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问深时意气平

 方远图书馆 2017-08-02

  宋朝的苏东坡先生,他是大儒,跟佛家的佛印禅师交情非常好。古代有一句话叫「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出家人在山上,清心寡欲,烦恼轻,智慧高。包含白居易,唐朝的读书人,大儒。他到山上去找鸟窠禅师,鸟窠禅师刚好住在树上,白居易就说,「法师,你在那很危险!」禅师点他,「你比我更危险!」因为他当官的,一没做好,决策错了,贻害人民,这个罪业就大了。包含官场上,他得要一心谨慎,不可马虎。后来白居易请教鸟窠禅师什么是佛法?鸟窠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就笑了,「三岁小孩都知道。」鸟窠禅师接了一句,「八十老翁做不得。」

  这个道理好像大家都知道,知道不做到叫知识,不是真实的修养、学问。知识有没有副作用?有啊,叫「不力行,但学文」,知识啊,「长浮华,成何人」。所以现在学历愈高,很可能愈傲慢,因为他学知识。假如你学历愈来愈高是学真的道德学问,那应该是愈来愈谦卑,「学问深时意气平」。所以这些句子都可以勘验我们是学知识,还是真实的学问。当白居易在那里笑的时候,「三岁小孩都知道」,他知不知道他的念头错了?「这么简单!」轻慢心起来喽。禅师点他,「八十老翁做不得」。


  这是唐朝的。再经过几百年来到宋朝,苏东坡先生有一天觉得自己修身的境界不错,写了一首偈子:「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他看着佛祖,「毫光照大千」,感觉自己「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就把这四句偈给他的同参道友佛印禅师看,就用很快的速度送过去了。佛印禅师看完了在上面写了一个字:「屁」。有点不文雅,结果就送回来。有时候那个不文雅,才能让一个人有一个教育点出现,当然这个是教育的一个善巧方便,然后看能不能让对方有所体悟。

  结果苏东坡先生打开一看,火冒三丈,写了这么好的偈子,境界这么好,怎么给我一个「屁」字?然后就以最快的速度赶去找佛印禅师理论,结果下了船要进山门,佛印禅师已经在下面写了两句话在那里等着他。所以坦白讲,佛印禅师还更了解苏东坡先生的程度,苏东坡先生自己都看不清楚自己,谈什么境界呢?谈什么功夫呢?结果看到这两句:「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那怎么是八风吹不动呢?一个「屁」字就让你气冲冲冲过来了,还八风吹不动。所以起心动念不可自欺。

  请问苏东坡先生什么时候八风就动了?写的时候就动了,觉得自己八风吹不动,那个不就在炫耀了吗?那不就是八风:「盛衰毁誉称讥苦乐」。盛衰的境界、毁誉的境界、称赞、讥讽、苦的境界、乐的境界,你都如如不动,那才是八风吹不动。所以这么一激,讥笑他,他就受不了了。当下苏东坡先生并没有看到,念头看不到不就是自欺了吗?还向别人这样炫耀,不是欺人了吗?

  所以祖师有一句教诲,让我们常常观照,「利关不破得失惊之,名关不破毁誉动之」。名利心要去掉都不容易,其实人只要有名利心,他就不可能真诚,就不可能真心。比方说一个校长很在乎得到的奖牌,名利心啊,很可能他的学生训练到运动伤害,他也都不关心这些事情,因为这个欲会障碍他。再来,这么在乎得那个奖牌,孩子的身体、孩子的课业,种种会不会被耽误掉?


  那我们看名利。利,只要有得失,就是利的心。这个人我喜欢,那个人我讨厌跟他相处,这都是得失心。这件事我喜欢干,那件事我不喜欢干。你面对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你有喜欢跟不喜欢都是得失,这都会让你生烦恼。你比方做老师的你接到一个班,「这些孩子我很讨厌,能不能换个班」,这些念头。名关,好名、好面子,不破,毁誉马上就让我们几天都睡不好觉了。所以这个八风,其实要常常善观己心,慢慢才能调伏这些习气。尤其从事教育工作,孟子留了一句话提醒我们,「人皆好为人师」,等于是说我们这个习气是很容易起来的,除非有高度的警觉性,不然很容易就在当父母、当领导、当老师的这个因缘当中,那个好为人师的傲慢就会增长起来,习气就会愈来愈增长。

  其实我们冷静看一看,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并不是愈来愈清净、愈来愈有智慧,因为染上的这些习气愈来愈多。所以真正觉悟的人才懂自爱,愈活习气愈来愈淡,愈来愈放下这些染浊。从哪里看出来?从他的笑容就知道了。小孩子的笑容很多,一天一百八十次,成年以后愈笑愈少。为什么会愈笑愈少?欲望愈多,求不得的苦愈来愈多,怎么会笑得出来。所以人真的要明白人生的意义才行啊,带得走的是智慧、是灵性的提升。人这些道理搞明白了才会取舍,不会取舍愈活愈笑不出来,没有意思。

  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