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典故大全·人事·冤怨

 风舞三湘 2017-07-31

  【长平苦】 《史记·赵世家》:“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余万皆坑之。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喻指战争惨败。唐李益《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毕昴不见胡天阴,东征曾吊长平苦。”另参见地理部·土石“赵坑”、武备部·军旅“坑降”。

  【长沙谪】 《史记·贾生列传》:“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喻指有才者遭贬滴。唐刘长卿《听笛歌》:“旧游怜我长沙谪,载酒沙头送迁客。”另参见人物部·官吏“长沙傅”、人物部·人杰“长沙才子”、政事部·议政“谪长沙”。

  【忆黄犬】 秦丞相李斯受赵高陷害,被腰斩于咸阳,临刑时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见《史记·李斯列传》。后用为大臣受陷害被处死的典故。唐杜甫《哀诗》:“范晔顾其儿,李斯忆黄犬。”唐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犹胜忆黄犬,幸得早图之。”参见人事部·情感“黄犬悲”。

  【乐生谤】 《史记·田单列传》:“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唐张谓《同孙构免官后登蓟楼》:“去年大将军,忽负乐生谤。”参见人物部·将相“乐毅”。

  【扬雄投阁】 《汉书·扬雄传》:“汉(王)莽既以符命自立……诛(甄)丰父子,投(刘)棻四裔,辞所连及,便收不请。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请问其故,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雄不知情。有诏勿问。然京师为之语曰:‘惟寂寞,自投阁;爱清静,作符命。’”喻无故受牵连而获罪,走投无路。宋陆游《丰年行》:“书生识字亦聊尔,莫作扬雄老投阁。”另参见器用部·宫室“子云阁”、人事部·谬误“投汉阁”。

  【伍员冤】 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字子胥)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赐子胥剑,令自尽。见《国语·吴语》、《史记·吴太伯世家》。唐元稹《去杭州》“得得为题罗刹石,古来非独伍员冤。”参见人体部·头面“伍员抉目”。

  【华亭归梦】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刘孝标注引裴启《语林》:“机为河北都督,闻警角之声,谓孙丞曰:‘闻此不如华亭鹤唳。’”后常以表现思念、怀旧之意,亦为慨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之词。宋刘筠《鹤》:“碧树阴浓扣砌平,华亭归梦晓频惊。”参见动物部·飞禽“唳鹤”。

  【刖足】 断足,古代肉刑之一。《韩非子·和氏》载:楚人卞和(又称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和武王。使玉工辨认之,均曰:“石也。”以诳欺罪,被刖去两足。后又献之楚文王,使玉工理之,果得宝玉。喻指无端获罪。唐李频《下第后屏居书怀寄张侍御》:“刖足岂一生,良工隔千里。”参见器用部·珍宝“和氏玉”。

  【衣蜂】 《太平御览》卷九五○引汉刘向《列女传》:“尹吉甫子伯奇至孝事后母。母取蜂去毒,系于衣上,伯奇前欲去之,母便大呼曰:‘伯奇牵我。’吉甫见疑之,伯奇自死。”明李梦阳《七夕边马二宪使许过繁台别业不成辄用七句述我志怀二十韵》:“末俗但知张市虎,弃时谁切辨衣蜂。”参见动物部·虫豸“伯奇掇蜂”。

  【苌弘怨】 苌弘,字叔,又称苌叔。周景王、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为婚姻,在晋卿内讧中,由于帮助了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苌弘被周人杀死。传说死后三年,其血化为碧玉。事见《左传·哀公三年》。唐雍陶《蜀中战后感事》:“岁积苌弘怨,春深杜宇哀。”参见人体部·其他“苌弘血”。

  【杜鹃啼血】 《太平御览》卷一六六引汉扬雄《蜀王本纪》:“荆人鳖令死,其尸流亡,随江水上至成都,见蜀王杜宇,杜宇立以为相。杜宇号望帝,自以德不如鳖令,以其国禅之,号开明帝。”又据《成都记》载:“杜宇又曰杜主,自天而降,称望帝,好稼穑,治郫城。后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参见动物部·飞禽“杜宇”。

  【吴宫伤燕】 春秋吴都有东西宫。据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载:“西宫在长秋,周一里二十六步,秦始皇帝十一年,守宫者照燕,失火烧之。”比喻无辜受害。唐刘禹锡《武陵观火》:“晋库走龙剑,吴宫伤燕雏。”参见动物部·飞禽“吴宫燕”。

  【冶长非罪】 《论语·公冶长》:“(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邢昺疏:“旧说冶长解禽语,故系之缧绁。”指无罪而遭拘囚。唐骆宾王《畴昔篇》:“冶长非罪曾缧绁,长孺然灰也经溺。”

  【侏儒饱】 《汉书·东方朔传》:“(东方)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久之,朔绐驺朱儒……朱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朱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朱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颜师古往:“朱儒,短人也。”朱儒,后又作侏儒。喻小人得志而贤才受屈。元朱旭《杂诗》之二:“长身素米侏儒饱,飞将无功妄尉侯。”另参见器用部·饮食“侏儒饱饭”、人物部·其他“饱朱儒”。

  【鱼服困】 《说苑·正谏》:“吴王欲从民饮酒,伍子胥谏曰:‘不可,昔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白龙对曰:“我下清冷之渊化为鱼。”天帝曰:“鱼固人之所射也,若是,豫且何罪?”夫白龙,天帝贵畜也;豫且,宋国残臣也。白龙不化,豫且不射,今弃万乘之位,而从布衣之士饮酒,臣恐其有豫且之患矣。’王乃止。”喻指落难,或运气不佳而遇到灾祸。清赵翼《淮阴钓台》:“与哙伍怜鱼服困,假齐王伏狗烹灾。”参见动物部·鳞介“为鱼”、器用部·其他“豫且网”。

  【鱼祸】 《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旧说:池中鱼,人姓字也,居宋城门,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仲鱼烧死。又云:宋城门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死。喻恶之滋,并伤良谨也。”喻指无辜受牵连。宋洪炎《庚戌岁六月四日至洪城怅然伤怀》:“人言城门火,鱼祸自靡遗。”另参见动物部·鳞介“池鱼”。

  【屈平沉湘】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楚顷襄王立,屈原遭谗毁,谪于江南,“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湘江支流)以死”。喻含冤屈死。唐李贺《箜篌引》:“屈平沉湘不足慕,徐衍入海诚为愚。”另参见地理部·水流“沉湘”、人物部·圣贤“沉湘水”、人事部·情感“楚臣悲”。

  【剑埋狱底】 《晋书·张华传》谓吴灭晋兴之际,天空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张华闻雷焕妙达纬象,乃邀与共观天文。焕曰:“斗牛之间颇有异气”,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并谓剑在豫章丰城。华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后世诗文多用以赞美杰出人才,或谓杰出人才有待识者发现。唐白居易《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之四:“剑埋狱底谁深掘,松偃霜中尽冷看。”参见武备部·兵器“丰城龙剑”、动物部·鳞介“未掘双龙”。

  【秦穆杀三良】 《诗·秦风·黄鸟序》:“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毛传:“三良,三善臣也。谓奄息、仲行、针虎也。”《史记·蒙恬列传》:“昔者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号曰‘缪’。”东汉王盛《咏史》:“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参见动物部·飞禽“黄鸟悲鸣”。

  【偷金枉】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附《直不疑传》:“塞侯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疑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文帝称举,稍迁至太中大夫。”喻指蒙受不白之冤。唐刘长卿《按覆后归睦州赠苗待御》:“直氏偷金枉,于家决狱明。”另参见器用部·珍宝“不偷金”、人物部·官吏“同舍子”。

  【梁狱】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邹阳者,齐人也。游于梁,与故吴人庄忌夫子、淮阴枚生之徒交。上书而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等嫉邹阳,恶之梁孝王。孝王怒,下之吏。将欲杀之。邹阳客游,以谗见禽,恐死而负累,乃从狱中上书……书奏梁孝王,孝王使人出之,卒为上客。”后以因代指冤狱。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杜甫《赠裴南部闻袁判官自来欲有按问》诗:“梁狱书应上,秦台镜欲临。”另参见器用部·日用“狱中书”。

  【谗言三及】 《战国策·秦策》:“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喻受谗言诬陷。唐李白《答三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另参见伦类部·亲眷“投杼”、人事部·情感“投杼疑”、人事部·其他“曾参杀人”。

  【鲁酒旁围】 《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陆德明释文:“许慎注《淮南》云:‘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也。’”唐杜牧《新转南曹……书此篇以自见志》:“宋株聊自守,鲁酒怕旁围。”参见人事部·冤怨“鲁酒围邯郸”。

  【寒灰复燃】 《史记·韩长孺列传》:韩安国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后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喻失势后重新得势。金元好问《甲午除夜》:“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燃。”另参见地理部·土石“复燃灰”。

  【觳觫钟衅】 《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恐惧颤抖貌),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指无辜遇祸成牺牲品。宋黄庭坚《四月戊申赋盐万岁山》:“濡需且肉食,觳觫恐钟衅。”另参见动物部·走兽“觳觫”、器用部·车船“觳觫车”。

  【燕狱】 《初学记》卷二引《淮南子》:“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仰天而哭,夏五月,天为之下霜。”后以为蒙冤之典。唐骆宾二《畴昔篇》:“邹衍衔悲系燕狱,李斯抱怨拘秦桎。”参见天文部·气象“燕霜”。

  【薏苡谗】 《后汉书·马援传》:“初,援在交趾,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时人以为南土珍怪,权贵皆望之。援时方有宠,故莫以闻。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喻清白之身徒遭猜疑、诬陷。唐白居易《得微之到官后书因成四章》之三:“侏儒饱笑东方朔,薏苡谗忧马伏波。”另参见植物部·草本“明珠薏苡”、器用部·珍宝“薏苡明珠”。

  【爨桐鸣】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蔡邕)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以为琴,果有美音。”喻指遭毁弃的良材。唐顾非熊《冬日寄蔡先辈校书京》诗:“惟君知我苦,何异爨桐鸣。”参见文明部·礼乐“焦琴”。

  【三字狱】 《宋史·岳飞传》:岳飞被秦桧等诬陷下狱,“韩世忠不平,诣(秦)桧诘其实。桧曰:‘飞子(岳)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喻无罪被冤成狱。清康有为《故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预新政候补知府谭君嗣同》:“竟无三字狱,遂以诛董承。”

  【白马清流】 《旧五代史·梁书·李振传》:“天佑中,唐宰相柳璨希太祖旨,谮杀大臣裴枢、陆扆等七人于滑州白马驿。时振自以咸通、乾符中尝应进士举,累上不第,尤愤愤,乃谓太祖曰:‘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后用为士大夫被谗害之典。清钱谦益《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五:“恩牛怨李谁家事,白马清流异代悲。”潘飞声《陶拙存以先世元晖中丞公遗集见示敬题一律》:“白马清流尽,乌台党狱频。”另参见地理部·水流“唐浊流”。

  【周公惧流言】 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周武王弟管叔鲜与蔡叔度流言于国,谓“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避居东都,后成王迎周公归,管蔡惧,挟纣子武庚叛,成王命周公讨伐,诛杀武庚与管叔鲜,流放蔡叔度,其乱终平。事见《书·金縢》及《史记·管蔡世家》。唐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参见政事部·贪佞“管蔡流言”。

  【掩鼻计】 《韩非子·内储说下》:“魏王遗荆王美人,荆王甚悦之。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因为(谓)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知也。’王强问之,对曰:‘顷尝言恶闻王臭。’王怒曰:‘劓之。’”《战国策·楚策四》亦载此事。后以为进谗离间之典。唐韩偓《故都》:“掩鼻计成终不觉,冯驩无路教鸣鸡。”另参见人体部·头面“掩鼻”、人物部·妇女“魏姝”。

  【焚坑】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根据古制,建议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反对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书外,民间所藏《诗》《书》和诸子百家书一律焚毁;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族诛;学习法令者以吏为师。始皇采纳这一建议。次年,方士、儒生求仙药不得,卢生等又逃亡,始皇怒,在咸阳坑杀诸生四百六十余人。这一事件史称“焚书坑儒”,省作“焚坑”。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唐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屋壁余无几,焚坑逮可伤。”清李渔《奈何天·软诓》:“避秦翻恐被秦收,那焚坑法网难轻漏。”另参见地理部·土石“秦灰”、地理部·土石“秦坑”、文明部·文具“诗书焚爇”。

  【悲人彘】 汉高祖宠幸戚夫人,高祖死,吕后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名曰“人彘”。事见《史记·吕太后本纪》。清赵翼《土城怀古》诗之二:“不闻宫掖悲人彘,肯使兵尘丧帝羓。”参见人事部·谬误“人彘”。

  【长门泣】 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喻失宠后的凄怨心情。南朝梁何逊《扬州法曹梅花盛开》:“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参见文明部·文章“千金赋”。

  【空赋白头吟】 《西京杂记》卷三:“相如(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唐李绅《新楼诗二十首·城上蔷薇》:“风月寂寥思往事,暮春空赋白头吟。”参见文明部·诗词“白头吟”。

  【绝弦】 《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此事多种书均有记载,文字略有不同。后遂以“绝弦”喻失去知音。唐沈佺期《伤王学士》诗:“感游值商日,绝弦留此词。”宋司马光《送王待制知陕府》诗:“绝弦悲宿草,抚首念诸孤。”宋黄庭坚《次韵奉送公定》:“尘埃百年琴,绝弦为钟期。”参见文明部·礼乐“高山流水”。

  【班女怨】 汉班婕妤《怨歌行》并序:“昔汉成帝班婕妤失宠,供养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一首:‘新制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人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指妇女因失宠而哀怨。唐窦牟《元日喜闻大礼寄上翰林四学士中书六舍人二十韵》:“忽思班女怨,遥听越人吟。”另参见器用部·日用“团扇”、文明部·诗词“纨扇词”、人物部·妇女“班姬”。

  【吞炭】 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后以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明张煌言《羁恨二首》之二:“暂将吞炭恨,并作茹荼怜。”参见人物部·人杰“豫让”。

  【博浪飞椎】 《史记·留侯世家》:张良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喻报仇雪恨。清朱彝尊《彭城道中咏古二首》之二:“博浪飞椎后,圯桥进履车。”另参见地理部·土石“博浪沙”、武备部·兵器“博浪椎”。

  【禽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喻申冤报仇,或喻献身大业。唐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浪作禽填海,那将血射天。”另参见地理部·水流“精卫填海”、地理部·土石“衔石”、动物部·飞禽“精卫鸟”、人事部·志趣“填渤澥”。

  【鞭尸】 《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之父兄为楚平王所害,他立誓要报仇,逃到吴国,帮助吴王阖庐攻破楚国的郢都。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喻泄愤报仇。唐李白《酬裴侍御对而感时见赠》:“鞭尸辱已及,堂上罗宿莽。”另参见人物部·将相“鞭平王”。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