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宾虹:被误读的晚年|新批评

 圆角望 2017-07-30


2017年6月19日晚,中国嘉德2017年春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专场,黄宾虹92岁大作《黄山汤口》以7200万元起拍,经过一系列激烈竞价,最终以3亿元落锤,加上拍卖佣金最终成交价为3.45亿元,创其个人作品最高成交价。

  

黄宾虹此一天价对于近两年颇为沉寂的艺术市场而言,无异于一针强心剂,堪称“振奋人心”。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级话题倒是很好的一个让更多人关注黄宾虹艺术成就的机会,尤其是对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有着极好的启示。





黄宾虹《黄山汤口》


被误读的晚年——

黄宾虹“千古不移”的实践

文|林霖



《黄山汤口》的价值正在于它是黄宾虹的绝笔之作,且作品流传有序,曾经是黄宾虹知交陈叔通旧藏,也曾入藏过故宫博物院。

  

不过,耐人寻味的一点正在于,黄宾虹晚年成就不仅极具争议,也被大大低估——这也是我们在热议市场话题之后,真正需要静下心来思考的问题。就像黄宾虹生前艺术之路的孤独一般刻骨铭心,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画要50年后才被人读懂。”说到这里,得分享一则“八卦”:据说黄宾虹老人家给自己算过一卦,说他的画要50年后的人们才会懂。巧的是,偏偏是在2005年也即黄宾虹去世之年1955年的整整50年后,浙江博物馆展出了封存30年的黄宾虹捐赠作品;而今拍卖创天价纪录也不过是距他去世62年。以上,仅作为一种谈资,未必当真。但是好的作品经历时间的考验才能深入人心,这也说明黄宾虹是超前的——是的,笔者认为,黄宾虹应是当之无愧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且自成一格,无论是在民国盛行的各种“西风东渐”风口浪尖下,还是建国后西画占据主流话语权且推崇苏派写实主义风格的大环境下,黄宾虹都坚持做自己、摸索着自己的道路,致力探索出一条立足中国本体文化、从体系内部催生新意的全新道路。

  

众所周知,黄宾虹晚年饱受眼疾之苦,右眼几近失明。黄宾虹是安徽人,热爱黄山,据说一生曾九次登览黄山写生。而这幅天价《黄山汤口》并非实地写生之作,是他在92岁高龄、眼睛几乎看不见的境况下凭着记忆而挥就的淋漓之作。与其说他是凭记忆,不如说是他的心灵乃至灵魂。大器晚成的黄宾虹,直到晚年才真正破壳振飞,摆脱技法束缚,真正“造化”于心。

  

靳尚谊  《晚年黄宾虹》


黄宾虹自己也提到当时民国的中西画交锋的问题,他的观点可见于1935年他在无锡国专做的演讲时所言:“西画家看不起国画家,国画家也看不起西画家,这是不合理的;其实中西绘画在最高层次上是相同的,他们之所以会彼此瞧不上,是因为还没有达到最高层次。”

  

如今学界还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笔者也曾请教过一位研究民国美术的前辈,我当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为什么直到今天还是要以技法来评价一位大师的成就?”答曰:“你知道吗?恰恰是黄宾虹自己总是在谈技法。”——这就很有意思了,因为很多人、特别是民国那时候的很多人都把黄宾虹当作一位美术史论家,甚至只是一个在故纸堆里挖边角料讨生活的人。

  

而黄宾虹晚年之作被传统学术圈所诟病的方面有说其毫无章法,亦有说其黑乎乎一团……总之,传统学界或传统中国美术史认可黄宾虹是认可他盛年的作品,并尊其为山水画一代宗师,而对其晚年作品普遍是持否定态度的。

 

山水四帧

 

当然,观点各异,有理有据,无可厚非。黄宾虹自己的态度倒是非常明确,他曾写过如下这段话:


学者师今人,不若师古人;师古人,不若师造化。所谓师古人者,非徒工临摹而已。古人已往,历代名家,不啻千万,拘守一二家之陈迹,固不足以发扬一己之技能,即遍习群贤,亦虑泛应而无当。要知古人之画,其精神在用笔用墨之微,而不专在章法之变换。学者师今人,不若师古人;师古人,不若师造化。所谓师古人者,非徒工临摹而已。古人已往,历代名家,不啻千万,拘守一二家之陈迹,固不足以发扬一己之技能,即遍习群贤,亦虑泛应而无当。要知古人之画,其精神在用笔用墨之微,而不专在章法之变换。


卢辅圣曾有过一句对黄宾虹的评价,笔者认为也是很贴切的:“其潜身传统,谙习国学,究心绘画义理,同时又风会于开放变革时代的特殊个人条件,以独具意义的成就,揭示了传统文人画与现代人对话的可能性,为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从传统内部寻找超越动力的成功示范。”

  

艺术的本质,应是一种精神。正如黄宾虹所言:“面貌随时可变,精神千古不移。”

  

很多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在时代的更迭中其本身就出现了诸多嬗变;变则新,但“新”并不总是好的。自人类的工业革命时代以来,机械轰鸣之下艺术开始褪去“光晕”,变得“接地气”,开始流行以流派划分、以技法炫技,并冠之以各种头衔,似乎很热闹;然而,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曾几何时,艺术成了一种量体裁衣的策略——这并不是艺术该有的精神面貌。

  

由此,在半个世纪之后,我们有必要重提黄宾虹及其艺术实践和思想。特别是黄宾虹晚年对线条的实验性处理,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听帆楼图 手卷 水墨纸本 1934年作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人画是推崇的是“无我”“忘我”的境界,是“拟物移情”的美学观。到了黄宾虹这里,他大胆突破所谓“物象”的束缚,也摒弃了他自己前半生所致力山水写生、敬习古人的努力,开始追求内心的造化以及强烈的情绪表达,也即从“物象”转移至“心象”;气象万千,皆源于用心。傅雷曾说他“似近似于西欧立体、野兽二派”——当时在留法的傅雷可能过于自信想展示他的西方艺术史学养,故提及了彼时在欧洲盛行的立体派、野兽派,但从今天的视野来看,他的知识面显然还是有局限的,也即以法国20世纪初的流行风格来比照黄宾虹的艺术,当年信息流通也极为有限。笔者倒是认为,若一定要有一个同时代的比照,黄宾虹的努力更近于表现主义的精神——一种尊崇内心真实情感而在画面表现上又非常简洁有力的视觉语言。

  

在骨子里,黄宾虹实则将中国绘画大大往前跨了很重要的一步。他接续明代文人画的精神,在“无人之境”上走得更为深远——从古人“拟物移情”的“无我”到黄宾虹的“从心而发”的“无我”——此二者在本质上不同,黄宾虹的“无我”更具有艺术家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依托于敢于突破陈规的实验性精神,更是深厚学养和博学视野所催生的自信与智慧。

  

芙蓉江色 立轴 纸本


黄山峭石 1952年作


黄宾虹当之无愧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他是努力在自己的创作、大自然日升月沉、造化的规律以及古人的作品之间,构建一种多层次的对话。这便是黄宾虹半个世纪前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就其开拓性而言,已无既定范本可依,引起学术派争议是必然的。

  

其实,若从观念和思维而论,是一个每谈每新的话题,每一个时代回过去看前人都有带有自己时代的色彩。对今天的我们来说,特别是对艺术家来说,所要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是如何在一个急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有艺术的意义,并能参与建设更好的生活。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很多功成名就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创作媒介是油画,在艺术市场上也笑傲群雄,但他们其实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着黄宾虹,并在近两年的创作中逐渐有新的变化因素出现。比如周春芽,他的风格标签似乎已被“桃花”“绿狗”系列所框定,但是他近期新作则是回归中国园林景观,尝试在二维画布上营造古人“空间”的意境;同样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占据一方位置的尹朝阳,近两年也在转型了,依旧是鲜艳的浓重油彩,但挥洒而出的山石却挥出了水墨的轻灵和诗意。举此二例油画艺术家的例子,是想反证黄宾虹的理念之所以超前,是因为他根本无意纠结于所谓“中国画”的沉浮问题,也无意探讨技法,最重要的是精神和观念,而它们是不囿于媒介限制的。

  

周春芽 《片石山房一景》 120×150cm 布面油画  2015


绘画既是一种独立自足的艺术行为,也是一种能够沟通人物、地方、历史乃至天地乾坤的方式;是主体思考的结果,是人文主义的视角,更是学者型文人精神的诠释。这一独立自足的行为也是提倡一种理性的、科学的、敬畏的态度去看待人类的历史——不管是“我们”的,还是“别人”的,首先应该有一个“大同”的视野。其次,中国文化向来智慧柔韧,有庄子的“道”,有孔子的“知”,是“解衣磅礴”与“知行合一”的“出世”与“入世”的混合。在当代,我们尤其需要唤醒这种骨子里的精神传统,并在当下的时代发扬光大——这不应只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要去做的事情。

   

黄宾虹半个世纪前的这番话,在今天值得重新品读,或许是能启发我们新的思考:“古人画迹之精神皆后学之灯,一灯之微,而得康庄大道,由此而驰骋于光天化日之下,为不难矣。”也就是说,我们与其去讨论“当代艺术”的当代性,不如唤醒传统,将中国画一直以来的文人精神通融于各种外在的媒介中去表现出来,而不囿于媒介的限制,借助时代之力拓展艺术形式的内涵、激发新的生命力。

  

黄宾虹   临黄公望山水


然在资本逐利、社会浮躁的当下,连艺术与美都成为一种可以任意包装的商品——这不是说不好,但是既然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为何看不到当代艺术的“多元”?真正的活力?这,或许是过于随波逐流所致,看似流域宽广,实如浮云而无立锥之处。

  

时光的桨声灯影,船过无痕;历史的发展永远是在运动中的,我们不是一叶扁舟,我们是头顶星空、脚踏大地的人类,总是希望能留下痕迹,为着我们今天的时代,为着汩汩而流的大国文化。“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对黄宾虹们来说,艺术的上下求索,无非也是寻找“根”的努力。艺术,无非是以有涯之生,追求无涯不败的美与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