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矿业家郭福安与紫金山的历史渊源

 jieh503 2017-08-01

上杭县紫金山是上市公司紫金山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业之地。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紫金山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果辉煌:从一个小型国有矿产公司成为全球黄金企业第 3位,全球有色金属企业第 13 位,2016 年《财富》中国企业 500强第 78 位。

  当年紫金人如何发现并选在紫金山创业呢?其实早在 900 多年前北宋真宗年间,有一位叫郭福安的矿业技术官员,受当时朝廷的派遣,不远千里,来到紫金山上开发金、铜矿,从此他与紫金山和上杭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紫金人正是从郭福安采金留下的古老矿铜中提取样品,发现了金铜矿,为后来全面开采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依据。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史实一直被人遗忘,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紫金矿业的兴起,才掀开了覆盖在紫金山与郭福安身上的历史尘埃。

  据 1875 年修编的《杭川祝山郭氏族谱》中记载,郭福安(984—1071)号海晏,系唐代名相郭子仪第十三代裔孙,北宋真宗(1022 年)任朝廷盐铁司承事郎,受朝廷敕命率 100多名矿业技术人员和矿山治安人员赴汀州府所属的钟寮场,整治钟寮场管辖的紫金山上金铜矿的开采,其时钟寮场“坑冶盛兴、商族辐辏”,一片繁荣景象。每年向朝廷进献不少的贡金和纯铜,《宋史》载:“天下产金六州,在闽惟汀有之。邑之金山,康定间(1040 年)产金,至皇佑时(1049——1053 年),中书备对贡金之 167 两(折合 5219 克)”。因此钟寮场成为北宋王朝重要的币材制造基地。为此,后人把郭福安称为古矿业家,上杭矿业的创始人、奠基人。

  

  一、市有关部门对郭福安业绩的肯定

  2000 年 11 月,世界客属第十六届恳亲大会在龙岩市召开,由龙岩市文化局、闽西客家联谊会主编的《闽西族谱概览》一书作为大会宣传资料赠送给各位来宾,书中“郭氏”一栏中这样记述:“郭福安,十六承事,有采矿和冶炼学识,北宋熙宁年间(据考证有误,应为真宗年间)奉朝廷敕命自华州到上杭钟寮场开发金、铜矿”。同时附上了“上杭郭氏始祖十六承事郎郭福安像”。2013 年,由龙岩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龙岩市姓氏源流研究会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闽西姓氏大典》中记述:“上杭临江镇郭氏始祖福安……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据考证有误,应为真宗年间)任盐铁司承事郎,受朝廷委派带家眷和百余技师经安徽、江西和闽西汀州到紫金山东侧的才溪钟寮场开发紫金山金铜矿”。

  紫金矿业集团公司的核心矿山企业——紫金山金铜矿于2009年在矿山上建立了国家矿山公园,公园入口主碑的人字塔第一版浮雕墙和出口处的大型铜浮雕、上杭紫金大酒店大堂浮雕墙都分别展示了北宋盐铁官“福安开采”“康定献金”的历史故事场景。在福州大学紫金学院地质博物馆内也作了介绍:北宋年间,朝廷派盐铁官郭福安到紫金山开采冶炼金铜,进贡朝廷,留下了无数的老矿硐。这些都已充分表达了紫金矿业集团公司现代紫金人对北宋矿冶家郭福安开发紫金山的认可与敬重。

  

  二、有关专家学者对郭福安的评价

  1994 年,时任福建日报驻龙岩记者站站长、主任记者郭厚全撰写的“古矿业家郭福安与上杭城”一文,分别在3月16日的《闽西日报》、8 月 27 日的《福建日报》文史版上发表;1995 年由龙岩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龙岩地区地方志学会主编的《闽西史志》总第 19 期上也刊登了这篇文章。文章详细记述了郭福安带领百余名矿业技术人员和矿山治安人员来钟寮场开发金铜矿的经过和取得的业绩。2005 年,由龙岩学院教授、客家学研究中心主任张佑周撰写,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客家祖地闽西》一书中记述:“入杭开基始祖郭福安(兄弟排行为十六)为郭子仪第十三代裔孙,精通采矿和冶炼,官至盐铁司承事郎。……任上杭县衙承事郎,受命全权整治该地金、铜矿的开采与冶炼”。2007 年,由李迎春、黄素珍、郭文生、钟华荣合著,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品味·上杭》一书中记述:“(郭福安)具有采矿与冶炼丰富学识的朝廷官员,在公元1023年左右受朝廷派遣,携带家眷,从京都开封经皖、赣入闽,进驻汀州钟寮场……郭福安到任后,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当地技工一道改进开采和淘金、冶炼技术,使黄金产量大增,从时间上可以看出,郭福安到上杭钟寮场后,才在官方的正史上第一次出现上杭紫金山产金的记载,这一点郭福安功不可没,它为全面开采紫金山金铜矿提供了历史依据,现在紫金山矿已经成为全国单体产量最大的金矿”。

  闽西日报社记者傅长盛,2013 年 9 月 9 日在闽西新闻网发表“金山是北宋王朝重要币材基地”一文中说:“宋真宗末年(1022年),一个名叫郭福安的青年,受朝廷敕命,举家从江西抚州赶赴福建汀州,到上杭钟寮场任盐铁司‘承事郎’一职,全权监督整治该地金、铜矿的开发与冶炼。郭福安到任后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与当地技工一道改进开采金铜冶炼技术,使当地金铜产量大增。”曾任上杭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的钟巨蕃、周显贵2015 年 4 月 28 日在“客都网”上发表的“浅谈汀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一文中记述:“不少客家先民进入宁化石壁后又迁移到上杭开基创业……如北宋年间,官任盐铁司承事郎的郭福安奉敕开发上杭紫金山金矿,因喜爱‘汀南来苏山水之胜’,定居于此,取名郭坊村(今上杭城关)”。2017 年 2 月 28 日,由上杭县委宣传部、县社科联主办的“客家讲坛”举行第 68 讲,邀请本县外出乡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评估专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理学博士、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栏特聘专家、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副院长邱小平教授作“自然资源地理与上杭矿业创始奠基人——郭福安”专题讲座,邱教授从“上杭山川地理走势”、“上杭矿产资源与生态环境”、“上杭矿业创始奠基人——郭福安”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让人们对上杭矿业资源及开发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郭福安业绩为何在县志中没有记载的分析

  上杭自淳化五年(994 年)建县以来,南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 年)知县事黄葵创修了第一部《上杭县志》,理宗开庆元年(1259 年)知县事钟绍安主修第二部《上杭县志》,对开辟上杭县过程及郭福安的业绩都有详细的记载。明朝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 年)知县肖宏、县丞陈清续第三部《上杭县志》也有如实的记载。可惜这三部县志均已佚。但是到了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 年)知县徐绶修县志时,开辟上杭及郭福安开采紫金山金铜矿的史实在当时的政治气候影响下被砍削的一字不存(因当时社会涉及到对宋朝的历史事件及人物的负面评价,牵涉到郭福安个人,事件较为复杂,这里暂且不谈)。清乾隆十二年(1747 年)编印的《上杭麦园郭氏族谱》中“续修凡例”一文中记述:“始祖(即郭福安)至四世祖事迹,原载于县志。弘治六年(1493 年)被林姓监生修志削去,致无可考”。虽然当时的县志把郭福安的业绩从县志中削去,但在郭氏古族谱中还是有些隐约简单的记载。如:1690 年修编的《麦园郭氏族谱》中由序言作者范泰元撰写的“重修麦园郭氏族谱序”一文中记述:“十六承事郭公来仕于此,见夫金山萃嵂,折水潆洄”;“斩棘披荆,启万世之鸿基,必垂千秋”等句子,说明郭福安当时在紫金山开矿的艰辛和取得的业绩。1875 年修编的《杭川祝山郭氏族谱》中记载:“公鼻祖七十六世裔福安是也,又名海晏,少居西鲁太原,年仅十六,精明才干,适朝承事官也。真宗年间任授汀州上杭场,开基郭坊,即今县治”。

  2004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中华郭氏大典》中记载:“十六承事郎福安公一派——福安为北宋武官,兼精矿冶。”(注:武官有误,应为文官,据考证,北宋朝承事郎解释:文散官名)。1994 年正值上杭建县千年之际,郭敦睦(笔名郭丁牧)先生(民国时期曾任上杭《精诚报》记者)撰写了一篇“北宋神宗朝盐铁司承事郎郭福安开辟上杭事略初考”的文章,其“后记”谈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至新中国建国初期他与丘复先生[即丘荷公(1874——1950)上杭县蓝溪镇曹田村人,民国版《上杭县志》(1938 年出版)、《长汀县志》、《武平县志》等主编]交往的往事。其中谈到大约 1947 年左右,丘复先生对他说,民国版的《上杭县志》出版发行后,又搜集到了不少有关上杭的史料写成文章,想弥补县志的不足,于是结集整理出版作为民国版《上杭县志》的补充,以《读史随笔》作为书名,署名念庐居士,郭集泮注释,郭敦睦编辑,复兴书店出版,只印了500 本。其中“部使者”一文就是记述当年郭福安率领 100 多名矿业技术人员和矿山治安人员从汀州到钟寮场的艰辛过程。当时因山路崎岖狭小,马匹不能通过,因此随地扎营,边修路边走,后人因此在山顶上建亭立碑。现紫金山周边“郭公岽”、“郭坑”、 “郭公堂”等地名就是当地群众为纪念郭福安而取的。从以上列举的史实,可以说明郭福安作为北宋年间到上杭紫金山开采金铜矿的史实是有充分依据的。追溯历史,不忘艰难岁月;薪火相传,谨记先辈业绩。千年前,郭福安与同时代的客家先民一样,从中原辗转南迁,一路筚路蓝缕,历尽艰辛,饱尝磨难,为寻求生存与发展打拼。正是在这坎坷经历中磨砺出了客家人拓荒创业、拼搏进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上杭金铜矿事业今天的辉煌成果,郭福安当年的开拓创业功不可没,历史不该遗忘,也不应遗忘。

 

  作者:郭厚全 原福建日报驻龙岩记者站站长、主任记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