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宋朝很多文人都会打仗?

 思明居士 2017-08-01

卫青的仕官路径是:建章监,侍中→大中大夫→车骑将军

诸葛亮的仕官路径是: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丞相录尚书事

——你看,你觉得是武将的,出身其实是文职;你觉得是文官的,出身其实是武职。

这代表了唐宋以前中国官制的一个特点:文武不分家——战事一起,文官(行政官僚)加个将军号就领兵出去打仗了,打完了回来继续管行政——所谓“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说的就是这种模式。对于这种贵族化官僚,是没有制度上的文武之分的。唐代科举取士以后,打破了门阀贵族对官僚的垄断,选拔的是相对专精于行政事务的官僚,也就是我们一般所称的文官。几乎与此同时,唐代文武官阶定型,正式从政治制度上确立了文武分途。

理论上,文武分途以后,应该是文职管民、武职管军,可结合宋代的实际,则是另外一回事。

首先从中枢层面上来说,虽然统治者也极力将宰相与枢密使分开,“对掌文武大柄”,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宰相作为文职官僚之首,还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军事决策中去。比如我讨论过的澶渊之战,战役的准备和发起,是由当时的宰相寇准、毕士安与枢密使王继英共同决策的。但这并不是这个问题的重点。

宋代的军事体制概括起来一句话“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我们之所以感觉到“宋朝文人会打仗”,不是因为文人运筹帷幄参与战争决策,而是大量文人在前线实际统兵作战。也就是说,大量由文人担任战区统帅(率臣)的案例,加深了我们对宋代文人掌兵的印象。

但这却不是宋初的常态,宋太祖时战区的概念相对较小“以郭进在邢州,李汉超在关南,何继筠在镇定,贺惟忠在易州,李谦溥在隰州,姚内斌在庆州,董遵诲在通远军,王彦升在原州,但授缘边巡检之名,不加行营部署之号,率皆十余年不易其任”——一方面在西北方向授予了镇守武将较大自由权;一方面在河北河东对辽主战略方向,由身在开封的皇帝与中枢直接领导。主战略方向的方面军统帅称为“行营都部署”,因事而设、事已则罢,次战略方向的统帅则为“缘边巡检”,两者都以武将担任。

这个传统到了宋仁宗时,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一来出现了常设的路级“驻泊都部署”,即将原有的各州级战区合并为路级战区;二来,战区统帅(都部署)逐渐由所在重要州郡的行政长官(文官)兼任,而武官则一般只担任其副手。

结合宋夏战争的背景来说,北宋对西夏战略方向的前线,沿横山一线从陕北到陇西一字排开,又因为黄土高原的山谷地形,被割裂成了若干个独立的地区。拥有内线优势的西夏,往往集中力量猛攻一路,外线作战的各路宋军危急间难以互相救援,导致了宋夏战争初期的连战连败。

为什么宋朝很多文人都会打仗?

因此,宋廷分陕西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由韩琦知秦州(秦凤路),王沿知渭州(泾原路),范仲淹知庆州(环庆路),庞籍知延州(鄜延路),并各兼本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并且在其上置陕西四路总帅协调。加上河东路一共分为五个独立的战区,由各路行政长官集中所在路级行政区的一切资源为战争服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来势必不可能由武官长期担任战区统帅,不然就演变成了大号的藩镇;二来仅仅精通战事的武官,也很难统筹领导所在战区行政资源。其结果就是,由所在区域的行政长官(文官)兼任战区统帅。也就逼得文人不得不学会打仗。

为什么宋朝很多文人都会打仗?

哼哼,谁说咱家“待续”之后就不会更新了?1/26第一更!

上面所说的文人学打仗,根据其途径,大约可以分为三种——

一、中书决定了,你来当帅臣!

代表人物:范仲淹、韩琦、章楶

上面所说随着战争模式的改变,由行政长官担任战区统帅的大多是这种。然而宋仁宗时发明了空降政治新星直接担任统帅的做法,效果好与不好就只能看人品了。

范仲淹与韩琦这对CP的评价,@经略幽燕我童贯 的回答里有提过,虽然同时上任,但因为西夏主攻韩琦镇守的泾原方向,而且主持军事工作才不到一年,所以韩琦吃亏比较多,最后还被夏人笑话“夏竦何其耸、韩琦未有奇”。但毕竟作为一时人杰,这两人的学习能力之快也是相当惊人的。韩琦在陕西完全约束不住大将任福,而几年后任定州帅时已经能轻松敲打狄青了;范仲淹生前虽然没能过多证明自己的军事能力,但他的浅攻进筑战略,最终经过历史检验,证明了是攻灭西夏最有效的手段,深刻影响了之后数十年宋夏战争的走向。

相比之下,章楶就是中了彩票的军事天才了。这个善写婉约词的胡建人,与韩范两位前辈一样是空降后上来就正面怼西夏,之前也没有什么军事经验,却在洪德城、平夏城两次大战中挫败了几乎是倾国而来的西夏大军。

这个模式当然也有不成功的,比如与章楶一样是筑城,徐禧主持的永乐城就造就了宋夏战争的最大失败。相比之下,韩琦受那点小挫折还算好的,至少还有翻身的机会。

为什么宋朝很多文人都会打仗?

二、我们老了,无所谓了,你们还年轻!

代表人物:赵卨、王韶、游师雄

宋代有个机宜文字官制度,由各路帅臣辟举担任军事幕僚。各路宣抚司的机宜文字官,可以认为是所在战区的参谋部。在这个位置上锻炼,可以说是文官学习军事的最佳机会,也是一条直通帅臣的快车道——北宋有机宜文字官经历的帅臣计有10人,其中9人都是文臣。

赵卨本是名将郭逵荐举的机宜文字官,郭逵卸任后直接由他接任鄜延帅。这两人虽然一文一武,但配合默契,赵卨受命征交趾时,甚至上书请郭逵代替他任主帅,自己则甘居副帅。

王韶应该是最大牌的机宜文字。他上《平戎策》后,被神宗钦定主持拓边,只是因为经验不够暂时任秦凤路机宜文字。也正因为他的来头太大,四年里先后赶走了四任上司,最后等到自己上位任帅臣后,率大军一举收复河湟。

游师雄更是奇葩,陕西四路的机宜文字他都干过,历经三朝,先后服务过蔡挺、赵卨、吕大防、范纯仁四任帅臣,可谓流水的主帅铁打的机宜。有的主帅干脆做甩手掌柜,事无巨细全部交由他打理。最后担任了秦凤帅。

相对来说,经过机宜文字历练的文臣统帅,战功辉煌的并不多,但也没有过太大的失败,可说是最稳妥的培养方式。

为什么宋朝很多文人都会打仗?

三、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

代表人物:张亢、种世衡、景泰

这种走的是是文人掌兵的屌丝逆袭路线,共同特点是一开始起点并不高,从相对中层的位置积累军事经验,最后成长为独挡一面的统帅。

张亢以行政官僚出道,适逢宋夏战争,以知州兼任路钤辖而投身军旅,在其他战场连战连败的悲观局面下,在柏子砦、兔毛川两战两胜,成为了李元昊所在时唯一能与其正面抗衡的宋将。张亢在宋夏休战后任泾原帅,本来是主持西北前线的最佳人选,但因为和种世衡一起卷入了倒霉的公使钱案,所以没能更进一步。

种世衡不是进士出身,之前仕途并不顺利。然而转任军事后,在筑城、浅攻、招抚、用间都极有心得,虽没有张亢那样正面会战的赫赫之功,却可说是范仲淹浅攻进筑战略的最佳执行者。种世衡曾一度与刚崭露头角时的狄青齐名,被不同人一致认为是将才之选。

张亢、种世衡、景泰等本是文职出身,因为西夏战事激烈而火线改任武职——与上面两种不同,是连编制都由文改武了。以至于种世衡、景泰的子孙从此都走上了武将世家的道路,种氏将门更是成为了北宋将门的代表。

这个模式下失败的代表,则是三川口之败的主将刘平。刘平虽然出身进士,但作为将家子却又相当热衷军事,从之前的履历来看也是从基层一路积累经验而升上来的,最后却战败被俘。其实镇戎三败的另外两个责任人任福、葛怀敏也是一样(这两人是武官出身),虽然其自身决策问题很大,但从客观上来说,也确实有战争不确定性的因素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