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叔本华论教育:脑残是怎么炼成的?

 z55j03b55 2022-05-07 发布于江西省

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一辈子的读书、思考

一辈子的智慧追寻

叔本华,确确实实是极端的悲观主义,他的哲学是唯意志主义哲学,意志是他哲学体系里很重要的概念,他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专门论述了这一概念。

他继承了康德“世界的本质是物自体”的学说,康德认为物自体作用人的感官,是人感觉的来源,但是当感觉来源受到时空的限制,人经过整理加工认识到的知识就不是对物自体的认识,是人主观能动性赋予的。尽管如此,但康德认为物自体是客观存在的——即人的认识能力所不足,但又确实存在的东西,从这一点上讲,康德哲学具备不可知论和宗教色彩。

叔本华的“意志论”,是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逻辑、知识都从属于它,他认可物自体,并认为它没有局限性,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它称之为意志。

其他都是表象,人的肉体也是意志的表象。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他把生命意志作为人的“原罪”,是人的痛苦之源,他认为人要求生存,因而有强烈的“生存意志”,“生存意志”支配人的一切思想和行动。但人的“生存意志”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得不到实现,人的求生欲望往往得不到满足,因此,人总是会抱恨而终。

人到这个世界上来,由于受“生存意志”支配,注定要受苦,所以痛苦是人生的真谛,悲观是人生的本质。人很想摆脱痛苦,但这种痛苦将陪伴人的一生,直至死亡。

人的一生是痛苦的一生,也是求解脱(即摆脱痛苦)的一生。人处于极度痛苦中为寻求解脱可以不择手段,包括选择自杀这种手段。

我们的王国维是叔本华的迷弟,他先是服膺康德,后倾心于叔本华,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影响极深,有人认为,1927年他自沉于昆明湖,也是他长期信奉叔本华哲学的一个恶果。

下面应朋友之邀,分享一篇叔本华的论教育,也可以感受一下叔本华教育意志思想风貌。

结合当下时事中“众生相”看,这篇文章写的非常有意思,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我们需要回头审视,我们之前所接受的一切教育,我们有很多想法都在既定的思维里打转,我们也不会意识到那是错的。

如果,我们再把时间拉得长一点,我们相对之前,只是物质丰富了。

我们长期接受儒治传统,但孔子的77代孙,袭封31代衍圣公,到了台湾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孔家历代之所以尊贵,不过就是皇家的司仪,一方面先跪下给民众带个头,另一方面喊口号让民众一起下跪。

图片

叔本华《论教育》

又名:脑残是怎么炼成的?

 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自己观察认识世界的方法 

由于我们智力的本质所使然,概念应该来自我们对事物的直观认识,中间经过抽象这一过程。因此,直观认识是先于概念知识的。如果我们确实以这一顺序认识事物——就像那些自己的亲身经验就是自己的老师和教材的人一样——那么,我们就会知道得很清楚:我们的哪些直观认识隶属于我们所掌握的哪一个概念,并被这一概念所代表。我们就会对这两者都了如指掌,并因此能够得心应手地应付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我们可以把这种认识事物的程序和方法称为自然的教育。

 所谓人为教育,就是把知识强塞给你 

相比之下,人为的教育就是在我们还没有对这一直观世界获得某种泛泛的、普遍的认识之前,就通过阅读、授课等手段,强行把概念塞进我们的脑袋。经验随后会对这些概念提供直观认识,但是,在此之前,我们会运用这些概念时出现失误。这样,我们对人、事的看法、判断和处理都会出现错误。教育也就以这样的方式制造出偏差、扭曲的头脑。

因此原因,我们在青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大量地阅读,但随后在踏入社会时,我们却表现得有时像个怪人,有时又跟一个白痴差不了多少:在某一刻很紧张拘谨,但在另一刻却又相当冒失莽撞。我们的头脑充满着概念,并跃跃欲试地运用这些概念,但在套用这些概念时似乎总是颠三倒四。

这是搞乱了从根据到结果的顺序所引致的后果;我们以这样的方式首先获得概念,最后才是直观认识——这完全违背了我们思想智力的自然发展过程。

教师不是培养和发展孩子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而是致力于把别人的现成思想、观点塞进小孩的脑袋。在以后的日子里要纠正这种由于运用概念不得法所导致对事物的错误判断,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亲身历练才行。这种纠正很少能够完全成功。因此,很少有学究具备健康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而这些都是通常连一个文盲都会有。

根据以上所述,教育的关键在于从正确的一端开始认识这一世界,而获得这样的认识可以说是一切教育的目的。不过,像我已表明了的,这都取决于我们能否做到:对每样事物的直观走在这些事物的概念之前,然后是狭窄的概念,最后才是广泛的概念。

这样,传授知识的程序就是依次把握这些掌握了的概念为前提的新概念。但如果在这程序中跳过了某些环节,那就会出现残缺不全的概念,而由此又产生出虚假的概念。到最后,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因人而异地有所偏差。

直观认识应先于概念认识,这样才可能减少偏见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经过长时间——许多人甚至终其一生——保持这种偏差走样的认识。谁要是检查一下自己就会发现:总是要等到一个相当成熟的年龄以后——有时是突如其来地——我们才能够正确或者清晰地认识许多很简单的事情及其关联。

直到这个时候到来之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总还存在着某些模糊不清的地方,原因就在于我们在早年所接受的教育跳过了某个需要认识的对象所致,这有可能是认为的——教育者向我们灌输了虚假的概念;也有可能是自然的——我们自己本人缺少了这方面的亲身经历。

因此,我们应该了解清楚掌握知识确切的自然顺序,这样,才能够讲究方法地,以符合这种顺序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到这个世界的事物及其关联,而不会一味地向他们灌输一些荒唐的见解——以后要消除它们都是很难的。

首先,我们必须防止孩子运用那些他们无法对应清晰之概念的字词。不过关键之处始终在于直观认识必须先于概念而至,而不是颠倒过来——但这恰恰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不幸情形,就好像孩子出身时是脚丫先伸出来,或者写诗歌时先写韵脚一样!

因此,当小孩的头脑里面还很缺少直观印象时,概念和定见,甚至偏见,就已经在小孩的头脑里面。以后,这些孩子就把这些现成的工具套用于直观认识和经验。

其实,概念和定见应该是直观认识和经验的结晶。直观印象是丰富多样的,因此,他们在简洁和快捷方面,不是抽象概念的对手——后者很快就把事情概括打发;所以,要纠正那些先入为主的概念必须花费很长的时间,或许这工作永远也无法完成。

因为直观认识在各个方面都与先入为主的概念相抵触,所以,我们的直观所告诉我们的东西预先就被认定是片面的,或者干脆遭到否定。

不要匆匆忙忙只是把书本放在孩子们的手中

人们对直观认识视而不见,以保护先入为主观念免遭损害。所以,许多人经常终其一生都受着自己定了型的思想的压迫,这些思想也就是由荒唐的念头,古怪的想法、怪癖、狂想和偏见所组成。

的确,这种人从来没有尝试过从直观和经验中总结出基本概念,因为一切概念从一开始就都现成地提供给他们。正是这一原因使无数这样的人变得那样肤浅和乏味。

概念只能出自对事物的直观;起码概念不可以由非直观素材加以证明。这样,小孩只获得了为数不多的概念,但这些概念却都是精确和有充足依据的,他们就会采用自己、而不是别人的一套标准衡量事物。

他们也不会沾上众多千奇百怪的观念和想法。要驱除这些东西起码需要以后的大半辈子的人生经验和教训。他们的精神思想也就一劳永逸地摆脱偏见和习惯于对事情的清晰、透彻的判断。

一般来说,在孩子们从生活原型中了解到生活之前,他们不应该从其复制件中认识生活的任何方面。因此,不要匆匆忙忙只是把书本放在孩子们的手中;我们必须让他们逐步了解事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学会忘掉坏的东西,以免步入歧途

最重要的是注意引导他们获得对这现实世界的纯粹的认识,让他们永远直接地从现实世界里提取概念,并根据现实把这些概念组织起来;而不是从别处,从书本、童话故事或者别人的谈话里获得这些概念,然后把这些现成的东西套在现实生活当中。

否则,他们的头脑就将充满虚幻的东西;他们就会在某种程度上错误地理解现实,或者削足适履,徒劳地根据那些虚幻的东西来重塑现实,并因此在理论上,甚至在实际中步入歧途。

早年灌输进头脑的虚幻的东西和由此产生的偏见所造成的损害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在往后的日子里,世事和人生所给予我们的教训就不得主要用在消除这些偏见方面。根据狄奥根尼斯的记载,甚至安提西芬妮做出的回答,也是根据上述这一道理:“当被问及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时,他回答说:学会忘掉坏的东西。'

强行灌输定见的方式,会加速脑瘫

正式因为早年吸收的谬误深深地印在头脑里难以清除,同时,一个人的判断力很久才成熟起来,所以,我们不能让未满16岁的孩子接受任何理论和信条的东西——因为所有这些东西都有可能包含巨大的谬误。

因此,这些孩子不应该接触一切哲学和宗教,以及各种笼统、泛泛的观点;他们只可以学习那些要么不可能包含谬误的学科,诸如数学,要么就是不会含有危险谬误的科目,例如语言、自然科学、历史等,一般来说,孩子们只应该学习在他们那个年纪他们能够接触到的,并且可以完全理解的知识科目。

少年期是收集素材和对个别事物能有专门、透彻了解的时候。但是,我们的判断力是以成熟和经验为前提,所以,我们不应该打扰判断力的成长,而要小心尽量不要以强行灌输定见的方式使判断力加快到来,否则,就会导致它永远瘫痪。

人的记忆力有限,所以好的知识需要经过筛选

相比之下,记忆力在青少年时期是至为旺盛和坚韧的,所以,我们要特别发挥它的作用;但是,这需要我们经过谨慎、周密的考虑以后做出一定的挑选。

在年轻时学到的东西永远都会黏附在记忆里,所以,人的这一宝贵功能应该得到充分利用,以便获得最大的收获。

如果我们回想一下在我们最初的12年里,所有我们认识的人都深刻地印在我们的记忆里;在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事件和我们所大致经历过的、听见的和学到的东西都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么,按照准则和规律,严格地、讲究方法地和有组织地引导各种印象,从而把教育奠定在年轻头脑所特有的接受、保存印象的能力基础上——就是非常自然的想法了。

既然每个人只有不多的年轻岁月,并且记忆的能力总的来说又是相当有限,尤其是个人的记忆力,那么,把每一学科知识的最基本和最关键的东西灌输给孩子,而其他的一概免去,就成为了至为重要的事情。

而具体素材的选择则交由各科学问中的大师和佼佼者在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完成,而选择的结果就被固定下来。

这种选择就是把一个人必须知道的、重要的、泛泛的大概的知识和只是对某一特定职业或者某一学科才是重要的和必须的知识筛选一遍。

属于前一类的知识将被分类成各个级别的课程或者百科全书,以适应每个人由于不同的外在环境所需要的相应不同级别的普通教育:从只是最简单的初级课程一直到最后由具备哲学头脑的人讲授的各个整体科目。

但属于后一类的知识则由各个学科的真正大师精心挑选。这一套专门制定的智力教育大纲每过十年当然就有必要修订一次。

这样,经过如此安排,青年人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记忆力优势,到将来有了判断力以后,他们的记忆就能为判断力提供很好的素材。

直观认识与概念融会贯通,才会产生成熟的认识力

一个人认识力的成熟,也就是说它所达致的完美,就在于他所掌握的总体抽象概念与他的直观认识能够精确地联系起来。

这样,他头脑中的每一个概念都直接或者非直接地以他的直观知识为基础;他的概念也只有这样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

同样,认识力的成熟也在于他能够把所获得的直观知识纳入正确和适当的概念之下。这种成熟只能是经验,因而也就是时间的产物。通常,我们都是分别获得直观认识和抽象知识,前者以自然而然的方式,后者则经由别人或好或坏的教育和传达。

所以,在年轻的时候,我们那些只是以词语固定下来的概念与我们经由直观获得的真正知识通常并不一致和连贯。我们也只能让这两者缩小差距和彼此纠正;只有当这两者完全地融会贯通,才会产生成熟的认识力。

这种认识力的成熟并不取决于一个人的能力是否完美;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并不建立在抽象知识与直观知识的融会贯通上面,而是由这两者的深度,或者说强度所决定。

对于一个注重实际的人来说,他最需要掌握关于人情世故方面的精确和透彻认识。不过,这种学习又是至为冗长的,因为直到他步入老年,这种学问仍然没有止境。但如果他学习科学知识,那么,在年轻的时候,他就已经掌握其中最重要的事实。

在世事学问方面,作为初学者的青少年需要学习初步和至为困难的一课,但甚至成熟的人也必须经常在这方面补课。

这学问本身就已经相当困难,而这些困难又被小说成倍增加了,因为小说所描绘的人的行为和事情的发展并不真正在现实中发生。

但这些东西却被轻信的年轻人接受和吸收进头脑里面。这样,原来只是否定属性的无知现在却被肯定属性的谬误,亦即精心编织的虚假人生设想所取代了。

这些华而不实的设想在以后的日子里甚至造成思想的混乱,把人生经验给予我们的教训也颠倒过来理解,使我们错误理解获得的教诲。

文艺教育也是教育,天天看烂东西也会心灵扭曲 

如果说在此前青年人只是在黑暗中摸索,那么,现在他们则被鬼火引入了歧途。

对于女孩子来说,这种情形尤为严重。一种完全虚假的人生观通过小说强加给了年轻人,同时,这种人生观又刺激起他们对生活的期望,但这些期望却又是永远无法实现的。这些通常都给年轻人的一生带来不利的影响。就这一方面而言,那些在年轻时候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阅读小说的人,例如,手工艺工人等,就拥有了明显的优势。

有一些小说是例外的,不应受到上述的指责。事实上,它们还有相反的效果呢,例如《吉尔.布拉斯》及勒萨日的其他小说。另外,还有《威克菲尔德的牧师》,以及华尔特.司各特的某些小说。《堂吉诃德》则可被视为对那条错误之路进行讽刺描写的作品。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