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州白家桥(省保)

 轻风无意 2017-08-01
    白家桥位于徐州市北约40公里的铜山区利国镇利国村,南北横跨于古老的运铁河上。该桥为青石砌筑的三孔石桥,全长22米,桥面宽8.6米,中孔跨度5.5米,两边孔宽4.3米,桥体中高6.4米。桥拱采用纵联分节并置法,券成拱形。桥面石板平展光洁,坚实牢固。桥西侧残留有石座槽,推测应有石栏杆。桥墩条条拼缝间都灌有糯米灰浆,大的缝隙间还垫了铁片。桥墩的逆水方向砌成三角形,以分刹水势。整个桥砌筑精细,造型美观,庄重和谐,虽历经600余年,仍不错位,至今承载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人群。徐州白家桥(省保)
江苏境内的古桥,南方比北方保存得要好。目前江苏被列为各级文保单位的200座左右的古桥,主要分布在苏、锡、常、宁、镇等地,其中省级文保单位以上的古桥有26座(组),苏州有14处独占鳌头,而淮河以北的有徐州铜山利国镇的白家桥和燕桥两处。二桥都在徐州铜山区境内,一在北、与山东界,一在南、与安徽界。徐州白家桥(省保)

徐州白家桥(省保)

徐州白家桥(省保)
这座22米长的三孔石桥坡度平缓,为元代所建,已有600岁高龄。利国盛产铁矿,汉代就在此设立“铁官”,北宋时一跃成为全国四大炼铁基地之一,大将狄青曾在此锻造盔甲。白家桥正是为运输铁矿石而建,连桥下的河也叫做古运铁河。

徐州白家桥(省保)
河岸边的“铁岸铜崖”的碑刻。徐州白家桥(省保)
元代白家桥
徐州白家桥(省保)
自汉代以来,利国一直是我国铁矿石开采、冶炼的重要之地。白家桥的建造,就源于利国的铁矿业。 为了将铁矿石外运,宋代即从利国监开挖了一条运河。《太平寰宇记·徐州》中有写到:“利国监,官署名。宋置,掌管冶铁。在今江苏铜山县东北。本是徐州的秋邱冶铁处,宋代升为利国监。”
  宋代在利国监开挖的这条运河始于柳泉镇杨村西南山下,汇利国珍珠泉、母猪泉诸多泉水之后,流入微山湖。这条河全长8公里,河面最宽30米,当时称为“运铁河”。
  有河就要有桥。元代,“运铁河”上建起了“利国监桥”。
  《大清一统志》记载:“宋置利国监于山下,其阳有运铁河,元人置利国监桥于其上。”同治《徐州府志》上记载:“利国监桥,元时建”。
  这些记载,为这座古桥的出身做了准确的记录,彰显着它沧桑而古老的历史。
  据文物保护部门考证,元代建立的利国监桥就是今天的白家桥,又名白塔桥。对此,当地还有一段民间传说。相传,此桥是利国富户白家乔迁南京临行时捐资修建。桥落成后,为感白家建桥功德,称此桥为“白家桥”。

徐州白家桥(省保)
白家桥还保持原貌,历经600多年的风雨沧桑。
徐州白家桥(省保)

徐州白家桥(省保)

徐州白家桥(省保)

徐州白家桥(省保)

徐州白家桥(省保)

徐州白家桥(省保)

徐州白家桥(省保)

徐州白家桥(省保)
河岸的“利国古驿站”碑刻。
徐州白家桥(省保)
 苏轼诗《石碳并引》。
    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徐州白家桥(省保)

徐州白家桥(省保)
 苏轼论利国:州上东北七十余里即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地既产精铁,而民皆善锻。数千人之仗,可以一夕具也。要使利国监不可窥,则徐无事,徐无事,则京东无虞矣。
    这段文章选自苏轼的《徐州上皇帝书》。
徐州白家桥(省保)
徐州白家桥(省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