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锦囊丨SFBT(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班主任手中的魔杖

 凌之梅 2017-07-30

面对问题,从研究的角度讲,往往需要探求本质,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但班主任面对班级几十个学生,如果每次遇到问题都采用“追本溯源”的方法,恐怕时间就成了问题,且成效也不一定十分明显。


SFBT(英文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的缩写,即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直接、快速、高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SFBT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短期家庭治疗中心创办者史蒂夫·德·沙泽尔等人共同建立。2008年,我开始学习这一方法并尝试运用到班主任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01

六个原则,让班主任理念更新升级



原则一:没有问题就不需要解决

这是SFBT最重要的理念。当我们与学生交流时,如果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问题,就不必再进行干预了。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班主任为了“巩固成果”,不断强调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反而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


原则二:如果方法有效,就继续深入下去

如果学生已经自行解决了问题,班主任的主要任务就是鼓励其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前行,帮助其对改变现状抱有期望;同时充分了解是什么因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原则三:如果措施没有效果,就要及时尝试其他方法

效果才是评判教育措施的真正标准。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容易重复已使用过的教育措施,而这些措施往往在之前被证明是没有效果的。例如,面对学生迟到问题,往往采用“写保证书”的方法解决,有些学生写了几次保证书,问题依然存在。按照SFBT的原则,如果学生并没有遵守保证书上的约定,就需要放弃这种方法,转而寻求其他解决途径。


原则四:把着眼点放在当下和未来怎么做

班主任在解决学生问题时应把着眼点放在当下和未来怎么做上面。同样是迟到问题,当追究原因时,同一个学生迟到十次会有十个不同的理由。如果对这些理由一一细究下去,既浪费时间,又于事无补。当把着眼点放在当下和未来怎么做时,班主任不再关注为什么迟到,而是与学生一起探讨如果明天不迟到会怎样,这样让问题的解决充满了希望和正能量。


原则五:凡事都有例外,“例外”就是解决之道

“例外”是指某个问题按理应该会出现,但实际没有出现的情况。许多班主任在批评迟到学生时,总爱说“你天天这样”,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即使一周迟到四次,至少还有一天早上没有迟到,这就是问题的“例外”。如果对这些例外之处充分利用,就会使学生发生改变。


原则六:“滚雪球”效应

SFBT强调,问题解决要循序渐进,重视量的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旦其中某个环节发生变化,就可能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实现问题的彻底解决,所以不能忽视任何微小的改变。许多班主任在解决学生问题时,贪大求全,试图一次性解决全部问题,这样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挫败感。


02

三种问句,让班主任工作高效有趣


在SFBT中,有三种特别的提问方式:例外问句、评量问句、奇迹问句。这是班主任利用SFBT解决学生问题的主要工具。它们站在积极的、正向的和聚焦于解决方法的立场,关注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经验,通过提问与对话的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自身问题。


第一种:例外问句

这种提问方式有两层意思。首先,在过去解决类似问题的诸多方法中,总会有一种方法是有效的;其次,在问题发生过程中,总会在某一时刻,问题没有继续变糟或者重复出现。例外问句的使用,一方面有利于强调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把注意力从关注问题本身转移到对没有问题时的期望上来。


我刚担任高二(2)班(文科班)班主任不久,小鹏在周记上留言,说自己近段时间学习状态不好,早上背课文时没有一点效果,刚记住后一句,前面的又忘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希望老师指点。


因为刚接班,我对小鹏的具体学习情况了解不多,查看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他名列班级第15名。午自习时,我简单与他进行了交流。他说自己在背语文时,感觉记起来很容易,英语背起来也很轻松。只是政治、历史、地理背一句忘一句,不知道该怎么办。


午自习时间有限,且在教室里,不好继续谈话。所以,我约他第二天课外活动时间到办公室一谈。


回到办公室,我梳理了通过小鹏周记和简单交流所得到的信息,其中两点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是“近一段时间学习状态不好”。这至少意味着他的学习状态不好只是一种暂时的、偶然的状况,并不是常态。如果及时中止这种暂时性状况,从偶然状态中走出,恢复到学习常态中,问题就解决了。


二是“语文、英语学习没有问题,只是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学习上有些问题”。也就是说,他的学习状态不好只是局部问题,并不是所有学科都如此。他在语文、英语的学习上依然能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而且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如果把他在语文、英语两科上获得的积极情绪体验进一步强化,并延伸到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学习当中,是不是会产生和延续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呢?


第二天,与小鹏面谈时,我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运用具体化技术降低他对“学习状态不好”的焦虑,然后引导他对“学习状态不好”进行具体分析,找到“例外”情况,让他明白当前面对的“学习状态不好”只是暂时的、非常态的,而且是局部的,从长远和整体上看,他的学习状态是良好的。二是强化他在语文、英语两科学习中获得的积极情绪体验,并把这种积极情绪体验及学习感觉延伸到文综的学习中,强化文综学习的积极情绪体验和良好学习方法。经过两次交流,他在文综学习上拥有了自信,并取得了进步。


第二种:评量问句

评量问句是指班主任利用数值(如1—10)的评估协助学生对抽象的概念以比较具体的方式加以描述的提问方式。一方面,学生可以将问题在一个1到10的量表上反映出来,把问题具体化,为解决问题提供一种可视化的视角;另一方面,可以将自己希望达到的目标在量表上标示出来,让目标的达成变得直观可见。


这种提问方式有两层含义:其一可以对问题的严重性或者目标与实际现状之间的差距进行评估;其二它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干预,可以让教师关注到学生以前的解决方法和“例外”情况。


在高三的一次诊断考试中,我班有一个学生未参加两科考试。我询问原因,她回答说:“不想考,感觉没意思。”我告诉她:“你肯定有自己的理由,如果愿意说,明天来找我。”


第二天,她找到我,表示对学校安排这次模拟考试非常不满。她说两次模拟考试间隔较短(两周多时间),还不包括中间进行的周末常规测试。上次考试成绩不好,正准备复习弥补,诊断考试又来了,自己的复习计划被打乱,只好用缺考表达不满。


面对她的不满,我也表达了自己对这次考试的不适,用同理心弱化她的负性情绪。之后拿过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一个标尺,从1到10等分。我告诉她,在这个标尺上,1代表情绪完全控制了你的生活,10代表你完全控制了情绪,同时讲述情绪对一个人成功的影响,然后让她标出自己情绪的位置。  


“想一想,当你拒绝考试时,你的情绪大概在什么位置?”我拿着笔,准备在纸上标注。


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在1的位置上。” 


看来,她对自己前一天的表现也不满意。“好,就是1。那一天,情绪可能完全控制了你。不过,我觉得你现在好多了,你说呢?”  


“嗯。”她微微点头,但语气并不十分肯定和自信。


“再想一想,刚才你进来找我的时候,大概在什么位置?”我继续描述着。


她稍微有些犹豫,不确定地说:“可能在4和5之间吧。”


“嗯,不错。昨天晚上你的情绪就有了较大的变化,前进了3格。那么,现在呢?”  


“现在,大概在6的位置。”这一次她的回答比刚才肯定多了,有了几分自信。  


“很不错,过了5,和情绪相比,你就占了上风。”


“再想一想,明天和下周,你希望自己在什么位置?”


“明天我想在8的位置,下周我想在10的位置。”看来她有着非常强烈地摆脱情绪控制的愿望,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呵呵,你跑得也太快了。我感觉如果明天能达到7也不错。这样调整一下可以吗?”我边问边标注到了7的位置。


抬起头,看到她有了笑容,我继续询问:“那么,想一想,如果达到了7,你会有什么变化?”看到她有些迟疑,我赶紧给问题增加了限定词:“就是如果达到了7,你会如何面对模拟考试,如何面对复习?”


“我肯定会参加考试,学习也会像以前那样努力。”说到这里,她的神色有些黯淡,继续说:“可是,这两天,由于特别烦,被考试干扰,我的计划完全没有实施。”她刚刚调整过来的良好情绪突然又变得有些低落。我不得不先把调整情绪的事放一放。


“嗯,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在这个时候,谁不愿意利用一切时间复习啊!”我要首先与她达成共识,然后把话题引到模拟考试与复习的关系上,让她接受“模拟考试本身就是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


“前面我说过,情绪对一个人成功有很大的影响。现在,你的情绪处于6的位置,可以说,你已经控制了情绪,这为你明天开始的高效复习做好了准备。下面我们谈谈考试与复习的关系,怎么样?”


“好。”她点点头,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我继续询问:“你觉得模拟考试是在浪费复习时间吗?”


她点了点头。


“那么,请你想一想,学校为什么安排模拟考试?”


她思索了一会儿,说:“我知道模拟考试非常重要,但我就是比较烦这么频繁的考试。”她的观点有些动摇。其实这一点她早就清楚,不过这次由于情绪失控,才变成了“拒斥考试”。


“我们之所以安排这么频繁的考试,是因为最后面临的也是一场考试,现在所有模拟考试都是这场考试的准备,模拟考试就是复习的过程。”我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观点。


她没有说什么,低着头,好像在思索。我没有再说下去,等待她抬起头。过了一会儿,她抬起头说:“我知道了,我会把考试写进自己的复习计划。”


我趁热打铁,指着标尺问她:“那么,请你再看看,你现在处于什么位置?”


“8的位置!”她坚定地回答。


第三种:奇迹问句

SFBT中的奇迹问句,就是从没有“目标”、没有“例外”中找到“目标”,发现“例外”。奇迹问句的思维模式是:因为发生了奇迹,导致问题消失了,然而直到开始看见一些证据,才会有人相信“奇迹”发生了,所以需要寻找现实生活中能够说明奇迹发生的证据。


小菊是我所带高三补习班的一名女生。在课堂上,我发现她经常趴在桌子上,对我所讲的内容似听非听,拿起笔又放下,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为了解她的学习状态,我约她到办公室谈谈。


“老师,我就是没有上进心,很盲目。”小菊一副很无辜的样子说,“我一直就这样,我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就是管不住自己,每天也不知道怎么过。”


我继续追问:“一直都这样?去年高考前也是这样吗?”


小菊笑了一下,又扬了扬头:“我中考时就这样。高中三年,就那样一天天过去了,啥也没有想。”


“难道你没有想过要考一所大学吗?”


“想过,但觉得自己考不上。”


我一听,觉得她不是没有目标,也许是觉得目标与实际情况差距太大,没有信心引起的。于是继续问:“说说看,你想考哪所大学?”


小菊有点难为情:“我也不知道,反正觉得自己考不上,从来没有具体想过哪一所大学。老师,您别管了,我这人就这样,很盲目的,反正啥也不行。”


这时,我和小菊的谈话好像进入了一个死胡同——找不到小菊学习生活中的“例外”情形,不知道她对学习的真实期待和目标,也就找不到让她走出“慵懒”状态的办法。面对她“自暴自弃”的状态,我稍稍停顿了一下,理了理思绪,然后用一种非常平和的语调说:“接下来,我想问一个比较奇怪的问题,好不好?”


小菊点了点头,说了声“好”,然后坐直了身体。


“我们先来假设一个情景——”我停顿一下,以引起她的高度注意,“我们谈话结束后,你回到班上继续学习。放学后,你和平时一样,回到自己租住的房屋(小菊在校外租房住),做饭、吃饭,然后回到教室上晚自习。”

小菊又点了点头。


我继续说道:“下晚自习后,你回到住处,又看了一会儿书。”


小菊点了点头,认同这就是她平时的生活。


我接着说:“时间不早了,你有些疲倦,于是你便上床睡觉,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小菊有点好奇,不过还是点了点头,表示认同这个情景。


“然后在夜里——当你正在睡觉时——一个奇迹出现了。”


小菊笑了出来,身体晃动了一下,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不过,我并没有回应她的这种感觉,也没有出现“点头”之类的非语言认可,只是身体稍稍前移了一下,继续说:“这个奇迹就是,刚刚你说的那些困扰你的问题——突然不见了。不过,因为奇迹出现时,你正在睡梦中,所以你并不知道它已经发生了。”


小菊不再发笑,表情有些诧异,微微地点了点头。


“所以,早上醒来,奇迹已经发生过了,你刚才说的问题不见了!你怎样才能发现,奇迹已经发生过了?你醒来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我边说身体边向前倾了一下,用充满喜悦、惊讶的目光看着她,好像她身上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


小菊不再发笑,表情里似乎有了一丝惊讶与喜悦,停顿了一下,说:“感觉我比较有精神了。”


“哦,感觉人比较有精神了。还有吗?”我重复了一下她的话,继续询问。


“嗯,感觉去学校也很轻松。”小菊回答道。


“你到了教室,如果你不说奇迹发生了,你的同桌会通过哪些表现发现你与昨天不同了?”


“她会发现,我很快拿出书,背诵起来。我不是趴在桌子上,而是拿着笔快速地记和写着。”


“嗯,你会很快进入学习状态。那么,你想她会怎么说?”


“她可能会说:‘哇,小菊,你也认真学习了!’应该是一副很惊讶的样子。嘿嘿!”小菊说到这里竟然有些不好意思了。


接下来,谈话的话题顺利地转移到“怎样”认真学习的问题上,如何让同桌发现的那些“奇迹”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在教育这个学生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提问与对话以及简单的语言陈述,还包括举止优雅、温和、语调平和等一些非语言要求。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完全吸纳并意识到每一个细微变化和词语。表面上的轻松和实际上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巧妙组合,便是SFBT的特色之一。


在学习和实践SFBT过程中,我由面临问题时追问“为什么”变成了重点关注“怎么办”,从而提高了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减少了挫败感。同时,我这种变化也帮助学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让他们重拾自信和勇气,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女作家桐华说过,青春的可贵在于那颗盈满勇敢和热情的心。勇敢与热情,是她制胜的魔杖!其实,人人都有一柄制胜的魔杖。对于班主任而言,SFBT无疑就是手中的魔杖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