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房颤的中医研究进展

 benls 2017-07-30
 
 
房颤的中医研究进展1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医院,江苏常州(213003)
1
作者简介:潘超群(1989-),男,江苏常州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医内科学(心脏病)研究,939895474@qq.com。
通讯作者:张琪,常州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在全世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现代医学治疗主要以控制心室率、抗凝为主,目前,大量的临床科研证实在西医治疗的同时,灵活应用中医进行辨证论治,使用中药、中成药、穴位敷贴或针灸治疗取得了较为门以的临床疗效,同时大大提升了房颤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具有良好的前景。 
关键词:心房颤动 病机分析 中医药治疗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 ,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以心房无序的颤动为主要特征,会导致心力衰竭、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1]。近年来,房颤的发病率大幅增长,且随年龄增长显著增高,8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患病率可高达8%[2]。笔者认为目前西医治疗存在着一定的毒副作用,同时患者接受长期治疗的依从性欠佳,因此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祖国医学毫无疑问为房颤的诊治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就房颤的病机分析和中医中药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1. 病因病机分析
1.1古代经典对房颤的认识
古代无房颤之病名,后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结合房颤相关病
因、症状等将其命名为“心动悸”。中国古代医家大体多认为房颤的病机以本虚为主,比如张仲景在《伤寒论》177条谓:“伤寒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窃以为根据炙甘草汤的组成与方义,可以反测此处的“心动悸、脉结代”是由于阴阳气血亏虚,心脉不得所养导致。成无己有《伤寒明理论》曰:“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 心下空虚, 内动而为悸也”;虞抟著《医学正传》曰:“肾阴不足,不能上承于心则虚火妄动,心神不宁,或因怒气伤肝,或因过事繁冗,思想无穷则心主亦为之不宁故神明不安而怔忡惊悸之证作矣”;《血证论·怔忡》说: “凡思虑过度或失血过多者,乃有此虚证”,无不论证了此观点。但同时,也有古代医家认为痰瘀内阻可导致房颤的发生。如《血证论·怔忡》:“...否则多挟痰瘀,宜细辨之。”认为因痰饮、淤血内结导致血行不畅, 可形成心悸怔忡。也有医家认为房颤乃是风邪作祟,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论颤振时曰: “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又云“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 老年尤多”。笔者详加对比后认为王肯堂所言震颤之病与房颤极为相似,而房颤发作时心房快速、绝对不规则的颤动也符合“风性善行而数变”之特点。
 
1.2 现代中医学家对房颤的认识
现代中医学家对房颤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高学明、王凤荣[3]认为房颤多因劳伤过度,素体亏虚,导致气血阴阳亏虚而成,但同时也伴有心脉瘀阻,血行不畅。李丰涛、王永霞[4]则认为风邪是房颤发生的直接病机特点,外感风寒湿痹或郁久化热入心滞络可致房颤。杨湖[5]也认为房颤属风象, 然其风非六淫之风, 非热极生风, 非肝风内动, 而是心宫之虚风。杨积武[6]认为房颤心脉瘀阻极为关键,此证可见于各个阶段,为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笔者以为现今对于房颤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虽多为一家之言,却仍不乏其可取之处,若能在现代医学基础之上做更深入的临床和理论研究必将更加完善。
 
2. 辨证论治  
通过阅览近十年来的文献报道,目前中医学界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王晓玲[7]将房颤分为了为心脉瘀阻、痰湿痹阻、气阴两虚、阴虚阳亢四型,同时指出心脉瘀阻证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痰湿痹阻证选用六君子汤合温胆汤加减,气阴两虚证选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阴虚阳亢证选用三甲复脉汤加减,跟踪随访三月,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盛小刚、陈佳杰等人[8]的研究指出房颤应分虚实,而虚证当根据气血阴阳辩证,其中以心气虚、心血虚为主;标实主要是瘀血内阻、痰浊阻滞、肝郁气滞、水饮停心,其中以瘀血内助、痰浊阻滞为主,故治疗上应当坚持补益气血与活血、化痰、通络并进。谢文[9]对738例房颤患者的基础疾病及辨证分型做了临床研究后指出:阵发性房颤大多以实证为主,主要有痰浊闭阻、痰火扰心、心血瘀滞、痰瘀互结四种证型,而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多数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主要有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另外,很多学者展开了对房颤合并甲亢、冠心病、高血压等患者的临床研究试验。比如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汪云翔[10]搜集和分析203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后认为:房颤之中医辨证与其原发病密切相关,冠心病所致之房颤以瘀阻心脉、痰浊闭阻多见;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者以瘀阻心脉、阴虚火旺多见;风心病所致者以心血不足、水饮凌心多见,同时研究还指出老年患者多属瘀阻心脉、痰浊闭阻。陶冬青、肖金华等[11]将100例房颤合并甲亢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予丙基硫氧嘧啶、倍他乐克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理,得出结论:房颤合并甲亢患者多属于肝阳上亢证,予疏肝潜阳之法可有效控制病情。贺春辉
[12]
对120例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了中医辩证分析,得出结论:气阴两虚、痰
淤互结、气虚血瘀三者占绝大多数,还有部分患者还属于肝肾阴虚和痰火扰心,并进一步指出淤血是导致房颤发病极为重要的因素,临床治疗房颤应灵活运用活血化瘀之品。王欣彤、杨肖等[13]对100例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统计和分析以了解其证候分布情况,得出结论:风痰瘀阻型最为多见,占61%,其次为痰热腑实型、气虚血瘀型、痰湿蒙神型和阴虚风动型,风痰火亢和风火上扰型最为少见。
 
3.其他中医治疗方式
3.1经验方治疗 王礼彬、郑发飞等[14]将110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炙甘草汤,观察疗效并测定治疗前后脑钠素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脑钠素水平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当代医家陈晖[15]独创清热复脉汤用于治疗痰热扰心型房颤。试验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清热复脉汤。随访发现清热复脉汤能有效缓解房颤患者的痰热症状,同时降低房颤患者的C反应蛋白指标。廖小香[16]使用复脉养心汤联合胺碘酮共同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三月后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王祎晟,徐瑛[17]观察养阴益心方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将阵发性房颤患者61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胺碘酮口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养阴益心方。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10%明显优于对照组为76.67%(P<0.05)。 
3.2中成药治疗 黄芪[18]将60例阵发性房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脉安宁合剂治疗。随访三月后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邹有华、陈有志[19]观察稳心颗粒在治疗房颤中的疗效,将84例心衰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美托洛尔,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稳心颗粒,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房颤发作次数、房颤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心率控制更为稳定,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3.3其余辅助治疗 张雪莲、娄满等[20]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稳心颗粒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神门、内关等穴位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6.7%,明显低于治疗组有效率93.3%,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陈力,陈智芳[21]等观察内关穴位埋线治疗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内关穴位埋线治疗。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意义(P<0.05)。 
4.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中药治疗房颤具有上佳的临床疗效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个体化的对症治疗,临床上随机应变,不拘泥于条条框框;第二,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之上,丰富了房颤的治疗手段,大大增强了临床治疗的依从性,也提升了安全性。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中医在房颤研究方面的缺陷,首先,到目前为止仍未形成关于房颤辨证分型的统一认识,大多为一家之言,且存在较大分歧;其次,现在的研究仍然以小样本的临床观察为主,只停留在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上,缺乏足够的现代医学和药理学的科研依据。因此,形成统一的中医诊治标准是目前房颤在中医诊治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还需在目前临床研究成果上进行现代医学和药理学的研究以开拓中医治疗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86-1394. [2] 周自强,胡大一,陈捷.“中国心房颤动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解读[J].中华内科杂志,2010,49(3):198-199.
[3] 高学明.王凤荣教授治疗心房纤颤经验撷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5);8-9. [4] 李丰涛,王永霞.心房颤动中医病机特点思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11)99.
[5] 杨湖.心房颤动中医病名病机及诊治探讨[J].中医研究,2009,22(5):8-10. [6] 朱春娥,杨积武.杨积武教授治疗房颤经验总结[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0):87-88.
[7] 王晓玲.心房颤动中医四型辨证论治方案的疗效评价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6):686-687.
[8] 盛小刚,陈佳杰等.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的中医证候特点及与病因的关系[J].新中医,2010,42(8):22-24.
[9] 谢文.738例心房纤颤病因及辨证分型临床分析[J].四川中医,2013,31(10);53-55 [10] 汪云翔.203例房颤患者中医辨证相关因素分析[J] .西部中医药,2012,25(12):61-62.
[11] 陶冬青,肖金华,严兆丹等.疏肝潜阳法对甲亢合并房颤疗效的影响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0):66-68.
[12] 贺春辉,12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分析[J].中国中医药资讯[J],2012,4(5):314.
[13] 王欣彤,杨肖等.房颤性脑栓塞100例辨证分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J],2013,36(4):43-44.
[14] 王礼彬、郑发飞等.炙甘草汤治疗老年人房颤NT-proBNP水平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11(2):9-10。
[15] 陈晖,蔡少杭.清热复脉汤治疗痰热扰心型房颤的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4):64-65.
[16] 廖小香.复脉养心汤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心电图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35):107-110.
[17] 王祎晟,徐瑛.养阴益心方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31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2,53(21);1835-1837
[18] 黄芪.养血息风法治疗阵发性房颤30例临床疗效观察[J].2013,14(4),39-40. [19] 邹有华,陈有志.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4(4):116-118
[20] 张雪莲,娄满,王宏业.针刺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3,33(8):686-688
[21] 陈力,陈智芳,杨小雪,内关穴位埋线治疗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新中医,2012,44(8):148-1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