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陵郡

 拥抱寂寞与狐独 2017-08-01

  据《隋书·地理志》载,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后,废陈在武陵郡所置的沅州,改武陵郡为朗州,并临沅、汉寿、沅南为“武陵县”。是为“武陵县”设置之始。朗州辖武陵、龙阳二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将朗州更名为武陵郡。

  《旧唐书·地理志》云:武德四年(621年)平肖铣置朗州,天宝元年(724年)改为武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朗州。属山南东道,旧领县二:武陵(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桃源县地)、龙阳。又据《文献通考》记载:唐昭宗时,以澧、朗二州为武贞军。

  五代时期,据《十国春秋》、《五代史》,梁开平二年(908年)升朗州为永顺军,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改为武顺军,同光元年(923年)改为武贞军,后改武平军,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升为朗州大督都府。领县三:武陵、龙阳、桥江(今益阳市沅江县地,从岳州划入朗州)。五代晚期,湖南的割据势力,马殷的后代马希萼,其部将周行逢,在帮助马氏兄弟争夺权柄的火并战争中,凭藉“武陵负江湖之险,带甲数万”于公元956年取得胜利)。此后,周行逢控制了湖南,建立起周行逢政权(956—963年)。周行逢将首府由潭州移至朗州,这样,常德在五代后期遂成为湖南的政治中心。周行逢并在朗州城中修筑自己的府第和官署。

  清同治《武陵县志》载:宋乾德二年(964年),军降团练,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州(本唐、五代朗州)改鼎州(注:“鼎州”名称的由来,据说是因武陵县境,在沅澧二水汇合处有鼎水,“昔有神鼎出乎其间”,故以名州)16。政和七年仍于(鼎)州置常德军17 (注:常德军,是“常德”一名在历史上的最初出现。据《方舆览胜》等书记载,是沿《诗经·大雅》、《常武》诗序中:“有常德以立武事”一句而命名。)18乾道元年(1165年),升州为常德府,均以县隶焉(以武陵县为其属县)。又据《宋史·地理志》建炎四年(1130年)升鼎澧州镇抚使,绍兴元年置荆湖北路安抚使,治鼎州,领澧、辰、沅、靖州,三十二年(1162年)罢。乾道元年(1165年)以孝宗潜藩升府[注:潜藩:旧称皇帝即位之前曾寓居或做过官的地方为潜藩。《嘉靖常德府志》载:“绍兴十七年(1147年),孝宗初以普安郡王授常德军、节度使”。是说宋孝宗(1163—1189年在位)即位之前为普安郡王时,曾在鼎州任常德军节度使。故鼎州为“孝宗潜藩”。孝宗即位后便将鼎州升格为“常德府”]。八年(1172年)依旧提举五州(鼎、澧、辰、沅、靖州)三县(武陵、桃源、龙阳)。[《元丰九域志》载:乾德元年(936年)析武陵县地置桃源县”。]南渡后增县一:沅江。府治武陵县。

  元、明、清时期,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常德府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总管府。常德路,领县一:武陵,州二:桃源州、龙阳州,州领县一:沅江。属湖广行省江南湖北道。

  《明史· 地理志》载:“常德府,元常德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明太祖即帝位之前的公元1364年)为府,领县四:武陵、桃源、龙阳、沅江。

  《嘉庆常德府志》、《大清一统志》载:常德府,康熙三年(1664年)属湖南布政使司,领县四: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府治在武陵县。

  《常德县志》载:中华民国二年(1913)废府,改武陵县为常德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