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症

 神内阿辉 2017-07-30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也称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本病为遗传性肌肉变性的原发肌肉病变,是最常见的一类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大多数的有家族史,为X-连锁隐性遗传,多为男孩发病,女性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通常5岁左右发病,临床特征为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肌肉萎缩,或伴假性肥大,无感觉障碍。肌萎缩是进行性的,这是本病的特点,无有效根治方法,预后差。根据遗传方式、起病年龄、肌肉萎缩的分布、病程进展速度及预后,可分为多种类型。

病因与病机: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基因缺陷导致抗肌萎缩蛋白缺乏使肌细胞膜不稳定,细胞坏死或功能缺失而发病,部分患者智能损害亦可能与此有关。

病理:基本的病理学改变为肌纤维的坏死与再生,肌膜核内移。随着病程进展,肌细胞大小差异不断增加。肥大肌细胞横纹消失,光学显微镜呈玻璃样变。肌间质大量脂肪组织与结缔组织增生。


DMD肌肉组织病理(HE):脂肪和结缔组织堆积

临床表现:患儿出生时的活动如抬头、坐姿等均正常,自2岁以后开始逐渐出现站立和行走困难,首先影响骨盆带肌肉,以后累及肩胛带肌肉。动作笨拙,易跌倒,走路摇摇晃晃,登楼梯或由坐、卧位起立困难。随着病变的进展,臀中肌无力导致行走时呈特殊的鸭步,患儿从仰卧位起立时需先翻转为俯卧,再以双手支持地面和下肢缓慢地站立,称为Gower氏征。患儿双侧腓肠肌逐渐呈假性肥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变呈进行性加重,常到10岁时已不能行走,大多数患儿最终卧床不起,并发痉挛褥疮、肺炎而在 20 岁前死亡。约 1/4 的患儿有智力低下及为行为异常。


DMD腓肠肌假性肥大

DMD肩胛带肌、上臂肌肉萎缩,翼状肩胛


Gower征

相关检查:血中磷酸肌酸激酶( CRK )浓度显著升高,可达正常值的 1万倍,肌电图典型显示肌源性受损表现,可伴有较轻的失神经支配电位。


酶学检测结果显著升高


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

DMD诊断:根据临床表现,遗传方式,起病年龄,家族病史,肌酶学,基因检测以及肌肉活检,另外测智、影像对部分类型亦有帮助。

鉴别诊断:

1. 少年型近端型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表现相似,但呈神经源性肌电图改变,束颤、巨大电位。2. 慢性多发性肌炎:肌痛,酶高,激素治疗有效,肌肉活检有助于鉴别。3. 肌萎缩侧索硬化:锥体系损害表现,酶学不高,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改变。4. 重症肌无力:疲劳、症状波动特点。肌电图电刺激检查。

治疗及预后:

对症治疗为主,预后不良,多数患者20岁左右死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