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忠实传》《路遥年谱》:关于学术史研究的再研究

 星河岁月 2017-08-01

陈忠实传》《路遥年谱》:关于学术史研究的再研究

李曼瑞/九七后,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16岁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17岁直接晋级创新作文大赛全国总决赛,并获得高中组一等奖。17岁出版长篇小说《十七岁的围城》。

当一切都作古

“逸莲品读”我已经参加过许多次了,这次所选择的两本书《陈忠实传》、《路遥年谱》,对于逸莲品读本身就很重要。这次所选书目和以往品读的长篇小说、散文甚至画作很不同,我认为它们对于“逸莲品读”本身就是一个空白的填补。我认为,文学史中有两个基本主题,一个是文学作品,另一个是写作者。而文学理论或批评界更注重的是对作品和文本本身的诠释。

逸莲品读第十二期

邢小利《陈忠实传》

王 刚《路遥年谱》

像《诠释与过度诠释》中所讲,文本可以用三个角度诠释,一个是文本意图,一个是读者意图,一个是作者意图。虽然我们可以认为,有些时候作者意图可以去诠释作家。但是,真正想要去诠释或者还原一个写作者本身,也就只有像这样的年谱或者传记作品才能达到。所以我觉得这次“逸莲品读”选择这两本书品读,正是出于对文学本身的关注和重视,也正因为这种原因,我对这两本书的品读不愿意仅仅围绕作品中的传主展开。

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路遥陈忠实人生极为丰富,他们是无比高大、神一般的人物。但是,他们的人生和轨迹实际上只是品读作品的内容而已。这两本书无论如何都是作者的再创作,我觉得主要应该讨论的不是作品里面所写的人物(作家),也就是传主和谱主,而是写作传记和年谱的作家的作品《路遥年谱》、《陈忠实传》。

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而言,我强烈地感受到这两部作品共同呈现出来的学术价值性。

读到王刚的《路遥年谱》时,我感觉到王刚老师花了很多的心思。虽然是《路遥年谱》,但我认为他书写的不仅仅是路遥个人的年谱,他的作品是一个宏观的时代背景年谱与路遥个人年谱融合形成的书。或者也可以说是作者用路遥的年谱作为一个框架作为一个主线,在其中填补了当时的时代大事记,比如当时的文艺政策,国际形势、许多与路遥同时期有影响力的作家,比如柳青、陈忠实、贾平凹等人的生平。作者在《路遥年谱》中自始至终关照着这些历史背景和同一时代有影响力的作家的发展,并融入在年谱之中。

这样的一部作品,可能正是有这些丰富的元素加入,于是呈现的就不仅是路遥这样一个作家的世界,不仅仅是一个作家的年谱了。而同一时代的文艺大事件以这种形式记录下来,从这一点而言,我猜测,作者本人的意图和想要做的努力,不仅仅是想要还原路遥本身的人生经历,更多是想要还原陕西那个辉煌的文学时代,而在当下,这样的还原有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我在王刚老师的作品中读到很震撼的部分。

另外,在王刚老师的写法,我认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学术精神。

我能够感觉到书中出现的每一个路遥的人生节点,作者都尽量截取路遥自己的书信、路遥自己的文字、与他相关的人的对话。这很符合这些年很受提倡的学术写作方式:让原著说话、让作者说话、让文本中的历史事实说话。

这种求实的写作精神,加之作者刻意隐身,文中也大多时候不用主语,让人们能够感觉到,作者想要追求这样的语言与写作:理性的、条目性的、选择性的、资料性的、学术性的。

我读到邢小利老师的《陈忠实传》时,意识到这是和王刚老师《路遥年谱》不同写作方法的作品,也可以借此清晰地看到传记文学和作家年谱的写作区别。邢小利老师的传记包含了传统人物传记的写法,也有年谱的写法,这样更让作品具有历史真实性。我知道您之前也做过陈忠实老师的年谱整理并已出版,我听说这本书有一个很重要的标签是,这是唯一得到过陈忠实老师生前认可的传记。对于一个传记作品来说是最高的评价,因为能够得到传主的认可很不容易,作品就在文学性上和真实性上有了很大程度的保证。

在这本《陈忠实传》中,可以看到,作者本身的再创作意愿和再创作痕迹是比较重的,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更有一种文学性的表达,这本书的气质是传统的、朴实的,和陈忠实老师本身、和陈忠实文学作品里表达出来的气质是非常贴合的。在读的时候,我更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本书是本身的时间轴并不是简单顺着时间历史的发展而往下走,在许多的章节中,他选择按照事件和人物写。比如“三见柳青”,邢小利老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三次写到当下。时间轴在邢老师的手下是简洁清晰的。在这样整理后的时间轴中,我有一种感觉,陈忠实老师这样的作家,在他的文学作品《白鹿原》中完全同造物主一般驾驭那样一个庞大的世界。但作为作者笔下的传主,陈忠实本人在命运面前很多时候是无奈的、被动的。而邢小利老师作为一个传记文学的作家,陈忠实老师作为他作品中的一个主人公,邢老师的写作完全得心应手地主宰人物的命运,而非被复杂的因素带着跑。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他这个时间轴的写法是非常适合写陈忠实老师的。

这是我对这两个作品之间浅薄的看法。

昨晚上我读完这两本书后,我思考了一个问题。我想,我们在当下做这样一个品读的价值所在是什么?

比起很多文学作品,我们品读这两本书,不仅仅为了阅读,也不仅仅为了丰富自身。我认为它的价值在于,这是对于学术史研究的再研究,即我们的品读起着讨论学术史学史的意义。对当下的我们而言,两本作品的传主路遥先生和陈忠实先生,都还逝世未久,在座许多人都了解他们的生平,与他们交往过,所以我们与这两本传记年谱作品有着相近的认知与时代观。而终有一日,这两位作家、我们品读的这两本作品、连同作为品读者的我们都作了古,彻底成为文学史中的一部分时,那时,关于这两位作家的诠释或许会不计其数,而我们今日的讨论,才真正起到了,身处同时代作评的意义,也就是我所认为的学术史学史研究的意义。选自逸莲品读第十二期

活动结束后部分品读者合影留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