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边缘化的读后感

 lunabook 2022-12-29 发布于湖北

上个月,我抽时间看了村上春树的自传体小说《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此前,我对村上春树这位作家,一无所知。

文中,作者除了讲述自己成为小说家的经历,还表明了自己关于原创性和文学奖的观点。

总之,它是属于我喜欢的那种简洁而有力量的小说。

至于为什么是边缘化的读后感,且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作者关于小说的原创性和文学奖的观点,我非常认可。

他是这样引用原创性的解释:

脑神经外科医生奥利弗·萨克斯在著作《火星上的人类学家》中,这样定义原初创造性:

创造性有一个特征,它是极其个人化的东西,具有坚定的自我认同和个人风格。它反映在才能之中,与之交融,形成个人化的体例与形态。在这层意义上,所谓创造性就是指打造出新事物,冲破既定的思维方式,自由地翱翔于想象领域,在心里一次次重铸完整的世界,并且始终以内省的批判性眼光审视它。

面对如此深奥的定义,他作者用自己15岁第一次用收音机听到披头士的《请取悦我》经历做了一个恰当的类比,令人不仅拍案叫绝,精妙、佩服。

对于作者来讲,文学的原创性和音乐是相通的,感受也大致相同:“哟,这玩意儿厉害!”“跟别人的截然不同嘛!”

关于文学奖,书中这样阐述:

“对真正的作家来说,还有许多比文学奖更重要的东西”。其中之一是自己创造出了有意义的东西的感触,另一个则是能正当评价其意义的读者——不论人数多寡——的确存在于斯的感触。只要有了这两种切切实实的感触,对于作家而言,什么奖不奖的就变得无足轻重了。说到底,这种东西无非是社会或文坛以一种形式对他们进行追认罢了。

每当作者接受采访,被问及与获奖相关的话题(不论在国内还是海外,不知何故常常问到这个),他总是回答说:“最重要的是有好的读者。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学奖、勋章或者善意的书评,都比不上自掏腰包买我的书的读者更有实质意义。

我认为这段回答尤为真切。在一个获取信息如此方便的互联网时代,一个读者肯掏腰包购买一本书,实属不易。

接下来,我来谈谈自己的边缘化的领悟。

文中作者讲述自己的第一篇小说作品《且听风吟》,先用英文写一遍,再翻译成日语。读到此处,十分惊喜。世上居然有这么可爱的创意作家,不用母语写作,先用英语写完再翻译成母语。

这一举动无一例外给了我规矩的人生多了点灵感。

读到后来,我又发现作者是在美国成名,一个日本作家,第一个认可他的市场竟然是在国外,我再次被震撼到了。同时又有点能理解他当时的立场,反而觉得那样做是非常明智的。

当你对目前的环境感到失望时,或许可以跳开眼前的这个圈子,或许会发现不同的视角,打开另外的人生维度。

细细评味村上春树的作品,渐渐明白了他为何会被那么多当代年轻人所喜欢。他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真实和妙趣横生,如此可爱的作家,怎能不喜欢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