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关宁四名将之一:“汉奸”祖大寿

 白无雅 2017-07-31
明末关宁四名将:祖大寿,满桂,赵率教,何可纲。
今天谈第一位:祖大寿。

前言:
    他跟随袁崇焕死守宁远,击退努尔哈赤;他在袁崇焕被抓后临危受命,收滦州、遵化;他在袁崇焕死后,监护守卫关宁的重任而抗衡后金13年;他在大凌河畔杀害了同为关宁四名将的何可纲;在关宁四名将中,他是唯一被写入《贰臣传》的人。对他是“英雄”还是“汉奸”的争论一直持续了三百年,没有答案,也不会有答案。对他的争论,将继续一千年……

正文
    
    孤城独立剑生光, 
    一度烽尘一断肠。 
    渐觉所为皆逆世, 
    岂宜有道任粗狂。 
    旧山无意抚宁远, 
    大国幽弱惧杀伤。 
    但见袁公终不见,     
    暗垂珠泪负兴亡。 

    这首从诗的角度而论乏善可陈的七律为明末清初的著名将领祖大寿所作,之所以能够留传下来,估计主要是充分反映了当时戍边将士的心境吧。 

    如果研究明亡清兴的历史,祖大寿绝对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这位名震一时的沙场老将一生可谓多姿多彩,有血有泪。他从熊廷弼主政辽东到崇祯十五年锦州城破降清,抗清时间历时二十余年,是明亡前抗清时间最长的高级将领;他在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后又据守大凌河、宁远、锦州等关外要塞,参加战役最多;他经历了朝廷多次换帅,亲见主帅袁崇焕无罪下狱,基于义愤自己带兵退出北京保卫战、又回师收复关内各地,扼守关外两度被擒,遭遇变故颇为曲折;他与弟弟祖大乐、祖大名、祖大成,子侄祖泽洪、祖泽润、祖可法,当然还有他那位宝贝外甥吴三桂及其父吴襄构成了高级将领中抗清第一家族;他是袁崇焕帐下四猛之一,在袁崇焕被害后,他是辽东将士中名气最大、抗清作用最突出的;但他最终还是因各种原因而降清。祖大寿降清不到两年,明朝灭亡了。 

    祖大寿不是明末清初时代的主角,却因时时生活在风口浪尖上,与那个时代的主角崇祯、皇太极充满纠葛,为那个风云诡异的时代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以万历十五年作为一个历史的横切面,鞭辟入里的分析了明王朝的衰落。现在让我们透过浩如烟海的史料,看看这位被史学家黎东方誉为 “可歌、可泣、可悲、可悯”的名将有血有泪人生,从而解读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吧。 

    祖大寿,字复宇,辽东人,最早是熊廷弼的部将,后来孙承宗主事,任佐参将。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帐下有满桂、祖大寿、赵率教、何可纲四猛,祖大寿任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在袁崇焕、满桂、赵率教、何可纲先后去世后的十多年里,祖大寿成为明王朝在山海关外的中流砥柱,是满清政权入主中原不可逾越的绊脚石。 

    祖大寿与满清的恩怨情仇可上溯至公元1626年(天启六年),在袁崇焕的带领下,祖大寿等将士死守宁远(今辽宁兴城),以不足***的兵力击退努尔哈赤十三万大军,并用“红夷大炮”将努尔哈赤炸成重伤,使得这位靠十三幅甲胄起家的后金大汗,首尝败绩,抱恨而终。皇太极继汗,再攻宁远,又被他迫退。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清兵绕过山海关,由大安口入寇京师,袁崇焕率四猛将千里回援,北京保卫战打响。北京保卫战的进程堪称惨烈、曲折。四猛将中满桂、赵率教先后阵亡,最不可思议的是崇祯居然临阵将北京保卫战的总司令袁崇焕治罪下狱。祖大寿是辽东将士中唯一亲见自己主帅袁崇焕在殿前被捕下狱,一怒之下与何可纲领兵反叛,“毁山海关出,远近大震”(《清史·卷234·祖大寿传》)。可是袁崇焕在狱中的一纸书信又把他招了回来。祖大寿的母亲和老上级孙承宗都劝他奋勇杀敌以赎出袁督师。在辽东将领中,他是营救袁崇焕最力一员,曾请求削职为民,以自己的官阶赠荫换取袁督师性命。但袁崇焕最终还是被自己奋勇保卫的人千刀万剐了。  

    袁崇焕被害后,祖大寿力守大凌河、宁远、锦州达十三年之久,令皇太极吃了多次败仗,成为明王朝关外的中流砥柱。但是崇祯对祖大寿是不信任的,祖大寿是辽东将士退出北京保卫战的“带头大哥”,祖大寿的子侄、族人被敌国抓去做官,这一切当然不会逃过以兴办特务机关而著名的朱明皇帝的眼睛。明朝派洪承畴镇守宁远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监视祖大寿,防止他投降满清(李清《三垣笔记》)。在孤守关外的十多年中,祖大寿得不到援军支持是常有的事。在爱国和忠君通常混为一谈的年代,为不信任自己的皇帝拼死守城,兼之老上级袁崇焕无罪被杀,祖大寿的内心是痛苦和矛盾的。 后世的史学家认为崇祯接手的是一个被爷爷万历和哥哥天启糟蹋得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同时由于崇祯在即位的时候干了铲除魏忠贤的漂亮事,主政后又相当勤勉、不近酒色,对其颇多惋惜。但实际上天在给了崇祯一手烂牌之后,也给足了他自我救赎的资本,孙承宗、袁崇焕、祖大寿,包括人品差劲的洪承畴、吴三桂,这些人都是很有才干的。如果崇祯能够合理使用,支撑甚至扭转局面都是非常有可能的,中国历史上“主昏于上,政清于下”的事例并不少见。奈何崇祯爷“心硬、耳软、多疑、轻杀”,最后吊死煤山,不能说没有咎由自取的成分。  

    与自家皇帝不信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敌手皇太极却对这位令自己吃尽苦头的祖大寿颇为倾慕,为了将他召至麾下,用了很多心思。这其中除了皇太极欣赏祖大寿勇猛与为人的成分之外,更大的原因是皇太极不但是军事天才,更是政治高手,在他入主中原的战略规划中,消灭辽东祖大寿集团是非常棘手却又必须完成的任务。在祖大寿抗清的二十多年,尤其是最后的十多年里,以攻城略地为乐趣的满洲人有多少是在“取祖大寿项上首级,夺南朝花花江山”的梦想中长大的。精明的皇太极知道,对付骁勇善战、铁骨铮铮的祖大寿光用强攻不行,还要辅以强大的政治攻势、人情攻势。 

    1631年(崇祯四年)皇太极率大军包围大凌河城,祖大寿弹尽粮绝,在要求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将吏兵民之后,他开城投降。皇太极赏赐他自己用的狐皮帽子、貂皮袍子、金玲珑皮腰带、白马、雕鞍等等,没想到祖大寿觅机跑到锦州,又把锦州死守起来,令皇太极奈何他不得。即便如此,皇太极仍旧为了收服祖大寿而继续努力,他先派人搜捕居住在永平三十里村的祖大寿的族人软禁起来,但待遇相当优厚。起用祖大寿的旧部担任汉人“承政”(尚书),其中包括祖大寿的儿子祖泽洪,过房侄儿祖泽润、养子祖可法等等(他们是在大凌河城投降之后,未随祖大寿逃到锦州的明臣、明将)。1642年(崇祯十五年)祖大寿扼守的锦州再次弹尽粮绝,甚至开始发生人吃人的惨剧时,他才第二次归降。皇太极封祖大寿为汉军正黄旗总兵,希望他能够为己效力,可直到1656年(顺治13年)病逝,除了给自己的外甥吴三桂写过一封不咸不淡的劝降信,史书再难找祖大寿的“汉奸”记录。对于满清一方而言,祖大寿不但是双手沾满了八旗将士鲜血的刽子手,还是背信弃义的小人,如此待遇可谓厚道之极。 

    时局的颓废、皇帝的不信任、主帅的无辜被杀、援军的覆灭、族人的被擒、城内的弹尽粮绝,甚至敌手的大度像一道道绳索缚住了祖大寿的身心,终于形成一张大网,使他动弹不得,剩下的只有自杀或投降了。如果当时祖大寿把宝剑横在脖子上一抹,历史对他的评论就是另一番模样了。我们无法确切知道祖大寿当时选择投降的理由,是觉得为崇祯殉节不值,还是这位往来于刀剑锋镝中的老将最后了一个“死”字,抑或是怕清军加害他的族人或者城中百姓?不知道。但有一条可以肯定,他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他一直活到顺治十三年才病逝,上天给了他长达十五年的“造孽”时间,只消他调转枪口,向自己的同胞屠刀一挥,荣华富贵就来了,可是他没有做。可以说,祖大寿投降时的心理是相当复杂的,这一节后世的小说家演绎得十分精彩:
    三官庙正殿里,几个侍卫将洪承畴、祖大寿押上来,两人双手反剪,神情倨傲沉静。 
    多尔衮怒喝道:洪承畴、祖大寿,你们还不跪下! 
    洪承畴昂首挺胸,一脸不屑,祖大寿却有一丝犹疑,但终究没跪下。 
    皇太极看在眼里,决定从祖大寿下手,他和颜悦色地道:祖先生,大凌河一别,朕无日不悬念在心,先生别来无恙? 
    祖大寿闻言,不免有愧,神情复杂。 
    皇太极对多尔衮使了个眼色,多尔衮颔首,向祖大寿朗声道:祖先生,当日在大凌河,皇上以礼相待,你却先降后逃。虽说兵不厌诈,但毕竟是背信负恩,你扪心自问,难道丝毫没有愧疚?这回你再次兵败,我做主帅的,原以为皇上断不饶你,众军也皆曰可杀;没料到皇上竟然传谕阻止,见了面,还以先生相称。皇上宽宏大量的胸襟、礼贤下士的挚诚,莫非你是铁石心肠? 
    祖大寿听得脸上一阵青一阵红,心乱气沮,不觉双膝一屈,跪倒在地道:祖大寿归降已迟,罪该万死! 
    洪承畴先是一阵错愕,神情接而转怒,朝祖大寿厉声骂道:呸!祖大寿!我错看了你!大丈夫何惧一死,你竟敢叛国欺君! 
    祖大寿叹气道:唉!我虽以忠臣良将自期,奈何……“君已不君”…… 
    洪承畴质问道:皇上又何负于你? 
    祖大寿反问道:袁故经略又何负于皇上? 
    洪承畴语塞:这……“臣不念君过,子不念父仇”,你枉读圣贤书,连这个道理都不懂? 
    祖大寿不甘示弱道:“良禽择木而栖”,不也是圣贤书上教导的? 
    洪承畴大怒道:你……奴颜事仇,下跪乞降,难道不怕青史昭昭、遗臭万年? 
    祖大寿神色凄然道:大凌河一役,我已对大明尽忠。如今再度被擒,蒙大清皇帝不计前嫌,如此优容。天命难违啊!身后的是非,我也顾不得了! 
    
    与同时代的降将贰臣相比,祖大寿起码有几点是值得肯定的。第一,祖大寿的两次降清都是在孤立无援,弹尽粮绝、发生人吃人的惨剧的条件下要求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将吏兵民之后,才开城投降。在个人名节至上,视百姓如草芥的年代,祖大寿的对于百姓的体恤是难得的。第二,他没有做清朝之鹰犬,如果狠下心来,如洪承畴、吴三桂??强于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像他们一样封个什么王之类的,恐怕也不困难。第三,在投降的过程中,不像洪承畴那样,皇太极一句“先生不冷吗?”,就跪地称臣。有人说,祖大寿早有降清之心,大凌河城破时之所以还回归明朝,是他的家小尚在明朝手里。简直是放屁!岂不知他也有家小在清军手里,如果仅仅因为惦记家小,赚开锦州城算了,何苦再守十多年。但是皇太极对他的政治攻势倒是起作用的,最起码他仍旧在追求人情道义都交代得过去,既对得起明,又对得起清。  

    我本人有强烈的爱国情结甚至严重的愚忠思想,对于历史上的叛国、投降者充满了鄙夷,但唯独对祖大寿恨不起来。每读金庸《碧血剑》至祖大寿私放袁承志的情节,都难免掩卷嘘唏,心中充满酸涩。 

    然而历史毕竟是有其严肃性的,祖大寿死后未能和满桂等其他三猛一样列入《明史》,而是和洪承畴列入《清史·贰臣传》。一个以忠臣良将自期的降将,祖大寿的弥留之际想必是最痛苦的,如果在另一个世界,自己敬重的老上级袁崇焕问“复宇,卿本华夏元戎,奈何以身事胡虏?”祖大寿该如何回答…… 

    有感于此,特做对联一副: 

    一代名将,据关外,收关内,堪称往复有忠义; 
    两朝贰臣,悖前主,负后主,真个里外不是人。 


末尾:
    
    不管怎么讲,祖大寿杀何可纲,被写进《贰臣传》,将是他永远的污点。但是,历史对他的惩罚恐怕也是旷古未有的,他的后世子孙将他出卖,至今他的墓还在加拿大,孤居异国!历史对他的惩戒已经远远超过了惩戒一个“汉奸”的地步!或许这正是他没有“杀身成仁”以及杀害何可纲的报应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