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痰的主要思路:温化与清热

 为什么73 2017-08-01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课程”领取内经、伤寒课程教材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伤寒”领取伤寒论讲座全集(视频)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唯象即可得到唯象中医学讲座全集(视频)

见痰休治痰

痰浊是某些疾病的病理产物,反过来也是致病的因子。但总的来说,因病而致痰的为多,是主要方面,而因痰致病者临床上较为少见。疾病是本,痰浊是标,所以前哲有“见痰休治痰”之说,在治疗上,要着眼于“治其生痰之源”。


痰浊的发生,既有外感六淫之邪,也有七情内伤以及饮食失度,劳役损伤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都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水谷津液输布排泄障碍而发生痰浊的病变。例如:肺是娇脏而主皮毛,为水之上源,有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若外受风寒之邪侵犯,治节无能,则水道的通调失常,水液停聚而变为痰,肝司疏泄而喜条达,主生发之气,以敷和为荣,有斡旋一身阴阳气的作用,若七情内伤,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横逆脾土,则津液不能输布,停聚日久而变为痰;心主血脉的运行,是阳中的太阳,心阳旺盛,则血行通畅,津液得化。若心阳不振,或脉道痹阻不通,则津液凝聚成痰;脾属土而居中州,有运行水湿之功,能通达上下,为水谷精微升降运行的枢纽,若脾气虚弱,运化升降失常,则水湿、精微可化为痰;肾为水火之脏,内藏真阴而寓元阳,能蒸化水液,使体内水液保持相对平衡,若肾中阳虚,命门火衰,则水液凝聚而化为痰。


从以上的说明,可见五脏的病变,都能导致痰浊的产生,其中尤以脾肾二脏为甚,因脾主湿而肾主水,脾肾阳虚,不仅本脏自病而凝聚成痰,而且脾肾属先天和后天,其病变还常常波及他脏。所以前人有“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张景岳则更明确地指出:“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前哲之论,确是明贵。


痰浊的原因,虽然是错综复杂的,但都不离脏腑经络气血的失常,因而其治疗之法,应从调理脏腑经络气血入手,“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使脏腑经络功能恢复,气血调和,则邪去正复,痰浊自消。


治痰之法,前人的论述很多,有攻逐、消导、和、补、温、清、润、燥、熄风、化瘀等的不同,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温化与清热,因为痰之所以产生,不是阳虚不化湿,便是火热炼液成痰。现举例略陈如次。


肾阳虚弱不化水,水湿停聚而为痰,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苓桂术甘汤或肾气丸(汤)治之,即是温阳化痰之法;肺结核正虚,肾阴亏损,虚火上炎,炼液成痰,当用都气丸或知柏八味丸之类治之,即是滋润肺肾之阴而清虚火以化痰;又如肥人多痰而气虚,常见体质肥胖,气短乏力,性感冷淡,纳食不香,在妇女则有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月经量少等,此为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成痰,治当温煦脾肾,可用附子汤或肾着汤加附子、巴戟天、淫羊藿之类,使脾肾阳气振奋,则水湿能化,其痰自消。


总之,疾病是本,痰浊是标,“见痰休治痰”,不是不治痰,而是从根本去治痰之源。当然,在病情危急的情况下,偶然也有“急则治其标”的,例如痰浊蒙蔽心包,出现神昏谵语而用苏合香丸的温开,便是治标之法。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