折的时间,二是股价发生转折的点位(价位)。最理想的当然是同时预知这两个要素,但只要预知了其中之一,也就能够稳操胜券了。若预知了转折的时间,则我们只需在此时日进货出货即可,不必斤斤计较价位的细微高低差别;若预知了转折的点位,则只需观察和等待,无论何时何刻,只要接近或达到此点位即可进货出货。
短线和中长线无非是对此二要素的区间的大小和频率要求不同而已。我们以为,只要能对中长线能有准确的预测已经足够了,也就是说,我们只要能准确预测出大盘或个股的每一轮熊底和牛顶已经心满意足;特别是投入的资金较大时,短线的预测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二、股市数理预测的方向
我们对于股市数理预测的思路是,无须借助任何诸如梅花、六爻、六壬之类的预测模式,直接对股市历史数据进行处理计算,有点类似于翁文波的计算方法,只不过我们的是易学式的、河洛理数式的处理计算而已。
这一易学式数理处理的第一步,就是直接把股市的有关重要历史数据等同于相应的卦象,例如,把某一转折点看成离卦,某一转折点看成坎卦,等等。这种处理的理由就是我们所说的“即象、即数、即理”,也就是《藏山雷学》中的“同构映射体”概念。
把股市的有关重要历史数据替换成对应的卦象之后,然后观察分析各卦象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从而推算出下一轮股市里关键卦象将出现的时间与位置(即价位点位),也就达到了预测的目的。
三、股市与历法之比较
股市与历法特别是我国的农历的规律有相通之处:
历法无非是由两大要素所决定,一是时间的推移,二是气温升降的周期性变化(即气候的周期性变化);股市也是两大要素,一是时间的推移,二是股价升降的周期性变化。
如果用坐标轴绘制它们图形,二者是极为相似的:横轴是时间,纵轴是股价(气温),二者配合构成波浪式变化。(有趣的是:股市大盘波有逐轮上升的趋势,而地球的气温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是否今后若地球的气温逐渐下降时,股市大盘波也会逐轮下降???)
地球的气温变化,来自于地球与地球之外的星球(主要是太阳和月球)的相互作用。
股市股价的变化,来自于股市交易自身的规律与股市之外的种种因素(主要是宏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心理影响等等)相互作用。
大家有兴趣的话,还可以找出很多相似之处。
既然翁文波能用历史数据计算出其后的天灾,实际就是营造出了一种“灾历”,没有理由说我们不能利用股市历史数据营造出“股历”来。(顺便提一下,一旦这种“股历”发明出来了,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股市的预测;它的成功将意味着,世界任何事物的发展,如国民经济的发展、战争的发展、人口的发展、流行疾病的发展……我们都可以营造出它们各自的“历法”出来!我敢断言,各种“历法”出现之日,就是东方文化的光华重新普照世界之时!)
四、“股历”、“农历”与先后天概念
如何把股市数据转换成卦象?我们有如下的理解:
农历的时间轴,即春夏秋冬的递嬗,是一种顺时针连续相生的后天关系,一组春夏秋冬为一年,年复一年,生生不息。而年周期界定,来自于先天数理的推算,先天八卦呈现的是一种对冲关系,而后天的春夏(长夏)秋冬就是后天八卦的同构映射体,此后天八卦中唯有坎离卦对冲,保留了先天的对冲关系,而一年周期的界定,恰恰就是以坎卦的冬至(日影最长之日)为坐标原点推求而出的。
借鉴历法形成的规律,我们就可以找出股市数据的原点和坎离轴。
股市中的时间轴,表面上看是光滑地连续前进,但由于有股价转折点的配合,它也有了类似于农历中的节气性质,具备了一种“准周期”(一牛一熊为一个大周期)。因此,股市的时间准周期变化,是一种典型的顺时针相生的后天形式。这种后天形式里,有没有对冲关系的坎离轴?显而易见,熊市的底与牛市的顶是典型的对冲关系,就是坎离二卦,依此所绘制的趋势线就是坎离轴。
从熊市底与牛市顶的性质来看,也有典型的坎象离象:熊市到来,股市一片沉寂,人心一片暗淡,人人休生养息,是典型的休门坎象;牛市到顶,表面壮丽辉煌,人人兴高采烈,庄家乘机出货,何得而不是虚幻美丽的景门离象?
五、预测与遁甲
我们寻找出了股市历史数据中的坎离轴,要能推求出下一个坎离卦的时间或价位(点位),还必须要利用遁甲原理才可推求。例如,在农历中,虽然子月是推求一年节气的原点,但真正的年交界点却是位于艮卦奇点区的寅月,以此而推求春夏秋冬,此处必定牵涉到遁甲原理。对于这一点,我们以后再谈。

八卦中的八卦

假定任一形式系统都是潜在的遁甲系统,那么数据中的任何两个转折点之间的直线连接,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先天五行关系,而且,应该是属于先天五行的相冲关系。
在此基础上,我再提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一下。
我们认为,上述的连线就是一种数据运动的趋势线,大家对此是不陌生的;有这种趋势线就必有一种“反趋势线”,而且此反趋势线肯定是与本有的趋势线是相互垂直的(按:必须是一比一的坐标图中)。
大家也许会问:为什么会有“反趋势线”呢?我们是这样理解的。因万事万物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有一个向上的力,比有一个向下的力。事物只是有时显现其中的一面而隐藏另外的一面而已。它们有时显现阳面,有时显现阴面。之所以此时显“此”而隐“彼”,是由“力势”大小而决定的,虽然显“此”而隐“彼”,但非“彼”不存在,只是因“力势”弱小而退居隐位。《华严经》对此理表述最精湛(大家可以参读我们主页中的《金狮子章》,这篇天才的文章最需要反复精读。)
第一条趋势线是相冲关系,与之垂直的就是相合关系了。它们绘制在坐标中就会形成一个局部的十字型的交叉图,如同坐标图中的坐标图。
但是,数据转向点中所潜含的先天五行关系并没有扩展完全,要扩展完全,只需将十字型坐标的交叉角再平分一次,形成米字型坐标图,于是,一个包含刑冲合害的“八卦形的坐标图”就形成了(注意,此图中的先天五行关系中的“比和”关系还不能直观显现出来)。对此我们也许可以看成这是一种“八卦中的八卦图”。
很显然,依此方法,我们可以绘出很多的八卦中的小八卦,并在原始坐标图中形成一个相互交涉的网状图。如果我们的假设没有错误的话,可能有不少坐标轴会相交于某一点上,而此点极有可能就是未来某段趋势的转向点,因为此或隐或显的趋势线(或者只是隐的趋势线)的交合会形成一种新的力势,使隐的趋势将变成未来显的趋势。
当然,在具体实践中肯定没有上述步骤这样简单,因为我们要寻找的是有效的趋势线,而所谓有效的趋势线,又同转向点的取舍合不合理有关,先天五行中的比和关系就在这种动态的取舍中起制约关系,对于动态的取舍,我们可能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才能做到。
先写到这里,容后再述。

卦中之卦的几种变体

前文所说的“卦中之卦”,在股市分析中,如果要适应某种不同数据的“性格”,那么,我们可能还有几个条件要考虑。
一、常规的“卦中之卦”是在“1:1”的坐标系中绘出的,但是,由于数据的复杂性以及不同个股的个性,有时可能需要把其它比例(如“1:10”、“1:7”、“1:13”之类)的坐标系的比例当成“1:1”来绘制。换言之,时间与价位的“1:1”概念只是一个抽象的等比概念,而具体到每一个个股数据乃至同一个股的不同时段,此抽象的等比概念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变换成具体的“等比”概念。
二、“卦中之卦”的八根轴线肯定有四根指向未来。但是,我们认为此种轴线应该不能无限延伸,它应当有一定的阀域,因为“范畴”(也可说是数或象)的外延有某种极限,不存在无限外延的范畴。具体到四根轴线上去理解,我们可以根据易理而在此指出:一个范畴数(在此是对应一个价位差、一个时间差)的外延可依某种递归关系延伸“12”次。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举一个例子。
假定在两个数据转向点之间有一个时间差(或价位差,此处暂且不讨论价位差问题),依一种最简的加法递归关系,可以有如下数据:
1,1,2,3,5,8,13,21,34,55,89,144。
在此处“144”是最大的范畴外延。当然,上述的范畴数的延伸方式可能还有其他形式。但是,我们认为其中有两种方式是值得我们考虑的,一种是最简加法级数,其原因在于黄金分割比例是这种级数的基础;另一种是“2”的十二次方根数,它本是音律的基础。如果股市是一种意识规律在起作用,那么,音律是这种意识规律的最直接的表述。
上述两种使范畴延伸之数,依直觉来判断,似乎是一对性质对立的数,具体原因,我们一时还说不清楚。
先说到这里,容后再述。

本贴由石铭孙则鸣于2001年1月26日20:20:13在脉搏乐趣园〖《金花论坛》〗发表.
 
 
 

风水原理

(一)风水导言

  风水术起源于易学,它本是易学原理的一个分支应用领域。风水术同易学的联系是这样紧密,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不存在易学,那么风水也就会随之灭亡。现代研究风水术的人往往把风水同易学分割开来,希望从现有的建筑环境学、建筑美学,通风采光学,生态平衡学,以及人文环境学中寻找风水术的理论根据,虽然这些新学科有时可以丰富风水学的内容,但其原理却与风水术的内涵毫不相关,有时甚至背道而驰。我们认为,风水术的独立存在的意义及价值是风水师应该优先给予考虑并付诸实践的,附加的现代各种"学"的内容虽然不去故意排斥,但绝不能作为风水操作的主要依据。正如我们所讲的那样,本文所提的风水术将依循易学的原理来解释,所以,我们的观点是不会迁就一些先入为主的偏见的;至于正我们的观点是否与当今某一科学理论冲突,这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范围。本文所要做的就是希望依循易学原理阐述风水术的应有的内涵。

(二)易学基本原理概论

  风水在中国存在了两千余年,作为一种实际应用的模式,如果我们只注意其具体技术、技巧,那么,我们肯定是不可能真正领悟风水术的内涵,也不可能真正正确掌握风水技术。所以,从下面开始,我们必须学习一些简单的易学理论,这样就可以为后文的风水技术提供一个理解的基础。正如大多数理论体系一样,易学的基本原理是由五种象数公理组成的,如果我们愿意直接承认易学的象数公理,那么我们就可以接受由此公理中所推导的一切。这五种象数公理分别简要介绍如下:

1、太极图

  两张图早已众所皆知,它们都是太极图,一图称为中阳太极图,一图是鱼眼太极图,这两种太极图的象征含义各有异同。中阳太极图的象征含义是"阴阳互抱,中阳为根",其本义是提示易学象数体系中的阳极性优先原则,以阳性为优先原则当然只是一种人为规定,此规定既出,易学的推理法则的特征也就潜含在其中了。鱼眼太极图的象征含义是"阳阴互抱,相互平衡",它与中阳太极图强调的意义是相反的,主要是表达一种阳阴平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思想,这两种太极图的联系与区别在本文中很难尽述,暂且存而不论。

2.八卦

  八卦是易学的基本逻辑单元。易学把万事万物以及各事物的任何层面,根据它们在人们感官上显露出的形象特征分成八类,称之为八卦,每一卦由三个阴阳爻构成,它们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人伦关系是八卦类象的基础。八卦依次为:男族卦(阳卦):乾 ──老父,震 ──长子,坎 ──中男,艮 ──少男;女族卦(阴卦):坤 ──老母,巽 ──长女,离 ──中女,兑 ──少女。八卦是易学体系中最重要的公理,易学中运用最多的逻辑方法就是以八卦为中心进行万物类象。所谓万物类象,就是根据象征类比的方法,把万事万物归类成八种卦象,归类的依据是万事万物的形态特征。万事万物,只要与父母子女的某种性态形象相类似,就可以分别归类成八卦,这种归类方法就叫万物类象。如:老父为一家之尊,故乾可类为天、红色、头、领导、园物……余可类推。学习类象技巧并不困难,我们只要反复体味卦象的类比含义即成。

  下面为常见万物类象表:

  乾:天、父、赤色、健、右后方、西北、圆形、木星、阳金、丁、戌亥、开门、阳维脉、电负极、娄奎壁室、震慑、崇高的、刚性的、充盈的、坚毅、鹰、马、海天一色、电风扇,天线,钟表、运动的、弯形的、旋转的、海天一色、天空、光明、变化的、光泽的、连续的(如长城)、体育场、气。

  坎:水、中子、黑色、陷、后面、北、不定形、月亮、阳水、丙戊、子、休、任脉、三极管、危虚女、模仿、猥琐的、黏滞的、浑浊的、阴险、龟、鱼、沟壑、水墨画、鬼、幽谷、山洞、井泉、沼池、模仿(如复印)、月亮、监狱、厕所、藏污纳垢之所、抄袭、命。

  艮:山、少子、蓝色、止、左后方、东北、横亘形、地球、阳土、乙、丑寅、生门、带脉、电容、牛斗箕尾、禁止、灵性的、有机的萌动的、忧郁、猿、猴、狗、高山、景泰蓝、假山、挂衣架、育婴室、梯、台阶、地球仪、沙发、童子、青少年、界限、人、拘、梦、化工厂、实验室、关卡、阻止、阻抗、内耗、锁、链结、坚而多节、桥梁、心结、情结、运。

  震:雷、长子、紫色、动、左、东、放射形、金星、阳木、甲、卯、伤门、冲脉、二极管、心房氐、创造、神秘的、浑成的、爆裂的、奔放、麒麟、龙、火山、艺术品、象征物、标牌、签名、手印、图腾、符号、符图、电器、标记、印章、惊吓、神秘、帝王、雷电、旌旗、鼓、炮、火箭、飞船、医院、发电厂、性质。

  巽:风、长女、绿色、人、左前方、东南、细条形、火星、阴木、癸、辰巳、杜门、阴乔脉、线路、亢角轸蟹、命令、脱俗的、柔韧的、反复的、优柔、蛇、长河、扇子、风扇、汽车、绳、直、长叶树、细长的仙人掌、长、高、风中之旗、落、法律、法院、政府机关、传递、传输、邮差、仁。

  离:火、中女、橙色、丽、前面、南、三角形、太阳、阴火、壬、午、景门、督脉、变压器、张星柳纹、饰、夸张的、空洞的、艳丽的、浮躁、孔雀、凤凰、沙漠、彩电、电灯、火炉、壁炉、骆驼、华丽的饰物、鲜艳的花、金字塔、美容院、光影、虹、霞、影院、展览馆、电影院、躁动、枯焦、政治、思虑、计算、理性、思考、火焰、星星、观察、心。

  坤:地、母、黄色、顺、右前方、西南、方形、土星、阴土、辛己、未申、死门、阴维脉、电正极、鬼未叁觜、忍受、柔顺的、厚实的、稳重的、沉浸、牛、兔、平原、电冰箱、书柜、资料柜、收藏柜、保险柜、贮藏室、收藏的、平原、人群、大理石、殡仪馆、大会议室、粉末的、米、包、衣柜、田野、广场、懒、丑陋、空地、不动产、候车室、图书馆、散热、解毒、收藏、依赖、顺从、承纳、收容、公正、意。

  兑:泽、少女、白色、说、右、西、半圆形、水星、阴金、庚、酉、惊门、阳乔脉、电感、毕昂胃、罗嗦、纯洁的、易碎的、活泼的、欢乐、鹦鹉、八哥、池沼、半圆镜子、刀剑、欢喜佛、茶具、玻璃鱼池、白陶瓷、白瓷器、音响设备、音乐、微笑少女、毁拆、牙、娱乐场所、情。

3、天干地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己、午、末、申、酉、戍、亥

  如果我们把天干地支循环组合,就会形成60个单元组合,称之为六十花甲: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癸亥

  天干地支最常用的地方是纪年、占卜、算命等等。天干地支最深刻的地方在于它们之间的单元数量的不对称性,这一现象后文会重新强调的。

4、五行关系五行是指五种相互作用关系,它们分别使用五种具象名称──"木、火、土、金、水"来表达事物的五种抽象性态,并用来象征象数元素之间的五种抽象的相互作用关系。这里要再次强调,我们不能把五行错误的认识成五种象数元素,或者是五种所谓的世界构成元素,它主要是用来象征抽象的相互作用关系。

常见五行分类表:

木:三与八、肝胆、春、东、青、酸、呼、太极、弱力、甲乙、寅卯、长直形、4.66920…、破缺原理、刑、震巽、比。

火:二与七、心小肠、夏、南、赤、苦、笑、河洛、强力、丙丁、巳午、三角形、3014159…、最简原理、冲、离、承。

土:五与十、脾胃、四季、中、黄、甘、歌、干支、超荷力、戊己、丑未辰戌、方形、0.61803…、中道原理、局、坤艮、胜。

金:四与九、肺大肠、秋、西、白、辛、哭、五行、引力、庚辛、申酉、圆形、2071818…、极值原理、害、乾兑、乘。

水:一与六、肾膀胱、冬、北、黑、咸、呻、八卦、电磁力、壬癸、亥子、不定形、1.61803…、对称原理、合、坎、应。

  五行相互作用关系分两种:一种是后天五行关系,即相生相克的相互作用关系,如下图所绘的即是:

  相生含有滋生、促进助长的含义;相克制约、克制、抑制的含义。另一种是先天五行关系,我们在后文中会看到它们的详细解说,以及在风水中的运用。

5、河图洛书 图5 左图为河图,右图为洛书。这两张图在历史上只是无字天书,明此含义的人甚少,故易学书中少有解释。现代人用幻方去解洛书,思路早已错误。而且这种思路非常容易迷惑一些想使易学科学化的人。河图洛书实际上是易学的数理模式。限于篇幅,后文将只对洛书的正确用途作一解说。

(三)象数公理中象征的奇点现象

  常识性的易学理论往往只能注意到易学象数公理中存在的各种对称性现象。但是,这些对称性现象并不能提揭示易学的深层本质。易学的深层本质存在于对称性中的不对称性现象(也可称之为"对称性的自发破缺"),以及消除不对称性现象的过程之中(亦即本文所说的"遁甲"技术)。

  寻找对称性中的不对称性现象,本文我们只从后天八卦入手。至于其他的诸如先天八卦、河图、太极等等,我们暂且避开不谈,因为谈论这些象数公理中的不对称现象只有涉及到极深层面的遁甲原理时才能理解。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后天八卦的对称中的不对称性现象主要不是卦象爻性的不对称性,而是五行关系的不对称性,如下图所示: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后天八卦所属的五行在卦位图中存在一种顺时针相生关系,事实上,这种顺时针相生关系就是后天八卦对称性现象的另一种体现;但是,我们同时也注意到,后天八卦的五行相生关系到艮卦时就会失效的,一种自发的非对称性现象产生了。后天五行相生流转在艮卦区域的失效,我们称之为奇点。奇点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孤零无配、非常规、不正常、奇怪与奇异的意思。比如,中医称经脉外的穴位为经外奇穴,也就是指人体中有些穴位不在常规的经脉与穴位的关系之中。现代人对于奇点现象是不会陌生的,如"黑洞"现象本就是相对论体系中指出的奇点现象。所谓黑洞就是一个所有物理法则(包括因果规律)在此失效的区域。这是存在于物理学中的一个著名的对称中的非对称性现象。综合古今文化对奇点的解释,奇点就是某个系统关系及规律的失效点。这个失效点暗示了系统之中存在着破缺的关系与元素。其实,任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即公理系统都存在奇性,比如,几何学中的平行公理就是几何学公理中奇性现象之所在。诸如此类现象在其他学科中也同样存在。

  事实上,我们只以后天八卦来象征奇点的性质是不够的。如果我们以天干地支来象征,那么,奇点的其他性质就会直观显示出来。从前文中我们已知,由于天干与地支在数量上是不对称的,即天干与地支不能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它们之间会形成缺口,象数理论称这一现象为"空亡"。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六十花甲中共有六组空亡,易学称之为六甲空亡:

甲子旬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壬申 癸酉戌亥空

甲戌旬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壬午 癸未申酉空

甲申旬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壬辰 癸巳午未空

甲午旬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壬寅 癸卯辰巳空

甲辰旬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壬子 癸丑寅卯空
 
甲寅旬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癸亥子丑空

  从逻辑上来讲,空亡明显地就是一种对称性破缺现象,它表明一种形式逻辑不可能与外界同一层次的形式逻辑建立起完全的对应关系。空亡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从地支系统看,天干缺两个,是空亡与破缺,但从天干系统看,地支多两个是冗余或多余,所以,空亡、破缺、多余、冗余是等价概念。这是观察角度不同而引出的两种说法。在风水术中,这两种角度的理论理解都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然,上述两种象数公理所象征出来的奇点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其它象数公理中都存在,并且,其他象数公理奇点存在的位置与后天八卦是一样的,但性状却截然相反,与后天的奇点性质刚好形成互补关系。关于这些现象。我们曾在专著《藏山雷学》中有所研究,在此不再作分析,以免偏离本文的主旨。关于象数中存在着的自发破缺现象,易学理论提出了一种遁甲原理来解决,即在后天八卦中,用甲木(等价于震卦)排在艮卦的位置上,甲木替代了艮土,这样一来,五行相生流转就能贯通一气。事实上,把甲木排在艮卦之上,它同时等价于艮卦的"相位旋转"概念,即:艮卦" "相位旋转180度后就是震卦" ",易学中称之为相综关系,艮卦相综成震卦,称之为以先天之气转化成了后天之气,显然,这样一来,奇点中所含的奇性就消失了。运用遁甲原理同时也能消除其它象数公理中存在的奇点现象,这一点本文很难解释清楚,我们暂且只须知道有这一概念就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