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湖石写意化的自然美属性

 悟缘n5h0osp06y 2021-05-22

  太湖石在历史上久负盛名,以自然形态取胜,也是最能体现米芾提出的“皱、皱、透、漏”鉴石标准的园林奇石。

  石形

  (1) 太湖石之质

  质,即石的质地美。太湖石的肌理柔和细密,犹如初雪霏微,光线含蕴其中(图4.1)。手感温润,叩击无声,触摸石面感觉娴静而舒畅。这种经过几百年古老空气凝聚的石块,温润滢洁,深奥幽邃。看到这浑厚蕴藉的肌理,就想到悠久的中华文明都积聚在这团浑厚的浊云中,让人唏嘘不已。古有“手泽”一词,长年累月,经人手触摸,将一处磨亮,体脂沁入,出现光泽。附着人之垢和风沙雨尘的太湖石,带有能唤起联想之意的斑驳色彩和温润光泽。文人实在酷爱这样的色泽和质感,一旦居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便会奇妙地感到心平气和,精神安然。

  (2)太湖石之纹

  品石领域中,“纹”也被称为“脉”。一般理解“纹”是奇石将内含于自身的文理见于石表。太湖石之“纹”则不同,本质是其“皱”,即石表的褶皱纵横,凹凸起伏呈现出不同的明暗之美,是一种交错相杂的石表光影美(图4—1)。《说文解字》中说道,“文,错画也,象交文”,由此延伸开来,石之文理纵横、交织、相杂。不仅构成了形式之美,同时亦连接着哲学上的天文、地文和人文。文人们喜爱石之“文”,与此亦不无关系。

  (3)太湖石之色

  色彩是诉诸视觉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形式美因素,造园、品石亦重石色。计成

  在《园冶》选石一章中,几乎每石必评其色,论及太湖石时说道:“一种色白,一种色青而黑,一种微黑青”。石色种种,各有其美,而现存江南文人园林中的太湖石以青灰色为主,白色次之。而古代文人似乎尤其推崇青色,刘恕《晚翠峰记》说:“嵌孔玲珑,以青色者为最??每当霜余月下,启窗望之,暗然油然咏白太傅'烟翠三秋色’句”这或许是因为文人雅好山林并尊崇白居易的缘故。

  不同于一般石材的色彩,太湖石涡洞相套的特殊形质创造了一种黑和白相互融合的太极色,其中别有一番审美天地。白色的实体石壁勾勒出黑色的洞眼,使得黑愈黑白愈白(图4.1)。而不同曲度和深浅的“透、漏”形成了丰富而天然的阴翳,构成了有层次、有变化的灰色序列,在石的肌肤上织造着工笔画般的绫罗。这些黑白灰从某种意义上来解,其实是无色或者说是力.物的本色。传统美学所崇尚的正是这种无色、本色之美。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太湖石之声。并非叩石之声,实则为水和风的奏乐,“雨过上停泓,风来中有隙”(吴融《太湖石歌》)。晨雾和雨水聚集,于石块突起处滴涌,清音悦耳,节奏自然(图4—1);幽风于洞壑的曲曲环环间奔流,迂回曲折,须凑近耳朵,才可聆听到风和石的絮聒。这些细微的点滴之音,虽比不上园林中的潺潺流水音和风扫枝叶的萧萧声,却因其珍贵难觅,更能体会出它在园林环境中散发出的幽静回响。

  石态

  太湖石的质、纹、色、声构成了其独特的石态,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对此描述道: “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硅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风,若跬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 可见其石态之丰富。其中又以“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最为贴切,历代太湖石诗文中也多提及“云”字,既状峰石色彩、气势之美,又联系了“石为云根'之说,把太湖石和烟云联系起来,扩展了品石的想象空间。后世也多以“云”字命峰,比单纯象形、象物的具体提名更妙。因为云的特点是“千形万态竟还空”,可以任人想象,在可琢磨和不可琢磨间,得于仿佛间,似是而非。苏州“瑞云”、“岫云”、“冠云”三峰均是因得云之神韵,而被称之为天下奇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