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家两耳要闻窗外事

 伯乐书香小屋 2017-08-01

作者介绍:王西京,1946年8月生于陕西西安,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西北大学、云南大学、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一级美术师。

内容整理自网络;插图:王西京作品;编辑:国画艺术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句话对艺术创作同样适用。艺术是社会的艺术,是人的艺术,而且从来如此,人物画艺术尤其如此。古往今来、无论中外,人物画的名篇佳作无不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社会性和时代性,无不反映着画家对于人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首先,中国人物画是有写实性传统的。在中国美术史上,人物画发展的高峰——唐宋时期,曾经非常强调人物的写实性。中国画传统理论中的“以形写神”也是强调通过准确的造型,去描绘人物的神态。历史上人物画的经典之作,如《韩熙载夜宴图》等都在写实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显而易见,中国人物画传统造型观的写实性与西方绘画传统造型观的写实性,体现着东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上的巨大差异,是不能等量齐观的。以西方传统的写实造型观否定中国传统的写实造型观,与用中国传统的写实造型观否定西方传统的写实造型观一样,是绝对错误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西方绘画传入中国,中国画家留学东洋和西洋,整个中国绘画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变化最带实质性的方面,也许可以说就是在写实性的造型观上。中国人在写实性造型观上,渐渐地接受了一些西方人的观点,开始修正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法则。把纯粹西方式的造型法——素描移植到中国来。或者可以说,中国的现代美术由此算是发端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西方素描法的引进,画家不掌握西方素描法(或改革后的西方素描法)的基础,几乎谈不上现代人物画创作。以素描的基本法则为造型基础,充分发挥中国画传统的线条、笔墨等审美特色,这似乎可以说是中国画现代人物画形式美的主要内涵。

在现代中国画人物画的发展历史中,徐悲鸿、蒋兆和、周思聪等正是在这样一个内涵中,沿着这样一条线索,在不同的层面上,做出了他们突出的历史贡献。他们的代表作《愚公移山》、《流民图》、《矿工图》等,已成为现代中国画的经典,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画家“两耳要闻窗外事”,走进生活,关注改革开放各个层面,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用自己手中的笔,讴歌其中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在题材上挖掘,在形式语言上不断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