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虫媒性脑炎

 热心人ysd 2017-08-01

引言 — 虫媒性脑炎病毒在世界上大多数地区都会引起显著的公共卫生问题。这些病毒属于黄病毒科、披膜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和呼肠孤病毒科,通常对特定的储存宿主具有高度适应性,通过被感染性节肢动物(常为特定的蚊子和蜱虫种类)叮咬,在动物之间传播(表 1)。

本专题将总结大多数虫媒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特点。病毒性脑炎相关的一般问题,包括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结果、感染后脑炎与脑膜炎的鉴别以及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一般诊断方法将单独讨论。 (参见“成人病毒性脑炎”)

传播循环 — 蚊子和蜱通过吸食病毒血症动物的血发生感染。随后,病毒在蚊子或蜱的组织中复制,最终感染唾液腺。蚊子和蜱在吸食血液时将被感染的唾液注入新的宿主体内,从而传播病毒。

这些病毒的天然动物宿主通常不受影响,且在发生以下一种事件之前,病毒循环通常不能被检测到:

人类进入地方性动物病的自然疫区

有利于病毒在第一媒介-宿主循环中大量繁殖的环境因素或其他因素导致大量媒介被感染,从而使人类的感染风险显著升高

病毒通过第二媒介或脊椎动物宿主脱离第一循环,从而使被感染的叮咬人的媒介接近人类住所

虽然被感染的人类可能生病,但其病毒血症通常不是很严重,不会使吸食其血液的媒介发生感染。因此,人类通常不会促进传播循环。

地理分布 — 在蚊媒脑炎病毒中,北美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威胁为西尼罗病毒、圣路易脑炎病毒和拉克罗斯脑炎病毒(表 1)。委内瑞拉马脑炎(Venezuelan equine encephalitis, VEE)病毒在美洲中部和南部较为肆虐,而日本脑炎病毒累及生活在亚洲部分地区或到该地区旅游的人。在整个热带地区,登革热病毒是一种罕见的脑炎病因。(参见“Epidem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West Nile virus infection”“圣路易斯脑炎”)

在引起脑炎的蜱媒病毒中,蜱媒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 TBE)病毒是世界范围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东欧北部部分地区和亚洲的居住者和游客应注意该问题。波瓦生病毒是一种罕见的蜱媒脑炎病毒,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北部和东北部、加拿大东部以及俄罗斯。

交叉反应性 — 虫媒病毒之间密切的抗原关系可能导致诊断较为困难。最近接受了异源性黄病毒疫苗接种(例如,黄热病疫苗、蜱媒脑炎病毒疫苗或日本脑炎疫苗)[1]或最近感染了黄病毒的个体,可能表现为一种或多种不是当前疫苗或疾病病因的亲缘性黄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laque reduction neutralization test, PRNT)是检测经节肢动物传播虫媒病毒的特异性最高的方法,可鉴别虫媒病毒之间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然而,中和抗体中一定程度的交叉反应仍然可能导致结果不明确,尤其是之前接触过异源性黄病毒的个体。引起脑炎的布尼亚病毒和披膜病毒,这两种病原体各自的交叉反应并不是很广泛(表 1)。

西尼罗病毒、圣路易脑炎病毒和登革热病毒 — 这3种虫媒病毒性脑炎的病因将单独讨论:

西尼罗病毒性脑炎(参见“Epidem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West Nile virus infection”)

圣路易脑炎(参见“圣路易斯脑炎”)

登革热病毒感染(参见“Dengue virus infecti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iagnosis”)

东方马脑炎病毒 — 东方马脑炎(ea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 EEE)病毒(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广泛分布在美洲北部、中部和南部以及加勒比地区。其具有4个遗传谱系:Ⅰ亚型分布于北美和加勒比地区,Ⅱ-Ⅳ亚型分布于南美洲和中美洲[2]。Ⅰ亚型的临床表现较严重,但Ⅱ-Ⅳ亚型并非可明确导致人类患病。

在北美洲,野生鸟类和黑尾赛蚊携带有病毒,黑尾赛蚊是一种在生长有雪松、红枫和戈登木的沼泽地区发现的一种蚊子。尚未完全明确南美EEE病毒株的生态学。已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EEE病毒是一种经气溶胶途径传播的具有生物恐怖潜能的病毒。

虽然全年均可发生感染,但高峰期为8月和9月。在美国,人类感染通常为散发性且每年夏天都会发生小规模暴发,最常发生在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1964-2010年间呈报了270例EEE,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马萨诸塞州和新泽西州的病例最多。2005年呈报了21例,包括新罕布什尔州和马萨诸塞州暴发中的11例病例(4例死亡)[3]。在新罕布什尔州,这是进行监测41年来发生的首次暴发[3]。所有11例患者都曾居住在位于距离沼泽或蔓越莓田半英里范围内的树林区。

临床表现 — 潜伏期通常为蚊子叮咬后4-10日。这种疾病通常以持续数日的前驱症状开始,通常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和呕吐。大约2%的感染成人和6%的感染儿童会发生脑炎。一旦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临床病情迅速加重,大约90%会发生昏迷或昏睡。大约一半患者会出现癫痫发作和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包括颅神经麻痹。

实验室检查常见白细胞增多和低钠血症。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分析通常显示细胞增多,通常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且蛋白浓度升高。在一项纳入了36例EEE患者的病例系列研究中,初始脑脊液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升高以及低钠血症的严重程度与预后不良相关[4]。然而,一项评估了较年轻EEE患者群的病例系列研究并未观察到该结果[5]。

脑电图显示弥漫性慢波以及背景混乱,可见癫痫样放电[4]。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比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更敏感。在病程早期,两种检查的结果通常都为异常,基底节、丘脑和脑干的局灶性病变特别常见。皮质病变、脑膜强化以及室周白质改变较少见。

诊断 — 通过捕获酶免疫测定在脑脊液检测到IgM抗体,抗EEE病毒血清抗体滴度至少升高至4倍,或者从组织、血液或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或在其中检测出病毒抗原或基因组序列,即可诊断为EEE[6]。如果仅检测出血清IgM,应采用另一种血清学检查(例如,中和或血凝抑制试验)证实存在IgG抗体,从而进行确认。

结局 — EEE病毒所致脑炎是最严重的虫媒病毒性脑炎,患者死亡率至少为30%[4]。患者可能在起病后3-5日内死亡,而幸存者极少完全恢复。后遗症包括惊厥、瘫痪和心智迟滞。在南美洲,EEE不是那么严重。

治疗和预防 — 目前尚无EEE的特异性治疗。在一项病例系列研究中,接受抗癫痫药或糖皮质激素患者的结局比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差,这一结果可能为患者纳入过程中的选择偏倚所致[4]。1例患者可能获益于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7]。

预防主要侧重于避免蚊叮咬,包括在郊区进行驱蚊灭蚊。虽然现有可用于马的灭活疫苗,但尚无针对人类的市售疫苗。然而,一种灭活疫苗已被用于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其他暴露风险较高的人群。

西方马脑炎病毒 — 西方马脑炎(we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 WEE)病毒(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是在北美洲和南美洲发现的一组亲缘性病毒。洪水会增加库蚊繁殖,可能促进夏季发生暴发。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期间,美国西部的人类和马群中发生了疫情大暴发。然而,马群数量减少、疫苗接种以及媒介控制改善使得疾病的发病率有所降低。WEE是一种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的具有生物恐怖潜能的病毒。

受感染成年人中,脑炎的发病率低于0.1%,但儿童中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婴儿[8]。在大约7日的潜伏期后,通常会出现头痛、呕吐、颈僵硬以及背痛;儿童中常见躁动、易激惹性以及癫痫发作。虽然成人和年龄较大儿童中罕见神经系统后遗症,但婴儿中相对常见。病死率为3%-7%。

通过捕获酶免疫测定在脑脊液检测到IgM抗体,抗WEE病毒血清抗体滴度至少升高至4倍,或者从组织、血液或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或在其中检测出病毒抗原或基因组序列,即可诊断为WEE[6]。如果仅检测到血清IgM抗体,应采用另一种血清学检查(例如,中和或血凝抑制试验)证实存在IgG抗体,从而进行确认。

预防的重点为驱蚊灭蚊以及避免蚊叮咬的个人预防措施。可对马应用灭活疫苗。虽然灭活疫苗已被用于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其他暴露风险较高的个体,目前尚无用于人类的市售制剂。尚无可用的特异性治疗方法。

日本脑炎病毒 — 日本脑炎是一种虫媒病毒性脑炎,在东亚的热带有很多地区流行。与日本脑炎相关的问题将会单独详细讨论。(参见“日本脑炎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和预防”)

拉克罗斯脑炎病毒 — 拉克罗斯病毒(La Crosse virus, LAC,布尼亚病毒科,布尼亚病毒属)是加利福尼亚脑炎血清群中致病性最强的一种病毒,加利福尼亚脑炎血清群包括加利福尼亚脑炎病毒、特里费塔图斯病毒、雪兔病毒以及詹姆斯敦峡谷病毒。LAC通过三列伊蚊(东方树孔蚊)传播,哺乳动物宿主包括东部花栗鼠、树松鼠和狐狸。

人类感染发生于美国中部和东部,主要为学龄儿童,在7-9月发生[9-11]。大多数感染都没有症状。

症状性疾病的特征在3-7日潜伏期后出现,一项纳入了127例需要住院治疗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对此进行了评估[11]。观察到以下结果:

所有患者均为学龄儿童(0.5-15岁)。

头痛、发热和呕吐中每一种状况的发生率至少都为70%,42%的患者出现了定向障碍。

46%发生了癫痫,其中62%发生了局灶性癫痫,其中24%进展为癫痫持续状态。

大约20%存在局灶性神经系统异常。发热、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以及局灶性癫痫发作等表现类似于单纯疱疹性脑炎。(参见“单纯疱疹病毒性1型脑炎”)

13%的患者发生了无菌性脑膜炎,没有脑炎的证据。

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21%,13例(11%)病情加重的住院患者全部发生了低钠血症。

所有患者都存活,与其他报告报道的死亡率极低相一致。然而,12%的儿童残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包括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认知缺陷和行为障碍。

常见白细胞增多,以多形核细胞为主[11]。脑脊液细胞增多,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2/3的患者中脑电图检查异常,主要表现为慢波放电或癫痫样放电[11]。局灶特征或周期性一侧性癫痫样放电通常伴有颞叶受累,可能提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CT结果一般正常,但可能显示弥漫性脑水肿[11]。MRI可能显示局部钆增强。

通过捕获酶免疫测定检测到脑脊液中存在IgM抗体,抗LAC病毒血清抗体滴度至少升高至4倍,或者从组织、血液或脑脊液分离出病毒或在其中检测出病毒抗原或基因组序列,即可诊断为LAC[6]。极少从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9]。如果仅检测到血清IgM抗体,应采用另一种血清学检查(例如,中和试验)证实存在IgG抗体,从而进行确认。

治疗为支持性,重点为控制脑水肿和癫痫发作[11]。已使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但尚未证实其疗效[12]。

预防措施在于避免蚊叮咬[9]。还报道了一例可能的先天性感染病例,在其脐带血中检测到IgM抗体;但新生儿并没有症状且发育正常[13]。并未记录到该病例发生了血清转化,因为母亲拒绝进一步检测。

墨累谷脑炎 — 墨累谷脑炎(Murray Valley encephalitis, MVE)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发生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还可能发生在印尼群岛东部的岛屿[14]。目前认为MVE病毒存在于涉及水鸟和环纹库蚊的自然循环中。尚未记录到人类会发生病毒血症,人类极可能为终宿主。

只有1/2000-1/1000的感染会导致临床疾病[14],类似于日本脑炎。通常存在前驱疾病,如头痛、发热、恶心和呕吐、厌食和肌痛,随后为嗜睡、不适、易激惹性、精神错乱和脑膜刺激征[15]。儿童中更常见癫痫发作。严重病例可能出现反射亢进、痉挛性轻瘫、癫痫发作、昏迷以及死亡。

大约2/3的患者中CT检查正常[15,16]。所报告的异常包括轻度脑积水、脑水肿、从丘脑延伸至脑干的衰减降低以及脑萎缩。

通过捕获酶免疫测定检测到脑脊液中存在IgM抗体,抗MVE病毒血清抗体滴度至少升高至4倍,或者从组织、血液或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或在其中检测出病毒抗原或基因序列,即可诊断为MVE[6]。如果仅在血清中检测到IgM抗体,应采用另一种血清学检查(例如,中和或血凝抑制试验)证实存在IgG抗体,从而进行确认。

大约1/3的MVE患者会死亡,大约一半的幸存者残留有神经系统缺陷。儿童和老人的风险最高。

目前尚无针对MVE病毒的疫苗。预防依靠驱蚊灭蚊和避免蚊叮咬。

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 — 现已确定VEE病毒(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家族中存在6种亚型(Ⅰ-Ⅵ)。Ⅰ亚型中存在5种抗原型(ⅠAB、ⅠC、ⅠD、ⅠE、ⅠF)。根据这些亚型和抗原型所表现出的毒力和流行病学,将其分为动物流行病性或地方性动物病性,前者可使动物发生疾病暴发,后者感染某个地区的动物,但通常使动物发生无症状性或散发性疾病:

Ⅰ亚型的动物流行病型(ⅠAB和ⅠC)可引起马流行病,可使人类发生更严重的疾病。

地方性动物病性病毒株[ⅠD-F、Ⅱ(Everglades)、Ⅲ(Mucambo, Tonate)、Ⅳ(Pixuna)、Ⅴ(Cabassou)、Ⅵ(Rio Negro)]不会引起马流行病,但可能在人类中导致散发性疾病。

动物流行病性病毒株可由多种蚊子传播,而地方性动物病性病毒株由库蚊传播。

VEE的地域分布较广泛,从佛罗里达州到南美,这是一种重要的兽医学领域和公共卫生问题。会定期发生局部暴发,但偶尔会发生较大的地区性流行,有成千上万的马和人类发生感染。VEE通过气溶胶传染,使得某些实验室工作人员存在职业风险且是一种具有生物恐怖潜能的病毒。

在1-6日的潜伏期后会突然发生短暂的发热性疾病,特征为不适、恶心或呕吐、头痛和肌痛。不到0.5%的成人和不到4%的儿童会发生脑炎,特征为颈强直、癫痫发作、昏迷和瘫痪。罕见长期后遗症和死亡。

通过捕获酶免疫测定检测到脑脊液中存在IgM抗体,抗VEE病毒血清抗体滴度至少升高至4倍,或者从组织、血液或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或在其中检测出病毒抗原或基因组序列,即可诊断为VEE[17]。血清中通常检测不到病毒血症。如果在血清中仅检测到IgM抗体,应采用另一种血清学检查(例如,中和或血凝抑制试验)证实存在IgG抗体,从而进行确认。

通过对马进行免疫接种可有效预防人和马发生疾病,马是动物流行病性VEE病毒的首要扩增宿主,在没有马的环境中人类极少发生感染。在流行期间,可应用杀虫剂控制蚊媒。现已将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用于实验室工作人员,但尚无市售人类疫苗。

蜱媒脑炎病毒 — 蜱媒脑炎(TBE)是由3种亲缘关系很近的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引起的[18]:

俄罗斯春-夏季脑炎亚型(又称远东亚型)

西伯利亚亚型,也被称为Vasilchenko病毒

中欧脑炎亚型(也称为西方亚型)

媒介 — 这些病毒存在于涉及多种哺乳动物和蜱的自然循环中。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和篦子硬蜱(Ixodes ricinus)分别在俄罗斯和欧洲造成病毒传播[19]。北海道的媒介为卵形硬蜱(Ixodes ovatus)。TBE的地理分布较广泛[18,20]。

传播 — 温带地区的春季和夏季以及地中海的秋季和冬季是蜱最活跃的时候,在此工作或娱乐的人会发生暴露。TBE病毒在叮咬后的几分钟内从被感染蜱的唾液传播至人体内;早期移除蜱虫不能预防脑炎[20]。在欧洲,蜱从春季开始活动,到秋季逐渐停止活动。篦子硬蜱幼虫是人类传播中最重要的媒介,而全沟硬蜱中成年蜱是主要媒介[20]。

偶尔情况下,摄入未经巴氏消毒的受感染绵羊和山羊的奶制品后会暴发感染。

年龄、急性期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初始中和抗体滴度较低,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20,21]。CCR5δ32等位基因可能会使个体容易发生TBE[22]。(参见“Factors affecting HIV progression”, section on ‘Coreceptor usage’)

临床表现 — TBE的潜伏期通常为7-14日,大约2/3的患者报告被蜱叮咬。该病的特征为双相性。在第一病毒血症期,发热、疲劳、不适、头痛和关节痛为主要症状[18,20]。而在第二阶段,标志性症状为神经系统表现,临床表现从轻微脑膜炎到严重脑炎不等,可能伴有脊髓炎和急性弛缓性麻痹[18,20]。

已观察到,所报道的慢性和进展性疾病主要为西伯利亚亚型;但这种病况较少发生[18]。

诊断 — 脑脊液检查通常显示细胞增多。虽然最初可能以多形核细胞为主,但随后脑脊液检查的特征为单个核细胞为主[20]。通过捕获酶免疫测定检测到脑脊液中存在IgM抗体,抗TBE病毒血清抗体滴度至少升高至4倍,或者从组织、血液或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或在其中检测出病毒抗原或基因组序列,即可诊断为TBE[17,23]。如果仅在血清中检测到IgM,应采用另一种血清学检查(例如,中和试验)证实存在IgG抗体,从而进行确认。

大约18%的患者可能出现MRI异常,损伤位于丘脑、小脑、脑干和尾状核;77%的患者出现脑电图异常[20]。这2种检查方法都只能显示非特异性发现。

结局 — 西伯利亚亚型的病死率极少超过8%,进展为非麻痹性脑炎和慢性TBE的倾向更大[18]。相比之下,西欧亚型通常为双相形式且不太严重,病死率为1%-2%。儿童的预后比成人好[24]。多达一半的患者报告脑炎后6-12个月出现症状,30%为严重受损。

治疗和预防 — 治疗主要为支持性。在一项来自德国的纳入了709例TBE患者的大型研究中,12%的患者需要接受重症治疗,5%的患者需要接受辅助通气[25]。在230例随后接受后续检查的患者中,大约1/4存在中至重度后遗症。

在加拿大的很多旅行诊所以及欧洲都有有效疫苗可用,美国没有疫苗可用。奥地利已进行大规模疫苗接种,保护率至少为96%[26]。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TBE的平均发病率为5.7/100,000;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5年间,接种了疫苗的个体中发病率降至0.9/100,000,但在未接种疫苗的个体中仍然较高(6/100,000)[27]。

于春季和夏季,在流行地区露营或进行相关活动而引发高度户外暴露的游客,应考虑接种。其他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被蜱叮咬(例如,使用驱虫剂)以及对奶进行巴氏消毒。(参见“旅行免疫接种”,关于‘蜱传脑炎’一节)

可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的特殊病原体部门(404-639-1115)或虫媒疾病部门(970-221-6400)检测TBE[28]。

波瓦生病毒 — 波瓦生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与东半球的蜱媒脑炎病毒具有亲缘关系。这种病毒存在于蜱和啮齿动物的循环中[29]。北美存在2种波瓦生病毒谱系。谱系1波瓦生病毒与考克硬蜱(Ixodes cookie)和土拨鼠有关,还与马科斯硬蜱(Ixodes marxi)和松鼠有关。这些蜱极少叮咬人。谱系2波瓦生病毒有时被称为鹿蜱病毒,与肩突硬蜱(Ixodes scapularis)有关,这种蜱也会传播莱姆病、巴贝虫病和无形体病。

自1958年发现波瓦生病毒以来,已认识到其为俄罗斯,加拿大东部以及美国中北部、东北部和上中西部脑炎的一种罕见病因。然而,波瓦生病毒感染的发生率似乎逐渐升高[29-32],从2004年到2013年,美国CDC共接到了57例病例报告[32]。感染主要在6-9月发生。

所报告的潜伏期为8-34日不等[30,31]。然而,很少有患者能回忆起被蜱叮咬,因为硬蜱很小,很容易不被发现。症状性患者通常出现发热、无力、瘫痪、嗜睡、胃肠道不适、头痛和意识模糊,可能发生癫痫发作。

可应用血清和脑脊液样本检测是否存在IgM和中和抗体。通过捕获酶免疫测定检测到脑脊液中存在IgM抗体,抗波瓦生病毒血清抗体滴度至少升高至4倍,或者从组织、血液或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或在其中检测出病毒抗原或基因组序列,即可诊断为波瓦生病毒感染[17]。如果在血清中检测到IgM抗体,应采用另一种血清学检查(例如,中和试验)证实存在IgG抗体,从而进行确认。

病死率为5%-10%,幸存者中残留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包括偏瘫、头痛、轻微记忆障碍以及持续性眼肌麻痹[30,33,34]。

尚无特异性治疗或疫苗。使用驱虫剂预防蜱叮咬、避开或清除灌木丛以及穿着浅色衣服可能有效。建议在户外暴露后立刻除蜱。

科罗拉多蜱传热病毒 — 在美国西部和加拿大,科罗拉多蜱传热病毒(呼肠孤病毒科,科蜱病毒属)主要通过落矶山林蜱(安氏革蜱)传播给人类(图片 1)。小型啮齿动物是这种病毒的自然宿主。人类疾病的分布与木蜱的分布相一致,即海拔为4000-10000英尺的山区。传播发生在三月到九月,但高峰为四月到六月。也有报道称可通过输血传播[35]。

平均潜伏期为1-14日,90%的患者报告蜱叮咬或蜱暴露。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寒战、肌痛和虚脱[36]。头痛通常在急性发热期发生。大约15%的患者会发生点状疹或斑丘疹,常见白细胞减少。虽然急性症状大约持续一周,但几日后可能复热,疲劳通常持续较长时间。5%-10%的儿童会发生脑膜炎或脑炎[37]。

出现症状后10-14日进行血清学检查通常为阴性。而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从出现症状第1日起可能就具有诊断性[38]。病毒感染骨髓红细胞前体,此为从发病后一直到6周时能够从外周血中分离出病毒的原因。

治疗为支持性,预后通常较好。预防措施包括避免在流行地区被蜱叮咬。

金迪普拉病毒 —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印度儿童中发生了原因不明脑炎的暴发,死亡率较高。2003年,印度南部的329例儿童中的急性脑炎暴发与金迪普拉病毒(弹状病毒科,水疱病毒属)相关[39]。对受累儿童也检测了其他8种可能为其病因的病毒,包括日本脑炎病毒(在印度导致了多次脑炎暴发)、西尼罗病毒、登革热病毒以及麻疹病毒,结果都为阴性。金迪普拉病毒是通过电子显微镜、补体结合和中和试验确定的。针对金迪普拉病毒的IgM抗体滴度在发病4日后比基线时更常被检测到,这一观察结果为其致病作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然而,目前仍然不明确该病是由脑炎还是其他病理改变引起[40]。

金迪普拉病毒性脑炎可能通过白蛉叮咬传播,已在埃及伊蚊中检测到该病毒。疾病特征为迅速发热,随后发生呕吐、神志改变以及癫痫发作。在2003年的暴发中,死亡率为56%。2004年印度西部的26例儿童中发生了相似的暴发,死亡率为78%[41],而在2007年马哈拉施特拉的39例儿童发生的暴发中,死亡率为44%[42]。

托斯卡纳病毒 — 在欧洲南部,托斯卡纳病毒(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通过被感染的白蛉传播至人类[43]。流行地区人群中的血清阳性率较高,表明大多数感染没有症状或在临床上并不显著。潜伏期从数日到2周不等。该病的特点为发热、头痛以及胃肠道症状;可能出现意识水平下降、轻瘫以及眼部表现[43,44]。预后通常较好。脑脊液检查通常显示细胞增多。通过捕获酶免疫测定检测到脑脊液中存在IgM抗体,抗托斯卡纳病毒血清抗体滴度至少升高至4倍,或者从组织、血液或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或在其中检测出病毒抗原或基因组序列,即可诊断为托斯卡纳病毒感染。

患者教育 — UpToDate提供两种类型的患者教育资料:“基础篇”和“高级篇”。基础篇通俗易懂,相当于5-6年级阅读水平(美国),可以解答关于某种疾病患者可能想了解的4-5个关键问题;基础篇更适合想了解疾病概况且喜欢阅读简短易读资料的患者。高级篇篇幅较长,内容更深入详尽;相当于10-12年级阅读水平(美国),适合想深入了解并且能接受一些医学术语的患者。

以下是与此专题相关的患者教育资料。我们建议您以打印或电子邮件的方式给予患者。(您也可以通过检索“患者教育”和关键词找到更多相关专题内容。)

基础篇(参见“患者教育:脑炎(基础篇)”)

总结与推荐

虫媒性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披膜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和呼肠孤病毒科,对特定的储存宿主具有高度适应性。这些病毒通过被感染性节肢动物(常为特定的蚊子和蜱虫种类)叮咬,在动物之间传播。(参见上文‘引言’)

蚊子和蜱通过吸食病毒血症动物的血被感染。病毒随后在蚊子或蜱体内复制,最终感染唾液腺。媒介在吸食血液时将被感染的唾液注入新的宿主体内从而传播病毒。(参见上文‘传播循环’)

虽然被感染的人类可能发病,但其病毒血症通常不是很严重,不会使吸食其血液的媒介发生感染。因此,人类通常不会促进病毒传播循环。(参见上文‘传播循环’)

在蚊媒脑炎病毒中,北美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威胁为西尼罗病毒、圣路易脑炎病毒和拉克罗斯脑炎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VEE)病毒在美洲中部和南部较为严重,而日本脑炎病毒影响生活在亚洲部分地区或到该地区旅游的人。(参见上文‘地理分布’)

在引起脑炎的蜱媒病毒中,蜱媒脑炎(TBE)病毒在东欧和亚洲居民或游客中构成了最大的公共卫生威胁。(参见上文‘地理分布’)

虫媒病毒之间存在密切的抗原关系,因此可能因交叉反应性引起诊断问题。(参见上文‘交叉反应性’)

东方马脑炎(EEE)病毒(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广泛分布在美洲北部、中部和南部以及加勒比地区。EEE病毒所致脑炎是最严重的虫媒病毒性脑炎,死亡率至少为30%。尚无针对EEE的特异性治疗(参见上文‘东方马脑炎病毒’)。西部马脑炎(WEE)病毒存在于美洲北部和南部,是一种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的具有生物恐怖潜能的病毒。病死率为3%-7%。虽然灭活疫苗已被用于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其他暴露风险较高的个体,目前尚无用于人类的市售制剂。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参见上文‘西方马脑炎病毒’)

拉克罗斯病毒(LAC,布尼亚病毒科,布尼亚病毒属)是加利福尼亚脑炎血清群中致病性最强的一种病毒。人类感染可见于美国中部和东部,主要为学龄期儿童,发生在7-9月。大多数感染没有症状,而出现脑炎的患者中死亡率较低。治疗为支持性,重点为控制脑水肿和癫痫发作。已使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但尚未证实其疗效。(参见上文‘拉克罗斯脑炎病毒’)

墨累谷脑炎(MVE)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发生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还可能发生在印尼群岛东部的岛屿。目前认为MVE病毒存在于涉及水鸟和环纹库蚊的自然循环中。尚未记录到人类会发生病毒血症,人类很可能为终宿主。只有1/2000-1/1000的感染会导致临床疾病;然而,大约1/3的MVE患者会死亡,大约一半的幸存者残留有神经系统缺陷。(参见上文‘墨累谷脑炎’)

委内瑞拉马脑炎(VEE)的地域分布较广泛,从佛罗里达州到南美,这是一项重要的兽医学领域和公共卫生问题。可周期性发生局部暴发,但偶尔会发生较大规模的地区性流行,有成千上万的马和人类发生感染。VEE通过气溶胶传染,使得某些实验室工作人员存在职业风险且具有生物恐怖潜能。通过对马进行免疫可有效预防人和马发生疾病,马是动物流行病VEE病毒的首要扩增宿主。(参见上文‘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

蜱媒脑炎(TBE)的地域分布较广泛,包括俄罗斯和欧洲。人类在蜱最活跃的季节和地方进行工作或娱乐时会发生暴露。TBE病毒在叮咬后的几分钟内从被感染蜱的唾液传播至人类;早期移除蜱可能无法预防脑炎。病死率为2%-8%。治疗主要为支持性。(参见上文‘蜱媒脑炎病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