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林漫步】《史记》中的“亲而离之”

 青梅煮茶 2016-03-03

 


  作为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以极具张力的语言,塑造了黄帝、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晋文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孙武、吴起、白起、乐毅、刘邦、韩信、张良、陈平、周勃、周亚夫、卫青、霍去病等帝王将相的形象,成功刻画了他们的图强用兵之道。更重要者,司马迁通过对历史的演绎,对战争问题的卓见,鲜明主张重战、慎战、善战,也可算是隐形的兵家。所以,《史记》一出,遂被视同兵书,严禁传播。直到西汉末年,东平王刘宇上疏朝廷,求赐《史记》、诸子,成帝征询大臣王凤意见,王凤还出言谏阻:“《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皆不宜在诸侯王家。”
  唐朝玄宗时期,吐蕃遣使求赐文籍四种,名臣于休烈上疏反对,并以《史记》不入诸侯王家为例:“昔东平王入朝求《史记》、诸子,汉帝不与。盖以《史记》多兵谋,诸子杂诡术。”
  随着《史记》流传渐广,众多兵家注意到了它的“多兵谋”。在注解《孙子》的名家中,以李筌(中唐)、杜牧(晚唐)、何氏(北宋)、张预(南宋)为代表,博引《史记》成例以立论,遂使《史记》成为谈兵者的淘宝地。
  所谓“亲而离之”,就是对于内部和睦的敌人,要设法离间它。通读《史记》,许多战例、事例说明,此计实乃制胜法宝之一。


一、勾践间吴杀子胥


  伍子胥是吴国元老重臣,辅佐过阖闾称霸,帮助过夫差上位。《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在吴国王位继承人问题上,公子们都觊觎太子之位。那时,多亏伍子胥在阖闾面前冒死相争,才终于帮助夫差登上太子之位。夫差深知王位来之不易,深感伍子胥拥立之功,曾经表示要裂土相酬,被伍子胥婉言拒绝。由此可见,夫差与伍子胥关系相当亲密。
  公元前496年,吴国大败越国,勾践卑词厚礼,请求臣服。《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伍子胥坚决反对,主张灭越,以免后患:“不借此时机彻底消灭越国,反而要宽恕他们,不是为以后自找麻烦吗!况且,勾践为人坚忍,能吃大苦,现在不消灭他,将来必定后悔不已。”可惜,夫差错听伯嚭之言,放了勾践一马。伍子胥虽然生气,但和夫差关系仍然深厚。对于伍子胥之明,勾践则是咬牙切齿。
  10年之后,子贡、勾践合谋,采取“卑而骄之”之计,怂恿吴国兴兵伐齐,企图坐收渔翁之利。《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伍子胥看穿勾践用意,激烈反对伐齐:“勾践吃饭只上一个菜肴,穿衣只有一种颜色,注重吊唁死者,不忘慰问病者,这是时刻在想着凝聚民心,渴望伐吴报仇啊!勾践不死,必为吴患。越国是吴国的心腹大患,您却不重视它,反而把力量用于齐国,岂非大错特错!”伍子胥出言不逊,夫差更是听不进去,但也没有放在心上。
  对于伍子胥之智,勾践更是暗暗心惊。为除去这个威胁,勾践定下“亲而离之”之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勾践重赂吴国太宰伯嚭,“与逢同共谋,谗之王”。为疏远夫差、伍子胥君臣关系,勾践不惜在伯嚭身上大把烧钱,还派大夫逢同专门协助,反复在夫差面前诋毁伍子胥。
  夫差出兵攻打齐国,在艾陵大胜齐军,耀武扬威地回国。《史记·伍子胥列传》上讲,夫差大胜之后,更加不可一世,“益疏子胥之谋”。就是说,他对伍子胥敬而远之,不再言听计从。
  伍子胥也是性情中人,不顾夫差得意忘形,当面顶撞说:“大王您不要太高兴!”夫差闻言,自然很生气。伍子胥郁闷之极,一度想过自杀。夫差于心不忍,立即制止了他。不过,曾经亲密的君臣关系,无形中有了一道裂缝。
  这时,太宰伯嚭见缝插针。《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由于多次拿了越国好处,伯嚭更加喜欢、信任越国,天天在夫差面前念叨越国的好,同时不忘念叨伍子胥的不是。一次,他有意在夫差面前争论对越政策,激得伍子胥直言不讳:“大王不听我的劝谏,再过三年吴国将成为一片废墟!”夫差听了这话,哪能舒服。于是,伯嚭借机诽谤伍子胥说:“这个人表面忠厚,实际很残忍。当年,他父兄落难楚国,他却只身逃跑。他连自己的父兄都不顾惜,怎么能顾惜大王呢?大王上次想攻打齐国,他一个劲地反对。后来,大王您伐齐成功,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他因此怨恨您。您不防备他,他一定作乱。”

▲伍子胥画像

 

  毕竟多年君臣,夫差开始也不听信谗言。一次,伍子胥出使齐国,心灰意冷之下,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不想儿子和吴国一起灭亡。这下,伯嚭抓住把柄了。《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伯嚭马上向夫差打小报告:我派人暗中探查,伍子胥出使齐国,就托孤齐国大臣。为人臣子,在国内不得意,就在外依靠诸侯;自恃是先王谋臣,现在不被信用,就时常郁郁不乐,产生怨恨情绪。这种人很可怕,希望大王早日决断。
  伯嚭的小报告,终于让夫差失控,他赐剑伍子胥,逼令其自杀。
  夫差有一伍子胥而不能用,最终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可见,勾践手定“亲而离之”之计,实在毒辣!


二、应侯间赵退廉颇


  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进攻韩国,上党首当其冲,眼见不守。上党军民不甘做秦民,举地投降赵国。赵国屯兵长平,接应上党军民。秦国浴血奋战,赵国渔翁得利,秦国上下狂怒。于是,王龁矛头一转,疯狂进攻赵国。赵孝成王不敢怠慢,急派良将廉颇督师应战。在大敌当前之时,赵王任用廉颇,可见对他的信任与器重。
  秦军3个月内不断告捷:阵斩赵军一员副将;夺下赵军两座城堡;俘虏赵军六个尉官。廉颇不愧良将,感到秦军兵锋正盛,不能正面碰硬,遂加固堡垒,凭坚防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数挑战,廉颇不肯”。就是说,秦军为打破僵局,多次挑战,廉颇就是不肯应战。
  秦军劳师远征,千里馈粮,一旦旷日持久,只能被迫退兵。到时,赵军再见机行事,进退有据。应该说,廉颇坚守不出,确是高明之策。可是,赵王不解廉颇之意,多次指责廉颇,说他不积极出战。不满意归不满意,赵王对廉颇仍然是信任的。
  廉颇坚守不出,可急坏了王龁,也急坏了秦昭王。秦王向应侯范雎诉苦,范雎时为秦相,出言开解秦王:廉颇身经百战,的确不好对付!当务之急,是让赵王失去对廉颇的信任,代之以纸上谈兵之人。
  是时,范雎已经良策在胸,这就是“亲而离之”之计:利用赵王对廉颇的不满意,进一步让赵王失去对廉颇的信任。《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简言之,应侯范雎派人到赵国一掷千金,收买为秦国说话的人,这些人大肆宣扬说:“秦国最担心的,是怕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担任主将而已;廉颇这个人容易对付,况且他就要投降了。”赵王本就恼怒廉颇督师不利,又不满意他坚守不战,再加上听到他即将投降的谣言,自然对廉颇失去信任,果真就派赵括取代廉颇,督师抗秦。
  秦国得知赵括督师,就暗派名将白起督师攻赵,让王龁担任副手。结果,长平一战,赵国损兵40万之众。
  可以说,范雎的“亲而离之”之计,让赵国弃用良将,损失惊人,最终动摇了国本。


三、嬴政间魏黜无忌


  魏国公子无忌,是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号信陵君,此人大大有名。贾谊《过秦论》有言,进入战国后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作为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无忌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主张合纵抗秦。
  公元前257年,秦国围攻赵都邯郸,赵国危在旦夕。魏安釐王倒没有怠慢,立即派宿将晋鄙率领10万之众,准备全力救赵。秦昭王得知消息,派专使警告魏王说:“诸侯中有谁胆敢救赵的,拿下赵国后,一定调转兵锋先收拾它。”魏王很是害怕,就派人阻止晋鄙:不要再进军了,把军队驻在邺城,见机行事。于是,魏国名义上出兵救赵,实际上是隔岸观火。
  一见晋鄙按兵不动,无忌急得冒火,多次敦请魏王下令进军,又让门下宾客游说魏王。可是,魏王畏惧秦国,就是不肯听无忌的。
  无奈之下,无忌铤而走险,设法从宫中偷得虎符,谎称魏王之令,代替晋鄙督师。晋鄙存疑抗命,无忌不得已,命人椎杀晋鄙,自统10万魏军。随后,他率领大军进击秦军,秦军解围邯郸,赵国绝处逢生。
  无忌盗兵符,杀晋鄙,魏王非常震怒。所以,在打退秦军之后,无忌让部将率军返回魏国,而他本人则留在了赵国,这一留就是10年。秦国听说无忌留赵,魏国没有能人辅佐,10年间不停地发兵攻魏。魏王终于意识到,无忌是魏国的擎天柱,遂派使臣三番五次恳请无忌归国。
  公元前247年,无忌回到故国。魏王见到无忌,毕竟是亲兄弟,两人不禁相对落泪。经过10年坎坷,魏王非常信重无忌,亲授上将军大印,让他正式担任魏军统帅。诸侯们得知无忌统帅魏军,纷纷调兵遣将救援魏国。无忌率领五国之师,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打得秦将蒙骜落荒而逃。随即,他挥师乘胜追击到函谷关下,把秦军压在函谷关内,使之不敢再出关东侵。当时,无忌声威震动天下,各国宾客都争相进献兵法。无忌把它们合编在一起,并署上自己的名字,这就是俗称的《魏公子兵法》。
  次年,嬴政登上秦王宝座。当时,魏王与无忌兄弟相亲,君臣相得,无忌遂能一心抗秦。这让嬴政非常担忧,必欲除之而后快。如何下手是好?嬴政想到了“亲而离之”之计。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由于担心无忌为患,嬴政出手阔绰得惊人,一掷万金,在魏国网罗晋鄙的门客,让他们破坏魏王、无忌的关系。这些人本就痛心晋鄙之死,再加上重金诱惑,自是在魏王面前极力诋毁无忌:“公子无忌流亡在外十年,声望丝毫未减。一担任魏国大将,各诸侯国将领都愿意听他指挥,诸侯们只知道魏国有个魏公子,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听了这些话,魏王心里的滋味自然不好受。
  更让魏王担忧的是,晋鄙的门客还造谣说:公子无忌居心叵测,正寻找机会面南背北,代替您称王;诸侯们慑于公子无忌的声威,正打算共同出面,拥立他为王呢。听了这些话,魏王心里的滋味不是不好受,而是特别难受。这时,嬴政又故意火上浇油,多次托人向无忌祝贺,询问:您是否已经立为魏王了?
  嬴政运筹的“亲而离之”之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很简单,魏王天天听到这些诋毁无忌的话,不能不信以为真,很快就解除了无忌的魏军统帅之职。
  嬴政运筹的“亲而离之”之计,还彻底打垮了无忌,动摇了魏国根基。
  无忌心知肚明,自己因毁谤而被废黜!心灰意冷之下,他干脆推托有病,不上朝了。此后,他常在家里与宾客们为长夜之饮,常跟女人彻夜厮混。这样没日没夜的寻欢作乐,持续了4年之久,无忌终于因酒色过度,一命呜呼。

 

▲嬴政画像

 

  无忌一死,魏国大难临头。《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好像是讽刺无忌,嬴政得到他的死讯,立即派蒙骜攻魏。这位曾经的无忌的手下败将,一口气攻占了魏国20座城邑。


四、陈平间楚逐范增


  公元前204年,楚汉相拒荥阳日久,汉军粮道断绝,汉王刘邦惶恐不安,遂向项羽请和,愿以荥阳为界,平分天下。当然,刘邦这是缓兵之计,一旦缓过劲来,他还是会和项羽争天下。所以,亚父范增立马反对。《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范增正告项羽:“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就是说,当时汉军很容易对付,一旦放它一马,不乘机消灭它,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项羽尊信范增,立即进围荥阳。刘邦陷入重围,更加手足无措,谋士陈平却气定神闲。
  《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陈平当时安慰刘邦:楚军是可以搞乱的!真正铁心追随项羽的,只有亚父范增和将军钟离昧、龙且、周殷之辈,寥寥几人罢了;“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就是说,只要刘邦舍得拿出几万斤黄金,收买楚军奸细,让他们挑拨离间,就能使项羽君臣相疑。而项羽为人猜忌多疑,喜欢听信谗言,这必然导致内部相残。如此一来,汉军就可趁机出击,一举消灭楚军。
  陈平所言,正是“亲而离之”之计。刘邦深以为然,扔给陈平黄金四万斤,让他去离间项羽君臣,根本不在乎他怎么花。
  陈平掷下重金,在楚军中收买奸细,这些人大造谣言:钟离昧等人追随项王征战,功劳很多,但始终不能裂土封王;现在,他们打算跟汉王联合起来,消灭项王,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据土为王。项羽听到谣言,果然猜疑起来,不再信任钟离眛等人,钟离昧等人也消极起来。
  项羽既然已经怀疑上钟离昧等人,就派遣使者到汉军那里打探。听到项羽来使,刘邦乘机布局。《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刘邦备下顶级的酒菜,命人端进使者房间。一见到使者面,刘邦就故作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却是项王的使者!”随即,他就让人把顶级的酒菜端走,另行换上粗劣的饭菜,端给了这位使者。使者回去复命以后,把上述情况禀告给项羽。
  不出陈平所料,“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由于大大怀疑范增的忠诚,项羽根本不听范增速下荥阳的建议。得知项羽怀疑自己,范增不明真相,生气地说:“天下的大事基本定局了,大王自己干吧!我请求告老还乡!”范增满怀抑郁还乡,还没有到达彭城,就因背上毒疮发作,客死异乡。
  范增黯然远走,刘邦绝处逢生。一天夜里,陈平让两千名女子全副武装,涌出荥阳东门,诱使楚军一拥而至。趁着混乱之机,刘邦在陈平簇拥下,从荥阳西门成功出逃,遂能卷土重来。
  陈平运筹的“亲而离之”之计,成功逼走奇士范增,遂使项羽智穷计短,最终自刎乌江。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回顾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很客观地指出:一方面,是因为他有萧何、张良、韩信三杰;另一方面,“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正因陈平的“亲而离之”之计。
  纵观“亲而离之”之计,最主要是离间君臣关系。故南宋张预注解《孙子》时,精辟指出:“应侯间赵而退廉颇,陈平间楚而逐范增,是君臣相离也。”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总第216期

长按二维码,关注文史天地

 

↓↓↓点下面“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