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叔本华 | 所谓辉煌的人生,不过是欲望的囚徒

 chnydy 2017-07-29


做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

所有的真理都要经过三个阶段:

首先,受到嘲笑;然后,遭到激烈的反对;

最后,被理所当然地接受。

 

风格是心灵的外观。

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

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

我们离理想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

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所谓辉煌的人生,不过是欲望的囚徒。


叔本华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受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忘我。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 (今属波兰,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溺水去世。母亲约翰娜·叔本华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

 

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他最初被迫选择经商以继承父业,在父亲死后他才得以进入大学。

 

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但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在那里他对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歌德对此文非常赞赏,同时发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倾向,告诫说: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他称柏拉图为神明般的,康德为奇迹般的,对这两人的思想相当崇敬。但不赞同后来费希特,黑格尔代表的思辨哲学。

 

1814年—1819年间,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作品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发表后无人问津。叔本华这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但凭这部作品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在这里的一件著名的事情是他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但黑格尔当时正处于他声名的顶峰,叔本华自然没能成功,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两三个人,最后一个也不剩了,只能凄凉地离开柏林大学,这也正印证了自己的观点——真正智慧的人得不到赞赏。

 

1833年在大学里受挫之后,他移居法兰克福,并在那儿度过了最后寂寞的27年。

 

1860年,9月21日,他起床洗完冷水浴之后,像往常一样独自坐着吃早餐,一切都是好好的,一小时之后,当管家再次进来时,发现他已经依靠在沙发的一角,永远的睡着了。


降低欲求

|判断力的运用需要成熟的经验

判断是非是人的基本能力,但是很多人的判断力始终处于偏瘫状态。判断力的应用需要依据成熟的经验,要通过大量的观察,否则就不能发挥作用,很多人在儿童时期就被灌输种种偏见,在还未自己观察世界之前就被掐断了观察世界的需求。没有成熟的观察力就好像没有肥沃的土壤,不够水分的云,不够夯实的基础,也就不会有成熟的判断力。——《论教育》

 

|降低欲求,让内心安宁的保质期更久

人的欲求很有弹性,但膨胀容易缩小难。当命运眷顾你时往往会晕头转向搞不清楚状况,随之而来的就是急速膨胀的欲望,而一旦现实无法补给内心的需求,所有的快乐就会烟消云散,你所感受到的痛苦将比之前的快乐感强烈数倍。一旦遭遇不幸,降低欲求就是最为不幸而又痛苦的事情。降低你的欲求,这样痛苦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内心的安宁也就难以撼动。——《财产,或人有什么》

 

|不要轻信小说展现的世界

总是引人入胜。小说向我们展现了大千世界的色彩斑斓,可以说,小说是我们形成认识、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但是小说中向我们展现的境况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根本不可能存在。我们容易相信第一眼看到的东西,于是我们宁愿相信小说营造出来的那些虚拟境况,宁愿坚守那些错误的认识。要拥有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方法,不要轻信小说中展现的世界,更不要因此产生难以满足的幻想。——《论教育》

 

|仰仗别人的思想来确定生活的价值,是可悲的

仰仗别人的思想来确定生活的价值,是可悲的生活方式。所有的人都是为自己活着,没有人可以取代你在你生活中的核心位置。所以人必须有自己的价值内核,或许会有雷同——比如都是为了获得名声赢得整个世界的喝彩,又比如是组建一个温馨的家庭过着平淡的日子内心充满知足——但是这种生活价值一定是你自己树立在心中的,而不是依靠别人而树立起来的。——《论名誉》

 

|优秀的作品拥有思想,也呼唤思考的头脑

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一个有生命力的存在。需要读者有足够的感知能力去感受到它里面的精彩、精妙、悬念、价值。如果读者不会思考,那么作品就会没有生命力,只会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产生共鸣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尤其是和古人,那一瞬间的雀跃仿佛真的可以穿越古今实现内心的共振。所以优秀的作品拥有思想,也无时无刻不在呼唤思考的头脑。——《论批评》

 

|粗制滥造原本就应当受到指责

文学其实很脆弱,远远望去像一条坚固的堤坝,但是也难逃“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厄运。我们要学会保护文学,用辨赏力、审美观去摧毁那些如洪水猛兽般的拙劣著作,今天它们戕害的是别人,明天就会联合绞杀你的神经。不要觉得指责无情,那是因为粗制滥造的目的过于荒谬,如果不加以遏制的话那么下场就不是可以用惨烈来形容的了。——《论批评》

 

|清晰深刻的认识往往不仅仅源于书本

书本是获取智慧的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真正的认识唯有透过自己的双眼才能看到,而想要对这个世界产生独到的见解,想要在琐碎的生活中真正了解生活的原貌,那么就必须立足于现实。离开书本,离开先哲思想的束缚,去真正地感受这个世界,真切地触碰全部生活,智慧就藏在路旁小公园的亭子,就藏在积满雨水的池塘……去真正了解自己所看到的事情,去真正观察自己感兴趣的种种细节。——《论独思》

 

|抑制泛滥的写作热情是文学的职责

文学报刊的职责是什么?抑制创作者对写作的热情,检查自己是否对公众有所欺瞒。泛滥的写作只会增长掠夺读者金钱和时间的趋势。不要用擅长粗制滥造的作者、没有审美头脑的编辑、除了钱什么都不认识的假冒专家、不用心钻研专业的伪学者来营造一幅文学界欣欣向荣的假象。否则只能骗了无辜的读者和越来越无知的同行。——《论批评》

 

|不要轻信单一的评价,因为它往往伴随着更多的偏见

事物总是两面的甚至是多面的,所以当看到单一的评价时不要轻信,可能这其中掺杂了偏见。虽然我们不能阻止偏见的扩散,但是可以做到不被偏见干扰。——《论名誉》

 

|对于文学的要求不能将就

文学的世界不能不诚实,若是人为了盈利而经营文学那纯粹是对文学的亵渎,与其称之为书商不如叫做阻碍天才取得成功的绊脚石。理想的书籍应该由这样的人来写——他有赤诚坦荡的品格,有世之少见的真知灼见,有聪慧敏锐的判断力。或许这样的人只有区区一二甚至连一个都很难找到,但真正的文学只能属于凤毛麟角的人。——《论批评》


【注】:

本部分节选自《叔本华心灵咒语:请优雅地拥抱这个苦难的世界》

译者:于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