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 | 沈小玲: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核心价值

 凌之梅 2017-07-30




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核心价值


沈小玲


     台湾作家龙应台认为:“文化是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对照以上“文化”的定义,“核心价值”或“主流价值”也是一种文化,如果一种价值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人们必定会“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课堂教学当然也不例外,语文课堂要坚守的无疑是“以生为本”“以学为重”,也就是要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放在首位。但现实的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今天,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遭到冲击已严重扰乱了课改的方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正在遭遇“多元化”的挑战

     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观遭到的挑战,很多来自于各种竞赛课、评优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公开教学的课堂。因为公开教学比较容易受急功近利的干扰,出现价值多元化现象。淡化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一核心价值,多了一些哗众取宠的诱惑,少了一些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时常会很明显地发现课堂教学有着浓浓的作秀和雕饰,与平时的课堂有着完全的不同。那是由非常的时间、非常的场合、非常的对象、非常的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影响而成的。某些公开课之所以遭人诟病,就是为了追求“出彩”“获奖”“入围”等急功近利而过分崇尚形式,忘记了“生本”“学本”这些核心价值。

     当然,应该肯定很多公开教学也会有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之发挥,独到的处理教材之功力,出色的调控课堂之机警和巧妙的教学方法之运用,确实给听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了可贵的引领,这是不容忽视的功绩。但是,在如此众多的公开课中毕竟各有高下,也不可否认传播了一些不利于课改的负面信息。由于公开教学的“非常态”和急功近利的驱动在所难免,有些执教老师会太多地去追求课堂教学美的形式,以为这就是教学艺术的炉火纯青,完全淡忘了课堂应当是学生学习、发展的绿洲,而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这一基本定则。恍惚之中模糊了教师应该是为学生上课,而不是为评委和听课老师上课这一基本方向。我们应当看到公开教学的巨大影响力,因为正是这些课堂对我们的日常课堂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所以其负面影响和渗透力同样不可小觑。



必须认清为什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

     教学每走一步,都要为教育对象———学生的发展服务。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学活动存在的必要;没有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课堂教学就谈不上有什么效益和价值。周一贯先生说:“课堂需要出新的理念,出色的亮点,出彩的课件,也需要出类的资源开发和出众的教师才艺……但所有这些都应当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一主流价值服务。如果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1’,那么这些都是‘0’,只有在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个‘1’的前提下,其余的‘0’才能产生存在的价值。”

     课堂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因学生的需求去教,有而且要以学生的学习规律来确定教师如何去教。尽管老师有自己某些特殊的喜好需要表达,有满腔的情怀需要倾诉,有超群的才华需要展示,但是这一切都要为学生的“学”让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准绳,使“教”更好地服务于“学”。

     请看《大瀑布的葬礼》两种教学导入:

     导入一

     师:(饱含深情地叙述,同时播放课件)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在巴西与巴拉圭两国交界处的巴拉那河上,它异常雄伟壮观,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万马奔腾,气势磅礴。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精雕细琢的杰作。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不愧是世界第一大瀑布,不愧是巴西人民的骄傲。

     可是多少年过去了,它逐渐枯竭。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亲自为瀑布主持葬礼。今天,我们来学习《大瀑布的葬礼》这篇课文。

     导入二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大瀑布”指的是什么,那葬礼呢?你见过哪些葬礼?(板书“葬礼”)

     生:葬礼一般是人去世了,举行的仪式。

     生:我参加过我外婆的葬礼,每个人都在哭,我也哭了很久。

     师:大瀑布也有葬礼?你又想说什么?(板书“大瀑布”)

     生:我为我的宠物刺猬举行过葬礼,我养了一年,但是它没熬过去年的冬天,冻死了,我很伤心。

     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这条大瀑布的意义肯定不一般。

     师:现在,不仅是大瀑布有“葬礼”,而且是一位总统亲自主持大瀑布的葬礼,这些词语同时出现,你想说什么?

     生:这条大瀑布真是神奇,有葬礼,还是总统亲自主持的。

     生:我很好奇,我想看看课文到底说什么。

     前一位老师的导入是以矫情的朗诵,诗意的语言,精美的课件为依托的,希望能打动学生的心,可学生的学习似乎并没有出现教师期待的那种样子。这说明只有在教学点燃了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的情况下,“教”才能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行为。

     这足以看出,课堂只有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会产生效益和价值。这是“核心价值”之所以重要的理由,也应当是语文教育实践和研究的重点所在。无疑,语文老师应当为此身体力行的。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课堂是为学生设置的,学生理所当然是课堂的主人。教学行为要满足学生基本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着力于培养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爱学”,应当说这就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主要内涵。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内动力,又往往会像童话中沉睡着的“美人”,非常需要老师正确的引领,就要像“王子”一样用“爱”去吻醒“睡美人”,让学生因学有所得而积贮“自信”,因情感的唤醒而达到“顿悟”。

     请看两位老师的《丑小鸭》教学:

     生:老师,丑小鸭到底丑不丑?

     师: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到理由,用事实说话,才能说服同学。

     生:丑小鸭是很丑的。课文里就写着:大蛋里才钻出一只怪模怪样的鸭子。他的嘴大大的,腿细细的,身子瘦瘦的,样子真难看。

     生:丑小鸭一点儿也不丑。课文里也写着:丑小鸭低头往水里一看,看到一个美丽的倒影。雪白油亮的羽毛,又长又软的脖子,丰富有力的翅膀,漂亮极了。(教师又请同学们读相关段落。)

     师:丑小鸭到底丑还是不丑?为什么会说他丑?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课文,再找理由,可以同桌互相讨论,分析。

     生:我发现丑小鸭不丑,大家说他丑是因为从鸭子的眼光去看他,他跟鸭子不一样,当然是丑的小鸭。

     生:我也觉得丑小鸭不丑,他是天鹅,天鹅小时候跟鸭子不同,鸭子看丑小鸭跟他们不一样,就觉得丑小鸭很丑了。

     生:如果从鸭子的标准看丑小鸭美还是不美,丑小鸭当然就成了“丑”的小鸭了。

     生:眼光不同,美的标准也就不一样了。

         ……

     (最后“丑小鸭不丑”,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同。)

     这种质疑,老师没有把正确答案直接奉献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自读,从文中寻找正确的答案,让学生去探究,去自行求得答案。学生边读边思,熟读精思,进入问题情境思考。质疑,自读,探究,如水乳交融,相辅相成。他们终于从分析中得出结论:“眼光不同,美的标准也就不一样了”。这是真实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了认识的提高,实现了发展。当然,这一过程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领。

     在另一堂课里。呈现的却是另一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它同样也离不开老师的引领。

     生:(质疑) 天鹅蛋怎么会在鸭窝里?

     师:是呀,天鹅蛋怎么会在鸭窝里,这里肯定有故事,我们不妨猜一猜。

     生:一天,鸭爸爸在湖边散步,发现一个蛋。鸭爸爸心想,鸭妈妈真粗心,把孩子丢在这里。哎,当妈妈了还这么毛手毛脚。于是,它就把天鹅蛋带回了自己的窝。

     生:天鹅妈妈和鸭妈妈是很要好的朋友。有一天,它们同时生了孩子,天鹅妈妈要出门旅行,它就悄悄地把自己的蛋放进鸭窝里,它相信鸭妈妈肯定会照顾它的孩子的。

         ……

     师:同学们的奇思妙想让老师佩服,我们还真不知道原来丑小鸭是蛋宝宝的时候就历经磨难了。看来,我们编得这样好,也是小作家了。

    “天鹅蛋怎么会在鸭窝里?”是呀,这的确是个问题,但这是老师不太会想到的问题。老师在教学设计时是不会去考虑天鹅蛋怎么会在鸭窝里的,可是学生偏偏就提出这个问题了。如果不让学生有释疑的机会,那么这个问题将会把学生折磨得非常痛苦,那就不妨让他们像作家一样编写故事吧。于是,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驰骋想象,编出一个个小故事,尽管这些想象还不是很严密,与童话的主旨关系也不大,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满足求疑的欲望,还是很有价值的。所以,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涵必须由教师灵敏的发现和正确的引领来实现。如此,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过程。



坚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一核心价值的实现是完全可行的

     坚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一核心价值这是由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我们要达成“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就必须以生为本,必须坚持“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一核心价值,最终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说话。所以,这一核心价值的实现,具有本质意义上的可能性。

     同时,坚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主流价值这也是由学生自身特点决定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殿堂,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游乐场,是学生精神净化的“蓝天”,也是学生倾情表演的舞台。课堂,对学生来说,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有着自然的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木偶戏”“皮影戏”我们都不陌生。皮影上绑着几十条线,拉线的人拉一下绑手的线,手就动起来了;拉一下绑脚的线,脚也动起来了。拉线的人娴熟地拉着,皮影活灵活现地演着,形象逼真,绝对好看。学生都爱看皮影戏,但是每一位学生都会本能地抗拒自己就是那个“皮影人”,本能地拒绝成为学习的玩偶。他们需要的是能自如地操纵学习这个“皮影”,能让自己进入哲学层面上说的“自由”状态,能对自己的学习有自主权。在这方面,我们应当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是具有自我发展的要求和能力的。关键在于老师不可包办,不要灌输,更不应棒喝,要倾听属于学生自己独有的见解,尊重他们自主的学习权利。

     执教《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科利亚的爸爸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显然偏离了课文的教学重点。一开始,老师有点不高兴,可略一沉吟,也许是意识到不能无视孩子的质疑,但怎么把这个问题快速解决掉呢?于是就让学生来帮助解答。

    “课文主要写的是科利亚会动脑筋,和他爸爸无关,所以不用写清楚的。”有的孩子这样回答。

         “那为什么要写他妈妈呢?”刚才质疑的同学又问。

    “科利亚是学着他妈妈的样子埋木匣子的,所以当然要写妈妈的。”

    “那为什么还要写他奶奶呢?奶奶跟科利亚也没有什么关系呀?”没想到这位质疑的同学还是不依不饶。

     “那是因为奶奶是和科利亚一起转移的呀。”这下,孩子们的理由显得不够充分了。

     老师在一边听着,也许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发现了问题的价值。

    “同学们,我们索性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吧。课文中确实始终没有写科利亚的爸爸和爷爷,那么让我们来思考一下,科利亚的爸爸和爷爷都上哪儿去了呢?”

      “上哪儿去了呢?”学生们自言自语,开始沉思。

      “……哦,我知道了!打仗去了!打仗去了!”沉思片刻后,突然有孩子大叫起来。

     老师笑了:“真聪明!课文中有能说明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孩子们立刻捧起书本认真读了起来。

     “我想,科利亚和他妈妈要四年后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说明敌人很凶狠,科利亚的爸爸他们应该花了很大的力气,很多的时间才把敌人赶了出去。”

     “真聪明。苏联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段奋勇抗击法西斯的历史,这就是著名的卫国战争。我们现在可以比较肯定地说,科利亚的爸爸是去打仗了。怎么样,你满意这个答案吗?”老师转向那位质疑的孩子。他点点头,笑了。

         ……

     这是一个十分生动的案例。起先,教师觉得学生的质疑偏离了课文的教学重点,没有什么意义。但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提高了对问题价值的认识。最后,学生们终于找到了“科利亚的爸爸到哪里去了”的原因,说明了这质疑不仅不是偏离了课文的教学重点,而且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认识,也使教师开了窍,经历了一次“教学相长”的难忘历程。其实,课堂要实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不能寄希望于借助“外力”的“入侵”,这是达不到目的的;只有依靠学生内驱力的调动,才真正进入了实现“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轨道。




            关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1.扫一扫二维码(本刊公众微信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