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冰冰:从“屏奴”变成“屏神”,教师不妨这样做……

 东海散人cc 2017-07-31



无论你怎么辩解,不可改变的现实是,很多老师渐渐在玩手机的过程中,也沦为了屏幕奴隶。

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去转变这样一个糟糕的状况?除了克制再克制以外,还可以尝试去改变这种肆意手机“游逛”的状态,创意规划,巧妙设计,也许可以重整出来一片新天地。

从“屏奴”变成“屏神”,教师不妨尝试这样做做试试……



做一个班级成长网络博物馆


我在《田冰冰:物化成果,教师专业发展不可忽视的盲区地带》一文中有提到,正是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给了我们每个人向名家名师的成果意识看齐的机会。只要你愿意,你一样可以有一个镌刻着自己名字的网络教育成长博物馆。

为师生的成长成果掌舵,立规矩,定机制,来成就镌刻着我们共同名字的班级成长博物馆,相信既有意义,也有意思。

首先,组织班上学生以义工轮值的方式进行各类过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每次活动结束以后,有的学生负责将同学们散落在班级群和朋友圈中的图片下载下来,原图上传至班级群的QQ相册中,以规范的名字存档;有同学负责将大家的作品拍照上传至我们的QQ空间中;有同学负责将学生优秀作品中的精彩片段遴选出来,制作成当次活动的简报。这样的专职宣传小分队,就牢牢把握住了收纳关。让每一步的精彩都不错过。待到年度盘点时,步步成长清晰可见。

有了这样的义工轮值小组,系统规划一下班级成长博物馆中的馆藏板块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教师成长”“学生成长”“家长成长”为三个不同的维度来细分我们的班级成长博物馆吧。教师成长板块包括,教师讲座讲课PPT、各类发言发表文稿、各类待写素材、成果证书、学习资源等;学生成长板块包括校园生活照片、校外生活实践活动照片、优秀作业照片、成绩证书、学习资源等;家长成长板块包括,学习资料、各类家长发言稿、重要活动留影等。

那么,把班级成长博物馆设在微信还是QQ群中好呢?QQ群和微信群各有优劣,反复比较过后,我认为班级成长博物馆放在QQ空间中更为便捷。这里有数十G的存储免费空间,并可以按照时间序列自动给照片排序、文件夹归类、原图上传等优势,更方便保存和查找。微信群在通知、聊天沟通的及时性上优于QQ群。平台的选择,不必多处开花。兼而有之时,仍需功能分配上各有侧重。

为师生搭建一个网络成长博物馆,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真是功莫大焉。


做一所移动家长学校


一定意义而言,每个家长都是新手。面对学生的不同学段,对于家长都是第一次崭新的开启。

班主任有余力的时候,主动把带动家长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事情做起来,这彰显着班主任情怀和使命。如果能借助移动端开启一所移动家长学校,那就太值得赞赏了。

一所移动家长学校的开启,需要建立在教室对各年段学情把握的前提上。家校交流不变的圆心是学生。围绕不同年段学情的特点,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的适配,教师先学后教,随时随地看到朋友圈中的精彩好文,转上一个,鼓励大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给予反馈,慢慢带动家长主动思考,在互相交流当中得到启发。

为了避免随时交流的随意性,以及参与面过窄的缺憾,班主任还可以把时段固定下来,就像做一档电台节目,培养家庭固定的阅读习惯和讨论习惯。

比如,每周三晚上7:00,班主任就在班级群中发起群聊讨论,设计一定的活动主题和互动话题,卷入家长参与。在聆听轮值主持人的主旨推荐之后,家长们主动参与发表个人看法。不要小看了讨论,正是主动发表意见,才是由“教师填鸭灌输”到“家长主动思考转化”的过程。

为了做好家长学校的播报,往往又需要班主任有勤于收纳的意识,主动收集一些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主动整理移动端查阅到的优秀家庭教育文章。未必事事亲力亲为,未必篇篇句句都是原创,但是学为人先,用勤勉来带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发展却是一个基本的姿态。

既然是一所移动家长学校,要激发更多家长的行动自觉为上。遴选家长当中的有热情、有才华的义工代表,进行分工任务轮值,激活闭门家庭教育的一潭静水,促进跨家庭相互学习。

班主任不妨从铁杆粉丝型家长开始邀请起,做好第一个家长的家庭教育经验交流的动员工作,做好第一个家长分享时讲砸了的勇气和思想准备,同时也为第一个敢于站出来做交流的家长摇旗呐喊,并及时做好后续轮值交流的安排。

这样的工作思路,不仅是为了给更多家长搭建展示的平台,促进家长的自主反思总结经验,在明晰中调适优化家庭教育方式,方为王道。


做一壁私家书橱


既然不能毅然决然甩开手机,那就努力要求自己用手机干点正事吧!

规划移动手机端的阅读空间,相当于在手机上合理安置上书架,主动找寻素材,整理手机读书空间,给自己创设一个移动端阅读的氛围,可以有效挤压自己在各类散碎信息中闲逛的时间。

来自移动端的阅读储备常用的平台,多是APP和微信公众号,可以更丰富我们的阅读面,而非一味依赖于咀嚼朋友圈的碎片鸡肋的营养。做手机私家书橱,要善于寻找值得阅读的平台,寻找一些有固定营养的去处。即使是一些需要付费的去处,作为经营自己成长发展道路的去处,也是值得的。

比如,我个人非常钟爱“得到APP”,是个跨界学习的好去处,在这里不仅有逻辑思维的创始人罗胖所带给大家的大补鸡汤,还包括了各类达人的专栏,每天听本书等有趣有料的栏目,我常常可以在阅读中发现有料的跨界素材,多次用到班主任讲座当中,自感收益良多。

比如,微信读书APP也是很多朋友的最爱。便捷而优惠的购书方式,让我们可以把很多电子版的书目收入囊中,这里还可以和多位好友共读分享,一不小心,你就弄了个读书的周冠军,虚荣心悄悄爆棚了。

特别提醒你:不是买过,就算读过!

我们要有对自己要求的意识,用专一时段、专时专用的方式,养成固定收听的习惯,即固定学习的习惯。比如我个人习惯是每天早晨给我女儿播放“给孩子们的博物学”。

阅读内容的选择,可以用“重要领域跟进阅读”和“因需制宜补充阅读”的形式。既可以选择你喜欢的研究领域,定点跟进,坚持阅读;也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因需而读,比较阅读,随用随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借助手机,创设一个移动的的私家书橱,坚持适度的跨界阅读,读出新滋味,也读出了玩手机的新品味。


做一个移动文件平台



我在公众号上曾提到“积累证书就是积累成长”的误区,这促进了我后来对物化成果的方式加以调整,开始更加重视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

首先,要确定一个你喜欢的软件平台。在反复遴选比较同类APP后,我重新回归到了“有道云笔记”APP平台上来。因为在工作界面的左侧,可以有文件夹清晰分类,并能收纳任何一份曾在这里打开的成品、半成品的文稿。曾经撰写某个学校对外重要文稿时,改了N稿之后,学校要求退回到第一稿的思路上来,我仍能轻轻松松找回最初的版本,不得不说,是便捷的操作平台救了我一命。

好的文件平台,还需要有着良好的兼容性和便携功能。在有道云笔记上的功能中,有一个多平台共享功能。这边电脑保存后,手机上一刷新,就能即刻共享。对于常常需要搬运文件的“写作狗”而言,面对领导和同事的需求,我再也不用回答“糟糕,忘在了某个电脑上,只有回去再给您发了!”

有好的平台,要开始主动收纳重要的学习资源。收录过后一定要整理,整理成支撑自身和他人的成长资源库,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让更多的家长和学生受益。这样的阅读便也心中有了更多人,有了一个传播分享的意识。

可以尝试把读过的内容联系自身生活,比较思考。如,追问自己”这篇文章中的哪些内容可以转化到我的工作中?“

阅读就像照镜子,读的过程,是一个自然参照别人的过程,常读常新,常思常新,便也不是个困难的事情。阅读的过程中,在对比和互参中,联系自己的做法,相信你不难发现自己正在实践的方式,和名家名师工作中的某些细节有颇为相像的地方,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悦纳自我,坚定教育实践前行的方向。

尝试把读过的内容联系自己的工作,寻找改善点,就更有思想价值了。人生就是在不断地改进中来丰富和完善着自我。阅读是推动我们改变的力量。

尝试把读过的内容联系自己的工作,寻找辩驳点,多问几个为什么,主动给出更多解决方案,是一种有趣的思维体操,这也是教师自我修为的有效方式。

另外,提醒你,善于收藏你所喜欢的文章,看似一个好习惯,其实并不尽然。

收藏的东西,常常十年八年也没有翻看过,是常事。不过是尽了一时的占有欲罢了。收藏过后一定要整理,一定要尝试用一用,把收藏的学习资源派上用场, 才是盘活学习资源的王道。

另外,厘清脑海中的模糊念头,借助文件平台常常写上三两笔就更棒了。如果说坚持做笔记,是避免看了就忘的方式。坚持读过之后写点联系自己的文章,无疑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工作习惯。你才可能在工作中有这种感觉,某位名家名师所讲述的内容,其实在我的工作中早有近似的做法,不过是没有写出来罢了。尽早把盘旋在脑海当中的东西写下来,把模糊的念头说出来、描述出来,表达清晰,以一定的方式传播出去,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克服一种完美主义的出发点,这简直是一种要命的思想禁锢。这种对完美的渴望,曾一度令我束手束脚,落不下笔,一无所获。你可不要像我一样。

试着说出来,试着说清楚就好,用对中等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能每日有所作为都算是不辜负岁月。以一些小游戏的方式去挑战自己的兴趣,比如定个小目标,先写一亿字就有所奖励,哈哈。给自己一个有氛围的团队也是非常重要的,寻找有发展正能量的人靠近并参与其中,也能通过一些项目驱动的方式,带动自己的进展。

点点滴滴的小积累,可以发在朋友圈中积累一些经典的思路,而时不时要求自己写点小长篇,把一个观点相关的话说完,也是非常重要的。


说的千般好,实践就是难。目标和实践之间有时遥隔千山无水,有时却是近在咫尺。依我看,从“屏奴”到“屏神”的转变,中间相隔一条小路,这条小路的名字叫——停下玩耍,尝试创新!

我们不需要很厉害时才能开始革自己的命,我们需要主动自觉自为了,才能把自己调教得很厉害。

那些对自己有要求的人,总会尝试主动地改变。相信你也是这样。共勉。


作者:田冰冰  中学高级教师,全国十佳小学班主任,著有《轻轻松松当好班主任》等。微信号为junshitian5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