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市明倒下,中国拳击倒下 | 冰川观察

 浩海青霜冷月 2017-08-02

所以,中国当代拳击的代表邹市明的倒下,不仅仅是宣告中国拳击最高水平的倒下,更凸显出中国拳击运动的发展困境问题。



2017年7月28号晚,讲述一个无名小卒击败拳王的美国电影《洛奇》的真实版,在上海东方体育中心上演。


在妻子和几万名观众面前,中国奥运拳击冠军、世界拳击组织(WBO)蝇量级拳王邹市明,在第十一回合时,被来自日本的快递员兼拳击手木村翔一顿组合拳逼到擂台边,没了招架之力。这位中国拳击的老将,中国当代拳击运动的希望和代表被击败了。

 

邹市明轻敌与“穷寇莫击”

 

和电影《洛奇》一样,击败奥运拳王邹市明的是一个日本的草根青年。木村翔是日本埼玉县熊谷人,一个位于东京旁边农村地区的乡镇青年。这个在日本拳坛默默无闻的人,家境贫寒,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此前,木村翔为居酒屋(类似我国的大排档和小吃店)和小商店送酒谋生,也做过快递员,他利用每天下班后的业余时间来练拳。

 

木村翔练拳的想法很简单,想通过打拳,出名、赚钱,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但是母亲还是因为癌症去世了。所以,他在来中国比赛前,特地去母亲墓前烧香,希望获胜。


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又放出了真话:“我要赢得比赛就得击败邹市明,所以我不知道该对中国拳迷说些什么,但是无论如何,我希望击倒邹市明让中国人记住我,我也能成为明星。”

 

不知道中国拳坛明星、奥运拳击冠军和WBO拳击赛的拳王邹市明,赛前有没有仔细判断过木村翔的实力和决心。是否准确判断出木村翔的背后,潜藏着一颗决死要赢的心,而这股劲头或许是竞技体育中最可怕的东西。


▲邹市明(左)和木村翔(右)


在实力与经验上,邹市明远远高于木村翔。可能邹市明赛前对木村翔的真实实力与临战打法不太熟悉,也抵挡不住要抓住这次救命稻草,一心想翻身过上好日子的“穷寇”木村翔的拼死决心,结果爆出了谁都想不到的冷门。


在28号晚的比赛中,木村翔技法粗糙,但他像一头死死咬住对手的日本柴犬,用猛烈的攻击挡住了邹市明擅长的细腻技术和灵巧躲闪。邹市明在耗尽了他的技术优势后,再也抵挡不住木村翔发动机般的进攻,最终体能不支,防守疏漏被对手击倒,输了。

 

拳王邹市明的倒下,是一百多年来中国现代拳击运动的坎坷、悲壮、孤单英雄式历程的现实描述,也或许是这近一百年来,中国自己培养的现代拳击运动员的最高水准和成绩挑战已经到达了极限。

 

东亚人在拳击运动中的天然缺陷

 

拳击运动是世界重竞技运动(举重、摔跤、柔道等)的代表,是一项在一定规则限制下双手戴着特制手套进行击打搏斗的紧张、激烈、对抗性较强的体育运动,被称为是“勇敢者的运动”。

 

拳击运动始于古希腊,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200年的古代奥利林匹克运动时代,就是一种具有激烈的搏击性和能给拳手带来荣誉的重竞技运动。到了公元1200年,拳击运动在意大利复兴,又在文艺复兴时期传到英国。

 

1743年,英国人普洛顿发明了拳击手套来保护拳手的拳头和减少拳击对抗中的伤害性,并制定了削减原始拳击野蛮性的规则,如不准打眼睛、不准踢咬对方、不准击倒后袭击等,创立了现代拳击运动。于是,拳击运动再由英国人通过全球贸易和殖民地拓展,传播到欧洲和全球。

 

 

19世纪末20世纪初,拳击运动由英美侨民带入当时中国的上海、天津等租界中。这种激烈的格斗性拳种,猛烈、迅速、凶悍,其特征与中国传统武术的风格迥然不同。这对当时的中国人和中国传统武术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称其为“西洋拳”。从当时天津和上海的各种中西擂台赛来看,西洋拳击大力士挑战中国拳师的例子层出不穷,且中国武术战绩不佳。

 

1934年,一个叫朱廉湘的人在《国术统一》月刊中著文《国术改良之途径》中坦言:“西洋拳之训练,除初学进阶,必须击球、跳绳,以及专练发达肌肉运动外,则实习尚焉。实习以对搏,斯时在规则内,得各施所长,各尽其能,熟能生巧,其终极即能运用自如,其手法虽简,亦能变化万端”而中国拳师“平时以练身之死套子,以应变化万端之比赛场合,临时无所措手足,势固难免”。

 

而在中国现代唯一一次全国性武术擂台赛——1929年杭州国术大赛中,第二名朱国禄就是一位拳击手,曾在上海大世界表演拳击,他用拳击和形意拳将其他选手打的落花流水摘得亚军。这就反映传统武术在面对讲求以体能、耐力、体格、速度、爆发力为技击条件和特征的现代拳击面前,东亚人有着天然的不适应性。

 

此后,由于拳击在中国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被这种西洋拳种所吸引,拳击培训和职业比赛开始在上海和天津等地出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华人拳击运动员,华人拳击手的身影出现在上海回力球场的拳击擂台上与英、美、俄的拳击手对搏。

 

在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出现了像新加坡华人选手冯慰红(绰号“小雷雨”),上海的林中正、林中民、林中孚“林氏三兄弟”,广东拳击家陈汉强,其弟子中国著名拳击家和教练郑吉常先生(绰号“毒蛇”)和天津的卜恩富先生等一批优秀的华人拳击运动员。

 

▲近代优秀的华人拳击运动员

 

但是,由于华人拳手在体格和体能上与白种人或非洲裔选手的先天差距,华人拳手尤其在中大级别拳击比赛上的整体水平较低。在1936年的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上,当时的中国代表队派出了王润兰、靳贵第、靳桂三位拳击手出战,结果在赛场上没有通过一个回合就被对手KO在地。


邹市明是中国拳击走向世界的突破

 

但是,先天条件的不足并不能摧毁中国人喜欢现代拳击运动的热诚。在一百多年时间中,中国拳击选手用自己的勤学苦练和聪明智慧来克服自身的缺陷,在非常艰难的环境下,频频向世界拳坛冲击。

 

首先,从传统武术击败西方拳手的实战经验中吸取养料。一种是加强体能和力量训练,改变东亚人体能和体质。如中国现代著名武术家王子平先生在1919年9月击败俄国大力士康尔泰的例子,王子平的训练以少林外家功的体能训练为主,经常扔石锁,举大石磨(类似现在的健身房器械)人称“神力千斤王”。

 

在与俄国大力士康尔泰的擂台中,在康泰尔出击时,王子平左手一闪,右掌打在对方胸上,接着一闪腰,右手拿紧对方膝盖,左手抓住腰,一下子将康泰尔摔倒在地。康泰尔“大败愧怍万状,抱头窜去”,“遂不敢再登台矣”。这就是较之中国其他拳师,王子平占有的体能和爆发力优势,加之合理运用使得他战胜了对手。

 

▲中国现代著名武术家王子平先生(中)

 

二,是改变战术,运用中国人的灵活性和细腻技术,规避与白种人和非洲裔选手在体能与体格上的天然差距。如当代著名武术家,上海拳王蔡龙云先生在1943年、1946年先后击败俄国拳击手和美国黑人拳击手鲁塞尔的例子。

 

1943年12月,蔡龙云与拳击界名手、俄籍拳师马洛索夫对垒。马洛索夫以直拳猛击蔡的脸部。蔡以少林拳的“连环”手法和华拳的“迎面三腿”反击之。“迎面三腿”用得最为精妙,打得马索洛夫防不胜防,仅两个半回合,马索洛夫就被打翻在地。但马索洛夫并不甘心,又以“唯用拳击而非腿”相挑衅。三年之后,他挑起美国重量级黑人拳击手鲁塞尔与蔡龙云打擂。蔡龙云再施绝技,用少林拳、华拳的拳法击败鲁塞尔。

 

故而,改变训练方法,提高体格素质和从技巧型战术切入,规避中量级和重量级拳赛从轻量级和次轻量级拳赛入手,成了近三十年来中国拳坛“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一个途径,而这条中国拳击的突破之路的代表就是邹市明。

 

 

邹市明16岁进入贵州省拳击队,2000年进入国家拳击队,拿下了20个48公斤级全国冠军。凭借灵活的走位,灵巧的突击又结合了现代拳击的体能训练技术,形成了其独特的“快速、灵活、准确”符合中国人自身条件的拳击技术体系,并因此拿到了2008和2012两届奥运会拳击项目冠军。


同时,在这几年进军世界职业拳击赛的尝试中,邹市明过关斩将轻松获得了世界拳击组织(WBO)蝇量级拳王。可以说他是代表了中国现代拳击目前的最好的战术思维和最好成绩,非常不容易。


中国拳击的两大困境

 

有人会问,那么同样是亚洲人的日本和菲律宾等小国怎么出现了那么多的世界拳王呢?难道他们解决了亚洲人的体格缺陷问题?解决了战术问题嘛?

 

回答是,不是。问题主要在哪里?可能,中国拳击面对的最大问题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武术竞技文化与以拳击为代表西方的格斗技击文化的迥异,导致的对中国现代拳击运动的关注度不够乃至于被排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技击是“以和为贵”、“合理自卫”、“圆融通达”、“后发制人”等“和”文化为指导的低调的和不张扬的技击思维。这就导致了国人对现代拳击这种高调的、主动攻击的,血淋淋的格斗搏击产生了天然的排斥和不适应。


 

如笔者母亲一直对作者所说的“拳击是打人用的,是不讲理的,是流氓拳”这种思维。而为何在同为亚洲人的日本和菲律宾却出现了敢于和白种人和非洲裔拳击手叫板的黄种人拳王,我们或许能从日本的武士道等尚武精神,与南亚国家大受欢迎的以凶悍格斗为主的拳种中得到答案。因此,这些文化认同问题导致了一系列拳击运动在中国普及不开,缺乏后续力量的原因。

 

其次,如一位研究专家指出的拳击运动的比赛和训练中所采用的形式较为单一,不具备观赏性和表演性,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很难进行操练,训练和比赛又十分艰苦和残酷。所以由于同其他体育竞赛如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游泳相比,拳击运动无法普及和大受欢迎。使之缺乏社会关注度,而无法获得社会关注度,又导致了拳击运动和运动员想通过市场化和获得更多财力物力支持,以提高比赛质量乃至参加世界级职业比赛获奖的愿望受到了限制。

 

所以,中国当代拳击的代表邹市明的倒下,不仅仅是宣告中国拳击最高水平的倒下,更凸显出中国拳击运动的发展困境问题。怎样改变中国拳击的发展困境,走出亚洲走向世界,改变黄种人不能战胜白种人非洲裔人垄断重量级世界拳坛,乃至日本人和东南亚人垄断亚洲轻量级拳坛的现状,我们还要下一番苦功夫,好好反思才行。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实习编辑:莫子野)



吾非羊

作家、编剧、武术练习者



最近更新


“小鲜肉”不招人待见的原因


中小学语文至少要有一半文言文


阿根廷女权运动


《我的前半生》解码



汇聚思想,分享观点

新公众号ID:ibingchuansxk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