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国画“雅”与“俗”

 好读又读1856 2017-07-31

——李群山

大凡人们在品读绘画作品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雅俗共赏”。然而,能真正品出雅与俗,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这里不妨谈点自己的一孔之见,借以求正。

俗,即粗俗(包括低粗)庸俗。雅,即俗之反意。“雅”和“俗”在书画上一般是指格调。古人在书画格调上有逸品、神品、妙品、能品之分,画家若能达到所谓的能品就很不错。这里,笔者斗胆说一句,古人不免也有“唬人”之嫌,是因逸品、神品、妙品、能品没有界之尺。况且,欣赏者又因文化之差异对一幅作品的格调各自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中国画的“雅”与“俗”,我想从作品的内涵和笔墨的担当以及虚与实三个方面说起。

先说说作品的内涵。宇宙苍穹,芸芸众生。人是世间最具灵性的动物。食五谷杂粮,生七情六欲。情欲所动,因人的喜好各自会选择一种形式表现出来。涉及到文化艺术上,文学、音乐、戏曲、舞蹈、美术,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在生活中要表现其思想的一种手端,或者说形式。尽管在表现手法上大相径庭,然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具体到绘画上,南朝画家宗炳早就阐述“画非画,真道也”强调绘画功能是“畅神”, 陶冶人的性情,涵养人的心胸。画画的过程是一种体道、味道的行为。“写貌物情,摅发人思”。由此说来,一切艺术都是精神产品,都是主观意识的产物。画,一般是一个人画的,画家要经历主观到客观再到主观这么一个过程,即以意而立象,以象而达意,象尽而意仍存。其核心是“借景抒情”, “借题发挥”。那么借什么“景”,抒什么情,借什么“题”,发什么“挥”,抒情达意应该说就是作品的内涵。

社会是许多人组成的大家庭,不是那一个人的,既然是家庭,每个人都要有责任,谁也不能例外。艺术作品是要让人看的,并非“自娱”。一幅画作完成后,画家忙于办展览,出书,这就是让人看。也因此,画家和观赏者之间就有了一种影响传递作用。文以载道,成人伦,助教化,解困惑是一切艺术的担当。社会需要的是正能量,即正面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艺术。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都会不例外的受到各个方面的约束,完完全全的自由是没有的。有人说绘画不是讲自由吗?是的,画家在作画时强调自由,但那是指相对情况下的心境自由,笔墨自由。即便如此,也不会完全自由,仍然要受主题内容和笔墨法度的约束。任何问题所得结论应该都是相对而言的,少有绝对。好因坏而好,对因错而对,高因低而高,绘画上黑因白而黑,知白而守黑,疏因密而疏,疏密相间,等等。对立统一,统一就是约束。艺术不能没约束,艺术家更不能没约束。

笔者说内涵,是强调画家通过作品传递给观赏者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即思想内容。但从思想内容看,那些东西“俗”,那些东西“雅”,具体有所指,还是不好说的。统而言之一切内容低下、淫秽、封建、迷信、和生活中司空见惯了且擦不出亮光的,让观赏者体会不到“真、善、美”的题材大约都有粗俗、低俗之嫌。马塞尔.杜尚从商店拿来一个小便池,贴上自己的名签放在展室展览,无论你如何说,它也是个俗物,供不到大堂上。铁框内女裸模不论做何态以求性解放,社会都不会让你如愿,倒落低俗、精神病之批评。这里说到“性”,不妨多说两句。“性”是艺术创作回避不了的素材。画家画男裸、女裸也无可厚非。不过这里边有个“朦胧文化”的问题。什么是“朦胧文化”?我想大概面对一个问题须要说但又不能去说清楚而让人去意会是吧?例云:小孩问母亲“人”是那来的?有答“天上掉的”,有答“河里捞的”,有答“石头缝里蹦的”。可能天下母亲没有一个说真话来着。小孩长大了,问题也没了。这是什么?这就是“朦胧文化”。朦胧文化朦胧美。“性”题材少赤裸裸好。

“雅”和“俗”生活中相对而存在。从内容说,生活表面“俗”多“雅”少。然“雅”从“俗”中来。艺术家提倡深入生活,是要在平凡生活中挖掘超越的东西,进而使其理想化表现出来。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又高于生活,为什么要高呢?就是要把生活中闪光的东西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让人们得到教益,得到启迪,得到美的享受。“俗”中见“雅”也是好作品。例如:小媳妇蹲在地下为年老的公公洗脸、洗脚,看似庸俗,其实不然,她折射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俗中见雅。

艺术是一种文化观念,其根本在于作者的主观认识,即思想境界。日常生活中,人论人的时候,常以修养(或素养)论,然修养应该是多方面的,艺术家仅有艺术修养还不够,还要有政治及其它方面的修养。具体点也就是综合素质。素质不高,其作品格调自然不高。可谓人品即画品。

画中内容及题材见雅、见俗,可窥画家主观世界之一斑。

从笔墨担当看雅与俗。我们说中国画强调以意立象,以象达意,意由观而感,观则要有可视性的东西。对于画家来说立象就是作画。作画自然离不了笔墨,有笔墨方有象、有画。就笔墨字面而言是作画用的笔和墨汁,而实际上是指画家用笔用墨的技法。当一个画家在运用笔墨完成一幅作品(画面)时,笔墨就有了担当,这种担当有两个方面:其一,形与神的担当。“存形莫善于画”,以形传神,“形也,神也”。形,成于画面,而精神依附其间。实际上也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二者的关系乃是中国绘画的核心问题。事实上中国画的创作也不可能绕开形而作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形也罢,神也罢,都赖于笔墨。没有笔墨,说什么都是零。如此说来,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笔墨无不为形而所用,即一点一画,包括墨和色都要受形的约束,好比一座大厦,一砖一木在不同的位置上起着架构关系一样。我们常要求把形画准确,画象。准不准,象不象,可以反映出一个画家的造型能力。然而,中国画又远不是画象的问题。形象只是实体,是绘画语言,它的作用在于承载画家的精神。如果说画家单纯的以画象为能事,那倒不如不做画家去从事摄影,岂不少了好多事。那么,到底是画象好?还是不画象好?如何画象?如何不画象?不是个简单的问题!齐白石有语“作画要形神兼备,不能画得太像,太像则匠;又不能画得不像,不像则妄。”“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此正应佛语“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我们通常见到一些犯俗画,要么画面上真真切切,毫厘不差,活灵活现,要么于形于不顾,自由抒写,随意发挥,画面物象是非不清。人们常说“心境”,实即意识形态。中国画的创作就是画家在主观意识支配下完成在某种质地上(确切说就是纸上)的形态。象?不象?是俗?是雅?形神起作用,因而从主观上辩正地理解形和神的关系以及笔墨在形神上应该的担当显得非常重要。其二,笔墨自身的担当。中国画的笔墨相对而言,它极具独立性、生命性。既是相对而言,也就是比较着说话。大概绘画艺术其表现手法无非就是点、线、面。而中西绘画对于点、线、面的认识和其侧重点则相去甚远。西画以面为主,点次之,线更次之,而中国画以线为主,点次之,面更次之。西画的面强调的是体积,它的点实际上是缩小了的面,其线也是视觉下物的转折界面,严格地讲,它还是面,只是窄长而已,而中国画强调用线,点是缩小了的线,面又是放大了的点。可以说中国画笔墨的核心在于用线。山水画中的各种皴法;披麻、斧劈、荷叶讲用线;人物画中十八描:钉头、鼠尾,兰叶、游丝......都是讲用线。一个画中国画的画家对于线没有清醒的认识,足够的重视,和千锤百炼而就的扎实功底,那就不是成熟的画家。有画史以来,历代名家无不把线演绎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几点墨,数条线,不知承载了多少画家难以言尽的情怀。我只所以说笔墨自身的担当,其意就在讲线的分量。线是要讲韵味,讲生命的,任何一条线,或者一个点在为形而作为的同时,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即美感作用。一幅中国画没有好的线去担当,其画必然俗不可耐。

由虚实见雅俗。虚实就是有无。艺术就是弄虚作假。艺术的高度在于把虚弄实,把假做真,使虚的实实在在,使假的有真情实意。虚与实,假与真相对立而存在。艺术离不开虚假。没有虚假就没有艺术。

我们读文学作品,《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哪一个人物故事不是虚假的?《聊斋》里的狐仙美女谁遇过?《雷峰塔》下何曾镇压过白娘子?等等。这些精典作品有谁去说过它是虚假的?倒是一代一代的人总是被其中的故事感染着。这是为什么?我想一定在于虚里面的实,假里面的真。

我们看戏剧演出,八十年代的优秀剧目《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穿林海,跨雪原,舞台上既没有林海,也没有雪原,更谈不跨俊马了,可观众一样感觉到虚假后面的真实。同样的道理,舞台上关门、开门、抬桥等动作都是在弄虚,可是弄而不虚。

我们看传统绘画,《深山藏古寺》,寺在哪呢?深山里藏着,藏着自然是虚无,而古呢?则从挑水的老和尚的“老”暗喻而知。《竹锁桥边卖酒家》,画家不画酒店门面,而在桥边竹林上画一小旗子,上书一个酒字。《踏花归来马蹄香》,一只蜜蜂追着从花丛中奔来的马蹄而飞,把春天姹紫嫣红、鸟语花香之气息表现到了尽致。不可谓诸画家弄虚手法之高妙。

罢了,我们不要虚的,来实招。名著里实的东西我们弄不了,舞台上试试看。给杨子荣来一匹马,弄几棵真树,来几堆雪,让英雄穿林海,跨雪原,感觉怎么样?贻笑大方!俗!

十九世纪人们在希腊米洛斯岛发现了断臂维纳斯,历史学家及艺术家争相欲为维纳斯修复断臂,可每一种方案出来都不可用,是因有画蛇添足的感觉。这也因为维纳斯并不因断臂残缺而影响她丰满、圣洁、柔媚、单纯、优雅、高贵的气质。断臂看似残缺,实则是虚。虚无也是一种美。因为它有想象的空间。

回过头来再说绘画,我们都知道生活中梅兰竹菊没有一样是墨色的,如果按真实色彩画出来,俗不俗呢?西画讲真实、具体,触及有物。而中国画强调虚与实。玩的是“无中生有”。玩的是“由此及彼”。前边我说朦胧文化,实则就是含蓄,即把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不暴露出来,“话到口边留半句”,给观赏者以想象空间,使其“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当然,事物都是相对立而存在,有实有虚,虚实相生。一张宣纸,说它是虚吗?不是。说它是实吗?也不是。可当你在上边画上物象的时候,虚和实也就都有了,如果你没有虚实这个概念,不停地在上边画,最后纸全黑了,也同样没有虚实了。

虚和实,也即藏和露。藏有明藏、暗藏。明藏,藏什么?“目无全牛”,没画的地方谁都知道是什么。暗藏呢?一座大山,山后云雾迷蒙,谁也不知里面藏什么。明藏、暗藏看情形而定。

总之,中国画讲虚实,就是要该藏的藏,该露的露。任何画面其景物“一览无余”“一目了然”都会让人觉得“俗”。

当然,中国画在主题内容、笔墨担当、虚实处理这三个方面之外也还有导致画面犯俗的问题,如树木,路桥,房屋,电杆等如何在画面安排,颜色轻重到什么程度,等等,这就要看画家如何认识和把握了。

文于此,论俗多于论雅。然画不俗了,自然就雅,无需赘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