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摘丨荣维东:为学生写作搭建“思维支架”

 凌之梅 2017-07-30

写作支架是指广义的写作策略。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荣维东认为,学生有时候不会写作,是由于缺乏一些必要的写作策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知识、写法、程序上的帮助与指导,为学生写作提供必要的支架。他以山东邹城一位老师的写作课《巧用“格物致知”激活学生思维》为例,阐释了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让学生掌握“物意转换”的写作方法。详情请看——

为学生写作搭建“思维支架”
——以《巧用“格物致知”激活学生思维》一课为例

写作支架是指广义的写作策略。学生有时候不会写作,是由于缺乏一些必要的写作策略。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知识、写法、程序上的帮助与指导,就像盖房子要搭脚手架一样,为学生完成语篇建构提供必要的支架。

笔者听过山东邹城郭凯老师的一节写作课——《巧用“格物致知”激活学生思维》。这堂课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为学生写作搭建起了“思维支架”。

什么是“思维支架”?就是如何进行思维的环节、程序、步骤和方法。这堂作文课以“珍珠与沙子”为话题,包含了四个环节,环环相扣,逐步递升,别具匠心,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写作支架。

第一,观物联想教写法。教师从学生常见的学习用具——圆规入手,进行格物致知式的观物联想。教师设计了三个小问题:看到圆规,你能想到些什么?画圆的关键是什么?做人应该定下一颗怎样的“心”?这三个问题,从具体到抽象,环环相扣,不但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素材,还实现了由客观之物向主观之意的转换。

第二,再格训练练写法。为了巩固刚刚讲过的思维方法,郭老师拿出第二个实物——珍珠项链,让大家再“格”一番。这个环节并非简单重复,而是有了新的内容。教师引领学生从形象、功能、寓意、语汇等方面,对项链作全方位发散思考。他设计了如下问题:看到珍珠时,你能想到些什么?如果由珍珠联系到做人,你又想到了什么?至此,教师不但引导学生再次完成了“由物到人”思维迁移法的训练,而且使其基本掌握了生成写作内容的方法。

第三,三格拓展变方法。前面两个环节是让学生把方法学对、学会,但离熟练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还有一定距离。于是,郭老师又出示了第三个实物——沙子,让大家又“格”一番。这次“格”,主要是针对立意进行发散训练。郭老师在“PPT”上出示:“沙子:个体与集体、坚硬与柔软、强大与渺小、团结与分裂、低贱与贵重……”这是为帮助学生思考。

上述三番“格物”,让学生的思维一次次被激活。从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借物喻理的思维方法,生成了一些写作素材,拥有了某种写作的成就感,然而这仍是初级的。为让学生更自由、灵活、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方法,郭老师又出示了纪伯伦《沙与沫》、沙白《给珠贝》、贾平凹《一只贝》等作品片段,既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又为“珍珠与沙子”的话题构思、立意作示范。

第四,知行统一用方法。经过上述循环递升的训练,学生不但懂得并掌握了托物寓意的写法,也获得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此时教师趁热打铁,布置写作任务,学生的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郭老师的课精彩纷呈、别具匠心,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抓住一个“点”,教方法。这堂课的目标是“格物致知,激活思维,打开写作思路”。郭老师领着学生“一格圆规”“二格项链”“三格沙子”,紧扣目标,突破难点,精心点拨,启迪文思。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观物取意、借物喻理的写法。

第二,拉通一条“线”,依法练。郭老师充分预估到了学生进行“物意转换”的困难,为此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环节。它们就像三个台阶,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导到话题“珍珠和沙子”上。本课的每一个步骤都围绕“物意转化”这个中心层层推进,同一思维方法在反复训练中不断得到巩固,学生对这种方法的运用逐渐熟练化、自动化。这是形成复杂写作技能所必需的。

第三,展开一个“面”,生成写作内容。郭老师在本课中几次运用了发散思维法。如格“珍珠”时,引领学生交流其用途以及在做人做事方面的启示。这样做,一篇文章所需要的基本元素大都已经具备,学生的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第四,营造“写作共同体”,发挥写作课综合效益。郭老师这堂课构建了一个高质量的“写作共同体”。我们看到,每当一个实物呈现出来之后,学生都能够积极思考、响应,思想的火花和精彩的表达相互碰撞,形成一个“思维场”。教师课后说,“有些时候,甚至让人感觉不出是自己在引领,而是学生在自我发现、自我感悟、自由创造”。

我们知道,学生写作此类话题作文的困难主要有两点:一是缺素材(内容),二是无见识(立意)。因此教学难点在于:如何“托物寄意”,让思维发生蛹化为蝶的转化与飞跃。郭老师的做法很简单,也很巧妙,即设计了三次“格物”活动,帮学生进行思维的三级跳,完成“物意转换”的写作。其中至少包含三点“物意转换”写作策略知识。第一,自由联想。对一事物进行不设限制、不定方向、不作指示的自由联想。其牵引问题是对一事物“你能想到些什么”,让学生围绕一个事物说出所能想到的相关字词、意象、熟语。第二,定向联想。对事物进行指向性思考。其牵引问题是“画圆的关键是什么”。第三,寓意性联想。依据某一事物的特征,说出它带给你的人生启示。其牵引问题是“我们应该定下一颗怎样的‘心’”。我们可将其简单归纳为“自由联想—定向思考—寄托寓意”策略。

当然,本课中郭老师教给学生的主要还是具有共通性的思维方式和构思行文的方法,对学生的写作个性和创造性重视不够。如何提高学生写作的个性和创造性呢?要从教学环节和写作知识上予以保障。比如,鼓励学生去捕捉构思中的“一闪念”并放大;鼓励学生进行脑力激荡式的自由想象,并交流分享;不要对学生的想法、写法作过多指导;鼓励标新立异,写别人不容易想到的东西;用别人不可能用的手法写;鼓励学生炫出自己的个性,写出自己的口吻、腔调;鼓励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立意、构思,等等。


作者:荣维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