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评价小说《林海雪原》?

 夏树冬阳 2017-07-31


一部《林海雪原》,现在已成经典。它即是一部小说又是一部传记。说它是小说,是因为《林海雪原》中有许多虚构成份,如小说中讲,一座威虎山,八大金刚各怀绝技,土匪喽喽成百上千,九群二十七地堡易守难攻。而真实情况却是,座山雕这股土匪并没多少人,有说25个的,有说13个的; 说它是传记,是因为这件事是真的,是作者亲历的,杨子荣真名实姓,座山雕确有其人。

先说作者曲波,即《林海雪原》少剑波原型,当时曾任东北我军某部队团的副政委,后奉命组成一只精干的小分队执行剿匪任务。


《林海雪原》作者,少剑波原型 曲波,怎么样,够得上英俊吧?

再说那深入虎穴,智擒悍匪座山雕的侦察英雄杨子荣,当时是曲波小分队的一名排长。


给这位解放军排长穿上一身山里人行头,再加上一口土匪黑话,混进土匪窝也不是很难的事哈。

座山雕,名号不是白来的,他家三代为匪,身负三绝,枪准、眼利、腿快,而且轻功了得,七十来岁了还能飞檐走壁。


没找到座山雕张乐山的真实照片,这张是梁家辉饰演的座山雕,神形兼备,把山匪的阴狠狡诈演绝了。

杨子荣为什么能冒充土匪捉了座山雕,是因为当时山里情况复杂,土匪并不是只有座山雕一家,你是这股他是那股,我这股让共军打散了,谁认得路给领个道我想投三爷,当时杨子荣就是这样混进一间伐木工人的工棚子,假装自己是被打散的土匪,加上杨子荣参军前曾长期在山里生活,接触了很多三教九流,切口黑话张口就来,很容易赢得了一个土匪的信任,把杨子荣带上山去了。

具体经过,《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是如此记载的:

1947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五,杨子荣一行6人接到命令后,立即出发,向海林北部的密林深处开拔。

他们在深山老林里一连转了好几天,才在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一座工棚。工棚里住着十几个人,样子像是伐木工人。杨子荣先是用土匪手势和黑话试探,意思是自己遇了难,走投无路,想请人帮忙牵线,投奔个山头。开始没人搭理,后来,一个自称姓孟的工头搭了腔,答应领他们去一个地方。他先从屋里拿出一把锯、一把斧子、一把小铁锹和一个盛着半桶苞米面的小铁桶,交给杨子荣等人,然后,把他们带到了20里外的一个空木棚子,交待了几句后就走了。杨子荣他们在工棚里一连等了两三天,也不见孟工头的影儿,仅有的一点儿苞米面也吃完了,心里不免有些着急,担心情况是不是有什么变化。正在着急的时候,孟工头回来了,这回他把杨子荣一个人领到了附近的一个屯子,并在屯长家里见了两个人。两人先是一番土匪黑话试探,见杨子荣对答如流,才亮出了真实身份。一位自称姓刘,是“座山雕”的副官,另一位被称为连长,两人表示同意引荐杨子荣等人上山,并说要下山办些酒肉,准备在山上过元宵节,等禀报“三爷”后,再来接他们上山入伙。

两天后,两人如约来到杨子荣他们住的工棚。杨子荣让战士把两个土匪给绑了,并假意解释说:现在不知道是否是自己人,只好先委屈一下,到了山上再说。两个土匪觉得到了山上自会见分晓,也没太在意,就领着杨子荣他们直奔“威虎山”。

“座山雕”确实真够狡猾的,一路上设了三道哨卡,当初要是派大部队清剿,不论惊动了哪一道哨卡,土匪都能逃得无影无踪。杨子荣他们每过一道哨卡,都由两个土匪上前搭话,然后,把岗哨也一块绑了,一同押上山。过了第三道哨卡不远,就到了“座山雕”的老巢--一座被当地人称做“马架房子”的木棚。

杨子荣命令三个战士在外面看好土匪,他带领另外两个战士冲进棚子,各自占据有利位置,枪口对准土匪。棚子里一共7个土匪,其中一个白头发、黑脸膛、长着一副鹰钩鼻子、留着一把山羊胡子的瘦小老头就是臭名远扬的“座山雕”。杨子荣命令战士把“座山雕”和其他几个土匪一起绑了。

这次剿匪可谓大获全胜,没费一枪一弹,端了土匪的老窝,活捉了阴险狡猾的“座山雕”和土匪13人。

杨子荣活捉“座山雕”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海林镇,当地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东北日报》以《战斗模范杨子荣等活捉匪首座山雕》为题,进行了报道,称这次剿匪战斗“以少胜多创造范例”。团里也召开庆功大会,给杨子荣记功,给其他战士也分别记了功。

座山雕原来手下只有十几个人。不过,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的另一篇文章“《智取威虎山》主角原型杨子荣”(曾载于《人民日报》)中,战绩变成了“一举将‘座山雕'及其联络部长刘兆成、秘书官李义堂等25个土匪全部活捉”。

无论如何,座山雕手下最多也不过就二十多人了。相比杨子荣的6个人,这当然也算是以少胜多了。

故事说到这里,如果没有下面的情况发生,也许就不会有《林海雪原》这部书了。

就在杨子荣活捉座山雕之后不久的一次剿匪作战中,我们的英雄不幸被土匪一颗流弹击中,壮烈牺牲了。

解放后,因两次身负重伤被迫转业地方的曲波同志,被安排到一机部所属一家企业当领导,终于胜利了,和平了,可以享受幸福生活了,但曲波心里一刻也没和平过,昔日共同战斗过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烈士长眠地下,他们没有机会享受自己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和幸福生活,而今活下来的人们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呢?

曲波决定,要写一本书,要把杨子荣等英雄战友的事迹写出来,让更多人记住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开始曲波是偷着写的,写了好几遍自己都不满意,然后就撕掉重写。


《林海雪原》作者: 曲波

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写出了初稿,曲波和爱人把用报纸包着的厚厚一摞书稿交给了作家出版社。

曲波虽然是有些文化的,但他终究没写过书,他送去的可以说只是一堆素材,但这个素材却很真实、很珍贵,没有亲身经历的人靠编是写不出来的。

最后能成书,《林海雪原》能以今天引人入胜的姿容面世,多亏了一位幕后英雄,他就是作家出版社的一位资深编辑龙世辉:


有一天,当时还很年轻的编辑龙世辉从稿件登记处领走厚厚一大摞小说稿,打算在编完手头书稿之后,再来处理这份已积压了好久的稿件。这天,当他打开稿件时,“林海雪原荡匪记”的书名首先映入眼帘,只见那些稿纸大小不一,每一叠稿纸均用各种不同的毛线条拴着。对于这种“其貌不扬”的稿件,他起初并不太感兴趣。然而,当他漫不经心地一页页翻下去之后,就完全沉醉在小说描写的故事中了。书中奶头山和威虎山的故事深深吸引着他,杨子荣和少剑波的英雄事迹激荡着他的心。读完原稿,龙世辉为发现了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新作而兴奋不已,他立马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楼适夷作了汇报,说这部小说题材很好,基础不错,但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楼适夷当即指定他为《林海雪原荡匪记》的责任编辑。

就在曲波把小说稿送到作家出版社的第20天上,他接到了龙世辉打来的电话,电话中只是简单地说请作者到出版社去一趟。曲波估计,十有八九是吹了,人家来电话是要他去把稿子拿回来。他匆匆赶到出版社还没坐下,就伸手向龙世辉要稿子。龙世辉见他是来拿退稿的,就笑了笑说:“稿子我们看过了,很喜欢,决定采用。”并问他,“您自己觉得还有什么要修改的没有?”曲波表示,看出版社有什么意见,如果有,他就加工修改,如果没有,他就不改了,直接进入编辑工作程序。

接下来,龙世辉详细地谈了他对小说稿的意见,他认为,小说在语言、结构上存在不少问题,文学性不强,严格地讲只是一堆素材。但这个原稿题材很好,作者的生活底子厚实,有改写的基础。特别是小说中少剑波与白茹的爱情故事应当增加篇幅,独立成章。回到家里,曲波根据龙世辉的意见,经过一番新的艺术构思后,对《林海雪原荡匪记》初稿作了精心的修改,并把少剑波和白茹(绰号“小白鸽”)的爱情故事扩写了两章。然后,曲波将修改稿送回作家出版社。龙世辉看了看,觉得虽然比初稿好,但仍不太满意。这时作者自谦地表示他能力很有限,因此诚恳地请求出版社帮助加工、润色。龙世辉想,要把自己的想法落实于作者的笔端,这对文化程度不高又初学写作的曲波来说,无疑是“难于上青天”。出于对文学事业的热忱和本职工作的责任心,他毅然接受了作者的请托。此后,他废寝忘食,全副身心投入修改,有的章节几乎重新改写了一遍,历时3个多月,小说最终定稿,并改名为《林海雪原》。

经龙世辉推荐,《人民文学》1957年2月号以《奇袭虎狼窝》为题,从《林海雪原》中选载了《受命》、《杨子荣智识小炉匠》、《刘勋苍猛擒刁占一》、《夜审》、《蘑菇老人神话奶头山》、《破天险奇袭奶头山》六章,副主编秦兆阳还亲自写了按语。由此引发了读者的关注与兴趣。同年9月,《林海雪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书名是曲波的妻子亲自题写的。该小说出版后,立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作者也一举成名。广大读者为小说中所描写的惊险曲折的传奇性的英雄故事所倾倒。据粗略统计,仅至1964年1月,该小说的印数便超过156万册。这部小说还很快被改编为话剧、电影、连环画,并被翻译成英、俄、日、挪威、蒙古、越南、朝鲜、阿拉伯等多种外文在国外出版。尤其是被改编为京剧《智取威虎山》之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主人公杨子荣的英雄形象至今为人们广为传颂。

最后给大家爆个料,你们知道《林海雪原》中小白鸽白茹的原型是谁吗,正是曲波的夫人刘波同志,这本书的书名还是刘波的亲笔书法呢。

曲波和他的'小白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