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培养孩子的社会觉知?

 噹里个噹儿 2017-08-01
#陈禾日思录# /陈禾】

         许多父母都在为孩子“胆子小”忧心,觉得孩子除了妈妈或抚养人之外,总是躲避其他大人、不敢接近小朋友,尽管在家里活蹦乱跳,但出外就变了样,要求我说说“怎么破?”

       这个“破”子用得太怪。有了“立”,立得不正,才要破了重新立一个。这些大人口中的“胆子小”是误解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小宝宝开始的时候是无知无畏,什么都敢去动、去接近,这不是“胆子大”,而是好奇。然后渐渐有了一些认知,开始有了舒服和不舒服的感觉,觉得不舒服就要逃避,这种逃避的行为渐渐成为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并不是胆子小,而是因为缺乏认知经验,产生了“怕生”的心理作用,这是情绪智能的问题。
       
天性外向与自在型的宝宝可能会跃过怕生的阶段,在个性发展的“趋避性”向度上,属于“趋性”。趋是接近、迎合,因此不怕生。但大多数宝宝都倾向“避性”,避就是逃避、躲开。避性的高低强弱,都和感觉知相关,例如:
   
·视觉:知觉度低,对光线极为敏感,睡觉时不能亮灯;
   
·听觉:知觉度低,对声音极为敏感,无法忍受噪声;
   
·触觉:知觉度低,衣服不够柔软就不舒服,不喜欢被抱;
   
·嗅觉:知觉度低,对别人的体味很是敏感,不喜欢靠近;
   
·味觉:知觉度低,对食物极为挑剔,不合口味的就不吃;
   
知觉度低是无法强制改变的,必须在婴幼儿阶段通过适度的刺激来逐步改善。

       比较难于觉察的是对于周围环境与人的反应度,这是社会觉知的发展,虽然受天生气质的影响,但却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有些学者把这种个人对他人的直觉反应称为“社会觉”,是因为这种感觉反应是在面对他人或陌生事物时候的的直觉感受,这种感受的程度由自己对有关人与物的认知与接受产生的舒适感来决定,这种舒适感,我们可以用“认知经验”来表示。

社会觉知的培养
       
“认知经验”决定了每个人对人对事对物的感受,婴幼儿的情绪智能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而认知经验十分薄弱,自控力还说不上,因此对外来刺激的感受特别敏锐,反应也就更为强烈。他们平复情绪的唯一依据就是父母或抚养人给予的安全感,因此,和父母有安全的依恋关系,不舒服感就会降低,接受能力就比较强。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妈妈怀抱中婴儿能够在陌生环境中停止啼哭,而幼儿在家中可以毫无忌惮地玩乐,但在陌生人面前就紧张起来,要躲在妈妈身后;而在公共场所,看见小朋友们玩得很欢乐,心中也想参与,却只是远远看着,没有行动。
       
那么,想改变孩子的这种状态,父母应该怎么做?
认知经验的建立
       
孩子的认知是从出生就开始的,但要将认知转化为经验,这就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
观察:就是看,但如果你只是让孩子自己看,获得的“经验”可能是负面的,为什么?在认知物品时,孩子是动手摸摸,用口咬咬,拿起来摔摔、敲敲、打打,有这个动手探索过程,才会有认知经验。但现在是认知人与事,无法探索,只能猜想,那就不着边际,想象变得一片混乱,越看就越迷惑、越怕,没有认知。所以陪伴者必须和孩子互动起来,引导他观察,例如面对眼前的陌生人,蹲下来,引导孩子观察,解释看到的一切:他是谁?想做什么?为什么他要这么做?他有什么特点?柔和地说,用孩子能听懂的话来和他交谈,尽量引导孩子回应,孩子能够回应,即使只是点点头或摇摇头,都说明了他听懂,有用脑子去想,这个过程十分重要。再如孩子站在一旁远远看着小朋友在玩,陪伴人立即蹲下来和他互动,引导他去看小朋友的每一项活动:他们在玩什么?怎么玩?好不好玩?要怎样做才能够参加进去一同玩?他们会欢迎吗?如果他们不欢迎会怎么样?别急着催他去参与,别怕花太多时间,谈得越细越好,这样的交谈,就是在进行一次认知,有了初步的“经验”——虽然只是观察的经验。
参照:参照,就是了解并接受他人的经验。在观察中获得认知,你可以多举一些例子来帮助孩子领会,或说说自己小时候的经验,对孩子来说,这些经验虽然都是别人的,没有机会自己体验,但已经在参照别人的经验中获得认知经验,这种经验促使孩子产生新的感受:很有趣呀,我也可以试一试,我一定也能做到……。即使孩子不能立刻投入“行动”,但这样的谈话已经给他一些新的经验,从“趋避性”的角度来分析,孩子即使还不能培养出“趋性”,但“避性”已经降低。这种认知经验,在下一次再面对选择时,就会具有参照价值,心理上的不舒服感消失了,有跃跃欲试冲动,陪伴人稍加鼓励,他就可能会行动起来。
体验:就是参与,就是行动起来。在孩子还没有勇气直接参与的时候,不要着急,可以带着他行动。例如你和陌生人招呼,谈起话来时,把孩子介绍给对方,但不加上什么评语,比如孩子不招呼,你可以说他是因为还不认识你,不好意思说,别说出害羞、不懂礼貌之类的负面评语,这样,孩子就会显得自在。如果对方嘲弄或逗弄孩子,你必须为孩子辩护,阻止对方继续说。再例如参与小朋友的活动或游戏上,你可以直接带着他去参与,示范怎么开始表达自己的意愿。如果孩子们排斥,不愿意合作,那没关系,可以带着孩子在一边玩起来。如果你有创意的、有趣的游戏,孩子们就会被你吸引过来一同玩,没有也不着急,就自己和孩子高高兴兴地玩起来。无论如何,有这样的过程,孩子以后在面对同样的情况时,就不会急促不安,不敢参与了。

别忽略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互动
       
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但每一个成长阶段都必须获得必要的引导。“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亲子教育理念就是要求家长陪着孩子一同往前走,别做一个旁观者。有质量的陪伴就是在陪伴的过程中必须有所作为,而任何作为都需要在互动中去完成。孩子做的不好、不敢做或不会做,不是胆子小,而是缺乏认知经验。认知经验必须在互动中引导孩子前进,不是用管教或逼迫的方式要求孩子被动地去完成,而是顺势而为,在互动中自自然然地引导孩子去做,帮他积累更多的认知经验,培养出社会觉知能力。在学前阶段,这些认知经验就是我们常说的“早期经验”,这些经验是孩子入学以后的学习能力,没有这些经验做基础,将来就会有学习障碍。
       
所以无论多忙,家长都要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互动,琴晚别说孩子胆子小,而是自己要有所作为,帮助孩子发展社会觉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