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解三十六计》(七)无中生有

 古今芳草任我赏 2017-08-01

《新解三十六计》(七)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之计是我们最熟悉的计谋之一,历史上此类的故事,屡见不鲜。秦桧凭此计捏造罪名陷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刘邦凭借此计,为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其实无中生有之计,运用得最精彩的还是在战争之中。那么古今中外都有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经典案例,又是如何巧妙地使用无中生有之计呢?无,为什么仍生出有来?没有的事情,为什么偏偏能有人相信?无中生有之计,为什么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它利用了人性的什么弱点?我们如何才能进行防范?

无中生有是有三十六计中也是运用得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策略。但是,说到它和普通人的关系,应该说无中生有是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策略,我们都听到过很多关于无中生有的事情,这些事情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无中生有作为成语,它的本意是凭空捏造,栽赃陷害他人。所以说无中生有当它成为杀人的武器,害人的武器的时候,它应该说是以最低的成本、最小的代价,换得最大的回报、最高的收益的一种方式。

这一计出自《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什么意思呢?天下万物总得有一个开始,这个开始就是有,可是有从哪儿开始呢?或者说是从哪儿开始的呢?那就是从无开始,开始于没有,这也解决所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是老子告诉我们的道理,无中生有作为一种事物生长的规律,如果它变成一种计谋的话,变成人与人角斗,较量的计谋,它就开始变得可怕。

这一计的原文是这样的: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这话听起来很拗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大意是这样的,用假象迷惑敌人,但又不要一味的弄虚作假,而是要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假中有真,虚中有实。可以先用小的假象迷惑敌人,然后逐渐把这种假象扩大,最后一举弄假成真,对你的对手战而胜之。那么我们来看一看,无中生有作为一种计谋,它究竟能从“无”中生出什么样的“有”来?

《新解三十六计》(七)无中生有

首先,无中生有可以凭空捏造,罗织罪名,陷人于死地,这是无中生有这一计运用的最多的方向,就是害人。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无中生有就经常是暗中放箭,最后让你躲不胜躲,防不胜防。法西斯德国的著名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有这样一举名言:“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他指的也是这一点,不管一件事情有没有事实的根据,只要不断的有人去重复它,就会搅乱人心,就会从无到有。在追究历史上,最让人扼腕叹息的冤案也来自于无中生有,这就是秦桧陷害抗金名将岳飞。

南宋末年,宋高宗赵构偏安于临安,也就是杭州,不再像他最初刚刚登基的时候那样雄心万丈决定北伐,夺回被金国虏走的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个皇帝。为什么呢?他心里很清楚,现在我是皇帝了,我把我的父亲、我的哥哥夺回来,这两个都是皇帝,如果他们回来还有我的位子吗?即使他们两个人不要皇帝的位子,都当太上皇,那我也受不了。可是这个时候他手下这个叫岳飞的元帅,不识好歹,非要横下心去北伐,收复失地,还要迎二帝回归。这不是明明白白的要夺我的饭碗吗?所以说呢?宋高宗赵构必定想致岳飞于死地,而对此心领神会的是谁呢?是他的丞相秦桧,秦桧得到了宋高宗的授意之后,就开始罗织罪名,准备陷害岳飞。

可秦桧无中生有陷害岳飞有谋反之罪,岳飞精忠报国,当然不可能有谋反的行为,但是秦桧为什么能找到岳飞的把柄,笔者认为,如果岳飞更多一些智慧,是完全可以避免这一难的,那么岳飞的失误在什么地方呢?当然岳飞一片忠心可鉴,应该说他是爱国的,这没有问题。

但是岳飞自己有没有把柄呢?应该说也还是有把柄的,只是这些把柄不足以构成死罪罢了。比如说岳飞未经请示,擅自调动大军过黄河,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毕竟调动兵力这样的事情,是不能随意去做的。毕竟岳飞连死的时候也才仅仅是39岁,按照联合国年龄段的划分,44岁还算年轻人的话,岳飞还是个年轻人地所以他也少年气盛,打了胜仗的时候,也有一种得意色。

这就使其他的抗金名将跟他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但是即使是这样,决不应该是死罪,爱国是无罪的,但是他真正的罪是想北伐。这是赵构一定要置他于死地的最主要的原因,而且要杀鸡给猴看,让所有那些主张抗金的人拿岳飞做榜样,从此噤若寒蝉,那么就必须让岳飞死,只有岳飞的死,才能保证其他人不再做北伐之梦,才能让他偏安于临安一隅,只有岳飞的死,继续做他的小皇帝。所以1142年,一个风雨大作的晚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还有他的爱将张宪一起被秘密杀害。

岳飞死时年仅39岁,所谓壮志未酬,也给历史留下一段千古的奇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段冤案?首先就是被无中生有之计陷害的岳飞,应该说他缺少真正的防范心里。所谓君心难测,君心深不可测,这是谁都懂的道理,但是岳飞只顾一股脑去北伐,只想着收复河山,而这个时候他并不了解宋高宗赵构的心里,所以他对此毫无防范,他不知道最不想收复失地的不是别人,恰恰是皇帝本人。

人们都憎恨秦桧,但是真正的凶手,却是岳飞为之效劳的皇帝本人,这样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有勇无谋只能落的壮志未酬身先去,但计谋的使用从来都具有两重性的。无中生有之计可以被用来陷害忠良,也可以用来制造神话,是什么样的人,如何利用无中生有之计来制造神话呢?

无中生有可以把人打入地域,但是无中生有也能把人捧入天堂。无中生有的办法,可以使一些凡夫俗子头上罩上一圈神秘的光环,成为众望所归的大人物后者是超人。《史记高祖本纪》讲了汉高祖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的一段轶事,说的是刘邦还在沛县当一个小小的亭长的时候,亭长就是现在的一个乡长吧,这么一个小官的位置,说他在当沛县的一个亭长的时候,有一天持剑,就是用剑砍死了一条横在路上的长蛇。

在南方杀死一条蛇,实在不能算什么了不起的事。南方有很多人走在路上,不小心就会踩到蛇身上,不是被蛇咬死,咬伤,就是把蛇打死,这种事屡见不鲜,为什么独独刘邦杀死一条蛇,居然会如此惊天动地?这是因为刘邦杀死的一条不同凡响的蛇,或者说呢?它不是不同凡响,是不同凡色。他杀死的是一条白蛇,这在古代,在人们科学认识水平还很低的时候,对此是很难解释的。因为人们见到各种各样的蛇,但是白蛇非常难见到。所以杀死一条白蛇就会变成一件很惊天动地的事情,很了不起的事情,迅速就会传开。

《新解三十六计》(七)无中生有

其实现在想来可能也很简单,白蛇虽然少见,终究还是会有的,为什么呢?其实就是白化病。我估计这个刘邦运气不错,他正好就碰到一条得白化病的蛇,杀死之后马上就有人替他宣扬,于是就出现了司马迁在《高祖本纪》里记录的这样一段故事,说的是汉高祖刘邦当亭长的时候斩杀白蛇,而且这故事是这样,斩杀了白蛇之后,据说没多久,有个老太太就在他斩杀白蛇的地方,坐在地上哭泣,过往的人就要问他,说大娘,你为什么要哭?她说我怎么能不哭呢?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让赤帝之子给杀死了,我当然难过。这一下子这个故事就一传十,十传百,一里传十里,十里传百里就传开了。说刘邦杀死一条白蛇,这个地方出现一个老太太,这个老太太说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杀死了。

那这不就是等于说刘邦是赤帝之子吗?而且那老太太传得很是玄,老太太哭完人就不见了,一眨眼就没有了。这肯定不是见了鬼,就是撞上神了。马上刘邦的脑袋后面,就冒出一圈光环来,所有的人都开始不再把这个小名叫刘三的人,看作是个普通的人。也不仅仅看成亭长,而是觉得他是一个大人物。这个时候正好赶上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发誓要推翻秦王朝。于是,刘邦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就到他的乡里面,把那些对他顶礼膜拜的人召集了一下,拉起一竿子人马,跟随陈胜、吴广汇入到起义军的洪流之中。

到了后来,当然了整个天下,归到了刘邦的手里。他开始创了西汉两百年的天下。刘邦之所以能够胜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摸透了人的心理,什么心理呢?就是盲从、迷信、愚昧、无知。愚昧、无知就会盲从,就会迷信,所有不可能的事情,最后变成可能,就是因为你对不可能怎么向可能实行转变?你不了解,你会道听途说,你就会信以为真,你就会相信世界上有奇迹。那么利用这样的心理,那些对你实行无中生有的计的人就可能得逞。

可以说所有的计谋都是针对人性弱点的攻击,因为人性有弱点,计谋才会有条件实现。其实无中生有之计运用得最精彩的还是在战争之中。那么古今中外都有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经典战例,又是如何巧妙地使用无中生有之计呢?

唐太宗李世民,也就是唐太宗到唐玄宗李隆基这一段,几十年间,史称盛唐。但是什么东西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唐朝的转折点,也是发生在这个时期,那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我们今天不讲安禄山,只是讲安史之乱的时候,发生的一场小小的战役,但是这个战役却是无中生有的经典案例。安禄山叛乱之后,叛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各地的守城的将领,纷纷倒戈,但是有一个人就是不降。此人是驻守庸丘的唐朝将领张巡。庸丘就是今天河南的杞县,这个张巡凭什么不降?他只有三千兵马,怎么能抵挡得住安禄山的几十万大军?而且安禄山听说张巡不降的时候,派出了他手下的大将令狐朝,带了四万兵马来讨伐张巡,张巡依然不降。

《新解三十六计》(七)无中生有

凭着三千人守住庸丘城,久攻不下,令狐朝非常地焦急,而这个时候比他更焦急的是张巡。张巡为什么焦急?因为他发现手中的箭,弓箭的箭不多了,守城没有箭怎么行?因为只有箭才能拒敌于城门,离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消灭敌人。没有箭敌人秋收可能一直攻到城下,然后攻上城头,光靠滚木檑石是不够的,那么上哪儿去弄箭?整个庸丘城已经如铁桶般被围住。

这个时候,张巡就突然想到了,就像我们今天人谈历史典故、历史故事一样,他突然想到了《三国志》记载的孔明的草船借深箭,想到这一点,他就立刻命他的手下,把满城的麦草,我从书上看到的是稻草,我估计这是写书的人的笔误,为什么呢?河南这地方起码在杞县这地方不产稻子的,所以说,我估计应该是麦草,把全城的麦草都搜集来,扎了一千多个草人,然后把草人穿上黑衣服,用绳子在到了半夜的时候,把它们全都吊下城去。令狐朝的手下一看到从城头上吊下来上千个人,以为是张巡的部分要来夜袭,马上就报告了令狐朝,令狐朝立刻命令放箭,于是嗖嗖这一通箭射出去,后来看到这些人又上去了。

过了一会儿又下来了,这么三番五次,令狐朝的手下发现上当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没有死的,一会儿上来一会儿又下去,也没活的也没死的,知道中计。这时候令狐朝急忙命令停止房箭的时候起码已经射出了几十万支箭。被张巡的草人弄走的,起码有十万支箭,这样张巡平白无故的得到这么多箭,所以心里头守城更有底了。那么又过了几天,他又开始用草人,又把草人放下来了,这时候令狐朝的人对此早已经习以为常,看着下来不理。以为又是来要箭的,不理他,不理睬。草人吊上去,吊上去过了一会儿,又放下来,令狐朝的人还是不理睬,甚至嘲笑张巡太傻。

张巡是不是真的太傻?敌人已经不再上当了,此计也无法再弄来箭,张巡为什么还要一再使用假人呢?张巡是另有企图,还是真的江郎才尽呢?敌人已经不再上当了,张巡为什么还有一再使用假人呢?

咱们都知道一句话,第一个用花来形容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还用花来形容女人的就是傻瓜。所以他们认为张巡现在变傻了,张巡不管,继续派他的人把草人放下来再吊上去,再放下来再吊上去。最后当令狐朝的士兵已经看得不耐烦了,呼呼大睡的时候,五百个黑衣人,再次吊下来,这次是真的,这次是五百精兵,下来以后,进到令狐朝的营中,见人就杀,见马就砍,见账篷就烧。一时间人喊马嘶火光冲天,再加上这个时候张巡立刻打开城门带领他手下还有的两千多士兵冲杀出来,半个晚上把四万多人,杀得望风而逃,丢盔卸甲。一举大败令狐朝,解了庸丘之围。

三十六计之无中生有有说道: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此计源自《易经》中兑卦,巽卦和震卦,意为:虚中有实,真中有假。无中生有是三十六计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难防范的一计,难道无中生有之计真的就无法防范了吗?

这一计应该说防范起来比较难,所以说要防范它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三个字,不轻信。这三个字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就非常难了。要做到这三个字,何其之难,因为轻信是人的天性,所以说呢?中国人才会总结出这样一句话,谣言止于智者。当有人造谣滋事,造谣生事的时候,当有人牌示构陷一些阴谋的时候,购置一些阴谋的时候,这个时候只有那些清醒的聪明的人才可能让这些东西尘埃落定,让这些东西停止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