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张镜人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与心得

 负鹏载舟 2017-07-30


[关键词]
慢性胃炎;名医经验;
张镜人

张镜人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家与理论家,学验俱丰,用药独具匠心,临床尤其擅长对慢性胃炎。笔者2001年开始通过对老著作和医案的研究与学习,心得颇多。后来笔者又根据张老的用药特点自拟治疗慢性胃炎一验方,命名为“胃安汤,临床效颇佳。下面就学习体会与临床实践的心得总结一下,与同道分享。

体会一. 张镜人治疗慢性胃炎的学术思想

1. 宏观以辨证,微观以借鉴

“宏观以辨证,微观以借鉴”是教授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的一贯主张。他老认为中医更要善于吸取新的信息和知识,借助于此,可以加深对“病”和“证”的认识。在临床上,张老主张治疗疾病应不受西医病名的局限,重视传统的中医诊法,以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断方法,综合分析,以达到宏观辨证。对有诸内而未必表现于外、或隐匿的、或疑似的,迹象无法完全依靠宏观辨证洞悉的,主张借鉴现代科学技术、仪器、检测方法,以补充中医四诊之不足。

在诊治慢性胃炎时,借助胃镜直观及病理组织活检的微观所见,了解胃粘膜病变情况,指导辨证用药,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如胃黏膜色泽发白,甚至苍白、灰白,当为脾虚;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当为胃热;黏膜下血管纹显露,当为胃阴不足;黏膜颗粒样增生,则为痰浊血瘀。将微观所见参与中医辨证之中,使中医望诊获得延伸和发展。

2. 病起于肝胆,症见于脾胃




张老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从中医学的整体观以及脏腑相关的生理、病理来看,与肝、胆、脾的关系尤为密切。胃为水谷之海,专司水谷升降、出入之职能。然肝主疏泄,肝气条达,胆液畅泄则胃气和顺通降,有助行气之受纳运化。又脾胃互为表里,以膜相连,相互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营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从引起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分析,除饮食内伤、外邪侵袭等因素直接影响外,情志抑郁、多思过劳、寒温失当等,均会导致肝胆疏泄失司,气郁不达,横逆犯胃。症状可以表现为胃痛、胃胀、嗳气、嘈杂、便溏、脉细、舌胖等。

临床上,张老曾对12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进行过统计结果表明.胃脘痛者占95%,胃痛伴灼热者占23%,胀满着占84%,嗳气者占80%,口苦者占55%。辨证分析,均属肝胆郁热犯胃之证。进一步追溯病史,其中有31例曾患肝病,7例曾患胆道疾病。由此反映了肝胆病证与慢性胃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病理关系。慢性胃炎的病变在胃,然而中医学的病机学说认为,局部的病灶往往是整体的生理功能有所障碍而投射的一个焦点,所以慢性胃炎应该说是“病起于肝胆,症见于脾胃。”

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张老认为,慢性胃炎的症候或偏重于肝(胆)胃失调,或偏重于脾胃不和,而肝胃失调者,脾胃必弱;脾胃不和者,肝气容易郁滞,它们之间所产生连锁的病理影响,这种病理影响,贯穿于慢性胃炎病变的全过程。

体会二. 张镜人治疗慢性胃炎的辩思路

1 . 胃炎当从热辨治

张老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慢性胃炎(尤其是浅表性胃炎)在发生发展中,热是不可忽视的发病重要因素。从病因来看,或平素嗜好烟酒,或恣食辛辣、厚味,湿热内盛,或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滞血瘀,久郁化热,内扰胃腑,遂导致胃黏膜的炎症。从胃炎的临床症状来看,也以热象表现居多,据122例慢性胃炎的症状分析,其中口苦者占55%,泛酸者占48%,伴烧灼感者占28%,黄苔(薄黄苔、黄腻苔)者占50%,舌红者占48%,这些资料验证了慢性胃炎从热辨治的理论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的“热证”并不能与现代医学的“炎症”完全等同,热证的形成是多种病理变化的反映,如体质因素、气候变化、饮食嗜好、情志影响,或湿热干扰、瘀热交阻,治疗时必须在运用清热药的同时,区别证情,辨证加减。

2. 重视调气与活血

胃属多气多血之腑,气之运转,血之濡养是维护胃气的基本条件。胃炎初起,往往病在气分居多,若病情迁延日久,渐入血分,而致瘀阻胃络,即“久病入络”。调气之意,即益气、理气、降气,若气虚者当益气,若气滞者当理气,若气逆者当降气。活血之法,即化瘀通络,血瘀者用之。

慢性浅表性胃炎多肝胆疏泄失司,横逆侵脾犯胃,必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以致肝胃气机壅塞,出现胃脘痞满、隐痛,或引及两胁,或攻撑作胀,脉弦。治以理气之法,即疏泄肝胆、和胃运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病程较长,中医学认为“久病属虚”,若病久脾胃气虚,升降失调,生化无权,气阴营血俱虚,则胃络失养,每致胃黏膜腺体萎缩。临床表现胃脘部隐痛、嘈杂,神疲乏力,形体瘦弱,舌质胖或边有齿痕,脉细弱等一派中气虚弱之症。当以益气之法,即健脾益气、养胃安中。此外,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久,往往损及胃络,气越虚则血越瘀,瘀阻之象较为常见。如见胃脘刺痛,或痛处固定不移,舌质红,或紫暗,或舌边有瘀点,或舌下静脉曲张、增粗等;胃镜下见胃黏膜苍白,血管纹显露,胃黏膜见颗粒样增生等改变,呈痰瘀互结胃络并化热之象。法当化瘀通络,佐以清热,既可改善胃黏膜血供状况,促进胃黏膜腺体恢复,又缓解临床症状,所谓“瘀去则新生,血和则痛止”,此乃活血也。

但需指出,慢性胃炎在不同阶段往往因其病机转归,逐步转变演化而构成虚实错杂的临床表现。调气活血法则贯穿于诊治慢性胃炎的始终。

体会三. 张镜人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原则与方法

张老根据胃的生理功能及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中焦脾胃,互为表里,脾气宜升而胃气宜降,脾喜温燥而胃喜柔润,相反相成,犹如称物之“衡”’,在动态变化中,保持相对平衡,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平则不病,不平则病”’,不平之因,有虚实寒热之别,气血阴阳之异,故《温病条辨·治病法论》中提出的“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法则,此为治疗慢性胃炎的准绳。治法众多,贵平平衡,平则不病矣。张老主张治胃当责之于肝、胆及脾,欲调升降,先疏肝胆;欲和脾胃,需适润燥;欲安胃气,宜调气血;欲助运化,寓补于通。中虚当益气,中满当理气,络瘀当活血,阴亏当养阴,热盛当清热,湿阻当化湿。临床症状不一,病机变化多端,治疗当执其要点,善于随机应变,令胃气通顺为度。

1. 用药原则。


“升降并调”原则:“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慢性胃炎临床上常见胃气上逆的嗳气呕恶,泛吐酸水或苦水,以及脾气不振的消瘦乏力、脘腹胀满、便溏等症。肝气郁滞,脾胃升降失常,故需柴胡辛升以疏达肝胆之气机,黄芩苦降而泄胆热。

“润燥相适”原则: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以热证居多。但病必气滞,若投一派寒凉及柔润之剂,更碍脾胃气机,胃脘痛将有增无减,用香苏散合芍药甘草汤,燥润相配更适合脾胃之性。同时,甘草的甘平又可缓急止痛,胃脘痛当可缓解。

2. 治胃炎十法

2.1清热和胃法 慢性胃炎临床每多见中灼热疼痛,口苦且干,嘈杂易饥,或泛吐酸水、苦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等,胃镜所见胃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由于胃炎大多因恣食辛辣、郁热中阻、胃失和降所致。此当从‘热’论治,宜清热和胃,如黄芩、连翘、铁树叶、芙蓉叶、知母、平地木、白花蛇舌草之属,以清泄阳明,热去则胃安也。其中铁树叶清热止痛之功尤优,《本草纲目拾遗》称

铁树叶“平肝,统治一切肝气痛”。《本草便读》谓知母“清阳明独胜之热”,芙蓉叶性平气凉,散热疗疡最为有效,对胃黏膜糜烂者,每多选用。

2.2疏肝和胃法 肝胆疏泄失司,木郁不达,侵脾犯胃,以致胃脘痞满、隐痛,或引及两胁,或攻撑作痛,脉弦等,正如《内经》所言,“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又沈金鳌日,“胃痛
唯肝气和乘为尤甚”。此当从“肝胆”论治,宜疏泄肝胆之气,以和胃安中。临床以四逆散加减,其中柴胡苦平微寒,不仅善于达邪外出,并为疏肝利胆,调畅气机之要药;伍白芍、甘草、枳壳、香附等疏调肝胆郁滞之气,木达则土安矣;延胡索能行血中之气滞,九香虫咸温入肝。《本草纲且》谓治“膈脘滞气’,两药均具有止痛之功;胀剧则选加佛手片、玉蝴蝶等,取其性润而不燥,可和中理气,宽胀除痞,佛手能醒脾开胃,《本草纲目拾遗》谓玉蝴蝶“治肝气痛”。


2.3
益气养胃法 脾胃互为表里,胃病经久不愈,脾气相应受损,脾胃气弱,中气不足,胃气不和,每见神疲乏力,胃脘嘈杂思食,进食则减,便形不实或便溏次多,脉细,舌胖或边有齿印等。此当从“脾胃”论治,宜健脾益气以养胃,如孩儿参、炒白术、准山药、香扁豆之属,脾运健则胃气自调,其中孩儿参片苦微寒,善于补气养胃,为清补之品,补而不腻,胃炎中虚者最为相宜;白术苦温以胜湿,甘草以缓中;山药、扁豆均入脾胃两经,健脾养胃,补中止泻,擅治中虚嘈杂,大便稀溏。

2.4养阴益胃法 肝经郁热犯胃,久则易损胃阴,阴液亏损则胃少濡润,导致胃脘少舒,口干引饮,舌光剥或舌裂少苔,或胃酸缺乏,泌酸功能低下,胃镜每见萎缩性胃炎的表现。此当从“阴”论治,宜养阴生津以益胃,如南沙参、石斛、淮山药之属。其中沙参、石斛滋养肺胃,清热生津,对胃热脾燥、阴液亏损之证,可获清养;白芍配甘草,不仅能奏酸甘化阴之功且具缓急止痛之效;胃酸缺乏者,酌加乌梅、木瓜、焦山楂等酸味之品,益阴以润燥,养胃以助运,亦有助于胃酸之分泌。

2.5清化瘀热法 木郁不达而化火,病久往往损及胃络,气愈滞则热愈郁,瘀热互结。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或有刺痛,痛有定处,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增粗等。胃镜、病理活检,常揭示腺体萎缩,或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此当从“瘀热”论治,宜治化瘀热,如丹参、血竭、赤芍、白花蛇舌草、白英之属,瘀化热清则胃自安和。其中丹参、赤芍活血行瘀,改善胃黏膜血流和血供状况,冀能逐步使腺体恢复。血竭色赤入营,行瘀止痛,和血生肌(研末冲服为宜),血和则痛止,瘀去则新生,可改善血流粘稠状态,促进胃黏膜腺体恢复。白花蛇舌草、白英等擅长于清热解毒而消痈,对阻断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必个可少。



2.6
调气活血法 肝胃失调,脾气受累,久则络脉瘀滞,呈气虚血瘀之象,每见胃脘隐痛、胀满,神疲乏力,便溏纳呆,脉细或舌胖或舌质紫暗,胃镜及病理活检均可呈萎缩性胃炎的表现。此当从“气血”论治,宜调气活血法,调气者,益气、理气、降气皆是也,如孩儿参、白术、柴胡、香附之属;活血可选用丹参、赤芍、血竭之类,使脾气健,肝木调,气调血行,则腺体萎缩亦逐步恢复。


2.7
寒温相配法 慢性胃炎以热证居多,但胀痛必有气滞,若投一派寒凉之品,更碍脾胃气机,胀痛将有增无减,故采用辛香和胃、行气宽党中、温而不燥的苏梗,与苦寒清热的黄芩、平地木、连翘同用,寒温相配,适脾胃之性,则气机舒而脾胃和,胀痛自可缓解。

2.8升降并调法:“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慢性胃炎临床上常见胃气上逆的嗳气呕恶,泛吐酸水或苦水,以及脾气不振的消瘦乏力、脘腹胀满、便溏等症。肝气郁滞,脾胃升降失常,拟用小柴胡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升降并调。如伴有口苦或泛吐酸水和苦水,胃镜检查往往可见胆汁反流,凡需柴胡以疏肝畅达肝胆之气机,黄芩苦降而泄胆热。

2.9化湿和中法: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恣食生冷油腻,湿从外受,脾运不健,湿易内生,故脾胃之疾每多兼有湿阻之象。症见胸闷脘胀,口渴而不欲饮,纳呆、苔腻(黄腻苔多湿热,白腻苔多寒湿)此当从“湿”论治,宜化湿和中,湿热重宜用陈佩梗、生熟薏米;寒湿不宜用半夏、陈皮。故有湿化则胃安矣。


2.10
消导悦胃法:胃乃水谷之海,脾乃运化之枢,脾胃为病,胃少受纳,脾不健运,“食不消,脾不磨’,每易伙食积滞;症时脘腹饱胀,食欲不振,此当结合消导之法1,宜六曲、谷芽之属。消食化积,健脾和中,食化积消则脾胃之气平和。谷芽一味《本草纲目》称有“快脾开胃”之功,治胃方中每作佐使之品,药虽平淡,取其醒脾悦胃之专能,同协调诸药,久服无碍胃气之弊。


慢性胃炎有浅表、糜烂。萎缩等区别,其临床表现不一。在“中焦如衡”的理论指导下,着眼于肝、胆及脾胃,抓住气滞热郁、气虚血瘀的病机从而调升降,适寒温,和脾胃。以上十法,或一法独用,或数法合参,辨证识病,圆机活法,屡见功效,可谓胃炎治疗之要诀。

心得总结——胃安汤治疗慢性胃炎

胃安汤是学生根据张镜人老师胃安汤衍化而成,基础方为柴胡10g、黄芩15g、徐长卿15g、白花蛇舌草30g、白芍15g、甘草5g、谷芽15g。其功效为疏肝清热,缓急止痛柴胡以疏肝畅达肝胆之气机,黄芩苦降而泄胆热;白芍补血敛阴、平肝柔肝,甘草补脾润肺、解毒缓急、调和诸药,二药相合古方为芍药甘草汤,治疗胃肠疾病中肝脾失和之腹中挛急作痛;徐长卿行气消胀,张镜人教授:“是为肝胃不和之要药”;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现代药理提示:可以消除胃黏膜充血、水肿等炎性反应,及改变肠腺化生或异型增的作用。生谷芽一味《本草纲目》称有“快脾开胃”之功,治胃方中每作佐使之品,药虽平淡,取其醒脾悦胃之专能,来协调诸药,久服无碍胃气之弊。

根据西医病名论治:浅表性胃炎多为气滞热郁型加苏梗10g、香附15g、枳壳15g。萎缩性胃炎多为气虚血瘀型加太子参15g、白术15g、丹参15g、赤芍15g。返流性胃炎多为肝气犯胃去徐长卿、白花蛇舌草、加半夏15g、陈皮15g、旋覆花10g、代赭石30g、香附15g、郁金15g、枳壳15g;

辨症加味:兼胃脘胀满剧者加佛手片10g、八月札30g、玉蝴蝶15g;兼胃脘部痛剧者加九香虫10g、元胡15g;兼胃脘灼热者加连翘10g、银花藤30g、铁树叶30g;兼嗳气者加旋覆花10g、代赭石30g;兼吞酸者加海螵蛸30g、大贝15g、煅瓦楞子20g;兼嘈杂易饥者加淮山药15g、香扁豆 15g;兼泛恶者加半夏10g、陈皮10g;兼纳呆者加焦楂、曲各15g;兼便溏者加防风碳10g、炮姜碳10g;兼便秘者加全瓜蒌15g、望江南15g;

微观加味:胃镜可见黏膜充血、水肿者加徐长卿25g、白花蛇舌草45g;胃镜可见黏膜出血者加三七10g,白芨10g;胃镜可见黏膜糜烂者加芙蓉叶15g,蒲公英30g;病理出现肠腺化生或异型增生者加白英15g、白花蛇舌草45g;幽门螺旋杆菌者加连翘10g、蒲公英30g;胃酸缺乏者加乌梅10g、木瓜10g。

并发证加味:合并溃疡者加凤凰衣10g、蒲公英30g;合并胆囊炎、胆结石:加金钱草30g、海金沙15g。

望张镜人的传人点教!



锦纹

张镜人先生此学术蛮全面的   唯有后贤归纳的-------无火煮釜中之米熟。。。意没有提及(大意如此, 不是原话)。  不知是张先生遗漏还是楼主也遗漏?


gdh0663

法虽全面,但或许有肾阳虚、脾虚寒之附子理中汤也为治疗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