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学堂】从《红楼梦》诗词浅谈“十二钗”诗词创作特征

 风舞三湘 2017-08-01




《红楼梦》中所呈现的诗词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中国古典诗词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文学史上其他的古典诗词相比,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即都致力于展现汉语韵文的艺术特征。具体而言,《红楼梦》诗词所创造出的意境虚实结合,疏密有秩,明暗交错,一对对的相互交织,互相辉映,共同反衬出所做诗词者的心境,特别是暗示作者的命运,所以这些诗词在艺林中的艺术造诣尤为突出。这些诗词作为《红楼梦》全书的一部分,同书中其他描写手法有一个共性,即共同为塑造人物形象做铺垫。下面通过对“海棠诗社”所做《咏白海棠》,菊花诗和灯谜进行具体探讨,实际去体会这其中所蕴含的创作特征。


十二钗《咏白海棠》为例------诗词具有表现人物个性的创作特征




《红楼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文学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在这部书中,除了结构丰富的故事情节,主人公们所做的诗词也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具有代表性的有第三十七回的《咏白海棠》,通过十二钗的诗歌意象,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不同女儿的不同个性和性格,同时也对这些女儿们的最终命运作出了暗示,艺术水平无可比拟。


举例如宝钗所做的《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姻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愈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在这首诗中,首联第一句一语双关,海棠因为“珍重芳姿”所以白昼掩门,既写出了诗人珍惜白海棠的艳丽,又表现了诗人的自我珍重,经此刻画,一个鲜明的封建时期贵族少女的矜持形象跃然纸上,展现了宝钗温柔持重的个性。除此之外,宝钗以“手瓮”盛水亲自浇灌,这是珍视白海棠,也是珍重自己的一种典型表现。颔联采用倒装手法,即“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海棠花为白色,为其洗掉浓妆艳抹的胭脂色,使其展现自己的本色,这不仅是对海棠花的写照,也是对宝钗性爱淡雅,不喜装扮的映照。与此同时,在“露砌”和“秋阶”这样纯洁高贵生长环境下开放的白海棠,作为宝钗的自我写照,也暗示了宝钗的高贵地位和纯洁身份。


颈联进一步描写海棠素雅的颜色与丰韵形态,与颔联承接,表现海棠一洗胭脂色,安分随时,藏愚守拙,体现宝钗的淑女端庄。尾联承上一句“冰雪”,全联描绘出一朵亭亭玉立,默默不语,愿以清洁之身回报自然的白海棠,这实际也是宝钗的内心自我独白。一个“不语”足见其稳重端庄,一句“凭清洁”,又展现了她的自誉自洁。自此,一首《咏白海棠》,使宝钗之才,宝钗之情一目了然,使宝钗典雅端庄的个性形象跃然纸上,宝钗之人无可顶替,可见曹雪芹的诗歌之才。


再来看林黛玉所创作的《咏白海棠》。林黛玉在全书中才高命薄,她“质本洁来还洁去”,高贵纯洁,坚决不被世俗同化。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她的形象塑造在一定程度上是曹雪芹的自比。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黛玉在诗中云:“碾冰为土”,自与凡尘迥异,又云“偷来”“借得”,一偷一借了无人间烟火之气。以“秋闺怨女”比作为父服丧,身穿白色孝服的自己,虚实结合,描绘了白海棠哀愁的形象,也反衬出黛玉除尘绝艳的哀愁个性。在黛玉所做的这首诗里,下半首描写了黛玉才高命薄,诗里所表现的不食人间烟火,就是黛玉自身的个性特征,所以这首诗非是黛玉来做不可的。黛玉所做的《咏白海棠》以花写人,诗中种花者,白海棠以及拟花所写的“秋闺怨女”都是黛玉的自我亲身经历和自身个性的间接展示。而整首诗塑造的高洁、哀愁、深情的白海棠,就是黛玉思想个性的真实写照。与宝钗的白海棠诗一样,黛玉与宝钗都赋予了白海棠关于自己的情感印象,但是两首诗不同的是,黛玉描写的率真与宝钗所描写的自誉是完全不同的个性特征。




再来看探春所做的《咏白海棠》: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诗中写道:“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这样费尽心力的去描写白海棠的身价地位,恰就印证了探春极尽全力理家,竭力维持贾府的行为,塑造了探春精明持家的个性形象。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咏白海棠,是探春提议举行的。诗中描写的“明日不如今日,就是此刻好”,赶快抓紧“斜阳寒草,苔翠盈铺”的境遇,正是探春为了贾府力争朝夕的作为。


由上述例证足以见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做的十二钗们的《咏白海棠》,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白海棠这一意象,更进一步的塑造了十二钗不同的个性特征,在辅助展示这些人物鲜明的个性的同时,也透露出《红楼梦》中诗词创作的一大特征就是致力于以表现人物个性起点。


引证“菊花会”------诗词具有暗示人物命运的创作特征


结束了“海棠诗社”,十二钗又举行了盛大的“菊花会”。


从第三十八回的咏菊会来看,这次林黛玉的题目为《咏菊》。诗曰: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如果说单单从吟事诗这个题材来做这首咏菊诗,要写出菊花的鲜艳娇美并且赋予一定寓意是着实不易的,要想做好必须费尽心思,不仅需要黛玉笔法精湛,而且还要取各家之长。黛玉诗中的“昏晓之侵”, “绕篱之苦”二句是一对;诗句笔下描写的菊花“霜月催诗”而来,其描写与“噙香蕴秀”以待又是一对;全诗中“素怨秋心”一联紧承颔联,道进黛玉心声:纵使有秀香满纸,又要向何人诉说。


结合全部书可知,黛玉自幼丧母,寄居外祖母家,后来又遭遇丧父,最终成为孤女。她在贾府小心翼翼地生活,小小年纪就要察言观色,谨言慎行,自然是“素怨秋心”无人诉说,所以这样命运下产生的的心境与描写符合黛玉的心理特征,也暗示了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命运,并且这种命运的暗示,是与《红楼梦》整部书所想要呈现的黛玉的命运不想分离,这也就验证了《红楼梦》中诗词的另一个重要创作特征,即暗示人物命运不与全文意义相分离。最后诗歌的结尾处以千古高风收尾,也更加点明了黛玉即使寄人篱下也不愿同世俗妥协的清高,愈加与全文意义相契合。




与黛玉性格迥然不同的史湘云,在这次咏菊会上抽中了《对菊》一题。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与书中所描述的湘云的性格一样,湘云的这首诗潇洒错落,贵在疏散。诗中“别圃移来贵比金”描绘了湘云对菊花的珍视,也是湘云在成为孤女后对自己命运的珍视,“一丝浅淡一丝深”讲述了菊花的随性,在百花中就是以如此的颜色错落取胜。湘云诗中展现的菊花这种“我迎则科头以求,迎我则抱膝以待”的精神态度,正是湘云在书中命运的真实写照,同样暗示了湘云的形象命运。


至于宝钗,身为雍容华贵,大家闺秀举止的蘅芜君,她所做的《忆菊》兼采众长,疏者我宜,密者我会,我得其中而左右睥睨,因为精湛的写作笔法,最终博得魁首。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诗的首联“怅望西风抱闷思”,在怀念旧时绝不欺骗自己;“蓼红苇白断肠时”,讲到诗人不会虚度光阴辜负明朝,结句更明点“忆”字。如此切题,既不生僻又不流于俗套,除了不辞同化并且工于用世的宝钗没有人能做得出了。而这些诗句也表现了宝钗稳重端庄,雍容华贵的气质形象,暗示了宝钗在工于用世上的作为,与整部书相契合,再一次印证了十二钗诗词创作所表现出来的暗示人物命运不与全文意义相分离的特征。


根据上述引证叙述,可以看到,曹雪芹在《红楼梦》的诗词创作上,不仅表现了鲜明的人物个性,更是将诗词创作同各个人物形象的命运结合,深化其在全文中的命运形象,使诗词不与原文相分离,展现了《红楼梦》诗词要做到暗示人物命运不与全文意义相分离的创作特征。


浅看制灯迷------诗词具有预示下文情节的创作特征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元妃特地差人从宫里送出谜语和赏赐之物,使得贾母异常开心,于是贾母在家里也举办了一个灯谜会,就连贾政也来“承欢取乐”,一家人尽享天伦之乐。然而在这种热闹的气氛下,也透露出一股悲凉之息,十二钗所做的灯谜也预示了各自的命运。




在这次灯谜会上,宝钗做了《更香谜》: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午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这首诗中所写道的“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这两句是预示着后文宝钗婚后宝玉对林黛玉念念不忘,受尽冷落,二人婚姻因此不和谐。此外“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这两句,是写宝玉出嫁以后,宝钗寡居,内心充满了孤独与寂寞。而“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则写了宝钗在把一切看透后,心底那份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至此,宝钗的日后命运全部蕴含在此首诗中。


再来看探春的谜语: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探春所做谜语答案为风筝,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每次提及探春命运总是以风筝做暗喻,这次的谜语也就暗示着探春的命运犹如短线的风筝,将要远嫁他乡。


细看这一回,不只是宝钗和探春,元妃所做的“炮竹”:是“一响而散”,预示着贾府树倒猢狲散;惜春所做的“海灯”,预示着惜春日后命运清净孤独。这些灯谜无不预示着十二钗日后的命运,经过这些例证又可以看到,《红楼梦》诗词的又一创作特征是预示下文情节。


结语


作为小说中的诗词,《红楼梦》诗词的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文章与作品中的诗词发生了较大的演变,诗词由原来的辅助性作用转变为叙述主体的有机组成,并且带有独特的创作特征。通过对《红楼梦》诗词创作特征的研究,能够深度发掘《红楼梦》中的诗词文化,对了解这部作品,以及熟知这部作品对其他作品中诗词创作带来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