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园林,到底美在哪?

 xiake172 2017-08-01

中国的园林,到底美在哪?

古人造园,造的都是时间。

中国古典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多含蓄,“引而不发,显而不漏”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源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意趣。

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往往忌浅露而追求意境的深邃,园林空间更是讲究“隔则深,畅则浅”。造园者常常用欲扬先抑或欲露则藏的手法,千方百计的把景“遮挡”起来,使其若隐若现,似有则无。

古代文人对气象异常敏感,他们总能从一些细微变化中发现美,并且将其传达到园林的造景中。对此,景观设计师朱弘博曾有一番解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对自然的理解在古典园林中浪漫而细腻的表达。

1 置身云海

中国的园林,到底美在哪?

中国的园林,到底美在哪?

太湖石及园林围墙

园林中的太湖石象征的是浓云,波浪形的围墙象征远方的云浪,二者结合,营造出身处云海仙境,云浪涌动的意境。

太湖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五代时开始有人赏玩,唐代时已特别盛行,到宋代达到高峰。北宋末年,由“花石纲”引发了农民起义,当时运送的就是太湖石。

2 乘着波浪

中国的园林,到底美在哪?

帆与波浪

中国的园林,到底美在哪?

亭与湖

苏州网师园内的月到风来亭三面环水,取意宋人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风吹浪起,亭子被浪温柔的托起,这是来自大自然的浪漫,也是园林之亭的文人雅意所在。

临风赏月的最佳时节自是金秋,中秋之日,一轮皓月已移上东南面的“云端”。此时与数友共享良辰,或一人独赏美景,皆为雅事。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 的造景能力。

3 风吹水皱

中国的园林,到底美在哪?

水波

中国的园林,到底美在哪?

风吹水皱,吹动的不止是水,还有桥,因此,中国园林中的桥,除了通行作用外,桥本身就构成了一道风景。

这种“含蓄”之美正如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所说:“含蓄者,意不浅露,词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

4 冰上屹立

中国的园林,到底美在哪?

裂冰上的山石

中国的园林,到底美在哪?

太湖石与“冰裂”的地面

太湖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而冰裂的地面象征的是冬天的湖水。这种抽象出来的气象特征,表达了文人对冬日石与水的关系之间的的理解和体会。

对于园林的意境解读有很多种,这种观象造园的想象只是一种,但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对于自然的向往。除此之外,最能体现园林气质的应该是窗。

中国的园林,到底美在哪?

在诗论中所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画论中则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忌将主题袒露于画面,体现在园林中就是窗。

窗乃园林之眼,园中的苍山流水、琼花古木,一入窗中,便自成画幅。佳景借窗飘然而至,空间中产生了一种隔而不阻的美妙气息,是窗户的通透,也是心性的通快。

中国的园林,到底美在哪?

李渔认为“开窗莫妙于借景”,“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之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

漏窗借景,为何而美?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曾论:“美的对象之第一步需要间隔。图画的框、雕像的石座、堂宇的栏干台阶、剧台的帘幕、从窗眼窥青山一角、登高俯瞰黑夜幕罩的灯火街市,这些美的境界都是由各种间隔作用造成”。正是这种“间隔”,戏剧化地生成了一种美感形式,将平常事物变得可观。

中国的园林,每一处风景,每一个细节,都意韵深远。

古人造园,造的都是时间。

你还可以看:

新浪微博:LCA的家

邮箱:lca_art@163.com

▼▼ 点击【阅读原文】,去 LCA 的手工店看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