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说“看病难”,掌握好“三大技巧”,轻松看病少受罪!终身受用

 田园漫步168 2017-08-02

跟我们一起学健康~涨姿势~


现在的医疗条件虽然一年比一年好,但“挂号难”、“看病难”的问题依旧困扰着不少人,尤其是千里迢迢到大城市看病的患者,很多人都一头雾水,没有头绪。其实,就诊也有基本常识,掌握看病小窍门,少走弯路,多点效率!


人体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感冒、腹泻等“自限性”疾病确实有自行痊愈的可能,但大多数疾病并非“等闲之辈”,一味硬扛,很可能加重疾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1
器官功能受损


器官功能受损,最为常见的就是眼睛突然看不见了或是一片模糊,耳朵突然听不见,四肢活动不灵敏甚至突然出现障碍。

外伤引起的症状一般都会就诊,但毫无征兆的受损也应引起重视,很可能是神经、血管异常引起的,如:颈动脉斑块脱落,会引起视野黑蒙或失明,有猝死危险。



2
剧烈的疼痛


头痛、腹痛、胸痛是较为常见的疼痛,也是易被忽视的疼痛。其实,任何部位出现疼痛,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一定要予以重视。

以头痛为例,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神经炎症、脑瘤等都可能引发头痛,切勿以“止痛药”自行解决。



3
反复出现不适感


不论是电视还是现实中,不少中老年人会说“老毛病,忍忍就过去了”,但往往忍出更严重的疾病。

很多癌症患者,不是没有意识到身体有异常,而是症状不明显,没有足够的重视。如:长期胃反酸,若只是自行服用小苏打,而不加以治疗,也可能引发胃癌。



4
症状突然加重


不论是服药期间还是未治疗时,如果感觉到身体不适感的症状突然加重,最好再次进行就诊。




1
带好证件与资料


首先必须带好身份证、社保卡、就诊卡等证件,对于非首次就诊的患者应带齐近期的病历记录,如:发病过程及治疗经历,近期用药方案检查资料过敏史、家族史等,切勿隐瞒,且病历本不宜就诊一次,就换一本。



2
选对医院


对于普通的类似于感冒等疾病可在当地医院就诊,但若是疑难杂症或是其它较为复杂的疾病,建议到三甲医院挂相关疾病的专家号。

病因不明确时,建议先到疾病覆盖范围更广的综合性医院就诊,如有需要,再转诊至专科医院。



3
挂对号


若是就医时无法判断自己应该挂什么科室,可以到导医处咨询,或是先挂普通科,对疾病有所了解或是做了相关检查后再挂专家号就诊。


若是门诊挂不到名老专家号,可以提前在网上、微信上或是拨打电话114预约就诊。也可以多查一下医院医生的出诊信息,选择专业性强、治疗经验丰富、口碑好的医生,且医生的黄金年龄是40-60岁。


一般来说,每周一、周二,患者就诊比较集中,如果想轻松一点看上病,可考虑周四、周五就诊,但病情严重的应尽早就诊。



1
重视实习生问诊


一些医院会安排实习生提前问诊,整理并记录病例,但难免有些患者对实习生有“偏见”。其实,坦诚交代,互相配合才是最佳方式,有过敏史、家族史也应及时告知。毕竟实习生工作的完成度高,专家也能有更多的时间判断病情,更精准的用药。



2
叙述疾病详略得当


每个医生的时间有限,叙述病情不宜长篇大论,但也不应拒绝交流,尤其是中医,虽然有望闻问切的诊疗方式,但相互配合,效率更高。


一般叙述病情时应可用“什么时候,有哪些症状,采取了哪些措施(用药等),症状变化”的线路,对时间、症状应尽量精确,如:3天前,左眼突然发黑5分钟。尽量不要用“很久”等词汇描述。


部分老年人对自己的病情记忆不是特别清楚,发病时,可以将病情等记录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就诊时可作参考。



3
配药、用药,遵医嘱


切勿拿着网上的“方子”直接要求医生开药方。患者及家属不是从事医疗工作,对疾病的治疗和进展肯定存在许多不了解之处,对医疗常识也存在“一知半解”的现象。


医生和患者其实是联手对抗疾病的“战友”。患者应讲述自身的不适症状,家属进行补充,医生才能根据症状、检查结果、治疗进展等制定治疗方案。若患者经济负担能力有限,患者也可提前告知,以方便医生根据接受程度、治疗意愿等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药品虽然有使用说明书,但吃多少或多久因病而异,不要盲目自行断定药物使用方式。一般药品上都会标有医生嘱咐的使用方式,应遵医嘱。



4
慢性疾病,选定大夫,定期复诊


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等慢性的心脑血管疾病,就诊次数多,时间长,建议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大夫后,尽量固定,以方便疾病管理的连续性,相对来说,医生对患者的病情也更为熟悉。


慢性疾病初期一般病情都比较稳定,但并不意味着不会恶性发展。对于慢性疾病,包括慢性肠胃炎等,都建议定期复查、检查。需长期用药者,更应注重门诊的评估,看是否需要“调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