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书笔记

 lj0279 2017-08-01

书名:《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作者:日·村上春树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书笔记

图 / 胖大然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书笔记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思维导图 图 / 胖大然

胖大然有话说:村上春树的这本《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本质上是一本非常感性的有关小说创作的读物,不同于《成为作家》,作者并没有探讨小说创作的技法,而是从写小说的心态着手。其中,作者“写小说似乎不是头脑活络的人适合从事的工作 ”、“为自己而写 ”的观点尤其打动我。我想,当一位写作者遇到创作上的瓶颈或者说忘记了写作的初衷时,翻开这本书,或许就会豁然开朗。当然,这毕竟是一本有关小说创作的书,书中多少提及了诸如如何进行长篇小说创作“宏观”层面的方法等小说创作的方法论,相当值得学习。作为本书作者的村上春树从始至终都是很谦逊的,但我却不得不说这将会是我会二次阅读的一本书。

什么样的人适合写小说

写小说似乎不是头脑活络的人适合从事的工作,因为它实在是一件效率低下的营生,脑子活络的人一下子就能把事物的关节想清楚,根本不需要在心里构思良久再付诸笔端。当然,写小说必须拥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修养和知识。想知道自己究竟能不能写小说,就简单的方法就是“是驴是马?拉出来溜溜”,首先你先得先动笔。

至于村上春树本人,他开始写小说这事还真是比较戏剧化的,就好像被爱神“丘比特”之箭射中了一样,突然间福至心灵想要开始写小说了。当然,他本人也并没有否认自己的那么“一点点 ”(他本人谦逊的说法)天赋。

关于文学奖

我的确在许久以前两次入围芥川奖,那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了。两次都没有获奖,而且也确实一直在相对远离文坛的地方做着自己的事。然而,我和文坛保持距离,并非是未曾获得(或许该说未能获得)芥川奖的缘故,而是因为我对涉足那种场所一无所知又了无兴趣。在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间(可谓是)随意瞎找因果关系,未免叫我困惑。

在这里,我最想说的是,对作家来说比什么都重要的是“个人资格”。说到底,奖项应该承担起从侧面支撑这一资格的使命,它既不是作家笔耕多年的成果,也不是报偿,当然更不是结论。如果某个奖项能以某种形式强化这资格,对作家来说就是“好奖”;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反而成为障碍或麻烦,那么非常遗憾,它就不能说是“好奖”了。

可见,作者对于奖项并不执着,甚至可以说并不关心。在他眼里,做好写作这件本职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原创性

提及“原创性”这个词,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十来岁时自己的模样。在自己的房间里,我坐在小半导体收音机前,有生以来头一次听沙滩男孩(《冲浪美国》),听披头士(《请取悦我》),心灵深受震撼,暗想:“这是多么美妙的音乐啊,以前可从来没听过这样的音乐!”那音乐为我的灵魂开启了一扇崭新的窗户,从那窗口吹进前所未有的新鲜空气。那里有的,是幸福且无比自然的高昂之感。我觉得从现实的种种制约中解放出来,身体似乎都飘浮起了几厘米。这对我而言就是“原创性”应有的姿态。

十分简单的表达,但作为原创性的定义或许最明白易懂。“新鲜,充满活力,而且毫无疑问属于他们自己”。

在作者看来,原创性实在是一种很难描述的东西,但是也不难看出:具有原创属性的东西必然或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身受震动的感觉。

写点什么?

作者的观点是:有什么写什么。如果真的什么也没有,那就去广泛地阅读、细心环顾四周、积累素材。

如何写长篇小说?(流程角度)

  1. 写长篇小说时,除了小说什么都不写。翻译基本上是技术活儿,和写小说使用的大脑部位不同,不会成为小说写作的负担。可以作为平衡之用。

  2. 每天规定字数,比如作者规定自己一天写出十页稿纸,每页四百字。因为做一项长期工作时,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

  3. 第一轮彻底修改可以第一稿完成后稍作休整后进行(一般一周左右),将矛盾的地方逐一化解,改成一个合情合理、前后连贯的故事。这轮修改可能需要一到两个月。

  4. 第二轮修改宜在第一轮修改完成一周后再进行。这一次也是大刀阔斧地从头改写,只不过更加着眼于细节,仔细地修改。比如加入一些细致的风景描写,整合会话的语气。第二轮修改后可以给自己放个打架,让作品“醒一醒”。

  5. 第三轮修改--别人的意见。别人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分往往当真隐含着某些问题,这一轮的工作就是要除去那些疙疙瘩瘩的地方。至于往哪个方向改,由自己决定。这一轮仅需针对有问题和受到批评的部分集中修改。然后再请对方阅读,重新讨论,如有必要再作修改。如此反复至自己和对方都觉得无力再改为止。

写作是一件彻底的体力劳动,尤其是长篇小说

那么,要想获得持久力就必须养成基础体力。获得强壮坚韧的体力,让身体站在自己这一边,成为友军。简单的说,就是锻炼。作者村上春树自写作以来的三十多年间,差不多每天都跑步或游泳一个小时,以此达到一年一部作品的持久产出。

该让什么样的人物登场?

要写小说,总而言之就得阅读许多的书。同样的道理,要写人物,就得了解大量的人。

虽说是“了解”,但也不必彻底理解和通晓对方。只须瞟上一眼那人的外貌和言行特征就足够了。只不过无论是自己喜欢的人,还是不太喜欢的人,老实说甚至是讨厌的人,都要乐于观察,尽量不要挑肥拣瘦。因为把登场人物一律都搞成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或是容易理解的人物,用长远的观点去看,那部小说就会变成缺乏广度的东西。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这些人物采取各种不同的行动,彼此冲突碰撞,事态才会出现变动,故事才能向前推进。

简单来说,所谓了解就是不带偏见地去“记录”目之所及的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不做主观上的评判。

写作视角

写作后期可试着从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慢慢积累、慢慢转变。第三人称的视角更加广泛。但想更换小说的观点,就势必动手改造小说的构造,为了完成这种变革,就要有可靠的小说技巧和基础体力,因此只能审时度势、循序渐进。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书笔记

图 / 胖大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