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关何处,在铁屑头黄泥上蹲伏的凤凰

 耕田书馆 2017-07-31



  文林坞墩,在铁屑头黄泥上蹲伏的凤凰

沈伟星 

我们和西方文化上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他们讲究个解放,求不同,而我们讲共性,求一致,只要和别人稍有不同就感觉自己象犯了错误。如体现在我们村居建筑上,你可以看到,在相近区域内,一个个不同村庄里的一排排楼房,布局、装饰都是大同小异。如光看房子,不熟悉的人即使第二次来也说不出这叫什么村,就象农村人走进城里小区,看那一幢幢房子都是一样的,来了几次也不知道亲戚家的门应该在哪进。


         坞墩也是这么一个和别的村庄没什么不同的普通村庄。

坞墩现有后坞墩和前坞墩之分,两村相隔二三丘田。前坞墩是由原坞墩小房里族人迁居后才形成的村落,为了和老住基区别,才分了前、后坞墩。南面的叫前,北面的为后,这是后来的事。不管从老牌、正宗来讲,还是从地貌来讲,后坞墩才是名副其实的坞墩。相传,坞墩原名“五墩”,因为在村子周围绕着五个墩:东墩、南墩、西墩、北墩和高泥墩。这五个墩如五个手指微曲,向上托抓着一样宝贵的东西,也如一朵盛开的梅花。据家族宗谱记载,西墩在坞墩村西南,由很硬的铁屑头黄泥构成,为五墩之首,占地一亩三分八厘,高泥墩在村南的南墩东旁,为五墩之次,占地约二分,村南的南墩,也叫大土墩,为五墩之三,占地约一分半,村北的北墩也叫瓦片大土墩,顾名思义,由瓦片屑构成,为五墩之四,占地约一分;东墩又名五峰墩,是五墩中最小的墩,占地约七厘。现五墩皆不见,村名也由五墩讹传为坞墩。另一说,到明末时,建了前坞墩村后,便由“五墩”改称“坞墩”。

看《明西顺乡全境图》、《清雍正十一年文林镇图》,在坞墩地名下方都有代表 “山”的折角标记,说明那时墩还存在,只是不知是不是五个完全。村上的老人说,他们父辈小时候,墩还存有两个的,但和传说中相比已经小了很多,一个墩全是瓦片,另一个是那最大的墩,才半人高不到的样子,上面的泥一块块很硬,颜色象铁锈,不能种植庄稼。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整田平地后,墩的痕迹全部消失不见了。现在墩的遗址上,不是已经造了房子,就是成了门前屋后的水泥场地。在村西二十多米的田地里,一条河床边上,有一块略带弧度田埂的地,村人说这就是那个最大墩的遗址。如果没有人说,外人是看不出来的。

村上老人还说,坞墩在建村之初,村子周遭是墩,四面环河,墩依河,河绕墩,河、墩呵护着村,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传说在坞墩形成村落以前,不知什么时候飞来一只凤凰,看到这里河川众多,土地肥沃,便在这里住了下来。住了凤凰,土地有了灵气,于是长出了五个墩,墩一天天在长大、长高,凤凰的居所当然是长得最大的墩。一天,来了一个赶鸭婆,赶着一大群鸭子,在墩边河里放养。天晚了,赶鸭婆在回家前到最大的墩边撒了一泡尿。凤凰闻到污秽俗气,就飞走了,再也没有回来。缺乏了灵气,那本来要长成巍峨大山的五个墩就死了。于是墩还是墩,成不了山。各个地方的传说,都编得大同小异。

从文林来的大路上,在靠村子最南端的路口向西拐下来,行走大约50米小路,直通到村子最南的门口场上。现在村子上虽都已盖起了一排排新楼房找不到一间老房子了,但在这里还可以想象出当年村落的模样。渡井河、井潭河、洗马池……当年的众多小河川,现在还依稀可辨。

沿着场头的是一条长长的杂草丛生的小水沟,那就是当年环村的桃花河、门前河,据说,就是用河边高泥墩、南墩的土,平整下来填河形成的如今的沟。沟里种了茭白。初秋时节,正是菱白上市时,一墩墩茭白叶子,仿佛观赏植物苍蒲叶的放大版,蓊蓊郁郁,亭亭袅袅,煞是好看。(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